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做父母(2)

 敬贤书斋 2014-10-11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可以确定地说,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成全,他们即使获得了各种证书,其背后也往往潜伏着久远的损害。在竞争的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家长强权——最隐蔽却最锋利的刀子

我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家长强权”。

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把“70后”“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后”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的科学与民主意识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经常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方式,或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在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认为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家长强权”的本质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叛逆、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被“爱”坏了。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几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如果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健康、快乐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有达成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和“尊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时,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差异,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或者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50后”,当孙子出生时,爷爷奶奶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累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再加上现实的原因,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爷爷奶奶都包了。长辈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观念,又没有有意识地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这样,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就难免发生冲突。很多年轻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完全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