分享

彻底颠覆你的思维方式 [图]

 雨霖收藏屋 2014-10-11
 
 
 
 
彻底颠覆你的思维方式
 
 
 
 
 

 

        1、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 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点评】抓住人性的弱点,无事不成。


       2、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切! 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点评】如果让你的老板觉得你已经可有可无, 那你已经站在即将离去的边缘。

 

       3、夜市有两个面线摊位。摊位相邻、座位相同。一年 后,甲赚钱买了房子,乙仍无力购屋。为何?原来, 乙摊位生意虽好,但刚煮的面线很烫,顾客要15分 钟吃一碗。而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 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好。

      【点评】为客户节省时间,钱才能进来快些。

 

        4、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 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 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 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点评】我们的错误在于,因为外界过多地改变了自己。

 

       5、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 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 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 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点评】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6、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点评】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7、三人出门,一带伞,一带拐杖,一空手。回来时, 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时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 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

      【点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在缺陷上,而是败在优势里。

 

        8、一个小镇中,一位商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很快就繁华了。另一个小镇,一位商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来了,开了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点评】一味走别人的路。必将堵死自己的路。

 

       9、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 你要飞到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点评】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10 、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他们的妈妈经常遍体鳞伤。老大想: 妈妈太可怜了!我以后要对老婆好点。老二想:结婚太没有意思,我长大了一定不结婚!老三想:原来,老公是可以这样打老婆的啊!

      【点评】即使环境相同,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人生的不同。

  

       11、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落叶,每天要很长时间才能扫完。有人对他说:“你打扫前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明天就不用打扫了。”小和尚觉得很对, 就高兴地照办了,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点评】活在当下。

 

       12、野猪和马一起吃草,野猪时常使坏,不是践踏青草,就是把水搅浑。马十分恼怒,一心想要报复,便去请猎人帮忙。猎人说除非马套上辔头让他骑。马报复心切,答应了猎人的要求。猎人骑上马打败了野猪,随后又把马牵回去,拴在马槽边,马失去了原先的自由。

     【点评】你不能容忍他人,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13、人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1小时只能跑10公里左右;人开汽车,一脚轻踏油门1小时能跑100公里; 人坐高铁,闭上眼睛1小时也能跑300公里;人乘飞机,吃着美味1小时能跑1000公里。

      【点评】人还是那个人,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平台和载体,结果就不一样了。

 
 
 
 

 

内容简介

   本书为“心理素质培养丛书”之一。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心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科学而准确、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思维的概念、特性、形成、发展和功能等基本知识,特别注意吸收了国内外心理科学的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师、家长及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素质观,具有指导意义。

部分章节
        第一章 思维概说
        第一节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
        请为下列两行数列续填数字:
        2,4,6,8……
        2,4,6,12,14……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对已知的数列进行分析,找出数列中各数字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推断出要求续填的数字是几。这便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是人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其中,本质属性及规律性联系指思维的反映内容,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则指反映方式。
        二、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概括性的反映,是指反映的事物不是个别的,而是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异类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其中,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一类事物所必有而他类事物所必无的属性。如:“人”,其本质属性是有语言、能劳动、会思考。一个人,无论其身高、体重、肤色如何,绝不能脱离这三点而存在;相反,任何一个动物,无论其身材、长相与人多么相似,但其没有语言、劳动、思考,故也绝不能与人相提并论。那么,语言、劳动、思考便是“人”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是指必然联系。以前述数列问题为例:这一列数字间的关系为“+2”的关系,第二列数字间的关系为“×2、+2,×2、+2”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数列中任何相邻的数字间都存在,此乃规律性联系,如同木浮于水、金属导电一般。
        人通过思维活动可以把狼、虎、豹、狮概括为野兽,把兽类和鸟类概括成动物,把苹果、梨、香蕉、橘子一类东西概括起来叫水果。这种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还有一种概括是反映出有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热胀冷缩”等,无论是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特点,还是抓住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都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的大脑在反映某一事物时,以别的事物为媒介来进行。如我们早晨起床,看见屋顶和道路都湿淋淋的,就知道是夜里下过了雨。夜里下雨是我们所反映的,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看到下雨,但是,通过屋顶和路上湿这些媒介物,可以间接地推断出下过雨。医生通过听诊器、化验、切脉,就能推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在海边看到一块圆滑形状的石头,就知道它过去受过千百年海浪的冲击;抬头望见大雁南飞,就知道冬天要来临;遇到蚂蚁搬家、燕子低飞,就知道要下雨了。这些都是思维的间接性的表现。
        三、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认识活动涉及感知觉、记忆、思维三种水平。
        在认识活动中,感知觉的概括性小得微不足道,仅仅体现在经验对知觉的作用上,正如阳光照射下的黑发,没有人能将其看成白色,这是经验造成的。这种水平的概括,不单人类,动物也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猩猩灭火”的实验。在实验中,把猩猩、灶门、水杯和水桶放到木筏上,将木筏推到湖里,猩猩先学会用水杯在水桶里接水,把灶门口的火扑灭,以取出灶门内的香蕉吃。然后把水桶放到另一个木筏上,此时猩猩要灭灶门口的火,能够“机敏”地把事先放到它所在的木筏上的木板当桥,搭在两个木筏之间,爬过去,取水灭火。如果没有经验的作用,猩猩处理那种情境大概很难如此机智。
        表象概括性较高,达到了一定水平。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就是记忆表象,简称表象。请你在头脑中想象“人”这一形象,表象中的“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有头、颈、躯干、四肢,而且是直立的,能抓住“人”最常见、最显著的特点加以反映。
        然而,最抽象、最完全、最彻底的概括仍然只有思维才能做到。刮风、下雨、闪电、鸣雷是有目共睹的,这靠感知就可以知晓;而每提及此,头脑中便有其鲜明的形象再现,此为表象,它不过是对多次感知结果的提炼;至于为何刮风、下雨,如何闪电、鸣雷,光靠感知、表象是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的,只有思维,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予以概括地反映,认识到刮风是热空气流动的结果,下雨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固造成的……另外,借助于思维,即使是永远不能直接认识的事物,我们也可以认识它。比如,光速,每秒30万公里,用眼睛绝对难以见到如此之快的运动;无穷大到底有多大?谁也无法摸到、看到、感知到,而思维却可以把握。由此可见,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否顺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能否获得创造性的设想,关键要看其思维发展的水平如何。
        第二节 思维品质面面观
        在这里,“品质”不是指道德善恶,而是指用来衡量人的思维发展状况的不同角度或不同侧面,每个角度或侧面我们称为一种品质。思维的品质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中最基本的品质。
        一、周到细致——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的广度。思维广阔的人,善于在各个不同的知识实践领域中创造性地思考。
        在天才人物身上,思维的广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能概括他那个时代的一切科学知识,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和物理学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张衡,著有《东京赋》和《西京赋》,在东汉文学史上有卓越地位。他对史学有兴趣,曾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提出十几条修改意见。他研究过地理学,所绘的地图,曾流传几百年。他最高的成就是在天文学和地震学方面,发明了水运浑象和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唐代还有人将他列为后汉时期的六大画家之一。郭沫若曾在张衡的新立墓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广阔的人,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周到细致地分析所遇到的情境。
        二、抓住本质——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也可称之为思维的深刻性。它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刻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逻辑性是其他思维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以其思维的逻辑性著称的。从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巴斯德发现羊炭疽病传播的根源这一过程中可以略见一斑。
        1870年以前,欧洲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群一群、一村一村的羊有的时候会突然死去。许多人认为,羊是生病死的,而生病是自然发生的。然而巴斯德认为,这绝不可能!发病原因一定是与微小生物存在着密切关系。经过大量实验,他终于发现,使羊得病死亡的原因,是有一种像细丝一样的病菌进入了羊的身体的缘故。这种病菌叫炭疽杆菌。巴斯德试图找到一种方法,使炭疽杆菌不会传到羊的身体里去。首先他必须弄清一个问题:炭疽杆菌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羊的身体里去的?巴斯德将培养出来的炭疽杆菌的溶液洒在牧草上,让羊吃下去,然而羊却安然无恙。是不是因为牧场上的草太嫩、太柔软,因此病菌没有危险,只有当病菌直接侵入血液中才会使羊发病呢?巴斯德给羊吃一种带刺的蓟草,带刺的草擦破了羊的舌头和喉咙,炭疽杆菌从破口进入到羊的血液里面去,果然羊一只接一只地生病、倒下、死亡了。那么炭疽杆菌究竟是从哪来的呢?得了病而死去的羊只已经埋掉,而病羊身体里的炭疽杆菌不是也一起埋掉了吗?于是,他来到刚收完牧草的田里,发现有一块泥土的颜色和附近泥土的颜色有些不同,仔细观察,发现这块土地的泥土很松软,地面上堆积着一小团一小团弯弯曲曲的小土粒,那是蚯蚓在地底下钻来钻去,把在地底下吞食的土壤腐殖质,变成了粪便又排泄到地面上。而这块地刚好是埋死羊的地方。在显微镜下,果然从蚯蚓解剖的体腔里,发现了炭疽杆菌的芽孢。如果没有思维的逻辑性,没有巴斯德的预见,炭疽杆菌是不会被发现的。
        曾经在报上见到一幅漫画,是在某年的3月份,正是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的日子,漫画画着:一条大马路的路边上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学雷锋小组”,几位年轻人坐在桌子后面。马路上不远的地方,一位老大爷颤颤巍巍地背着一袋米,米袋的底部破了个洞,米正从袋子里向外流,顺着大爷来的路上远远望去,米已经撒了一路。这时学雷锋小组中的一位年轻人朝老爷爷喊:“喂,老头,需要帮忙吗?”……
 
 

 

 
内容简介

        袁劲松编著的《3天学会逻辑思维》是一部从思维的角度全新阐述“逻辑思维”的著作,《3天学会逻辑思维》共分基础原理和实用技能两部分,基础原理部分抛弃了传统的通过语言研究思维的方式,而是从思维的角度重新界定了逻辑、逻辑思维等基本概念,创建了三元逻辑、逻辑思维7级等新理论,揭开了一直蒙在逻辑思维上的神秘面纱,让人们直接看清楚逻辑思维的庐山真面目。
        实用技能部分则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介绍了定义、划分、概括、判断、推理、假说、体系这7项逻辑思维技能,按照“原理讲解+方法学习+能力训练”的模式科学设计构建,使逻辑思维的学习第一次实现了标准化,不再像是一团迷雾,让人感受得到却不知该如何把握。无论是学校学生、企业白领、公务员,还是专业律师、工程师、公司总裁只要按照这个层次阶梯认真训练,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文 摘
        一、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 “正义与利益,哪个更重要?”思维教练问道。
        “正义比利益更重要。” “在国家竞争的层面,利益比正义更重要。” “我认为没有绝对的答案,即使是国家竞争也存在正义高于利益的情况。” “应当先确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利益,然后再来谈这个问题。” “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目的不同会有不一样的'正义’界定,这个问题没法讨论。” “正义就是一块遮羞布,任何时候都是利益重要!” “强权最重要!强权最喜欢以正义的名义,去掠夺他人的利益。” “总体来讲,正义比利益更重要还是占主流的,否则人类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 “你说反了吧,我怎么看到在现实中,占主流的是利益比正义更重要啊?!” …… 课堂上学员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表自己的意见。见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思维教练笑着开口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来这个问题就算讨论到明天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些问题根本无逻辑可言,不可能存在一个公认的道理呢?” 这一下又引起学员们一番争论,有人认为的确如此,有人认为是探讨的深度不够,所以没有发现真理,还有人认为问题如果界定得更清晰、更严谨,就可以找到统一的答案。
        “现在大家的争执反映了一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活动。”思维教练高声讲道,学员们马上安静下来,停止了争辩,开始聚精会神听课。
        “逻辑存在着多种形态,下面我要讲的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就可以解释刚才为什么大家的观点彼此矛盾,却都看似有一定的道理。” “现实可以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思考者头脑内的思维世界,即主观世界。
        另一个是思考者头脑外的自然世界,即客观世界。在思维活动中,这两个世界像两个相交的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重叠。在某些时候,人们的思维是不受外部客观世界约束的,比如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某部电视剧的主角,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做着明星白日梦。” 学员们都会心地笑了,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候都曾有过这种幻想体验。
        “当然,这种主客观绝对分离的极端情况比较少,由于人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的,因此多数情况下思维活动都是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控制的,即必须遵循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如果违背了它们的道理,思维活动就会犯错,行为活动就会失败。” “在主观世界里,判断对错的法则是自我认定,即在我的头脑思维世界里,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客观现实是什么样,只要我认为是对的,它就是对的。比如,儿童会不顾现实情况,想象出方形的月亮,绿色的太阳,会飞的鲸,能唱歌的花朵等等。在主观世界里,思考者的主观逻辑就是绝对的主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自圆其说的偏执也不算错。” “三七等于二十二,也对吗?”有学员开玩笑道。
        思维教练认真地点点头:“的确如此,如果你坚持它是对的话,那么这个结论在你的头脑中就是真的。心理学治疗中,对那些有着偏执不可理喻心理的患者,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做的事是去理解、认同患者的偏执道理,然后在对方主观逻辑基础上去诱导患者向正常的心理状态回归。如果企图用正常人的逻辑去说服患者,百分之百是会失败的,因为在患者看来正常人的逻辑才是错的、无理的,他又怎么可能认同呢?!所以,一旦涉及个人主观世界的问题讨论时,一般是没有统一的道理可言的。” “不过,好在有一个更广大的,不依赖个人主观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有了它所有的个体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参照坐标,这也使得思考者们有了一个公认的逻辑平台——客观逻辑。在客观世界里,判断对错的法则是真实认定,即此事是真的,就是对的;此事是假的,就是错的。所以,我们成人不用担心月亮是方的,太阳是绿的,鲸会飞,花朵会唱歌。因为,客观事实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假的,这个世界还很安全的,并没有因为孩子们的胡思乱想而崩溃。” 思维教练的善意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也让学员们对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人类眼中的美女,在老虎看来漂亮吗? 侵略者和反抗者口中的正义,哪个是正确的?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哪个更重要? 权威管理与民主管理,哪种管理模式更有效? 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人类运用基因技术创造新人类、新物种的行为是对的吗?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 如果我们把逻辑视为一个“道理”的母系统,那么它首先可以衍生出两大逻辑子系统:主观逻辑系统与客观逻辑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世界是以人脑为物质载体的,而且人类既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员,同时又是自然的进化产物,因此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是相交的两个圆,它们的“道理”有重叠部分,也有各自不同之处。
        在主观世界中,判断对错的规则是自我认定,即“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我”认为错的,就是错的。比如我认为女人“胖为美”,而其他人都认为女人“瘦为美”,那么在我个人的主观世界中,我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别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在客观世界中,判断对错的规则是真实认定,即此事是真的,就是对的;此事是假的,就是错的。例如伽利略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绝对分离的情况比较少。实际上只要涉及人,事情就必然会出现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交织在一起的情况,而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则常常让人们思维活动陷于混乱。比如,有些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列出各种科学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人也坚持吸烟无害的观点,并且现身说法证明自己长期吸烟反而身体精力充沛,寿命长久。
        面对这种复杂思维情况时,一般判断对错的规则有两个:(1)真实认定;(2)从众原理。至于那个规则起决定性作用,这要由具体问题来决定。以吸烟的争论为例,从真实认定来判断,两种情况皆为真,即吸烟后有些人健康受损,而另一些人表现为身体无恙。在这个层面上不存在着谁对谁错,大家都对。不过,按从众原理来判断,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吸烟有害健康,那么我们就认定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是对的,相反的观点是错的,即使有少数特例也可以忽略不计,强行压制。
        遵循共同的约定俗成是人类得以群居和谐相处的基础,尽管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不被整个社会排斥,个人就只能向集体低头,即使集体的决定是错误的,个人也只能将错就错。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习俗、文化、权威等无形的主观产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因为它们存在的时间足够长,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才会被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当新一代人成长起来,拥有足够多的人开始挑战陈腐的教条时,过去被视为正确的,现在可能就会变成是错误的。所以,有位学者曾开玩笑道:新理论能够流行于世,不是因为事实最终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是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去见上帝了。
        纵观人类历史,“强权即真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谎话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等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按照绝对的客观逻辑来判断的确是错的,但是当我们置身于当时的时代,当时的场景中又会发现,用主观逻辑来判别,这一切又是对的。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个体是无力反对绝大多数人的意志,要么被迫屈从,要么被集体排斥,甚至从灵魂到肉体被彻底毁灭。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很多人不太理解这句话,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的区别,客观现实是不会顾忌人类主观的感受,不管在人类的眼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它是合乎逻辑的,就会被现实默认为是对的,就会给它颁发“出生证”,使之存在于世。
        合乎逻辑的,就是合乎道理的,这种道理不管人类是否能够理解,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会客观存在,自然而然,独立于世。
        那么,“道理”又是由谁来规定的呢? 过去人们把神、造物主、天之道来作为“道理”的制定者,现代的人们则不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道理”的制定者,而将“道理”视为自然规律、客观存在的体现。今天,人们习惯于将客观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视为客观逻辑法则,将主观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视为主观逻辑法则。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对“道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即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或人类思维层次的提升将有更高级的客观逻辑或主观逻辑被发现或被创造出来。
        比如,当基因科学技术制造出狮身人面、人头马身的怪物时,人类就需要创造更高级的逻辑法则去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按照旧的客观逻辑规则来分析,在自然进化的道路上这些是不可能出现的物种,是不合逻辑的生命。在人类的初级阶段,主观逻辑需要屈从客观逻辑,而当人类成为可以“随心所欲”的造物主,像传说中的神一样为万物规定“道理”时,主观逻辑就开始有能力为大自然“制订”新的客观逻辑法则。
        不过,从宏观来看,完整的逻辑体系是由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构成的一个庞大深邃的网络系统,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受无数根线的制约,这些节点就是每个事物的本质,而这些线就是界定和限制事物本质的“道理”。局部的“道理”虽然可以被人为改变或破坏的,但在更宏观的尺度上,人类仍然是受整个逻辑系统制约和限定的,任何妄图超越或挑战宏观逻辑系统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天之道”的惩罚,“人之理”抛弃,最终结果就是死亡或者失败。
 
 
 


 

       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学教师、PPT达人秋叶,继《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之后又一力作,第一部真正手把手帮助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著作)

 内容简介
   你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吗?你知道大学专业课程怎样学吗?你会针对不同对象利用不同方式提问吗?你会阅读大学教科书吗?你会独立制订学习计划吗?…… 《学会独立思考》的两位作者张志和黄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老师,多年的教学生涯,让他们感慨颇多。许多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不会正确的提问,不会阅读教科书……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鉴于此,作者将亲身经历与学生自身问题相结合,亲授如何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本书将有效帮助读者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帮您建立成功的人生。
 
文 摘
        如何制订大学学习计划?
        假如要求大学生制订一个大学学习计划,我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百度一下。
        如果真要做一个合格大学学习计划,你就要充分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
        我个人觉得大学学习特点包括八点:
        1. 老师讲得少,讲得快。
        除了某些课程,大部分大学专业课程一个学期顶多安排48个学时和48节课时,老师要把一门专业课程全部讲完讲到,这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所以老师更大的作用是重点导引,而不是全盘灌输。这和在高中阶段一门课反复讲,反复训练是完全不同的。
        2. 不一定完全依赖教材授课或学习。
        有些老师讲课,特别是一些优秀老师授课,旁征博引,一堂课的信息量不完全受限于教材,如果只看教材,或者只读教材,那么这一点也是很多大学生不适应的。
        3. 信息量大,习题量少。
        越是重要的课程,越是信息量大,但是往往老师布置的训练习题量并不大,这对于掌握课程知识点,是有难度的。
        4. 不同课程之间有体系上的联系。
        高中的课程,语文学三年,数学学三年,学的是不同领域的知识点。比如语文,一个人可以说明文写得很好,议论文不行。一个人可以阅读理解很好,但是成语填空不行。
        数学也一样,数学就是一个数学体系的大杂烩,什么数学知识都教一点,但是这些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龙去脉,发展,统统都没有涉及。
        但是大学阶段,四年学习,课程之间是有设计,有衔接,有互补关系的,单独学一门课你可能看不出有什么用途,但是几个学期下来,这些专业
课程组织起来就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了。
        但是你在单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会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5. 学完就考,缺少答疑复习时间。
        大学一门课学完了,一般在1—3周内就安排考试,甚至一上完下周就安排考试。根本就没有什么复习时间,至于老师答疑,基本上也就是走了形式。这和高中学习又不一样。
        6. 缺少气氛,很难坚持自学。
        在高中你不想上自习都不行,在大学你想上自习还得提防被别人叫学霸,一不留神还能被同学孤立了。
        7. 要考虑各种杂事对学习计划的冲击。
        在大学除了学习,你还要自己照顾自己
的衣食住行,发展各种兴趣,参加社团班级活动,尝试各种勤工俭学,去企业实习,准备考研考证……
        这和高中只有单一学习任务的情况完全不同,如果你不考虑这些事情对你学习计划的影响,你的学习计划可能就沦为一张废纸。
        8. 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影响。
        大学不像高中,提供了固定的学习教室和固定的座位。大学上自习的地点弹性很大,特别到了某些考试期间,比如四六级考试,考试周,教学楼自习室可能都不能用。
        即便是平时,每个学期教学楼排课情况也不同,图书馆占座一向高度紧张,结果很多同学难得提起兴致上自习,却因为找不到好座位,而临时放弃。
        在寝室学习,说实话,寝室从来就不是学习的好选择。
        了解了这八个特点,我们才能够针对性安排大学学习计划。
        2011年清华大学精仪系81班本科生
马冬晗被广泛报道,她于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三年学分总分班级第一,连续两年素质测评第一。任精仪系团委副书记,曾是精仪系学生会近些年来第一位女主席。获得多个奖学金和优秀个人,并历任精仪系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队长。
        她的大学学习计划曾被网友爆料,被称为是学霸姐。
        事实上,马冬晗
的学习计划表恰恰是我想向各位同学推荐的学习计划表,她的学习计划特点是三点:
        第一,围绕周学历统筹安排包括学习、生活、社团、爱好、锻炼等各种事情,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目标;
        第二,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绝不挪用,然后充分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
        第三,学习计划保留了一点的弹性,每天对照计划检查和调整,这一点很重要。
        我本人是大学老师,也一直是按照学校的周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行程,已经坚持了12年。
        我的体会是,学习计划最重要的是节奏,如果你的时间安排没有节奏,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人就会陷入临时性响应各种事情的习惯,人就变成一个被动型学习的人,时间长了,就养成了惰性。
       按照周历安排学习,坚持下来就可以形成学习的节奏,而且周历是围绕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让你的时间管理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最大程度吻合,不造成冲突,时间利用效率会最大化。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如果能找到更适合你的学习计划方法,那当然更好,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制订计划的习惯,不妨试试我们的方法。

        ——摘自张志《学会独立思考》
 

  
 
 2014/10/11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