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巨富

 Nauer的图书馆 2014-10-11
郭鹤年是大马首富、亚洲糖王。从 70 年代起,郭氏不断在香港投资,位 于尖东的香格里拉酒店,与半岛酒店隔街相望,成为尖沙咀酒店双壁。80 年 代,香港某些“九七恐惧症”患者纷纷走资,而东南亚侨资却逆潮而动,源 源流入香港。郭鹤年是侨资中的领头羊,他缘何这般?

香港商界名流小传


力宝集团李文正
祖籍福建莆田,1929 年生,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印尼力宝集团主席,集困业务有 金融、地产、制造、资讯等。80 年代后期大举进军香港,在港房地产总值约 60 亿港元, 控有香港上市公司 5 家,李文正长子独立门户,次子负责印尼力宝,三子坐镇香港。集 团总资产 20 亿美元以上。
              卜蜂集团 谢国民 祖籍广东澄海县、卜蜂集团由谢国民父亲及叔父于 20 年代在泰国逐步建立,最初
是饲料及养殖业,目前集团业务分九大系统,拥有公司过 400 家,主要在泰国、香港, 中国内陆、土耳其、印尼等地,其中卜蜂国际为香港的上市公司,n93 年市值为 9.51 亿美元。以个人财富计,1994 年美国《福布斯》把谢国民排全球华人富豪第 7 位。为
48 亿美元。同年的香港《资本》把谢国民排台港华人富豪第 6 位,为 260 亿港元。卜蜂 在中国的正大集团,与中央电视台合办《正大综艺》,影响甚巨。
宝光实业 黄子明
黄子明,1921 年生,原籍广东普宁县。该家族从父辈起就在泰国曼谷唐人街做生 意。40 年代,黄子明经营钟表业,遂成曼谷巨富,60 年代起,家族事业分两头发展, 一头在泰国经营金融、地产、钟表;一头把重点放香港,设立国际眼镜工厂,并获得日 本精工表在港代理权,70 年代,宝光实业收购香港 7 家公司,80 年代大举投资香港地 产物业,1985 年,在港设立时间廊钟表连锁店。1994 年,黄子明在香港华人富豪榜名 列第 8 位,为 234 亿港元;在同年《福布斯》的华人家族富豪榜上列第 3 位,为 64 亿美 元。
海上赌王 林梧桐
林梧桐,1917 年生于福建安溪,20 岁去吉隆坡闯天下。林氏控制大马三家上市公 司:经营赌业及体闲业的云顶公司、名胜世界公司;以种植及建筑为主的亚地公司,林 氏于 60 年代未建立云顶赌场,90 年代涉足海上赌业,拥有 5 艘豪华邮轮,号称世界最 大的海上赌王。赌船在南中国海及马六甲海峡行走,截走香港大批欲去澳门的赌客,是 港澳赌王何鸿燊的地对头,林氏资产约 50 亿美元。
  与香港某些患有“九七恐惧症”的富豪相反,东南亚的华侨巨富纷纷来 港抢滩登陆,大笔投资。
  华侨回港发展,始于上世纪末,迄今有百余年历史,如希兴业的利希慎 家族、先施的马永彪家族、永安的郭氏兄弟、星岛的胡文虎胡仙父女等。由 于时代久远,港入早把他们看成香港华人世家。
侨资流入香港,从 80 年代中起达到高潮,据港府公布的材料,1986 至
1988 年 3 年间,流入香港的外资力 742.5 亿港元,而来自东南亚的达 221.4 亿港元,接近外资总额的 1/3。东南亚资本,占这 3 年香港新增资本总额 9.2
%,在各类资本中增长最快。

  流入香港的东南亚资本,几乎是清一色的侨资。另外,从世界其他地区 流入香港的资本,侨资亦占一定的比例。
  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1995 年的一篇文章指出:海外华人(含港 澳台)约有 5500 万人,每年产值超过 5000 亿美元,相当内陆国民生产总额; 海外华人总资产力 2 万亿美元。接近日本总资产的 2/3(注:日本人口为 1.24 亿〕,人均占有资产额超过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等 3 个经济区的外汇 储备共计 1800 亿美元,等于欧亚第一经济强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惊叹道:“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 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华侨资本进军香港,本书前章曾陆续介绍过会德丰收购战中,与包玉刚 较量的新加坡富商邱德拔;收购问题银行恒隆、海托的国浩集团(为大马郭 令灿家族所控);收购康年、远东银行的第一太平集团(印尼首富林绍良在 港的控股公司)等。
本章重点介绍的是,来自大马的亚洲糖王、香港前香格里拉主席郭鹤年。
1994 年初,香港传媒进行“香港九三商界风云人物民意测验”,得票结果, 郭鹤年排李嘉诚之后名列第二位。足见郭鹤年在港影响之大。
亚洲糖王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郊的郭宅村,1924 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
新山市。其父郭钦鉴 16 岁时从家乡来到大马柔佛,与兄长一道经营洋杂小生
意。
  郭鹤年有三兄弟,长兄郭鹤奇热衷政治,曾在大马政府外交部任职,另 一个兄弟传媒鲜有报道。郭鹤年一心经商,家族事业在他手中发扬光大。大 马人若不知郭鹤年,就如港人不知李嘉诚。
郭氏家族在当时算富裕人家,三兄弟均接受良好教育。郭鹤年早年读过
华文小学,中学则在著名的约翰诺巴诺英文学校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进入 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就读,不久因太平洋战争辍学,日治时期,郭鹤年进入一 家日本公司的米粮部工作。战后回到大马,在父亲的公司学做生意。
1949 年,25 岁的郭鹤年与堂兄郭鹤尧在新山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后
迁至吉隆坡),主要从事米、糖、面粉贸易。 郭鹤年嗜好读书,性格沉默寡言,这并不影响他做生意以及结交生意朋
友。郭氏做生意的信用,就像他的言语一样踏实可靠。
大马那时是英国殖民地,洋货主要来自英国。
  50 年代中期,郭鹤年在伦敦住了两年,负责采购货物发回大马。郭氏发 现英国人嗜好吃糖,糖的市场销售量很大。二战后,英国的海外领地不断减 少,英国的生活方式却仍在影响全世界。
  郭鹤年尤看好蔗糖的贸易。回吉隆坡不久,马来西亚宣布独立(1957 年),英国的势力淡出,郭鹤年趁机收购英商的销售网。到 60 年代,郭氏兄 弟基本控制了大马食糖销售。此外,大米、原油、橡胶、木材、棕榈等天然 产品的业务,亦有长足发展。
  1968 年,郭氏兄弟向大马政府租借 14 万英亩丛林,将它开垦成甘蔗园, 井设立现代化炼糖厂。
       1973 年,世界发生糖荒,食糖价格飙升。郭鹤年在伦敦时,就专门考察过期货市场,因此在糖荒中,郭家在美国及英国的期货交易大获全胜,现货 交易亦抢到“价峰”。食糖贸易为郭家带来滚滚财源。当年国际市场买卖的
1600 万吨食糖中,郭氏控制了 150 万吨,占世界总额的近 V10,占星马食糖 市场的 8/10。
郭鹤年名誉鹊起,被誉为亚洲糖王。

进军香港


  郭氏家族从 70 年代起开始走多元化道路,1971 年,新加坡第一间香格 里拉酒店落成揭幕,香格里拉受到游客的高度赞誉,郭鹤年起了建立酒店王 国的念头。
  在过去的年月,香港一直是郭家的贸易重地,1974 年 1 月 18 日,郭氏 在香港成立嘉里贸易有限公司。到 1976 年,郭氏更把吉隆坡的总部迁到香 港,建立以香港为基地、辐射世界的郭家事业。
郭鹤年见世界航运兴旺,于 1977 年 4 月,在香港建立克利轮船公司,拥
有 5 艘新船,每艘造价为 800 万美元,总吨位 2.5 万吨。郭氏恪守“肥水不 流外人田”的信条,把船用于为自己运载木材、食糖等天然产品,省下大笔 运费。
郭氏尝到甜头,与大马政府合组船运公司,两年后世界船灾降临,郭氏
损失近两亿新元。从此,郭氏抛弃做船王的梦想,把主要资本投入酒店业。 郭氏的第二间酒店建于香港,台伙人有印尼福建同乡林绍良。1977 年, 郭氏购得九龙尖东濒临维多利亚港海面的地盘,兴建了拥有 720J 司房的五星 级酒店,店名仍是香格里拉。香港业界,莫不为这个店名拍案叫绝,店名为 郭鹤年亲自命名,他有命名的嗜好,他兴建的楼字名、花园名、餐厅名、咖 啡厅名等,皆非常优雅,且通俗易懂。有人推测郭氏中英文功底精深,香格
里拉,无论依中文念,还是依英文念,皆琅琅上口,听一遍即能记往。
  郭鹤年虽是亚洲糖王,虽然来港多年,港人对他十分陌生,香格里拉在 港落成,则使郭鹤年名声大噪。开业次年,《行政人员旅游杂志》评比出世 界最佳酒店排行榜,第一为怡和集团的文华东方,第二为嘉道理集团的香港 大酒店,第三便是香格里拉。
郭鹤年任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主席,经过 20 多年发展,该集团在新加坡、
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斐济、汉城、菲律宾、印尼及中国内陆(注:分别 在深圳、北京、天津、福州等城市)等地兴建和参加管理的酒店达 30 余家, 形成庞大的“香格里拉五星级系”酒店王国。
  郭鹤年亦是香港的地产巨子,郭氏兄弟公司与林绍良家族的第一太平、 黄廷方家族的信和等集团,联手发展永安广场、南洋中心、幸福中心等大型 物业;1983 年,郭氏中标夺得屯门一幅 441 万平方英尺的土地,用作兴建游 艇会与豪华住宅;1984 年,他投资 4 亿港元兴建深水湾游艇俱乐部;1988 年,郭氏斥资 13.7 亿港元,向澳资奔达国际购入半山区兰心阁、世纪大厦、 梅苑等物业;1989 年,以 3.7 忆港元投得九龙湾宏冠道地皮。
  郭鹤年在香港商界叱咤风云,本人却保持低调。郭氏自 1978 年定居香 港,14 年间,从未有过哪位香港记者采访到郭鹤年。郭氏是住大马,还是香 港,他留港期间,是下塌自己的酒店,还是山顶等豪华小区的某幢花园私邪?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香港有不少伸秘豪宅,铁栅门前除了门牌号,无任何标记,主人进出, 均坐在拉有布帘的豪华轿车里。主人非富即贵。要么是如雷贯耳的著名人物, 要么是名不见经传却极有财势者。郭鹤年名声赫赫,却从不现真颜。
  不仅是在香港,在他的老根据地垦马亦是如此。1986 年,马华公会前会 长陈群川因涉新泛电事件在新加坡受审,这是当时星马地区很轰动的案件。 开审那夭,郭鹤年也去旁听,在场的新马两国记者,无一人认出郭鹤年。
  其中,一位记者坐在郭鹤年身旁,两人还闲聊一阵,记者问郭氏:“请 问您是干哪一行的?”郭氏答道:“卖米的。”于是,此记者与郭谈了一些 米市行情的话。休庭时,郭氏客气地打声招呼,便走了。
  不久,法庭传出郭鹤年出 2000 万新市保释陈群川的消息。该记者赶回报 馆发稿,查到郭氏的照片,大吃一惊:原来那位“卖米的”就是大马首富郭 鹤年!
  该记者大叹“走宝”——此事被传为花边新闻。由此可见。郭鹤年曝光 率之低。
“东方犹太” 无独有偶,八九十年代,香港走资蔚然成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华商走
资亦渐形高潮。郭鹤年、林绍良等一大批华商巨富的海外投资,引起所在国
及全世界的关注。有人把香港走资,简单地归结为“恐共症”。那么东盟各 国华商走资为的是哪般?他们海外投资,为何把香港作为重要基地?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一家公司达到相当的规模,必然要走多元化、跨国化的道路。这 是经济规律所然,人们可从欧美日的跨国集团的形成发展,得到证实。
其次,华商在所在国,井没有大多的安全感,他们的“自卫武器”,只
能是“不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 西方有不少经济学家,把居留海外的华商与犹太商人相比较,善意地称
他们是“东方犹太人”。东南亚的个别土著社团,则诅咒华人华商是东方犹
太。犹太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多灾多难的所在国少数民族。犹太人善于 经商,富裕程度高于当地居民,从中世纪以来,犹太人一直是当地居民仇视 攻击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反犹排犹情绪并非只存在于德国,整个欧 洲亦如此,只是德国纳粹采取惨无人道的暴力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 才受到各国的同情。
  从本世纪中起,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情况大致与犹太人相仿。除新加坡外, 华人在当地属少数民族,却是最富有的民族。在印尼,华人仅占总人口的 3
%至 4%,却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命脉,华人拥有 70%的私人本上资本,印尼
的 200 家大公司中,华人占 160 家;泰国的华人,占总人口的 10%,却控制 了四家最大的私营银行,华人亿元(美元)富豪列入排行榜的有 47 位,最后 一位富豪力 2 亿美元;在大马,历年来,本上前三位富豪均为华人,郭鹤年 家族迄立 20 多年不倒。
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指出: “无论是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或越南等地,跨越疆界的投
资者皆是华裔,而不是日本人。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使华人受到欢迎,充满 企业经营理念的少数民族,皆是各地煽动者在任何时候信手拈来的攻击目标

——
  “1965 年,印尼共产党政变流产之后,数以万计的华裔被杀;1975 年, 越战结束后,共产党占领南越,而使数十万华裔被放逐或逃离南越。1969 年, 吉隆坡发生排华暴动,因此在 70 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政府便将带有种族歧视 的‘配额制’法制化,来保障大多数马来西亚人。
  “这类行动到今天仍蔓延着,例如印尼禁止设立华文学校,公共场所禁 用华文(注:目前印尼部分地区已解除此禁令),并要求华裔改用印尼姓氏;
1994 年 4 月,印尼最大城市棉兰,又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排华暴动。” 因此,东南亚华商的走资潮,既是经济规律所致,又含有政治因素——
即使一些华商巨头跟政府首脑关系密切,但政治千变万化,他们不能不为后 代着想。
  既然要海外投资,就要选择最佳投资地。下面探讨东亚侨资把香港作为 主要投资地的第三个因素。
  世界经贸组织,对 1972—1982 年世界主要经济区的“资本市场回偿率” 统计显示:资本回偿率最高为香港,19.3%;其次是新加坡,为 18.3%;以 下的排列顺序分别为日本 17.7%,瑞士 9.4%,加拿大 9.O%,联邦德国 8.O
%,英国 7.5%,法国 6.6%,美国 6.3%,澳大利亚 4.O%。 香港、新加坡的资本利润率最高。据美国《国际商业周刊》报道,1986
年,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利润最高的 10 大公司,香港占了 6 家,并且
        囊括 1—5 名。香港资本利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税率较低、转口贸易位置优 越、外汇进出自由、经营管理自由、基础设施好,等等。 显然,香港、新加坡是流动华资的最大受益者。
投资香港,能像新加坡那么安全吗?
  新加坡是以华裔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权一直在华人手中。香港的 安全,历来与中国政府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40 多年来,香港是中国对外 贸易中的大赢家。
东南亚的一些华文报章认为,这些华商,在明确九七香港回归中国后,
仍敢大笔投资香港,是他们认为九七后的香港,仍可保持安定繁荣。内陆大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会保证九七后的香港仍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因此, 这些华商,不但敢投资香港,而且以香港为基地,大举进军内陆,不少还是 长线投资。
现在,东南亚的许多华商把自己摆在极微妙且敏感的位置上:似走非走,
进退兼利。尽管某些地区土著居民多不满华人占有太多的财富,但政府深知 华资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尽可能做到两全。
  言归正传,郭鹤年家族,数十年来一直小心翼翼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 友好关系,并且大笔赞助慈善事业,以博取当地居民的好感。大马的排华事 件时有发生,郭家安然无恙。
  马华公会(全称为马来西亚华人工会)是大马华人最大的政经社团。马 华公会在每届大马内阁,要派出 4 人担任部长级职务,地位显赫。马华公会 还是一个商业集团,它所控制的综合商社(Multipurpose)从事庞大的商业 活动。
  缺乏安全感的大马华人,团结在马华公会周围。而不少马来人社团,却 视马华公会为仇敌。马华公会的经济实力,靠大马华商支持,大马首富郭鹤 年与马华公会主席陈群川私交甚密。
  
  陈群川是大马著名的华人政治家,30 岁竞选担任国会议员,40 多岁被华 人推举为马华公会主席。陈群川为消除种族歧视以及马华居民间的对立而不 懈努力。陈群川是公认的华人领袖。
整个“陈群川事件”,迄今仍是个谜。 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法制严明、肃贪严厉而著称。据说,新政府收到来自
吉隆坡的举报,证监机构进行调查,于 1985 年 11 月 19 日,宣布“泛电”停 牌。泛电集团股东多为星马华商,陈群川是泛电主持人之一。新加坡及吉隆 坡股市为此停止交易 3 日。涉嫌“背信与欺诈”的陈群川被新警方拘捕,法 庭准以 4000 万新元保释外出候审。
  大马华商在第一时间就筹齐这笔巨款。据说一半来自郭鹤年。郭氏一贯 不与记者交往,故又难以证实。
  1986 年,陈群川被控 15 项背信和欺诈的罪名成立,被新加坡法院判有 期徒刑 2 年。
  陈群川是因“经济犯罪”而罪有应得?还是大马排华情绪的牺牲品?持 这两种观点的人,谁都不知幕后发生了什么事,故没有公认的结论。
陈群川事件,在大马引起连锁反应。 马华公会中的“持不同政见”的华人中坚分子,或被捕,或退出马华公
会的关连公司董事会。马华公会领导层,换上一批年迈而不问政治的华人,
该组织的华裔凝聚力大大削弱。
1986 年中,大马全国大选,国家阵线组织获胜。大选后,马华公会派出
4 位成员进入内阁的惯例打破,减至 3 人。马华公会的政治地位动摇了。 陈群川事件,更导致马华公会陷入财政危机。1986 年 6 月,马华公会的
商业旗舰综合商社宣布财政年度亏损 1.92 亿马币。稍后,马华公会的一家关
连公司破产清盘。 在香港,与新马财团有业务来往的嘉华银行濒于破产,嘉行作为问题银
行被中信收购。
  1986 年 8 月 8 日,大马财政部长宣布,将 23 家持牌存款的准银行机构 的存款冻结。大马政府命令这些机构的 72 名董事要向中央银行呈报私人财 富,其中一部分董事要将旅行证件交予移民局,暂时禁止出境。
年底,大马政府宣布 Serbaguna 等准银行机构清盘。Serbaguna 是综合
商社 Multipurpose 的控股公司(两公司互控),持有综合商社 41%股权。 政府清盘官要将 Serbaguna 所持的综合商社股权出售。出售权不在Serbaguna 手中,而由清盘官决定。
  这样,马华公会的商业旗舰综合商社,就极有可能落到马来人手中。丧 失直接经济支持的马华公会,犹如大雁折翼。1987 年 2 月 13 日,综合商社 6 名董事全部被迫辞职。
  在这种情况下,与政府关系良好的郭鹤年等 4 名著名华商,宣布接管综 合商社。郭氏为综合商社主席,从而保住了在 Serbaguna 集团的 41%股权未 落到马来人手中。
  郭鹤年一贯深居简出,不问政治,她的出山,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同时, 又使人看到他骨子里的“炎黄情绪”。有人认为,郭氏不会在处于政治敏感 区的(综合)商社呆太久。果然,等整个事件平息下来,郭氏以年迈为由卸 去主席职位。
有传媒认为,陈群川事件是大马排华情绪的产物。华人只能做安分守己

的富商,休想在政治上抬头。陈群川事件使大马华人政治势力削弱殆尽。这 是文明社会最符法律程序,而又最有效的抑制华裔手段,比极端分子纵火烧 华裔商店、砸破华裔汽车玻璃更厉害得多。陈群川事件的处理,为其他有排 华情绪的国家与地区,提供了样板。
笔者不详内幕,在此不加评议。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生活在存在排华情绪国家的华人,尽管富可敌国,
也不会有太多的安全感。因此,他们为减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必然会将资 产分散。不过,他们不致于大淡出,他们熟悉并适应这里的商业环境,和当 地大部分居民和睦相处,政府为维护国家的繁荣及发展,也会在法律上保障 华裔的经济权益。
香港郭家 受陈群川事件影响的,不仅是与马华公会有直接关连的大马华商,对东
南亚的华商都产生深远影响。从此,郭鹤年家族加快了走资。
  1988 年底,郭氏集团斥资 20 亿港元,向奔达国际购入 31.1%港视,成 为无线电视最大的私人股东。不久,郭氏财政困难,又不得不把一部分港视 股权售于邵氏兄弟公司,套现 3.685 亿港元。
郭氏“鲸吞”港视,港府措手不及。因电视属专利性的公共传播事业,
按电视条例,私人股权不能超过法人股权,私人大股东须是香港居民。 一查,出生大马、身为大马首富的郭鹤年,早些年已是香港居民。港视
股权不是郭氏私人购有,而是郭氏集团。但是,谁不知这集团是一间地道的
家族公司? 按惯例,浩大的商业活动,要举行新闻发布会。结果记者大失所望,郭
氏集团未举行记者招待会,记者无缘亲睹郭氏商业王国“真龙天子”的尊颜。
  1989 年北京风波后,香港走资再掀高潮。郭氏“人弃我取”,与鹰君地 产联手投得花园道地王。
记者无法接近郭鹤年,只能“打外围”。据接近郭氏的人士表示,“郭
鹤年对香港的前途信心十足,认为中国断不会摔破这颗明珠,令国家遭受经 济损失,政治声望下降。”
郭氏集团总部设在香港中环环球大厦,附属公司百多间,其中嘉里集团
是家族旗舰。香港香格里拉为上市公司,1993 年市值 14,95 亿美元。1990
年 1 月 1 日,郭鹤年宣布,由于他本人年事已高,故将香格里拉国际(集团) 主席一职,让位于其子郭孔丞,自己退居二线担任顾问。
  郭孔丞为郭氏长子,曾是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男人,长邓丽君 7 岁。传媒 曾爆出两人谈婚论嫁的消息,多年来只闻楼梯响。现今邓丽君客死泰国,两 人曾有的恋情成为绝响。
  郭鹤年共有 3 子 5 女。长子郭孔丞任香港嘉里集团董事总经理、香格里 拉国际主席;次子郭孔辅任香港电视常务董事;女儿、女婿均在郭鹤年身边, 主持家族基金,参与家族公司管理;仅三子郭孔安在“故地”主理星马业务。 传媒称郭氏家族大淡出。为了消除大马方面的“误解”,郭氏仍常去大
马,同时也在大马不断投资。目前,该家族在大马控有 4 间上市公司。
  《神秘富豪——郭鹤年传》作者李如山先生认为,郭氏家族以香港为大 本营的动机,是十分看好内陆市场。近年来,他大举投资内陆,投资总额高
  
达 50 亿美元之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就是座落在北京市的中国国际贸 易中心,这幢大厦被认为是首都现代建筑的代表。
  郭氏家族在北京的另一项世人瞩目的大工程,是与李嘉诚的长实集团联 手兴建东方广场。该大厦位于王府井,高度逾 70 多米。因超高超大,会喧宾 夺主,抢去故宫、人民大会堂等著名建筑之“风水”。在专家的呼吁下,东 方广场工程于 1995 年初被有关方面宣布停工。1996 年初,北京市政府原则 同意东方广场重新立项。就这点,足以证明郭氏与中国政府关系之紧密。
香港《资本》杂志评出伪 1994 年香港华人百亿富豪榜,郭鹤年家族以
470 亿港元排第三位,仅次于李嘉诚、郭炳湘(郭得胜之子)之后。美国《福 布斯》杂志评出的同年世界华人富豪榜,郭鹤年家族在总排行榜中以 78 亿美 元排第二位,比李嘉诚高出 8 亿美元。


  1992 年、香港政府耗资 4600 万港元对李明治的联合集团进行调查,搞 出了一份长达 888 页的报告,破了李明治的“死门”。政府还派出 300 多名 警员搜查联合集团总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