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歷代賢相錄:“元聖”周公 敬德保民 儒學先驅

 海倫娜 2014-10-12

 


 
 
中國歷代賢相錄:“元聖”周公 敬德保民 儒學先驅


相者,原為輔助之義,后引申為輔助國君,管理國家政事者稱為相。在春秋時候,“相”一詞已出現,但非為官職,只是代表居於輔助國家的地位。據《史記·秦本紀》載,至戰國時,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相”始為正職。

《荀子·王霸》曰:“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

丞相是中國古代輔佐君主、總攬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為百官之首,統領外朝官員。天下百官奏事,須經丞相,而重要政策亦須由丞相領銜奏請;對於郡國百官則有考課論賞及任免之權,並需收閱各地“上計”。換言之,丞相是朝廷上行政權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負責人。《漢書·百官公卿表》嘗簡言其職掌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然則,何謂賢相?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據《荀子·富國》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或舉明代焦竑《玉堂叢語·文學》語:“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另又有《曾國藩家訓》曰:“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中國數千年來,朝代更迭,賢相輩出,且看下文一一道來。

孔子曰:“五帝既沒,三王既衰,能行謙德者其惟周公乎!” ——《韓詩外傳》 

周公,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或周公旦。

姬旦在少年時便聰慧仁愛,深得文王喜愛。及長,襄助其兄武王姬發伐紂滅商,獻言建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 據《曲阜縣誌》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當時,紂王之子武庚被封於邶以續殷祀,周文王之子管叔被封於鄘、蔡叔被封於衛,以防範殷民叛亂,此為歷史上著名的“三監”。

滅商二年後,武王病死,成王即位。由於成王即位時年紀尚幼,故由周公攝政當國。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 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周公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告誡道:“往矣! 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後人遂以“握髮吐哺”比喻在位者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然基定初創,國家多事。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和召公奉成王命率師東征,“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討平了叛亂,並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罪過較輕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胡“率德馴善”,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周公聽到之後,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平定“三監”后,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並派召公奭在洛邑駐兵8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 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后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記周公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建都洛邑后,周公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非常重視當時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有孝有德”,“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力農無逸”,並提出分別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尤尊重“賢能之 士”。其言論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旦還“制禮作樂”。“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以鞏固周人內部的團結。他還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謚”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嚴格規定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統治。

周公攝政六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周公年老病終前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離開成王”,不久辭世。死後,周公被葬於文王墓地畢,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孔子終生倡導的就是周公的禮樂制度。《荀子·儒效》中記載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