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千里路云和月】陕北榆林

 昵称cVZ45YVi 2014-10-12

        

         

        

         

        

        【三千里路云和月】陕西榆林子洲篇:

            因为各种原因,早早决定国庆的时候驾车回新疆,现在回新疆的路在进入甘肃之前的路线有好几条,考虑国庆越靠近东部人多车多,决定不在山西停留,直接进入陕西,因自小出生在陕北,虽然没有在那里成长,但却一直怀揣着浓浓的陕北情,更何况那里还有着妈妈的亲姐姐和一众表姐们,于是决定走北线,又担心吕梁堵车,所以绕道忻州到了榆林然后子洲。

            一路翻山越岭,全程高速,开着车和姐姐一同感叹这些年国家的巨变,到哪都有了方便快捷的高速路,这些高速路延伸到各个角落,把城市、镇、县、村一个个连接起来,改变了那里的生活。

            高速路的标示清楚的出口把我们带到了子洲县城,小小的子洲县城也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印象,林立的楼房和柏油路,代替了曾经灰头土脸的平房和坑坑洼洼的土地。

            虽然没有吃过家乡饭,但却有着家乡的胃,大姨、姐姐和姐夫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天半里吃着各种家乡的小吃和主食,油馍馍、糕角、摊黄、洋芋磨磨、荞面搅团、剪饼、羊肉丁丁、麻汤饭、抿尖...各个好吃,叹时间短暂不能好好吃、好好品味,就连有些很家常的苛也炒得味正、味美。姐姐和我赞不绝口这家乡的饭菜。

            在北京或者其它地方只能见到陕西的风味小吃,比如臊子面、肉夹馍等,却不曾见过陕北的特色小吃,不知道是原材料的奇缺或者离开家乡味道就会改变?还是因为陕北人恋家不会出远门,自然也就把这些特色小吃无法宣传或者带到全国各地?总之比较纳闷,这么好吃的地方特色小吃至今在其它城市也见不到踪影,真是太可惜。 

          

        

            一直都想看窑洞、想看黄土高坡,此时站在山顶上往下看,层层梯田、绿树或植被,昔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和煦的秋风吹过,满眼绿色,荒山已变良田。

         

        

            照片是十八年前拍的,那会儿还是胶片时代,当时同样也站在山顶往来下看,荒山野岭,到处光秃秃的,当时站在那里心里就是想着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前后照片对比可以看出变化之大吧。

         

        

            劳动人民是伟大的,总会就地取材建造出适合当地环境和条件的建筑,比如海边的海草屋、高原的藏式民居、安徽江西的徽式建筑...... 这些各具特色建筑即使庇护了民有所居,也成为那些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情景交融,缺一不可。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我这次在陕北看到的也都是靠崖式窑洞,完全的就地取材。
     这已经是为数不多的居住在窑洞的人家,秋天收获的季节,南瓜、晾晒的辣椒,浓浓的乡土气息。

             那天到了大姨家里,马上喝了大姨为我们炖的南瓜绿豆汤,味道清香爽口,当时觉得那种南瓜皮好厚但却甜甜的,实物就是这个样子的。

         

        路边的格桑花, 


    而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在过去,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好多古老的建筑都具备冬暖夏凉的功能,反倒是现在的建筑偷工减料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了。

           在山上又看到一个有趣的建筑,听姐夫介绍说这个叫旱塔,如果一旦发大水,水则会从塔四周的小方孔进入塔里,塔下面有事先铺好的管道,这样谷地里并不会积水,洪水会顺着旱塔里的管道流到下游。一个很不错的泄洪方式。

         

            当地的一种作物,叫糜子,当地的好多美食都出自于它,前面说的油馍馍、摊黄、糕角等等。

            说是人类最早的栽培谷物之一,谷粒富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秆叶可为牲畜饲料。由于长期栽培选育,品种繁多,大体分为粘或不粘两类,见到的实物有些象小米,只不过如果做熟会是粘粘的,用它包的粽子超级好吃。

         

        

            山上是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窑洞,

            城镇化的推行,人们已经住进了交通、生活更加便利的县城里,

            

        废弃的窑洞,诉说着一段历史,

        

        如今已门庭冷落、杂草丛生,也许再过多年,杂草或树木会完全掩埋了它们,

一排连成线的靠崖式窑洞,

依山势而上的窑洞,

        逐渐没落的民居,也许未来只能在杂草中寻觅它们的踪影,或者在图片上寻找曾经的辉煌

    废弃的窑洞已成为山羊们的居所,在过去估计是不可想象的,我的到来让它们充满好奇,脑袋一致扭向我,   


    昔日的黄土高坡,今日的青山绿岭,陕北经过10几年的努力,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相信未来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