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当这样学习中医(4) - 王幸福 - 华夏中医论坛 - 手机版 - Powered by Discuz!

 零点归航188 2014-10-11



4.古代医学文献的“纵”与“横”  中医与西医的理论是基于两个不同的思维方法,成为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因此模仿西医的学习方法肯定是事倍功半。举例来说,西医临床专家具有两个特点,即其西医理论基础扎实;占据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中医临床专家也具有两个特点,即其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全面地了解中医临床各科的进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医治疗手段的进步与疗效的提高,必须以基础实验所探索到的新知为前提。而中医学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临床信息的积累与提炼,深入的研究需要临床信息的提示,故中医师自身的古代医学文献与临床实践的积累非常重要。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而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对于与临床相关的方书,我觉得用“广泛涉猎”四个字作为学习方法是可行的。所谓“涉猎”是不主张死抱一本书,而是摘录其有特色的理论与方药为我所用即可。虽曰广泛,学者胸中应存两条主线,可概括为“纵”和“横”。



所谓“纵”,即是顺着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浏览,目的是掌握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上主要的学术建树(学派)。可以把中医教材的《中国医学史》和《各家学说》作为读书目录来用,为什么总是强调教材,须知中医大专院校教材是集中全国名中医、老专家的集体智慧编纂而成,是为我们后学者构筑的登山捷径,不知利用实在是辜负了老一辈(算来起码有三代)医家的良苦用心。中医学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疾病分布、演变规律与社会环境、科技进步有关。今天的这些相关因素已大不相同,甚至二版教材与今天相比,区区50年景,我们可以看到的变化有多大!但是中医理论核心有凝练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的学术建树只有在原基础上的充实,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古医籍中拿来可用的东西太多了,浩瀚的医书中埋没的、被人们忽视东西肯定也不少,有些认识可能在某朝某代是不重要的,甚至成为弊端,但在另一时代可能又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这是由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疾病谱所决定的。因此需要我们去寻觅、发现以充实自己。这就是我认为“广泛涉猎”,又不要死抱一本书的道理。   



所谓“横”,即是注意中医临床各科的立法、方药的规律。  从阅读古代名医所著方书c类书,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方书条分缕析,临床各科均收载。方书的编纂是供后生学习所用,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代中医不强调分科。历史上的分科为便于教学,悬壶分科为突出医师所长罢了。这并不是中医学内容不丰富,也不是中医不重视临床各科的学科特点,而是中医学术特点使然。中医的基础理论适用于各科,治疗原则与禁忌适用于各科,具体的治疗手段也适用于各科,区别在于取舍、侧重而已。所不同的是年龄、性别、局部器官的特点以及特殊病  种的变化规律,但在中医的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经络学说  1思中均有相应的治法渊源。因此临床各科的学习也都基于《黄帝  1I路内经》与仲景书。主张涉猎各科治法、方药是为学科间的相互启示、补充作用,更有利于本学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值得强调的是并不是大方脉(内科)以外的学科简单,其临床的积累与学科特殊情况的把握均是不可小觑的,故界限显然,是不可相取代的。这里讲的是学习中医临床技能,充实自身的方法。现代很多疾病都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特点,仅坚守本学科的学业范畴,不重视该病的来龙去脉,是不能恰如其分地提出合理的治疗措施的。



中医药作为一个伟大的宝库是名实相符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中医药文献大多与各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相连。国外曾称《本草纲目》为百科全书,我们称《备急千金要方》为临床百科全书,何止如此,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的治学方法就很耐人寻味,不仅收集了《神农本草经》以降所有本草内容,还从历代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汲取了不少关于方药的记载。同一时代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与其《良方》内容即密不可分。从中医理论的每一次升华,都可以看出成为某一学派代表人物的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环境造就,社会发展需要推出的精英人物。他们的学术建树为我们学习、研究中医学修建了坚实的阶梯,但也要充分地认识到某家学说问世的背景。这些历史现象提示,如果我们作为现代人仅是保守地以汉、唐、宋、元、明、清某学派自诩,实际是忽视了客观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