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推进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持续发展研究
2014-10-13 | 阅:  转:  |  分享 
  
推进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持续发展研究







一、广东省推进“双转移”的背景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产业转移是实现城乡统筹、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的重要手段,最终要形成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省份,但也是全国经济区域发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珠三角地区要加快发展,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一是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个别地方已基本上无地可用资源的紧张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有一定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是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外来工引起社会问题,矛盾突出。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产业升级的压力下呈现出向内地加速转移的趋势。我省产业转移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到年底,园区投入开发资金超过500亿元,吸引企业投资超过5500亿元。年园区企业年产值1953亿元、税收108亿元2010年度考评结果显示,全省3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包括意向项目)达2423个,总投资额达5447亿元,其中已建成1196个;全年实现产值1953.6亿元,税收10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4%和105%。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以及3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去年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中全部达标。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所在地(承接产业转入)15个地级市中,肇庆、河源、汕尾、韶关、揭阳等市被评为优秀等次。根据考评规定,省政府将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7个地级以上市政府,以及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等10个园区予以全省通报表彰,并给予相应奖励。而对考评排名靠后的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3个园区予以黄牌警告。2010年,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479.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增幅比同年全省工业平均增速高23.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2010年,34个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大部分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同年的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增速超100%的园区有6个,分别是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所在的15个地市中,湛江、汕尾、河源三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市比重超过25%。

2011年,全省36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总产值3468.31亿元,税收137.39亿元,同比增长77.5%和26.2%(按照不变价口径),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全年产值3000亿元,税收130亿元的目标。2011年东西两翼和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0%、14.8%和19.5%,比全省高7.4个、2.2个和6.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的17.9%。6个产业转出市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淘汰关停企业约7.22万家,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83万元;新引进的企业约1.47万家,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7044万元,为前者的84倍,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占55%,较好地实现了产业转移工作“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初步估算,10大重点园区到2015年年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经济总量较2010年翻两番。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波及面扩大和影响加深,企业再融资成本提高,增资计划搁浅,甚至撤走,导致企业投资下降或再融资规模下降等,给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更大挑战。产业转移工业园水平极不平衡。相当部分园区没有相应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园内各企业和产业集中度、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受建设用地指标总量限制和征地成本高制约,企业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大部分园区容积率低于1,有些仅为0.5。有些企业存在圈地倾向。缺乏机动财力投入园区建设,融资难基础设施还须完善园区综合保障体系建设。随着园区内大项目的动工建设,园区急需配套相关保障体系,健全一些园区地处偏僻,交通出行不便,路网、管线、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相应的医院、学校、银行等生活配套设施优质产业龙头项目少,产业集聚能力弱。尤其是分布在县区的产业转移园,由于信息、技术、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落户企业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品牌企业无法进驻的状况,产业集聚能力仍有待增强。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层人才偏少生态保护压力大。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仅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一些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甚至还未动工,17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尚未完成整园环评。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依法和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在规划建设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生态优先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产业转移自主创新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的原则,加强现有开发园区管理,推进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立足于后发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内生动力,。产业配套能力越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越大,园区配套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园区发展功能。一是提升园区承接能力。通过创新经营土地、经营项目、工业地产等方式,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园区二、三期建设。二是提升园区综合配套能力。推动园区绿化、美化和管理上档次,完善园区商业、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上水平,促进园区信息、技术、人才、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上台阶。三是提高项目四率(签约率、工率、竣工率、投产率)。重点跟进建设项目领导挂钩服务,做好入园项目建设进度汇总通报,协调解决好在建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在实现建成区的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信、通宽带、通电视、通邮和土地平整)的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自来水厂扩建工程,以及部分生活区、创业平台(标准厂房群)、商业区及物流等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基地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信息共享,推进信息一体化。切实落实好土地保障需求。坚持集约用地项目建设容积率不少于1,合理安排用地指标早控制用地规模,防止圈地在严守耕地底线的前提下,积极向国家争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增加用地计划指标,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年度用地计划,优先重点开发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土地置换、土地使用权调整、变更土地用途等办法,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实行差别用地政策些成长性好、占地面积少、投入强度大的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土地转让价格和标准厂房租金推动园区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赋予重点园区更大的改革创新自主权,鼓励在管理模式和相关领域进行先行先试。鼓励合作各方将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鼓励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外商投资园区基础设施或参与经营。设立园区开发建设公司,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用地、厂房出租及日常服务。具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

9、采取多渠道筹集转移园建设资金千方百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放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杠杆效应。创新优势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投入机制采取梯度发展、小步的办法,分期分批开发,滚动式发展。对园区内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引入更多资金和企业滚动式产业转移园的发展。积极推动重点园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VC、PE等方式融资;大力加强对企业上市改制、报审的培训辅导,依法减免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税费或适当给予资金补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推动一批重点产业的企业上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推进省市联动担保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获取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增强产业承接能力。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复合、设备改造、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地区高校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招商和专题招商活动突出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特色、实现产业集聚从单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附加值高、技术溢出效应强、产业带动大的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区域优势产业群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和辐射带动能力。对项目引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环评未通过的企业一律不准引进;引进来的项目环保不达标的一律要整治达标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主要是靠对产品的精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好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比较好。项目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单位投资成本较低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快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承接产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清理减行政审批事项,放权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政府行为,保持政策和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健全综合政务服务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





















11











献花(0)
+1
(本文系沧海水花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