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新波版画选

 鸟语花香香 2014-10-12
黄新波版画选
        黄新波(1916年—1980年),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     1938年参加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1939年转移到桂林,为该会主持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为纪念殉难烈士,创作了《他并没有死去》等作品。1943年流寓昆明,这一时期出版了木刻集《心曲》。1946年赴香港,任《华商报》记者,并发起组织人间画会,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卖血后》等。1949年回乡参加东江游击队,后随军进驻广州。
 

 
      
1950年后,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1978年、1979年先后在深圳、北京举办个人木刻作品展。出版有《新波木刻选集》、《黄新波作品选集》、《新波版画集》、《春华散记》(香港版)等。
 
       
 
       黄新波是一个把理想和人道以诗意的情怀结合在一起的版画艺术家,是鲁迅直接指导过的第一代新兴的木刻家,被公认为最擅长运用黑白对比的版画家之一。他的木刻作品吸收了珂勒惠支等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某些艺术因素,在图式、刀法、排线甚至象征手法的诗意运用方面,则受美国版画家肯特的影响颇深。 
 
  黄新波的作品构思奇特,语言干净洗练,富于象征性。在创作思想资源方面,黄新波的木刻作品明显可以看出深受“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其个性化思考和表达,以及悲悯仁爱的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体现了他对现实深邃的洞察力。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认为,黄新波的成就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谈,建国前,黄老的版画更多是作为革命的武器,通过刀、作品唤起民众的革命精神;建国后,黄老作品的个人风格则更为突出。他对人类命运的哲思,使他的作品既具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又呈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充盈着诗性的情调。鲜明的时代感、旺盛的战斗意志以及深沉的内省意识和哲思式的诗意表达,构成了黄新波版画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格。
  黄新波版画的艺术成就和国际声誉,及他推动新兴木刻运动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甚至有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称,黄新波是20世纪对中国美术最有影响的十大画家之一。
  

 

 
       鲁迅先生和木刻青年的交谊,历一被美术界传为美谈。而鲁迅和黄新波的交往,更是直接促使黄新波在木刻不断成长。
  1933年冬,黄新波在于上海老靶子路日本基督教青年会内举办,由鲁迅先生组织的“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后来,黄新波多次亲聆到鲁迅的教诲,并获益良多。随后,黄新波把1933年秋到1934年初创作的五十多幅木刻作品寄给鲁迅先生,请求批评指正,包括他的木刻处女作《夜饮》。此后,鲁迅先生辑印《木刻记程》,还将黄新波署名“一工”的习作《推》收了进去。
 

  

 
       对于黄心波的木刻事业,鲁迅先生除了给予指导外,他还极力鼓励他们创作,黄新波与上海美专同学刘一起成立无名木刻社(后改名为未名木刻社)后,曾手拓编印出版《无名木刻集》,鲁迅先生欣然资助出版,并为之作序。在序言中,他写道:“木刻是中国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没在地下了。现在要复兴,但是充满着新的生命。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
 
《卖血后》
 

 
  鲁迅先生对于木刻青年的帮助,让青年为之感动。即使是在逝世前一个星期,鲁迅还和青年进行了座谈,被影像记录,成为历史经典一幕。在此一周后,鲁迅先生病逝,黄新波作为治丧委员会工作人员之一,怀着沉痛的心情,根据瞻仰遗容时所作的速写创作木刻了《鲁迅先生遗容》,后来成为被人称道的木刻作品。而彼此师友情谊,却让黄新波一直铭记在心,正如他在《路碑》自序中写的:“一见到中外的木刻,我就想到鲁迅先生。导师逝去,我们的责任也更重大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