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笔稿费
2007-02-27
20:22:35
七十年代初,由安徽到香港,只要是有图有文字的东西,都要拿来翻翻,好像要将国内所有禁止的知识都补会来--尤其是性知识。
于是,有关色情的杂志和画报--《蓝皮书》《尤物》。。。看了不少。各类问答信箱报纸上都有,大同小异。没多久,调整了我不少无产阶级斗争理论下的性学概念---那年代,《playboy.》和《panhouse》都是较上层的人出国带回来或是由海外订购。(十几年后《PLAYBOY》专访我,那是后话)
这类杂志画报看得差不多了--我决定看儿童画报--想研究资本主义的腐败是如何形成的。
我看了黄玉郎的漫画,画得粗糙,故事粗糙,意思也粗糙--无非是打打杀杀---跟的是李小龙刚遗留下来的功夫潮流,读者大多数是打工仔和好斗的男孩子。
红卫兵好斗我领教过,原来,香港也有好斗的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有共同点嘛。
有本《儿童乐园》,还有本《儿童良友》---我不知道和解放前在中国风行过的《良友画报》是否有关系--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画报,创刊于1926年,以图片为主,报道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非常受欢迎。文革的炒家物资流散出来的书籍中,我看过一两本,报道过林风眠法国回来的消息和他的新作品,还有他邀请齐白石当美术学院校长(教授?)的新闻,还有人体艺术相片。。。
30年代良友画报介绍的人体摄影(作者--陈传霖-1897-1945)
-------------------------------------------------------------------------
因此,《儿童良友》,自然使我多看了几本。主要对象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漫画故事启发小孩的基本常识---我看不出有啥腐败的东西--也许自己太腐败了,觉得这本小画报满清纯的---幼儿不清纯,可能这个社会快毁灭了吧?
看着翻着,我涂鸦得手痒了,画了四幅连体的漫画,向邮筒投进了我的第一次投稿。。。
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收到小画报,我的漫画刊在封底内的彩页!--呵,安徽乡下小子的作品,居然在资本主义的香港画报上登出来---实在令人惊喜!更令人惊喜的是--还有稿费!
老实告诉你,我在乡下干农活时穿的塑胶鞋,脚板上晒黑的印纹,还没褪去。香港大热天,我不敢像普通人那样光脚穿鞋子。老土的我,还没去过维多利亚海港的对面--香港岛。我活动的地方,老在新界郊区和九龙。在尖沙嘴海边,也看过对岸的夜景。当年,香港的机场在九龙市区,九龙不准起高楼。因此,高楼大厦基本都集中在香港,晚上,又规定办公室大楼要亮灯,所以,太平山上、山腰、山下的高楼群体组成的夜景,非常迷人,隔江相望,有点遥远、有点迷惘--据说,住对面山上的人,非富则贵。
刚来文学城,网上遇到一位国内到香港九龙沙田区“中文大学”的留学生---相隔30年,他居然还有这样的想法。他到香港半年多了,还“不敢”过海----“据说那里消费比较贵”。我说你至少是去一次,比较一下如何贵嘛--他答应
第二天就去,还不知他去了没有?
70年代初,香港还没有地铁,过海,有码头的渡轮和海底隧道巴士。人生地不熟,连九龙和新界我都还没混熟----不过,为了第一次稿费,我非要远征--过海去香港岛不可了。
提前一天,我找了地图,看清了路线。
我住新界郊区,先搭火车出九龙,到尖沙嘴终点站(现在的文化艺术中心--只留下老火车站的钟楼了)。然后,就在车站旁边,转搭天星码头的小轮渡过海,对面的码头叫做皇后码头,市政府大会堂和办公大楼就在旁边,(--没想到,三年后,我就在这殖民政府的文化中心上班。5年后,在这里开第一次画展)没多久,英女皇访问香港,就在这“皇后码头”边迎接她的光临。
到了香港岛的码头,直走出去,穿过“皇后广场”,正好对着“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我认得银行看门口的一对大铜狮子--和“上海革命委员会”门口的一模一样---因为上海那座大厦原来是汇丰银行的产业。所不同的是,有一只上海的铜狮子的尾巴明显得重新烧焊接上去--那是被人偷去---卖不出去,被公安局逮了回来----要在今天,嗬嗬,早就有买家将这尾巴溶化了--前些日子,上海淮海路的“打电话少女”铜雕塑,就这样被偷了。。。
好了,说回70年代初的香港岛吧。
在汇丰银行大厦前面,转搭去北角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上了车,我跑上二楼,坐下之后,想起了小时候上海的有轨电车--8路电车。我妈妈讲过一件事,解放前,二战时,有个人在静安寺等车等久了,看到电车来了,好开心地喊起来:八路来了!八路来了!---被巡捕抓了去。。。
上海南京西路静安寺前的“天下第六泉”--是上海开阜的名胜之一,有汉白玉的栏杆,还有三楼高的华表一样的雕塑,8路有轨电车--绕道而过。。。我和同学去静安公园玩,好奇的走向马路中间,攀上汉白玉栏杆,探头看向铁丝网封着的泉井,黑洞洞---只见到“天下第六泉”的刻字----可惜,有轨电车改为无轨电车时,推倒了汉白玉栏杆和高高的华表一样的可能是上海最高的古雕塑,用钢板封住了泉井口。。。
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香港,高楼像雨后春笋,水泥深林中,还保留着丁丁当当的有轨电车(现在都在)。我坐在电车的二楼,享受着迎面吹来的南风,左看看右看看,经过湾仔,铜锣湾,来到了北角。找到了出版社,领取了我第一笔稿费,接受了几个编辑的鼓励,高高兴兴地出来。
我拿着稿费,去看了场刚上演的好莱坞电影,吃了碗地道的鱼蛋粉面,搭电车,过度轮,赶火车到家--包括了全天的交通消费,我第一笔稿费全部化完:港币十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