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竞技钓组在长寿湖钓中的搭配与实践(下:操作篇)

 渔人2123026 2014-10-13

    上篇所讲主要是线组搭配的原理及其物理概念,下面注重讲解这种线组搭配的对比分析和在大湖野钓中的实践。

六.三种调标方式的优劣分析与对比

    下面我分成“调4钓2的真谛”、“调2钓4的原因”“调8钓2的使用”三部分加以详细讲解。

1.调4钓2的真谛

    在上个世纪末的80年代,台湾钓法被引进的时候,我看过很多介绍片,都讲述了一个调漂的核心技巧,那就是“调4钓2”。记得当时理解这个技巧的核心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 半水调漂4目:半水实际上指的就是钩坠离底10CM的时候,逐渐将铅皮减轻到浮标露出水面4目的操作方法;
  • 寻找标准饵团大小:将和好的饵料搓成小球,挂上一颗后抛杆入水,找到刚刚将浮标拉下一目的饵团大小为钓饵的实际尺寸,确保使用两个饵团能够将浮标下拉2目,我称之为最灵的饵团;然后再将加3个最灵饵团和在一起,再分成两个1.5倍最灵饵团的重量,挂在钩上再次半水抛竿观察浮标,如果此时浮标被拉下3目,此时的钓饵大小和重量就可以作为标准饵团。这个增加的1个最灵饵团数量我称之为饵差数*;
  • 初步找底:再将浮标在逐渐上移(远离铅坠的方向),并挂上能够将浮标完全拉下水的饵团,(我通常使用4~5个标准饵团,并将其合并后再分成两个饵团)瞄准钓点抛杆,直到浮标刚刚露出水面2目为止。在这里我不推荐使用橡皮泥,因为找底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反复抛杆找底的过程就像在钓点做窝,能节约时间。除非鱼太多,根本就找不到底,因为在找底的时候鱼儿就可能吃饵上钩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钓手都说过:“钓了半天底都没找到的原因之一”。
  • 精调钓2目:初步找底完成后,挂上能够将浮标刚好拉下3目的标准饵团,再次精确找底,这时可能会出现浮标漏出水面的目数大于2目的情况。其原因就是初步找底使用的饵团较重,其结果不仅仅是两颗饵团全部卧躺在水底,而且饵团、铅坠和浮标不是垂直在一条线上,而是饵团在最前面,铅坠在中间,浮标离钓手最近。所以此时钓手还要再次将浮标向下一目一目移动(靠近铅坠的方向移动),直到浮标刚好露出2目时为止,此时真正才会出现水下的饵一颗卧在水底,另一颗饵料刚好擦底的情况,调4调2才最后完成。此时我们找的底我称之为“钓灵底”,然后用BCDE 4颗太空豆将浮标座加紧,而此时浮标座位置称之为“钓灵位”。

    完成调4钓2后,我们挂饵抛竿浮标露出2目后,就会看见这样的过程:饵团逐渐融化,或者因吸水膨胀发生比重变轻,浮标就会慢慢上浮,直到全部溶化,两颗钩子脱离饵料悬空,此时的浮标会重新浮到4目。这时钓手要学会测量这个饵团从抛杆到完全熔化后的时间间隔,我们称之为“饵团化掉时间” ,记住在钓钝(调2钓4)时计算换饵时间使用。

    此种调标法,也有称之钓灵的调标方法,钓手抓的是口动标像。也就是说,只要鱼儿在钓饵附近游动,就会让水中的那颗刚刚擦底的饵团摇摆,如果你的视力较好,就能看见浮标微微的摆动。这时只要是鱼儿用嘴轻微的吃饵,浮标就会有变化,钓手主要抓的就是鱼儿吸食入口那一瞬间反映在浮标上的“加速”动作。

    调4钓2的基本条件是两个:1水下很平整、水稳定不流动;2钓手挫饵水平较高,大小均匀。第1点在长寿湖垂钓要用心找底,第二点一般初学一般不注意,所以经常忽略。

2.调2钓4的特点

    如此看来调4钓2真的很麻烦,而且在长寿湖使用有点累,不经过长期实践就要求初学者掌握有点不现实。因为大部分手杆钓位水下多是斜坡,都不平整,所以每次抛杆,水深相差2~3目极为平常,如果非要一味追求调4钓2其实是很累人的。加上长寿湖水域的鱼多生口,吃是很猛,故很多玩过竞技池钓的钓手在长寿湖更多的是采用钓钝的办法来弥补钓灵钓法在实战中的不足。

    那么2钓4方法的特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弥补4钓2的不足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2钓4钓法饵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见图

竞技钓组在长寿湖钓中的搭配与实践(下:操作篇)
    我们知道调2就是在带钩半水调漂的时候,浮标露出2目,然后挂上饵并逐渐向上移动浮标(也就是远离铅坠的方向)直到双饵完全躺在水底,并且就连鱼钩的重量全部都由地面支撑。从现象上看,此时的浮标不仅仅不必承担饵团的重量,而且就连两颗鱼钩的重量也不用承担,所以浮标就会上浮。一般情况下每颗鱼钩的重量(3号细条无倒刺的鲫鱼鱼钩)可以拉下一目的距离(类似标尾直径1mm的浮标),那么两颗鱼钩的重量完全由水底地面承担后,浮标就会露出4目,换句话说两颗3号鲫鱼钩子的重量可以将标尾直径1mm的浮标拉下两目。此时的子线实际上就开始弯曲,而且从两颗钩和饵团全部躺在水底开始计算到铅皮座下面的8字转环碰到水底的这个距离(大概就是短子线的长度)作为水下钓点的话,浮标在水面上的部分应该全是4目。

    从饵料状态在水中的变化上看:此时的饵团重量完全由地面承受,如果融化脱钩了,在浮标上观察是反映不出来的,只能靠钓手通过测试完成的,测试时间就是在调4钓2时测量的饵团完全融化时间。当饵团完全融化时间过后还没有鱼的吃口,钓手就可以提竿换饵,尽管此时很可能鱼钩还被埋在散落的饵料粉末中,并且会被吸食饵料粉末的鱼儿吸入而带动浮标下沉,但毕竟也有鱼钩脱离散饵的种情况。

    就像前面所讲,使用2钓4钓法好处是可以避开一部分小杂鱼的干扰,其原因就在于子线是弯曲的,只有出现鱼儿将鱼钩完全拖走并将子线拉直的情况,才会拖动浮标的移动,而其它的小动静不足以拉直弯曲的子线带动浮标下沉。

    但在这里我们发现是使用2钓4钓法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2钓4钓法能够适应在钓点水下地面不是很平的情况下使用。只要这种变化范围在:不会超过将子线拉直,不会碰到8字转环,那么露出水面的部分就一直会是4目,这一点“好处”在自然水域钓鱼时的优势很明显。

竞技钓组在长寿湖钓中的搭配与实践(下:操作篇)
    调2钓4钓法不足的就是钓手每每抛竿后要默默地数数,计算“饵团完全熔化时间”是否已过,而不能通过浮标的状态变化上发现饵团完全融化。所以尽管钓手可以不必像使用2钓4钓法时全神贯注的顶着浮标分析每一个小动作,但钓手还是要通过计算“饵团完全熔化时间”,以便及时进行换饵。

    当然还有就是2钓4钓法很难观察到口动标,也就是鱼儿吃食那一瞬间的下顿;只能是鱼儿将饵团叼起然后游走带动浮标移动的体动标。这样会少减少很多机会,因为很多鱼儿在将饵团吸入口后再将其吐出,这样的吃口在2钓4钓法中是观察不到。而这也正是酷爱玩手竿的钓手最盼望看到的鱼汛语言。使用2钓4钓法尽管看上去比较逍遥自在,但同时也降低了手竿钓鱼的乐趣。所以一些喜欢挑战的钓手,不会选择此种钓法,除非迫不得已。

    综上所述,调4钓2钓法和调2钓4钓法各有千秋。

    喜欢与鱼博弈、追求观标快感、并且愿意研究各种鱼类吃口所对应浮标表象的钓手们,可以坚持类似4钓2的调灵钓法;而以休闲为主的钓手可以简单些,与2钓4异曲同工的调钝钓法对他们来讲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很适合用虫饵。经重庆地区很多野钓钓手的改良和提高,在网上多为“半水调标调平水,挂饵(蚯蚓或者红虫)钓2目”就是这个道理。

3.调8钓2方法的出现:

    但有没有一种更加简单而又能兼顾上述两种钓法优点的调标方法吗?实际上是有的,那就是通过长标尾浮标来弥补4钓2钓法和2钓4钓法的不足。

    长标尾浮标的特点就是标尾很长,观察目数可达15~20目。加上标尾校长,可适应较大较重的饵团,这样设计的特点就是为了在水底不平环境下的使用。下面我就对这种长标尾浮标的特点,做做原理性的分析。

  • 调标与找底:和4钓2一样,半水带钩调标露8目或更多到10目以上,然后找到标准饵团:每个饵团可以拉下4~6目,接着可以挂上双饵抛杆在钓点内找底,直到浮标露出2目为止。
  • 观标范围扩大和观标法:类似4钓2一样的钓法,不同的是长尾浮标不仅仅扩大了观标范围(丛0目到4目扩大到0目~8目),而且增加了动态观标的范围。也就是程宁老师讲的在“动中找动”,我称之为“在规律的变化中,找不规律的变化”的范围。我们知道只要是水下的两颗钓饵一颗卧在水底,而另一颗刚好擦底,是浮标调的最灵的那一点,但是随着饵团的吸水膨胀、饵料的散落变轻,这种平衡会快就会被打破,也就是说会出现两颗饵团在水下的情况不再是“一颗卧在水底,而另一颗刚好擦底”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出现一颗悬空,一颗擦底的情况,也就是两颗饵团从逐渐融化到完全融化的过程。那么从表面上讲,4钓2钓法的静态观标时间就是两颗饵团融化的时间,而且浮标的水面上的表现来看,在这段时间里有相当的比例不是刚好露出2目,所以盲目的追求浮标在水面露两目时的吃口也是一种僵化。其实每一个玩4钓2钓法的钓手,都在抓浮标的任何异动,包括在任何范围内的下沉顿和上浮。但如果使用了长尾浮标进行8钓2钓法后,这个可观察的范围就大大加宽,而且饵团也可以加大,其融化的时间也大大加长。

竞技钓组在长寿湖钓中的搭配与实践(下:操作篇)

    调8钓2钓法的出现促生长尾浮标问世,而钓手的观标也从复杂并苛求的4钓2的范围扩大到8钓2、钓3、钓4~钓7,抛杆的准确性的要求降低,长尾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从2~8目甚至更大的范围都能做到子线一直是直的,不仅仅增加了观察鱼儿吃食的口动标象的时间,减少了部分丢口现象;而且因可使用的饵团加大了不少,通过抛杆做窝的时间也减短了,加上大团饵料对小鱼的啄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对大鱼的吸引力也更大,所以在长寿湖玩竞技钓法优势明显。

    调8钓2的缺点:为了适应长寿湖水域水下不平的实际问题,引出了8钓2钓法,尽管其适用较宽,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因饵团的增大,出现入口性变差的现象,假口增多;加上浮标露出水面的部分不再仅仅再是2目,而是2~7目或更多。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只拉下半目的小顿口,在2目的时候肯定会的7目的时候醒目。所以浮标的设计者,就在5目、9目的位置用更醒目的颜色加以区分,我称之为参考目(见照片),以提高浮标在不同目数的可识别性,减少钓手的观标难度。但这毕竟是一点点补偿的措施,其观标的方便性远不如钓2目的时候。

七.总体搭配的技巧

    上面五大部分分别讲解了鱼竿与线组特点,但很多初学者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很难一下子就全部吸收,所以下面就一次实战,讲讲我自己的钓组选择与变化,为初学者做一次示范,以减少其走弯路。

    下面先讲讲使用“粉饵”的灵钝交换钓法,我称之“灵钝交换”钓法

  1.调标的过程:首先进行调4钓2,具体做法与上面雷同,略去原理性的东西只写出做法,有基础的钓手可以跳过不看。

[hide]调标方向:双钩不带饵调4目,带饵钓2目。

  1.1 调标准铅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使用一个大于浮标浮力的铅皮,在钓点抛竿找底露两目,其目的是让铅坠真正沉底;

    第二步:然后将浮标向下移动“子线长度+10CM”的距离,其目的是让双钩真正离底;

    第三步:逐渐减少铅皮,直到露出6目为止(因为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后因浮标吸水浮力减少后刚好是露4目,所以多留的2目为浮标的“吸水目”,每个浮标吸水目不一样,但质量好的浮标其吸水目不会大于2目),此时该浮标的标准铅就做好。

  1.2 调小配铅的过程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用剪刀剪一个小铅皮加在标准铅中,大小以刚刚能够拉下2目浮标的重量为准,此时的调目的工作初步做好了。

    第二步:垂钓半小时后再校对一次,很可能因为浮标吸水浮力下降,调6目已经变成4目了。此时再拿掉小配铅放好(钓钝时还要用),这样调4目的位置基本就找准了。

    注意:这时浮标座的位置就是调4钓2的位置,其中BCDE 4颗太空豆是这样的位置:B和C紧贴,CD紧紧夹住铅皮座,D和E紧贴。

    这样,适应钓灵和钓钝的做标准铅皮核销配铅过程就完成了。

竞技钓组在长寿湖钓中的搭配与实践(下:操作篇)

 1.2  找钓钝点方法:大家知道钓钝时的子线是弯曲的,也就是说钓钝时浮标在主线上的位置比钓灵时要高些。根据我们的习惯,浮标座两端是有两颗太空豆C和D将其固定的,在调4钓2的基础上如何兼顾调2钓4,也就是如何在钓灵的同时兼顾钓钝,所以在“同一付主线上巧用4颗太空豆,达到同时记录钓灵和钓钝的两个浮标位置”以对应“空杆率高”和“停口”现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之一。

    下面介绍如何通过找钓钝底去确定调2钓4的浮标位置。具体做法如下:(假定此时是调4钓2的状态,而且每颗钩的重量刚好压下浮标的1目)

    第一步:E点太空豆先固定不动(记住这颗太空豆所记录的是钓灵时浮标的位置),将BCD点的太空豆连浮标座一起,逐渐上调将近个子线的长度。其目的就是找到让两颗钩完全卧底的浮标位置段,但铅坠没有到底,此时浮标应该是露4目。如果浮标出现大于4目的情况,比如5~6目的位置,就说明不仅仅双钩横卧在水底,而且8字环也可能接触到水底了。此时B点太空豆的位置就是找钓钝底的最钝点。

    第二步:然后用C、D两颗太空豆再次将浮标坐夹在B和E太空豆的中间,再加入能拉下2目的第二颗小配铅(以确保双钩离底露2目*),在钓点附近一平方尺的地方多抛几杆,以确保每次抛竿基本上都是4目左右的位置上,此时子线弯曲,双钩是躺在水底的,则找钓钝底就初步完成了。

    然后挂饵在钓点抛竿,两颗钩带饵就会完全躺在水底,因为双子线是弯曲的,浮标应该露出4目。

    第三步:在钓钝时,浮标座是用太空豆C、D太空豆夹紧的(见图),但可以定在B和E点之间任意位置上,只是越接近B点钓的越钝;越接近E点则不那么钝。也就是说:浮标座越接近B点,子线就越弯曲,鱼儿吃食后通过身体游动带动子线拉动浮标出口的距离越大。当然浮标反应就越迟钝;浮标座越接近E点,子线越接近直线,鱼儿吃食后通过身体游动带动子线拉动浮标的距离就越小,浮标反应也就相对灵敏些;

竞技钓组在长寿湖钓中的搭配与实践(下:操作篇)

    注意:此时取下那个能拉下2目小配铅,再将浮标座拉向E点太空豆,整个线组又恢复到调4钓2的钓灵点。

    这样在一付主线上用BCDE 4颗太空豆就可以记录“兼顾钓灵和钓钝”的浮标位置,下面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将浮标在B和E两点太空豆的位置的切换,可以方便的适应“空杆”多到出现“断口”的鱼情变化。

  1.3  调标准饵的过程和使用方法:注意是在整个线组为调4钓2的钓灵点时进行的,也就是浮标固定在E点,取掉标准铅里面的小配铅。

    第一步:用和好的饵团挂在钩上,最好是单钩,以拉下一目到一目半的饵团大小作为标准饵团;注意:很可能饵团很小,只有一颗黄豆大小。

    第二步:再用标准饵团两颗,挂在钩上,仔细在钓点附近抛竿找底,直到调出钓目2目时为止,此时标准饵团的大小就确定了;

[/hide]

  2.钓法与调整:完成调4钓2和调2钓4的线组准备后,下面就要开始试钓,以证明自己的浮标调整是否合适。

在长寿湖里垂钓很可能遇到的鱼大部分是结群洄游到你这里的,所以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也不能将其完全留住而不用去洄游。任何一种钓法都不能应对所有情况,所以钓手要学会应变,这也是程宁老师所说钓无定式。

    但也不是说没有办法应对,经我两年的实践,基本上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种是连发:鱼群来了,吃口不断,但假口很多;一种是停口:鱼群走了,半天没鱼吃食,就像在游泳池里试漂一样。

    这两种情况是不能用一种钓法覆盖的,下面我淡淡如何用这套“灵钝兼顾的线组”应对这两种情况。

    一般垂钓都是从钓灵开始,因为一开始钓点内是没有成群的鱼的。所以一开始我们将浮标固定在E点,使用标准铅皮,而不加小配铅,也就是在钓灵点调4钓2。

    随着抛竿钓鱼的时间加长,窝内逐渐会引来较多的鱼。此时只要有吃口,而且出现顿口或者浮标的其它鱼汛语言都能上鱼,那么你就不必调整,直接享用快乐时光就是了。

    可是如果窝内有了小杂鱼,那么就可能出现假口。特别是当你在出现“标准顿口”时连续拉空,或者是空杆率很高的时候,就要进行调整了。比如:在标准铅里面加上小配铅,并将浮标座拉离E点逐渐向B点靠近,直到假口消失能钓上鱼来为止。此时你就完成了一个由钓灵向钓钝的转换,又可以享用快乐时光了。

    在长寿湖等天然水域钓鱼,连续的上鱼时间一般都不会太长,也就是几十分钟,然后就可能出现长达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停口。此时你不用再等下一个吃口的高峰期,只要是达10分钟没有口,就可以将钓钝改回钓灵。

    因为此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小杂鱼自己走了,也可能是被成群的鲫鱼或者大鱼吓走的。特别是大鱼进窝要注意,因为大鱼吃口很稳,但也狡猾。如果钓的太钝,很可能会失去很多抓口动标的上大鱼机会。

    再次强调:钓钝时浮标不会因饵团融化了自然上浮,因为饵团重量已经不再起下拉浮标的作用了,所以只要超过标准的饵团化掉时间就要提竿换饵。

    所以有了这套“灵钝兼顾”的线组,在长寿湖我的收获比以前的单一钓法多些,尽管有时候感到钓的也累些,但越钓心里越明白。因为你能够用自己的分析对应鱼情的变化,所以每次的收获不再是单纯的“搞皮”而是钓技的逐渐提高和对长寿湖野钓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八.一种适合钓蚯蚓的调标方法——2钓4+酒米(待)

    其实在长寿湖最实用的钓法莫过于以前我写的一篇文章《修士钓鲫术》。在此基础上根据西野钓手们近两年的摸索,得出了一种在“调2钓4”的基础上的钓蚯蚓的方法,此种方法是将“传统钓”和“竞技钓”有机的结合,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可以说是一个垂钓土鲫鱼并有地方特色的垂钓方法,现在有关介绍正在加紧制作中,敬请等待。

注解:

  目差:调目和钓目之间的差值。比如调4钓2,目差=4-2=2;调2钓4,目差=2-4=-2;所以,目差值为正,称之为钓灵;而且,目差正数越大,越灵;目差值为负,称之为钓钝;而且,目差负数越大,越钝;

  饵差:标准饵团和最灵饵团之间的差值。比如调4钓2,目差=4-2=2,但是使用的饵团,是标准饵团重量的2倍。也就是说,在半水调标时可以将浮标拉下4目,那么此时的饵差就是2;饵差值的大小,决定鱼吃食的时候对浮标影响的灵敏度,我也称之为钓灵度,所以饵差值越小,鱼吃食对浮标沉浮的影响越大;饵差值越大,鱼吃食对浮标沉浮的影响越小。另外注意,饵差对钓灵钓钝的影响主要在观察口动漂上,对于体动漂的观察上没有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