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RK588 2014-10-11

2014年08月20日 作者:博物馆.看展览 

说到印章,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说不定还有自己的印章。在中国的各种书画作品上,都可以看到不同印章,然而印章到底是从何而来、有哪些不同的品种呢?


一)起源

关于中国印的起源,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春秋运斗枢》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描绘的更是绘声绘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苏州博物馆 历代官印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中国印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样的说法大家还是笃信不移。

【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故宫博物院 银龟纽“琅邪相印章”

此外,还有把中国印说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把中国印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中国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没有中国印。但这仅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没有阐明作为一种独立形式出现的中国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此外,还有诸如中国印起源于“徵识图腾”,起源于“宗教”,起源于“生殖崇拜”和“劳动工具”等诸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故宫博物院 白玉羊钮“应衢”印 汉


二)品种

印章名称很多,不下十几种,主要有:玺、宝、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记等等。古时候,印章通称为玺。到秦统一中国后,只有天子之印称为玺,其余的都称印。到了汉代,诸侯王称玺,将军称章,其余称为印。后来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称为玺,变叫宝,亲王以上的印叫宝,郡王以下的官员的叫印,私人的叫图章等等。现在,印章的称谓已无关紧要,也无限制,但仍以印章为最普通。

【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故宫博物院 金“奉天之宝”玺 清初

印章的形状有方、圆、长方、椭圆等,但方者居多。文字很繁杂,有几十种。印章的质地古今不同。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多用铜和玉,也有用金银。唐代以后,印章材料增加了象牙、犀角、陶、瓷等。元末及明代以后,多用石材,石材中又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刻印最佳。当然,从清末至现代,还有水晶、玛瑙、竹根、本质、塑料、有机玻璃等作为印材。


三)趣闻

在众多的类型馆藏中,也有成为镇馆之宝的印章。“皇后之玺”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皇后之玺”玉印为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高2厘米,边长2.8厘米。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

【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陕西历史博物馆 皇后之玺

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涨点知识】印章那些事儿

陕西历史博物馆 皇后之玺

那么这样珍贵精美的玉玺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968年,咸阳韩家湾一位13岁的小学生孔忠良,在放学途中的一个小水渠边,发现一枚发光的白色小石头,上面还刻了些奇怪的文字。他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拿回家交给了哥哥,哥哥设法要把上面的字磨掉再刻上自己的名字,结果因为这个“玩具”实在太硬,没有“得逞”,遂将它丢置一旁。(还好没有得逞啊!)

半个月后,孔忠良又将这个石头交给了父亲,孔父念过几年书,他下意识判断这应该算是一件“文物”。他专程去了一趟省博物馆请专家们鉴定,没想到这群专家傻眼了:这个石头是个玉印,材质是最精良的羊脂白玉,玉石上雕刻的是一只螭虎。更让专家惊讶的是,玉石上还雕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文物专家很快就认定这枚印章应该是汉朝开国皇后,也就是刘邦的夫人吕后的玉玺。

就这样,这枚印章就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啦。(我也好想捡到一块这样的小石头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