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崩 漏

 shanlieng 2014-10-12


 

2014-10-11 15:59

中医辨证治疗崩 漏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而下,忽然大下谓之崩中,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崩与漏义虽不同,然“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故临床统称崩漏。

  崩漏属妇科疑难病证,亦是急重病证。疑在病名概念认识尚不一致,难在临床速获良效,急在耗失阴血,损及健康。所以,崩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传统认识为:凡阴道下血证,血势如崩似漏的,皆属崩漏范围;也有指崩漏为“经乱之甚”的;也有明确将崩漏列入月经疾病范围,却指出“崩漏是概指阴道出血而言”,“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有症状”的。由于概念上未能定论,对崩漏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可说无从进行规范性研究。因此,虽多次在中医妇科学术会议上讨论并已作决定将崩漏界定在月
经疾病范围,然而近来又有提出异议者。为此本节根据有关记载及临床实践,重申将崩漏议定在月经疾病范围,其它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证,则宜在有关内容中讨论,不属本病范围。素问。阴阳别论》所言“阴虚阳搏谓之崩”,是关于崩的最早记载;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释为“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马莳再释为“尺脉既虚,阴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崩”。张志聪、马莳的《素问灵枢合注》进一步指出,此指妇女血崩而言,血是从胞络宫来。从《内经》原义理解,崩乃指妇科血崩证。漏,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其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对不同的妇科血证进行了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巢氏首列“漏下候”、“崩中候”,简明论述了崩中和漏下的病名涵义、病因、病机,明确指出崩中、漏下属非时之经血,发病由“劳伤气血”或是“脏腑损伤”。以致“冲任二脉虚损”,或“冲脉任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经血”所致,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并见。《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治法重在温补,在发病机理上认为即或因湿热所致,亦是因脾肾有亏,湿热下迫与相火相合以致漏下不止。并阐述了阴虚致崩的机理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丹溪心法》提出“补阴泻阳”法治崩,用小蓟汤及凉血地黄汤治“肾水阴虚”之血崩。至明代,诸医家对崩漏的论述有较大的发展,如《证治要诀》明确指出不可轻信恶血之说而滥用通瘀之法,指出血崩腹痛又见血色瘀黑,不可认为“恶血未尽”,而“不敢止截”,殊知“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即成瘀色”。《医学入门》论崩漏主热,指出病位在胞中、血海处。《女科撮要》论崩主肝脾。《古今医鉴》提出的“治崩问虚实,先用四物汤加荆芥穗(炒)、防风、升麻煎服,如不止,加蒲黄(炒)、白术、升麻并诸止血药止之”,是治崩先止血的先列。《景岳全书.妇人规》明确将崩漏归于经脉类,指出崩漏属“经病”、“血病”,为“经乱之甚者也”,是对崩漏归属认识的一大进步,并指出“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认为伤心则血无所主,伤肺则血无所从,伤脾则不能统血摄血,伤肝则不能蓄血藏血,伤肾则不能固闭真阴。不但观察到“凡血因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的转化,而且还观察到崩闭交替现象:“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为后世研究崩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丹溪心法附余》提出的“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若只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末勿遗”,已为后世医家视为论治崩漏的大法。也有提出“血乃中
州脾土所统摄”,故“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亦是治崩漏的一派之说,可供参考。《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评论某些医者不识崩漏不绝多由阴不涵阳所致,“心中只有当归补血,归其所归之空泛话头,深印脑海,信手涂鸦,无往不误”,此经验之谈,值得珍视。

  现代对崩漏的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总结中医治崩漏的经验(积累崩漏临床辨证论治的资料)以期规范出崩漏的证治规律;二是西医学借鉴崩漏的辨证论治研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有关崩漏的论治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乏报道,并多与西医学所指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相联系进行研究,如《肾的研究》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原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认为:“祖国医学中虽无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名,但从临床表现而论,应属于‘崩漏’范围。”该书有关资料说明:“阴虚阳搏谓之崩”主要指肾阴虚;而崩漏病情深久,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虚,故认为“肾虚是致病之本。”这一认识至今属研究崩漏的主流,由此有不少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此外也有以气阴两虚立论,运用气阴双补塞流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参与研制的益宫止血口服液则属此列。也有不少的中成药新药问世治疗崩漏,如止血灵、宫血宁胶囊、珍珠贝母精卵液水溶液等。但目前治疗崩漏更多的仍是采用临床辨证因人施治:

   [病因病机]
  崩漏的病因病机,前人有不少探讨,认识各有侧重,而今之临床多从患者现证出发,审证求因,如现证表现为“气虚”,则此证之本在“气虚不能摄血”。或按一般血证的机制解释崩漏发病,即不外气虚不能摄血;血热迫血妄行;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劳伤(内损、外伤)脉络以致血溢。这种传统认证释理的方法虽具有辨证求因的普遍性,却未能说明崩漏发病的根本,因而有的医者根据中医学肾的理论,提出肾虚是致崩漏之本,这个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也有根据中医临床及有关理论将崩漏病机归纳为热、虚、瘀为病者。认为因热者有虚热、实热之分,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以致成为崩漏。因虚者有因脾肾之虚,有因肝肾亏损,有因气血两虚,有因脏腑俱虚,以致冲任虚损,不能约制经血,成为崩漏;因瘀者可因肝郁气滞而瘀,可因“冷积胞中,经脉凝塞”成瘀,可因热甚灼阴燥涩成瘀,也有湿热壅遏致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

  这些机制的阐释虽然有理论与临床依据,但是崩漏的治疗至今仍未能突破,有必要在崩漏的机制上进一步深入探讨。

  基于崩漏属月经疾病范围这一前提,根据中医学月经生理、病理的理论,及目前有关中医生殖生理的研究,并参考中医学对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的研究,本书讨论崩漏发病机制如下:

  1.多因素引起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功能失调
  七情、饮食、劳伤、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等因素,或素体因素,或它病影响,均可成为崩漏的病因或诱因。
  年少肾气未充或年老肾气渐衰,因故肾气益损,从而天癸源少不足以充养冲任二脉,冲任功能失调,经血蓄溢无以约制发为崩漏,此导致的崩漏临床多表现为肾气虚证或肾阳虚证。
  或因多产亏耗肾精;或因饮食劳倦,忧思损脾,先后天失养,气血由是亏虚,肾气、天癸、冲任无以营养,以致调节月经的功能产生不良,造成月经紊乱,发为崩漏,此在临床多见为肾阴亏虚、阴虚血热、脾肾气虚等证。
  情志因素困扰,肝气郁结,气机失于条达,冲任失于通畅,反侮于肾以致肾气、天癸、冲任失调,导致子宫非时下血而成崩漏,临床多为肝气郁结或肝郁化热证。

  2。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致使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难以调控
  崩漏发病常非单一原因,如怒动肝火,肝不藏血,冲任蓄溢失度,发为崩漏之始,但同时又因肝火侮脾及肾,因而又可有脾虚失统、肾虚失固的因素。又如阴虚阳搏成崩,病起于肾,而肾水阴虚不能济心涵木,以致“心火亢盛,肝肾之相火夹心火之势亦从而相煽”,导致“血脉泛滥,错经妄行”(《女科正宗》),成为心、肝、肾同病之崩漏证。也有阴病及阳,阳病及阴,阴阳俱虚,以致阴阳不相维系,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成为崩漏者。又如肝郁血瘀崩漏证,本属实,而肝克脾或及肾,因而亦可并见脾不统摄或肾不扃固,以致形成实中有虚的病变,气血虚弱崩漏证可因气虚运行无力,血虚冲任失养而有虚中兼滞的病变。由于崩漏长期失血,邪气乘虚侵入子宫、胞脉、冲任二脉,邪毒(湿热)壅遏以致崩漏加重。或崩漏患者复感寒邪、寒凝血瘀、血不得归经,致漏下淋沥。又,无论何因所致的崩漏,由于失血耗气,以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统摄失司,冲任失养的病变,甚则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正如《女科证治约旨》所云:“盖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流行升降,灌注八脉,如环无端。至经血崩漏,肝不藏而脾不统,心肾损伤,奇经不固,瘀热内积,堤防不固,或成崩,或成漏,经血运行,失其常度”,因而崩漏反复难愈。
  从以上病机认识,可以说明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势必日益加重,反复难愈,因而临床证型多样,很难始终证型不变。故本节辨证论治中所举各证仅作举一反三参考。
  不过,本病属月经疾病,而“经水出诸肾”(《傅青主女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医学正传》),故本病虽有在气、在血、在脏、在经的不同,其根本则在肾气,变化在天癸,病位在冲任,见证在气血,表现在子宫非时下血,或为崩,或为漏,或崩漏并
见。因此,本病的认病释理当从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人手,调节其间的阴阳动态平衡为治。
  [诊断与鉴别]
  崩漏的诊断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月经周期的紊乱程度以及血势情况似乎不太困难,但是阴道出血是多种妇产科疾病的症状,临床仅靠症状鉴别却并不十分容易,故临床上常借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方法,以明确阴道出血的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崩漏的主要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止,不同证型表现有不同的证候,常见的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的,或淋漓不断又忽然大下的,或乍出乍止又忽然暴崩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经闭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其血色或鲜
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如水,或有血块,气腥或秽。总之月经不规则来潮,血势或缓或急,或为崩中,或为漏下,或为崩闭交替。长期出血或忽然下血过多,可导致昏眩欲倒、恶心、面色苍白等严重贫血症状。
  (二)病史
  年龄和产育以及服药情况是诊断崩漏的重要参考。
  青春期少女在月经初潮后的一二年内,由于肾气未裕,天癸甚微;更年期妇女在绝经前一段时间,因生理性肾气渐虚,天癸匮乏,因此,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易罹患崩漏。
  询问病史时还应了解房劳或流产,或有无滥服滥用避孕药或激素类药物,或过服辛温燥辣和峻补药、活血药等情况。
  (三)特殊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 基础体温曲线呈不规则的单相型。
  2.阴道脱落细胞性激素水平 持续出现雌激素高、中度影响,而无排卵周期的变化,或呈低度影响。
  3.宫颈粘液结晶 宫颈粘液持续透明量多,延展性好,镜下呈现典型羊齿植物结晶。
  4.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 出血前或出血时刮取的内膜组织为增生期子宫内膜,或增生过长,甚或腺囊型、腺瘤型增生等。
  5.超声波检查 内生殖器无异常声像图显示。出血期有时可见宫腔内有血块,或出血前内膜过厚。
  二、鉴别
  当与赤带、妊娠出血、产后出血、肿瘤出血、宫颈出血、损伤出血、其他月经病出血、内科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子宫出血、使用避孕药或激素药等所致的阴道出血作鉴别。一般通过病史或妇科检查、妊娠检查、诊断性刮宫和超声波检查,或某些特殊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可以追寻或查出阴道出血的原因。
  [辨病论治]
  确立诊断后,在辨病上还需按崩漏的病机辨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方用药。
  如前所述崩漏发病与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功能失调有关,同时尚有与脏腑相关的病变出现。因此,按病机辨病,还当注意肾气并以累及脏腑、气血的相关症状作为依据。
  一、辨病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辨患者当时的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情况,若是出血似崩则病为崩中,若出血似漏则病为漏下。
  二、治疗方法
  崩漏出血为崩中者,当根据舌脉他症,采用相应的止血法;若为漏下者,亦当采用相应的止血之法,若不在出血期,当按调周为治。
  (一)止血
  1.益宫止血口服液(湖北施恩堂制药有限公司)
  主治与功效:补气摄血,养血止血,益肾固本。用于崩漏出血期的止血。
  2.宫血宁胶囊(云南白药)
  主要药物为重楼。用于崩漏止血。
  3.仙鹤草、墓头回、炒地榆、山茱萸(哈荔田经验方)
  每药用量20~40g,水煎服。用于崩漏塞流。
  4.生脉二至止血汤(《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人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乌贼骨、茜草根、补骨脂、赤石脂、益母草、甘草。
  本方为治疗崩漏出血的验方,寓生脉散以补气摄血,资血敛血;二至丸补肝肾调冲任;补骨脂、赤石脂固肾涩血;乌贼骨、茜草根收敛止血;益母草化瘀生新,引血归经。全方药性子正,使气阴得复,精血资生,本固血止。
  (二)调周(调整月经周期)
  1.滋阴固气汤(《实用中医妇科学》)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阿胶、续断、菟丝子、何首乌、山茱萸、鹿角霜、白芍、炙甘草。
  本方滋阴固气摄血,重用参、芪、术大补脾气,阿胶止血,酌加棕榈炭、赤石脂摄血止血,他药皆为补肝肾、调冲任、养精血之品。寓止血于澄源之中,标本兼顾,用于崩漏甚是得宜。
  2.中药周期疗法(江西医学院)
  (1)促卵泡汤:熟地、当归、首乌、菟丝子、茺蔚子、肉苁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于出血第5天或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1日1剂,共7日。
  (2)排卵汤:丹参、赤芍、紫河车、香附、当归、红花。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用完促卵泡汤后,继服此方,1日1剂,共5日。
  (3)促黄体汤:熟地、龟甲、白术、川断、肉苁蓉、炒槐花、当归。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加黄芪、巴戟天。服完排卵汤后,继服此方,1日1剂,共7日。
  (4)调经活血汤:丹参、赤芍、茺蔚子、泽兰、桑寄生、香附、当归。肾阳虚加川芎。服完促黄体汤后,继服此方,1 日 1剂,共5日。
  中药周期疗法是根据中西医的月经周期理论构思组方而成,治疗效果可取,唯用药周期长,若能形成系列中成药则方便服用。
  3.韩百灵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熟地、山萸肉、牡蛎、海螵蛸、杜仲、川断、桑寄生、山药、白芍、阿胶、棕榈炭、炒地榆。
  方中熟地、山萸肉补精血,杜仲、桑寄生、川断固肾气,白芍、阿胶养血,且白芍敛阴、阿胶止血,山药培脾,牡蛎、海螵蛸、棕榈炭、炒地榆止血。
   本方既能补益,又能止涩,用于肾虚崩漏的出血期,具有标本兼顾之效。
  4.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紫河车、鹿角霜、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菟丝子、肉苁蓉、黄芪、当归、艾叶、茯苓、甘草。
  方中紫河车、鹿角霜为温养肝肾精血的血肉有情之品,四子及肉苁蓉养精益血,黄芪补气,当归调经,艾叶暖宫,茯苓、甘草培脾。用于崩漏肝肾亏损的调周、复旧,有先后天同补,气与血齐调的求本疗效。
  [辨证论治]
  确定崩漏的诊断后,根据病机认识现证,分清证的属性从而分证论治。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特别应注意有无肾的阴阳失衡、肝的疏泄失度、脾的统摄无权等证候。青春期患者有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之征;育龄期患者有无冲任受损的病史;更年期患者有无肝肾亏损的见证。一般在出血之际多见标证,血势缓和或出血停止后常显本证。但本病标本错杂,故在审证求本中当掌握辨证要点,结合四诊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崩漏的主证是血证,辨证首先当辨血证的属性。根据出血呈现的量、色、质变化,初辨证之寒、热、虚、实。
  经血崩下非时,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清者,多属虚。属肾气虚者,多兼有腰膝酸软或有初潮迟至、滑胎、闭经、月经不调史;属气血虚者,多兼有神疲懒言,动则气促,头晕心悸,面色萎黄或有失血史、运动或劳动量过大史;属肾阳虚者,多兼有面色晦黯,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精神不振;属肾阴虚者,多兼有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头晕耳鸣。
  经血非时暴下,血色鲜红或紫红,血质稠粘,多属热。若淋漓漏下,色鲜质稠,多属虚热;兼见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或有情志创伤史,多属肝郁化火;若血色紫黑有臭或有块,苔黄腻,多属湿热;经血非时而至,时来时止,或时闭时崩,或久漏不止,血紫黯有块多有瘀滞,可兼见小腹疼痛,舌质紫黯或边有瘀点;若血色晦黯而质清稀,多属寒属虚,夹有瘀滞。
  血势骤急多属气虚,淋漓不断多属血滞。久崩久漏多是气血虚弱或兼瘀滞,久崩不止气血耗损可转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为崩。前人有漏轻崩重的说法,其实久漏不尽,来势虽缓,气血耗失岂能属轻;新病暴崩,来势虽急,正气未衰未必属重。辨证时当视其转化判断证情的轻重缓急。一般而论,崩漏虚证多,实证少,因热者多,因寒 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
  二、治疗原则
  崩漏论治,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提出过不少的治法理论和经验。如有人提出“治崩养血升提加诸止血药止之”(《证治准绳》);有主张用甘药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景岳全书。妇人规》);《丹溪心法附余》提出“初用止血以涩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傅青主女科》)认为不可独用止血药,当于补阴之中求止崩之法。今人有侧重于按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有主张采用一方一药或针灸论治的,有采用中药“人工周期”论治的,有主张辨证论治但治肾贯彻始终的,也有按塞流、澄源、复旧分步论治,或采用中西药结合或兼用其他疗法综合论治的。可见崩漏在治疗上困难仍很多,止血不易,调周更难,所以崩漏论治仍然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有关经验报道可供临床参考。
  本节仍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床见证,采取塞流、澄源、复旧大法辨病辨证论治。
  (一)塞流
  即止血,暴崩之际尤当“辨其气之存亡,阴阳之亏伤”,快速收止血之效。
  1.固气止血 出血期间,尤在暴崩之际,“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用独参汤补气固脱是最常用的方法。
  2.气阴双补 使气固阴复血止。如选生脉散,以其人参能大补元气。摄血固脱,并具生津安神宁血之效;麦冬养阴清心润燥;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全方配伍较之单用一味独参汤更具补气摄血救急之效
  3.回阳救脱 若血失气脱阳微,当扶阳救脱,可选参附汤或扶阳救脱汤(人参、附子、黄芪、浮小麦)。
  4.收涩止血 用收敛药或炭剂药止血,如用十灰散(《十药神书》方: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凉血止血,或用龙骨、牡蛎、珍珠母、乌贼骨等收涩药;或用乌梅炭等酸敛药,或服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收
涩止血药可以与以上诸法同时应用。
   5。求因止血 找出失血的原因,或热者清而止血,寒者温而止血,虚者补而止血,瘀者行而止血,郁者疏而止血,即辨证施治从本治血。
  6.针灸止血 出血之际可辅以针灸治疗,如断红、百会、神阙、隐白等穴,昏厥者,急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百会。
  必要时当输血或刮宫止血,待血势缓和,则当与澄源之法相参,并注意炭剂与胶类药的选用,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二)澄源
  即谨守病机,正本清源,求因治本,根据不同证类,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又当适时地补肾气以滋肝、养心、益脾、调节天癸冲任,使经调本固。
  (三)复旧
  即善后调理。一般采用气血同治、五脏兼顾之法,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后还当继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复旧调理方中可选用鹿角片、山茱萸、黄精、熟地、紫河车、淫羊藿等补肾之品以调补冲任。对青春发育期患者又重在益肾气调冲任,育龄期妇女重在调肝养心理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补肾气以资天癸固冲任。
  三、分型论治
  (一)肾虚证      
  1.肾气虚证
  (1)临床见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难净。或初潮后又停经数月,继之崩下如注。血色淡或黯红,质多稀薄。面色黯而无泽,腰膝软而无力。舌质淡,苔白薄,脉沉弱。
   肾气既虚,冲任不足,经血失于约制故经来无期,或如崩,或似漏。青春期患者由于肾气初盛而未平均,冲任通固尚无规律,故月经或停或崩。气虚则阳有不足,化血未赤,故血来黯淡稀薄。面色黯、腰膝软为肾气虚之证。舌质淡、脉沉弱乃肾虚气弱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来无期,色黯淡,质稀薄。时崩下难止,时淋漓难净。
  ②面色黯,腰膝软弱,舌质淡,脉沉弱。
  ③患者多系青春期少女,或素体虚弱多病或大病身体未复之妇女。
  ③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止血。
  ①通脉大生片(《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杜仲、续断、菟丝子、桑寄生、艾叶、砂仁、茯苓、山药、鹿角霜、首乌、台乌药、当归、肉苁蓉、车前子、枸杞子、紫河车、荔枝核。

  本方原为肾虚不孕所设,借用于此。方中杜仲、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鹿角霜、肉苁蓉、车前子、紫河车温肾补阳,调固冲任;首乌、当归、枸杞子养血益精;砂仁、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艾叶、台乌药、荔枝核散寒行气。本方药物众多,补肾而偏于温肾,伍以养血益脾理气之品,使肾气充盛,冲任得固,经水得调。故组方重在补肾,兼顾理脾,佐以调气,适用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于养先天之肾虚崩漏的复旧期。临床已作为青春期崩漏患者的首选中成药之一。
  ②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前方药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后方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寿胎丸原为肾虚冲任失摄,胎元失固所设,此处取其菟丝子补肾益精,续断炒用固肾止血,桑寄生固肾气,阿胶养血止血,而能奏补肾固冲止血之效。固本止崩汤原为脾虚气陷崩漏之代表方,用之乃因经血之崩下,实为肾不固、脾不摄,故以参、芪、术补
中升阳固气,熟地、当归补血,黑姜涩血。两方合用,用于肾虚气弱崩漏的崩血期。若崩血甚,则去当归,加棕榈炭、煅龙骨、煅牡蛎共行敛血塞流之效。若出血已少,则可去固本止崩汤,稍佐五灵脂、蒲黄,使其止血而不留瘀。青春期少女宜加鹿角霜、补骨脂。
  2.肾阳虚证
  (1)临床见证: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难净。血色淡黯,质稀薄甚如黑豆水。面色晦黯或虚浮,神差无力,畏寒肢冷,二便清,腰背觉冷,腿膝酸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多津,脉沉迟而无力。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冲任固摄无权,故经血流注失禁。阳虚火衰血失生化,故出血清稀淡黯如豆汁。阳虚而失于温煦,故见面色晦黯,畏寒肢冷,腰背冷,腿膝软。阳虚无力鼓动,而见神差无力,脉沉而迟。阳虚寒水内泛,可见舌胖有齿痕、二便清稀。
  (2)辨证依据:
  ①经来无期,暴注不止或涌泄难净。血色淡黯,质稀如黑水。
  ②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淡胖,脉沉迟。 ,
  ③素禀阳虚或有过服寒凉药物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肾壮阳,固冲止血。
  ①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
杜仲。
  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肾壮阳,熟地、当归、山茱萸、枸杞子温养精血,山药培脾补中。原方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怯寒、腰痛等多种证候,能速益火之源以培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用于阳虚崩漏,取其异病同证则同治。若阳虚而崩血甚,原方去辛温动血之当归,加温肾涩血之赤石脂、禹余粮、补骨脂。若阳虚而漏血难净,则加温经止血之艾叶、黑姜。过服寒凉之品者,宜加小茴香、高良姜。
  ②赞育丹(《景岳全书》)
   组成:杜仲、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蛇床子、熟地、山茱萸、肉苁蓉、
当归、白术。
  赞育丹中集大队温补肾阳之品,诸如杜仲、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蛇床子、肉苁蓉等,共奏补肾温肾,促进生殖功能旺盛,补助命火暖固下焦之功。又有熟地、山茱萸、当归等温精填精养血之辈,白术健脾气。原方用于治阳痿精衰、虚寒无子等证。与右归丸相较,本方更着力于峻补肾中阳气;而右归丸又独具祛寒强壮心阳之功。赞育丹治疗阳虚崩漏,仍当舍去当归,加温涩之艾叶、姜炭。此方若用于调周,宜反佐黄芩、黄精,以抑内生之火。
  3.肾阴虚证
  (1)临床见证:月经非时而下,暴注下迫或淋漓漏血。血色鲜红,质粘稠。形体偏瘦,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红或瘦小,苔薄黄或乏津,脉细数。
  肾阴亏虚,虚火滋生,冲任受扰,血海不宁,故见月经非时而至,出血难止。热灼经血,故见色红、质粘稠。虚热内扰而有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咽干口燥。精亏不能充形、生髓。故见形瘦,脑转耳鸣,腰脊酸痛。舌红干,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月经非时而至,或崩注或漏泄。血色鲜红,质粘稠。
  ②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红干,脉细数。
  ③多为绝经期妇女。或有多产史,或素有血热月经先期、量多的病史。若为脑力劳动者,多为长期耗伤心血导致阴血亏虚,虚热内生。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肾凉血,固冲止血。
  ①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山茱萸、枸杞子、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川牛膝、菟丝子。方中熟地、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填精养血,龟甲胶、枸杞子益精滋肾,牛膝引诸药下行人肾,山药培脾。原方用于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致衰弱及虚热诸证,能速壮水之主以培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阴虚崩漏用此,取该方重在滋填肾中之精血。多产房劳伤肾者,用此血肉有情之方最为相宜。若系更年期患者,合用滋阴凉血之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更为投证。若阴虚血崩,恐牛膝之下行反助血泄,故去之,另加泄火坚阴之黄柏、知母,凉血止血之仙鹤草、大小蓟。若虚热内扰,漏血难尽,血色红而粘滞。宜去原方之鹿角胶,另加化瘀行血止血之桃仁、生地炭、鸡血藤。长期用脑过度,多思多虑者,宜加龙眼肉、酸枣仁。
  ②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玄参、熟地、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方中人参益气生津,伍麦冬、五味子有气阴两补,摄敛阴血之效;沙参、玉竹生津养阴液;熟地、山茱萸益精养阴血;玄参滋阴凉血;车前子、牛膝引药归肾。原方用于血崩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之证。用于阴虚内热之崩漏,下能滋肾水,上能生肺金。全方清、滋为主,泄火而不伤阴,尤宜于更年期崩漏。崩血者,去车前子、牛膝之下行,加乌贼骨、茜根炭止血。漏血不止者,去车前子、牛膝,加贯众炭、益母草止血消瘀。若用此方调经,可去性凉之沙参,加山药、茯苓以强脾之运化。
  (二)脾虚证
  (1)临床见证:经血暴注下迫或非时血流如涌,或漏血渗血日久不净。血色淡红或红而不鲜,质稀不稠。面色萎黄,气短肢软,神疲倦怠,纳差,大便不实,平素可有白带量多而稠厚,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缓弱。
   脾虚气弱,冲任无力以摄,故见经来失期,或崩或漏。气虚阳弱,脾失生化故血淡质稀。气血亏少,营养不足则面黄、舌淡;充养不足则倦怠、神差、肢软、脉弱。中焦气虚,脾失运化故有纳差,脾失摄纳故有带下量多。
  (2)辨证依据:
  ①经血暴注或淋漓无期,经血色淡,质稀薄。
  ②面黄肢软,倦怠纳差,舌淡脉弱。
  ③经期过度劳累或负重,致气随血陷。或处心积虑,日久伤脾,血失统摄。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体弱多病,脾胃素弱之人。
  (3)治法与方药:
  ①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白术补中健脾,熟地、当归养血,黑姜止血。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固中养血、止血之功能,当归应炒炭用。临床加升麻以助黄芪升举中阳,固护脱陷之脾气,使血随气升。如崩血,加白草霜、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若漏血难尽,加棕榈炭、三七粉止血养血化瘀。劳逸失度者加鹿衔草、炒续断。体质素弱者加阿胶、桑椹。
  ②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见月经先期气虚证。
  该方用于脾虚崩漏,有补脾益气之参、芪、术、草,有升举中阳之升麻、柴胡,并佐以理气之陈皮、调血之当归。出血期当归炒炭用或不用,另加养血止血的制首乌、阿胶,敛血止血的煅牡蛎、煅龙骨,效果益彰。用于调周,则当配伍温肾填精之品,如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熟地、补骨脂之辈。既助脾土之温运而气健,又增脾血之生化。
  本型崩漏善后固本,多采用归脾汤法。
  (三)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非时而下,暴注如迫或淋漓日久,或正常月经量多如注,血色鲜红或紫红而亮,质稠粘。口渴喜饮,身热而烦,大便干结,小便黄热而少。或经前有黄带或有阴部瘙痒,经期因经血刺激可有外阴不适。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血热内盛,冲任失固,故见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难尽。或因热邪随经血下行,迫扰冲任使其失于约制,而使月经过多发展为崩中下血。热为火之类,烁血而见经血红、亮、粘稠。热邪内扰则身热心烦,热邪外攻则阴部不适,热邪伤津故口渴喜饮、便干尿黄而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是血热内炽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来无期或经量特多如水之流,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常以崩为主。
  ②口渴,身热,大便干,小便黄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有力。
  ③素禀阳盛之体,或素有月经先期、量多,或喜嗜辛热香燥,或感受天暑地热之气。
  (3)治法与方药:
  ①保阴煎(《景岳全书》)
  组成:见月经过多血热型。
  保阴煎中黄芩、黄柏苦寒泄火,直折热邪;熟地、生地、白芍养血益阴,补偿阴血之损耗;续断固肾止血;山药、甘草培脾补中。用于血热之经崩,宜加仙鹤草、紫草、侧柏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药。若血热崩漏病程已久,还当伍以天冬、麦冬等滋水生津以制阳之品。喜嗜辛热者,药中可加生石膏、知母;感受暑热者,可用生大黄、金银花、菊花。
  ②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组成:生地黄、焦栀子、黄芩、地榆、地骨皮、炙龟甲、牡蛎、藕节、棕榈炭、阿胶、甘草。
  方中生地、焦栀子、黄芩、地榆性寒凉而能清血热,地骨皮退虚热,龟甲、牡蛎潜阳,藕节、棕榈炭止血,阿胶养血止血,甘草和中。与保阴煎相较,本方滋阴养血止血之力更优。适用于血热崩漏有阴分受损者。若血热之中又夹湿热,证见血紫稠,有臭气,或时伴少腹胀,口腻者,应去阿胶、棕榈炭,加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除湿清热。若血热崩漏,阴伤较甚者,应与肾阴虚证崩漏互参。
  血热崩漏之善后固本,宜仿增液汤、两地汤法。
  (四)肝郁证
  (1)临床见证:经来无期。或先停经数月或月经推后数日,继而经血暴下如注,或时漏时止,或多或少,难有净日。经色乌红、质稠,或有乌血块。性情抑郁或烦躁、焦虑,胸胁胀满或四肢发胀。或有乳房、少腹胀痛,或有口干口苦。舌质常或黯,脉弦
有力。
  肝主疏泄,司理血海。肝气抑郁,久郁化火,疏泄失职,故见月经失期,闭崩交替,或淋漏不止。气滞导致湿阻,故有四肢胀而不适。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故有胸胁满闷,或乳房、少腹胀痛。气郁若致血瘀,则血色可呈乌红,有血块,舌质黯。气郁化火可见口干口苦。脉弦为肝气失舒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月经非时而下,崩闭交替或崩漏交替,经色乌红,质稠可夹血块。
  ②抑郁或烦躁,胸胁胀满或四肢胀而不舒,舌质黯,脉弦。
  ③素性抑郁或性格内向;或近期有强烈精神刺激史;或长期家庭失和者。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理气,固冲止血。
  ①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
  柴胡、薄荷疏肝理气,白芍养血敛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脾,当归养血以养肝。用于崩漏之证,出血期宜去性温之当归、煨姜,加清肝凉血之丹皮、栀子,人肝敛血之乌梅炭、山楂炭。如情志不舒者,宜加合欢、薤白。强烈精神刺激者,加石决明、生龙
骨。血止后调经,应加用养肝之山茱萸、枸杞子,理肝气之香附、佛手。
  ②四逆散(《伤寒论》)合香艾芎归饮(《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柴胡、枳实、白芍、甘草、香附、焦艾叶、川芎、当归、延胡索。
  四逆散中柴胡疏肝,白芍敛肝,枳实破气行气,甘草和中。此方着意疏肝郁理滞气。香艾芎归饮中香附、延胡索合用能疏肝、清肝,川I芎、当归活血化瘀,理肝郁血瘀之证。焦艾收涩止血,以防疏理、化瘀之太过而耗气伤血。后方为恶露不下之气滞血瘀证而设,此处与前方合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所致的崩闭交替的停经期,或崩漏夹有肝郁血瘀,时漏时止,时畅时涩,胀满不适之证。中年妇女既往月经正常,因情志因素导致月经失期,淋漏不畅者,用之以通为塞。
 (五)血瘀证
  (1)临床见证:经血暴崩而下,血色紫黑,夹大量血块;或崩漏Et久,血粘稠,时畅时涩。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稍减。或先有月事停闭数月,又骤然下血排血块。舌质紫瘀或舌面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滑。瘀血内阻,冲任失调。恶血不去,好血难安,故有崩血漏血夹多量血块。血不畅则气不顺,故见少腹胀痛,排血块或血行通畅后胀痛得以缓解。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暴崩而夹大量血块,或阴道出血滞涩而不畅。或月经先停闭,继之骤崩骤漏。血色紫黑、质粘稠。
  ②小腹或小腹胀痛或满痛拒按,血块排出或血色转鲜时疼痛可以缓解。舌质紫或有瘀点,脉涩或弦。
  ③或有经期冒雨、涉水导致月经骤停史;或曾有半产、流产史;或有继发性痛经与不孕史;或因于天寒地冻,经水凝滞,滞久成崩。
  (3)治法与方药:
  ①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熟地。
  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行血,赤芍化瘀凉血,熟地养阴血。二方合同,活血化瘀之力强,而养血止血之效亦存。用于血瘀所致崩漏,再加养血理血之鸡血藤,补血活血之三七,蒲黄炒用,可避免阴血流失过多。若有受寒史,可酌加艾叶和少许姜黄;若有继发痛经史者,加用荔枝核、桂枝;若有流产史者,加续断、补骨脂。
  ②红花桃仁煎(《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芍药、丹参、香附、青皮、延胡索。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丹参凉血,白芍药可以柔肝敛血,香附、青皮疏肝理气,延胡索行气化瘀止痛。原方用于血瘀所致月水不通、腹痛者。此处用于血瘀崩漏而有肝郁或气郁之证者亦尤相宜。血多之际,仍当加用化瘀止血之茜根炭、益母草。血瘀崩漏之善后固本,除病因治疗外,一般从疏肝理气调血着手,可仿血府逐瘀汤法。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1.关元、三阴交、隐白。
  加减:实热加针刺泻血海、水泉;阴虚加内关、太溪;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虚脱加灸百会、气海。
  方法:实热针刺用泻法;虚寒针刺用补法,常用灸法。
  2.断红穴(在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间向上一寸处)。
  方法?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
  3.皮肤针 血海、膈俞、脾俞、三阴交、太白、肝俞、隐白、心俞、百会、关元、独阴、夹脊、八穋,散刺。
  备穴:肾俞、承浆、公孙、内关、气海、三焦俞、大敦。
  4。水针 关元、三阴交、中极、血海。
  方法:5%当归或维生素Blzl00tzg。每穴注入0.5ml,每日1次,共15天。用于功血。
  5.头针 生殖区左右两侧同时捻针3—5分钟,停针5分钟,再捻。如此共3遍。
  6.耳针 主穴为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为膈、肝、脾、腰痛点。
  方法: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用探棒或针柄测得所选耳穴的敏感点,稍加压留痕。常规消毒,在0.5cm×0.5era大小胶布上,粘1粒王不留行籽,贴于穴上轻轻揉按,使之固定。再加一定力度按压,使患者有胀、麻、酸、痛等感觉。嘱患者每日按压
3—5次,每次10一15分钟。双耳同时贴压,隔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
   7.耳针 子宫、卵巢、缘中脑、屏间(内分泌)。
  方法:两耳交替取2—3穴,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二、饮食疗法
  1。炒鸡冠花30g,红糖30g,水煎代茶饮。
  2.血见愁30g,水煎后与15g白米酒拌匀,一次服下。
  3.蚕砂6g,铁锅炒炭即冲水吞服,每日3次。
  4.乌贼骨粉1g,每日早晚各1次。
  5.苦参30—50g,将饮片炒至颜色变深为度,加红糖50g。每日2剂,早晚水煎温服。若药后恶心、呕吐,停服。
  6.熟地、当归头各15g,枸杞子、桂圆肉各30g,鲜生姜、肉苁蓉各20g,肉桂4g,红参10g,生黄芪50g,黄母鸡1只。用于崩漏益肾复旧。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患者应少服或不服辛辣刺激燥烈之品,或生冷寒凉伤中之物,以防迫血动血或凝血成瘀;经前经后及出血期避免负重过劳或冒雨涉水,或头顶烈日劳作过久。素性抑郁者应减少接触内容悲哀、低调的读物及音像制品。安放宫内节育器应待月经恢复正常(连续3个周期且期、量均正常者)后进行;月经过多或提前者,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出血期间禁止性生活。

  二、调护
  皮下埋植长效避孕药栓者,若治疗无效,持续出血或经来无期难净者应更换别的避孕方法。对崩血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并记录出血量,记录生命体征,作好输血准备。对情绪焦虑、恐惧不安的病人,应作好心理护理。
  [疗效判定]
  治愈:控制出血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的周期、经期、血量均正常,自觉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在lOOg/L以上;能恢复正常排卵,黄体期不少于12天。或更年期妇女血止后绝经者。
  显效:控制出血后,月经周期、血量基本正常,但经期仍较长(7天以上,10天以下),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lOOg/L以上者。
  有效:月经周期、经期部分自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量减少,血红蛋白80g/L以上者。
  无效:以上各项均无改善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