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侘び茶”的内涵分析

 真友书屋 2014-10-12

“侘び茶”的精神内涵就是千利休茶道思想的产物,也是其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源头。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侘び”一词从何而来;千利休的解读与更早提出“侘び”定义的武野绍鸥相比有何不同;怎样解读经千利休改动并成为茶道“四谛”中“和”与“侘び”的联系等。

1“侘び茶”的“侘び”

1.1“侘び”一词的释义

日本文字的产生是古代日本人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几百年间,尤其是在万叶和歌的创作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照搬”到“和化”的两个阶段(吕莉1991)。从中国汉字角度看,“侘”初见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九章》的“侘び”字,主要用于表达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人生际遇上的愁苦。“侘び”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失意的样子,现代汉语中已不大使用。

在日语文献中,“侘び”字初见于《万叶集》[[i]],最初主要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悲情爱恋而不得之情。平安时代后期的“侘び”还发展成为反映对生命受压抑的不满和优郁,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认命的沮丧心境(叶渭集、唐月梅1993)。

根据张建立(2009)的归纳,目前日本茶道学界存有三种对“侘び”较有代表性的界定。

第一种是以唐木顺三(1973)为代表,以将军足利义政[[ii]]的政治失意为典型,认为整个日本曾出现过一种“侘び”的社会现象,即一种贫寒落魄者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状态,其追求的也不过是一种相对贫困的情调之美。

第二种观点完全否定“侘び茶”的“侘び”中具有的贫困、愁苦等消极意义,是一种被赋予了积极价值的理念。这种观点也是教授茶道的师傅们长期以来主张和支持的观点。

第三种从文献考证的角度看,有的学者通过考察“侘び”在茶书中的使用情况,断言日本茶道重“侘び”的精神是1930年之后的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茶道家元、禅学者及京都帝国大学史学科出身的学者乃至其弟子们的倡导下,“侘び”才成为茶道的精神理念(铃木贞美等2006)。

上述所谓三种界定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过分否定,将“侘び”等同于“无”;一种又过分追求积极意义,且与日本茶道发展紧密相连。但若认为千利休的“侘び”就是这二者之一,仍存在较多疑问。一是此前武野绍鸥就曾详述过他理解的“侘び”精神,与千利休所理解的差异在何处;二是若为如此积极化的茶道观,为何至今仍以简素茶道具而依托,而非日益精美华丽的茶具等。藉由第三种观点,可见二战后的日本茶道界重提“侘び”精神,或许是当时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与战乱频生的千利休时期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诉求,值得作为分析“侘び”内涵的参照。

1.2 绍鸥与利休的“侘び”

如前所提,在千利休之前,武野绍鸥把“侘び”从歌道引入了茶道,并在写给千利休的文章《绍鸥“侘び”文》中进行了界定:

“‘侘び’之词,故人曾咏于各种歌中,可近来是将正直、谨慎、不骄的作风视为‘侘’,一年中也只有十月才能称其为‘侘’。定家卿歌里云:

‘虚假皆无的世间,唯有神无月。谁出真诚染秋雨。’

通于此意的只有定家卿。所言谁人,发自诚意,真不愧是定家卿,贵为不漏于事物之上。”(千宗室1983)

但如齐海娟(2008)认为,这时武野绍鸥“侘び”观就是照搬连歌精神的“枯寒”。这显然与上文“侘び”词义分析中的积极意义相差较远。由此,可以借《南方录》中武野绍鸥与千利休对茶道精神的描述,来说明两者对“侘び”的不同解读。

武野绍鸥认为“侘び茶”之心,如“远远望去,花凋叶落,只有海边的苫房,秋时的黄昏”。

千利休认为“何须等待山花开,君可觅山间雪中草萌春。”[[iii]]。

随后,《南方录》对千利休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世人日夜都注视着花该开在何时。可花叶却不知我心,只以其肉眼可见的色彩供人享受。山间村落与岸边苫房一样,都是幽静的住所。去年一年花与红叶全被雪埋住,山间村落空寂与岸边苫房一般。仅从这无一物的荒凉处,即会萌发出一种感觉上的冲动。积雪覆盖着大地迎来艳阳之日——青青的小草萌芽欲发于雪地间,不需任何外力,不久就将通向真极之处。”

从和歌描绘的时间上来看,武野绍鸥把“侘び”精神寓为晚秋至初冬,而千利休则认为晚冬至初春这一时期的“雪地小草”更符合“侘び”之意。一个迈向死亡的寒冬,一个由冷寂看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或者说一个为“侘び”而枯寒,一个由枯寒而生春意,两人的境界差异可见一斑。

比照叶渭渠、唐月梅(1993)对日本美意识中“无”的阐述,“这里所指的‘无’,不是定位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是作为超越‘有’与‘无’的对立的‘绝对无’而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指‘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

可见千利休的“侘び”并非全然积极向上,更不是简单的枯而寒;而是肯定两种情形同时存在,是注重向积极方向转化的动态概念。即,千利休的“侘び”意指在外界环境不利时,更能凸显人所拥有能改变自身心态行为,从而激发出内心之中的改变处境的自由意志。不是刻意追求“枯寒”以获得磨砺,也不是盲目乐观忽视艰险,是在任何时候都能随遇而安的宁静内心,与万物相“和”、浑然天成的生命美感。

2《利休百首》简介

如果将千利休比喻为开拓“侘び茶”道路的先行者,那么他为后来人设置了怎样的路标,也就是留下了哪些关于茶道的书籍?现在认为,记录千利休言行和茶道思想主要有《利休百首》和《南方录》。其中,《利休百首》是千利休为提示弟子“侘び茶”的要领,为便于记忆做成了和歌形式,成为了如今日本茶道入门教材。

对后者一般认为,《南方录》是由其弟子南坊宗啓记录并整理的、千利休关于茶事做法和用语的具体描述。其中内容庞杂丰富,涉及到茶道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是否能代表千利休的思想,现在日本茶道界中仍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神津朝夫(2005)指出《南方录》是众茶师假托千利休之名、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而成的。

因此,这里去繁求简,以《利休百首》一窥千利休的“侘び茶”精神。

2.1《利休百首》的由来

《利休百首》详细介绍了“侘び茶”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用语十分优美。“一首和歌有五句,每句音节数为五音、七音、五音、七音、七音,节拍轻快韵律明确,是初学者必读的千古秘书”。对日本茶道的初学者,“每次上课背诵一首,久而久之,其中提示的要领诀窍,自然而然地心领神会,大师的谆谆教诲亦言于心而形于外,自在挥洒而不逾矩。”(祝晓梅2011)

如同中国《论语》是孔子言行辑录一样,这些和歌是由千利休的弟子陆续收集而成,因此在历史上曾出现和歌数不同的版本,比如《利休五十首》、《利休教歌三十一首》、《利休七十首》等,直到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々斋时,才将这些和歌整理成《利休百首》版本,一共102首,并以《利休居士教谕百首歌》为题写在里千家总本部今日庵咄々斋水屋的纸门上,表示对先师的尊敬和对教诲的谨记。

2.2《利休百首》的基本精神

本文选取其中不涉及茶道具体过程的第一至五首和最后一首,共六首,依据井口海仙(1973)的释义来触探《利休百首》中蕴含的千利休思想[[iv]]:

第一,「その道に入らんと思う心こそ我身ながらの師匠なりけれ」(踏上茶道之路的决心,即引导我前行的老师。)自然产生学习的决心时,心中就会升起力量,如心灵导师般,明灯指引着我们不畏困难艰险而向前。

第二,「習ひつつ見てこそ習へ習わずに善し悪し言ふは愚なりけり」(孜孜学习细细体会,轻言好坏则为愚者。)学习要用心体会,轻率批评别人,不仅突显自己的无知,还无法获得新知。

第三,「志深き人には幾たびも憐れみ深く奥ぞ教ふる」(有心学习的人,总会遇到惜才者愿深入教导。)就像千里马遇见伯乐,努力学习的人才会遇见亲切的老师。他们会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地教导。冷淡的学习意愿只会浇熄教导者的热情。

第四,「恥を捨て人に物問ひ習ふべし是ぞ上手の基なりける」(不耻学习,才是成长的基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耻下问才会有所得,假装懂得只有原地踏步。

第五,「上手には好きと器用と功積むとこの三つ揃ふ人ぞ能くしる」(兴趣灵巧努力,具此三项者始可登顶。)要想学得好,除了兴趣还需手巧,但最重要的是积累努力。想依靠别人变得技艺高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規矩作法守り尽くして破るとも離るるとても本を忘るな」(规则需严守,虽有破有离,但不可忘本。)规则是必须要严守的,但也需要根据眼前的实际情况来寻找最合适的选择。

从教学形式上看,现代的日本茶道是要通过茶道仪式达到类似于佛家 “顿悟”的境界。联系前文所提千利休“侘び茶”是从“无”到“有”,《利休百首》似乎能够大致解释出“有无相生”的原理,即专注地修习茶道,在物我两忘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乐趣。

不难发现,《利休百首》的基本观点与我国《论语》有许多相通之处,不仅是治学方法也是为人处事之道。《论语》的中心思想或言孔子学说可以用“仁”字以蔽之,而欲一言概括千利休的“侘び茶”,则需借助他在《利休百首》之外的论述。

3“侘び茶”中的“四谛七则”

以往国内对千利休的研究常立意于“茶禅一味”,殊不知“茶禅一味”的思想源于我国湖南石夹唐代禅师善会(公元805-881),而成于宋代著名大师圆悟克勤(公元1063-1135),在日本茶道史上也是由村田珠光最初引入的。用于表述茶道精神的另外两个重要词语“一期一会”、“独坐观念”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v]]。同时,“谨敬清寂”早先是由武野绍鸥提出,但千利休改变首字“谨”为“和”,遂成为日本茶道的“四谛”。

3.1茶道四谛之“和”与“人和”

“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在涉及日本茶道的中文文献中多有描述,或简要概括、或详细剖析。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就是:“和”表示恭和、谦让、和谐之意,期望人人都能以情为重、以和为贵;“敬”表示以礼相待、以茶致意,意味着对宾客的敬意;“清”指环境的清雅幽静,也指心境的安宁平静;“寂”是饮茶者寂然入静,进入凝神沉思、心无杂念、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就探讨千利休的“侘び茶”思想而言,紧扣“和”可能更为适宜。而对“和”的分析,笔者将从“人和”与“物和”两方面考虑,此处主要阐述千利休的“人和”精神。从吃茶法上看,千利休改变最初抹茶的一碗碗分斟,为大碗点茶、数人依次传递饮茶,具有了形式上的“人和”。

从精神内涵上看,可见一则关于千利休的逸事,在某次约定好时间的茶会上,几个身份低微的平民先到来,欣赏了壁龛中的插花和挂轴回到了座位上的时候,几位贵族才到达茶室。点茶时,千利休自自然然地先为平民点茶,不顾面露诧异的贵族(森本司朗1983)。天正十五年(1578年),为了庆祝丰臣秀吉战胜,千利休组织了京都北野大茶会。这场茶会不仅农民百姓可参加,而且“没有茶的人,拿米粉糊来也无妨”。

两则故事体现的平等精神与此前日本社会强调的等级观念截然不同。然而,若说仅凭这些举措就断言,千利休“侘び茶”体现了佛家“众生平等”观念也有些不妥,比如千利休并非对所有参与茶事者一视同仁,至少要有对茶道的热情作为前提。他的形象与修行中的僧侣也有差异,甚像是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因此,千利休的“人和”,实则在茶道方面达到引导者的境界之后,是可以忽略参与者的世俗身份,而对茶道的整个过程,与其说是鉴赏艺术,毋宁说是参与者向茶师学习的过程。

就技巧上来看,“侘び茶”似乎并不“难”,千利休也不要求弟子们的一举一动都模仿自己,反而鼓励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在任何时候都得体的点茶形式(赵方任 2001)。因内容重在传递难以言说的主客“心意”,“侘び茶”也不像是用来传承纯艺术的知识或技巧心得。

对这种不拘形式、也似乎不限内容的茶道仪式,可以推测,千利休其实是通过点茶过程,把对人生的领悟毫无遗漏、自然而然地演绎出来,所以才会要求客人必须认真专注。其间呈现出的“人和”精神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

当代的日本茶道流派也在赋予“和”现代情调,如出现以“和”比附“和平”,称茶道是“一碗茶中的和平”艺术等论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形诸文字,致使现今流于口号。“侘び茶”是用外化的种种仪式来展现思想,看似简单枯燥、实则有需仔细揣摩的深厚内蕴。

3.2“七则”与“前、后、总”礼

“利休七则”是最基本的茶道守则,与“茶道四谛”一起,被并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七则”或“四规七则”,是“侘び茶”经由具体茶道仪式来表现主宾间的“人和”精神。

“利休七则”的内容是:第一,茶要点得口感恰到好处;第二,茶花要如同开在原野中;第三,炭火要使水烧开;第四,夏天举办茶事要能使人凉爽,冬天举办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温暖;第五,赴约要守时;第六,凡事应未雨绸缪;第七,关怀同席的客人[[vi]]。

有关千利休阐述“利休七则”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其与弟子的对话中。有一次,有人问他有关茶道的秘密,他回答说:“你燃起炭火,将水烧开到适当的程度,而后使茶产生适当的滋味。你(在茶屋里)安排花木,就如(它们)正在生长着一般。在夏天,你暗示凉爽,冬天则托出温暖,此外别无其他秘密。”千利休还针对这个问题,吟咏了下面的诗句:

“茶汤只此而已,首先把水烧开,接着将茶注入,而后适度饮之,须知全在这里。”

当千利休吟咏这首诗歌之后,询问者略带轻蔑地表示这样的吃茶法,他早就知道的时候,千利休严肃地说:“如果有人已经熟知此道,我乐意拜他为师!”

或许千利休是想要告诉弟子,最重要的就是看似最简单的。一如我国“大道至简”的道理。千利休作为茶师修习茶道,也是在围绕这些原则并在不断寻找更适宜的点茶方法。而点好一碗茶,不仅在口感上更加味美,也愈易将人生感悟传递到宾客内心之中。

相对“利休七则”多针对茶师,“前、后、总”礼主要表现客人对茶师的感谢。即,当被邀请参加茶事,那么首先要向邀请方告知或承诺是否出席,同时表示感谢,是谓前礼;等到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还为前一天得到邀请做出答谢,这就是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事结束时的一种礼节,包含表达对茶师用心的赞赏等。另外在品茶的过程中,客人还要回敬“四礼”[[vii]]。


4“侘び茶”仪式的“人和”

“按照茶道的规矩,茶会中的话题不应该涉及道具的应用以及菜肴搭配等方面的评论。一般说来,时事、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在茶会禁忌的范围之内,被认为适合茶会的话题包括天气的晴晦、风花雪月等的雅事、茶道具的由来、茶人逸事等,其中尤以和吃茶本身相关的话题为主体。”(赵方任2001)

千利休的“侘び茶”以不拘于形式、返璞归真为特色。因为发现以前男子的盘腿坐式不利于点茶的操作,他还将点茶姿态改为单腿坐单腿立膝式。随着日本人生活礼仪的变迁,茶道的点茶姿态也定格为双膝跪坐式。

现在,虽然千利休时期的“侘び茶”已不可见,但透过现代的“侘び茶”,也可以浅尝日本茶道之味。

其的程序大致如下:当客人依次就座后,主人端出刚烹调的、热气腾腾“怀石料理”,一般就是指“三菜一汤”,所用原料必须是新鲜的水产品和蔬菜。丰盛时还添上烤鱼等。日本清酒也是必备之物。但饮酒时,须用小盏分成三口半,边慢慢品尝主人款待的美味佳肴。

待“怀石料理”结束之后,客人暂时回避一下,主人收起餐具、清扫茶室,用撒上水珠的鲜花替换挂轴。随后客人进茶室就坐,主人端上精美的点心,这时才开始正式品茗。所吃茶有浓淡之别,浓茶常配以用糯米粘面的“豆馅点心”,淡茶则为小脆饼。

此时,主人才坐于茶炉之旁,取出一方红似手帕的绸缎,把事先备好的茶盒、茶勺等茶道具,当着客人之面,再擦洗和用开水冲净一次。这样之后,主人才开始为客人“点茶”。

点茶的过程十分讲究技巧,先用精制的小茶勺在茶碗里舀进抹茶茶末,再用竹制水舀倒水入茶碗内。倒水时既不能外溢,又要发出潺潺水声。这时,主人才用小竹刷点出一碗有泡沫的抹茶来。之后就是客人的吃茶过程。

在日本茶道看来,任何一件茶道具都是有生命的,甚至也像人一样分为正脸和后身。它们在吃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吃茶前,先要举碗高至眉,在心中感谢万物,再向右侧的人说“恕我相陪”,向左侧的人说“我先失礼了”,对茶师说“领受盛情”。完成“四礼”后,需要将茶碗的正面转向对面,自己从碗的后身开始用茶。

吃茶后,重新把茶碗的正脸转向自己,在向茶碗行礼的同时在心中默念“请让我欣赏一下您”;然后用双手捧起茶碗进行鉴赏,鉴赏后还要对茶碗行礼并默念“谢谢您了”。

从对主客双方的要求上看,“侘び茶”就差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仅用于欣赏的纯艺术。同时对仪式上的茶道器物,千利休“侘び”观的“和”精神也使之在奇巧华丽与枯萎破败两端中做到了符合日本文化的平衡美感。



[[i]]《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ii]]足利义政,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

[[iii]]原文是『花をノミ待らん人に山ざとの雪間の草の春を見せばや』

[[iv]]中文直译引自台湾“日本茶道裏千家教室——東吳大學推廣部”网页,网址为www.blog.yam.com,意译参考井口海仙的『利休百首の解説』。

[[v]] 井伊直弼(1815-1860),江户幕府末期的大政客和著名茶师。

[[vi]]原文是『茶は服のよきように点て,炭は汤の沸くように置き,花は野にあるように,夏は凉しく冬は暖かに,刻限は早めに,降らずとも雨の用意,相客に心せよ』

[[vii]] 四礼:一礼是对端茶人的谢意;二礼是对在坐长辈、同伴的致谢;三礼是对自己获得饮茶机会的感谢;四礼是对茶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参见松井宗幸《茶道入门》,成美堂出版社,2004年,第24 - 2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