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1501~公元1700年

 天空勇者 2014-10-13

[数学]

  1545年,卡尔达诺在《大法》中发表了非尔洛求三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的公式(意大利 卡尔达诺、非尔洛)。

  1550~1572年,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意大利 邦别利)。

  1591年左右,在《美妙的代数》中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德国 韦达)。

  1596~1613年,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德国 奥脱、皮提斯库斯)。

  1614年,制定了对数(英国 耐普尔)。

  1615年,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德国 刻卜勒)。

  1635年,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意大利 卡瓦列利)。

  1637年,出版《几何学》,制定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法国 笛卡尔)。

  1638年,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法国 费尔玛)。

  1638年,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意大利 伽里略)。

  1639年,发行《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法国 德沙格)。

  1641年,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帕斯卡定理”(法国 帕斯卡)。

  1649年,制成帕斯卡计算器,它是近代计算机的先驱(法国 帕斯卡)。

  1654年,研究了概率论的基础(法国 帕斯卡、费尔玛)。

  1655年,出版《无穷算术》一书,第一次把代数学扩展到分析学(英国 瓦里斯)。

  1657年,发表关于概率论的早期论文《论机会游戏的演算》(荷兰 惠更斯)。

  1658年,出版《摆线通论》,对“摆线”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法国 帕斯卡)。

  1665~1676年,牛顿(1665~1666年)先于莱布尼茨 (1673~1676年)制定了微积分,莱布尼茨(1684~1686年)早于牛顿(1704~1736年)发表微积分(英国 牛顿,德国 莱布尼茨)。

  1669年,发明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雷夫逊方法(英国牛顿、雷夫逊)。

  1670年,提出“费尔玛大定理”。(法国 费尔玛)。

  1673年,发表《摆动的时钟》,其中研究了平面曲线的渐屈线和渐伸线(荷兰 惠更斯)。

  1684年,发表关于微分法的著作《关于极大极小以及切线的新方法》(德国 莱布尼茨)。

  1686年,发表了关于积分法的著作(德国 莱布尼茨)。

  1691年,出版《微分学初步》,促进了微积分在物理学和力学上的应用及研究(瑞士 约·贝努利)。

  1696年,发明求不定式极限的“洛比达法则”(法国 洛比达)。

  1697年,解决了一些变分问题,发现最速下降线和测地线(瑞士 约·贝努利)。

 

  [天文学]

  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波兰 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 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 第谷·布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 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 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 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 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 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 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 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 伽里略)。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 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 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 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 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的卫星(荷兰 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 惠更斯)。

  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 卡西尼)。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 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 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 卡西尼)。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 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 卡西尼)。

  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 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 哈雷)。

 

  [物理学]

  1583年,用自身的脉搏作时间单位,发现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做自由落体的科学实验,发现落体加速度与重量无关,否定了亚里土多德关于降落加速度决定于重量的臆断,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发现投射物的运行路线是抛物线(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认识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但不能超过(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用凸物镜和凹目镜创造第一个复显微镜(荷兰

  詹森)。

  1593年,发明空气温度计,由于受大气压影响尚不够准确(意大利 伽利略)。

  1600年,《磁铁》出版,用铁磁体来说明地球的磁现象,认识到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英国 吉尔伯特)。

  1605年,发现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比利时 斯台文)。

  1610~1650年,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旋涡假说,认为宇宙充满“以太”。把热看作一种运动形式,与莱布尼茨争论运动的功效问题近五十年。(法国 笛卡儿)。

  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荷兰 斯涅耳)。

  1628年,用两块凸透镜制成复显微镜,是近代显微镜的原型(德国 衰纳)。

  1629年,发现同电相斥现象(意大利 卡毕奥)。

  1629~1639年,提出光线传播的最小时间原理(法国费尔玛)。

  1634年,认识到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提出弦的振动频率和弦长的关系(意大利 伽利略)。

  1636年,首次测量振动频率和空气传声速度,发现振弦的倍频音,提出早期的音乐和乐器理论(法国 默森)。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说,并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 (法国 笛卡儿)。

  1638年,提出一种无所不在的“以太”假说,拒绝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释,坚持认为力只能通过物质粒子和与之紧邻的粒子相接触来传播,把热和光看成是“以太”中瞬时传播的压力(法国 笛卡儿)。

  1643年,发明水银气压计(意大利 托里拆利、维维安尼)。

  1640~1690年,观察到气压对沸腾和凝结的影响(英国波义耳)。

  1650年左右,创制摩擦起电机,发现地磁场能使铁屑磁化(德国 格里凯)。

  1650年,发明空气泵,用以获得真空,从而证实了空气的存在(德国 格里凯)。

  1653年,发现对静止液体的任一部分所加的压强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帕斯卡定律(法国 帕斯卡)。

  1654年,证实抽去空气的空间不能传播声音(德国 格里凯)。

  1654年,进行了用十六匹马拉开组成抽空球器的两个半球,直接证明大气压巨大压强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 格里凯)。

  1656年,发明摆钟(荷兰 惠更斯)。

  1660年,用光束做实验,发现杆、小孔、栅等引起的影放宽并呈现彩色带的现象,取名“衍射”(意大利 格里马第)。

  1666年,从刻卜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现代天文学(英国 牛顿)。

  1666年,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英国 牛顿)。

  1667年,指出笛卡儿光学说不能解释颜色,提出光是“以太”的纵向振动,振动频率决定光色(英国 胡克)。

  1668年,发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远镜(英国 牛顿)。

  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丹麦 巴塞林那斯)。

  1672年,研究光色来源,和胡克展开争论,认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绝“以太”说,认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以太”相互作用而产生波(英国 牛顿)。

  1676年,发现形变和应力之间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 (英国 胡克)。

  1676年,根据木星的卫星被木星周期性的掩食现象的观测,推算出了光在太空中传播的速度(丹麦 雷默)。

  1678年,向巴黎学院提出《光论》,假定光是纵向波动,推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双折射现象(荷兰 惠更斯)。

  1686年,《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出版,是流体力学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法国 马里奥特)。

  1687年,推导出流体传声速度决定于压缩性和密度的关系(英国 牛顿)。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次阐述牛顿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英国 牛顿)。

  1695年,把力分为死力和活力两种,死力与静力完全相同,认为力乘路程等于活力的增加(德国 莱布尼茨)。

 

  [化 学]

  十六世纪,化学从金丹时期逐步进入制药时期,中国以明代(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西方以瑞士的帕拉塞尔苏斯为代表,毒剂已用作药物。

  十六世纪,辨认出胃汁中有酸,胆汁中有碱,水玻璃中有矽石,发现碳酸气不助燃,认识到火是极热气体之外形等(其著作于1648年出版)(比利时 范·赫尔蒙脱)。

  1556年,发表《冶金学》一书,细载冶炼金、银、铜、汞、钢等方法(德国 阿格里科拉)。

  十六世纪,汞齐冶金法在墨西哥获得使用。

  十六世纪下半期,掌握将磁釉固着于陶器上的技术(法国 帕利西)。

  十六世纪,靛蓝、胭脂虫等染料从东印度输入欧洲。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 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生物学]

  1543年,比利时人韦萨利的《人体机构》一书,批判了盖仑的解剖学。

  1555年,首次将鸟类骨骼和人体骨骼作了比较,由此开创比较解剖学(法国 贝朗)。

  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是科学上的重要典籍(中国 李时珍)。

  1596年,明代《闽中海错疏》中有海中无脊椎动物的记载 (中国 屠本睃)。

  十七世纪,明朝《农政全书》中,指出植物应天时而种植的重要性(中国 徐光启)。

  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发现血液循环(英国 哈维)。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康熙几暇格物论》,内有早已灭绝的古代毛象的记载(中国 爱新觉罗·玄烨)。

  1660~1678年,研究燃烧和呼吸对于空气的影响(英国 波义耳)。

  1665年,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英国 胡克)。

  1675~1683年,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轮虫、滴虫和细菌 (荷兰 列文虎克)。

  1688年,清朝的《花镜》中指出植物随气温而变异,并记有植物嫁接法(中国 陈昊)。

  1694年,在欧洲第一次证实植物是有性别的(德国 卡默拉留斯)。

 

  [地 学]

  1519年9月~1522年9月完成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葡萄牙 麦哲伦率领的探险队)。

  1564年,《吴江考》中有科学的关于水位的记载(中国 沈启)。

  1564年,增补朱思本舆地图,成为《广舆图》二卷,将单张地图改为地图册,为清初所绘地图的基础(中国 罗洪先)。

  1569年,创立麦卡托投影法,并于1595年出版《地图册》 (荷兰 麦卡托)。

  1570年,用摆式风力计测量风力(意大利 丹蒂)。

  1576年,发现地球磁力的倾角(英国 诺曼)。

  1640年,明朝《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论及石灰岩岩溶地形的著作(中国 徐霞客)。

  1648年,发现气压随高度变化(法国 帕斯卡)。

  1653年,意大利北部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1677年,清朝时提出“测水法”,并主张“束水攻沙”,发表《河防摘要》(中国 陈潢)。

  1686年,用气压计说明测高公式、贸易风、季节风(英国 哈雷)。

  1687年,提出引潮力的学说,首先得出关于海水对引潮力反应的理论(英国 牛顿)。

  1687年,提出台风为旋转风暴的理论(英国 丹皮尔)。

  1695年,《广阳杂记》中提出方舆之书应探求“天地之故” (中国 刘献廷)。

 

 

——【来源:大科普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