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你手中的 iPhone6 凝结了上万名软硬件工程师的心血,原材料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数十家厂商,高精度流水线加工出芯片和线路板,熟练工人有条不紊地组装零配件、包装好的成品通过海陆空三栖运输穿越数百个海关,整齐地码放在无数专卖店和经销商的仓库里,又经过店面或网络来到每个消费者的手中,通过 WiFi 和 4G 网络,它让你随时随地连接到整个万维网,在方寸间展示一个绚丽多彩的数字世界。 你的眼里却只看到它的原料成本,还在为这种无脑文章而激动并转发? 那你就真的 OUT 了。 马力,最美应用 最美壁纸 最美锁屏 这类说法最脑洞大的一点,是弄不清楚成本怎么算。 为了研发一部像 iPhone 这样的手机,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些难道不算成本么?为了创造和传播品牌,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些难道不算成本么?类似的,Windows 每张光盘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但是研发每一代 Windows,却要投入巨资。如果只考虑生产成本,Windows 的定价是五块钱么? 很多产品,特别是科技产品,都有这样的特点,研发成本极高,复制成本极低。不只是苹果,从国外到国内的众多公司,皆是如此。成功产品的诞生,背后是设计、研发、测试、生产、品牌营销、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共同作用。 高风险,高回报,初期大投入,后面开始爆发增长,这就是科技行业的特点。苹果做的好,所以有了今天的收获,更多的科技公司,同样投入了巨资研发,却未必能够获得这样的回报。对于风险的承担,也是他们的付出,这同样是成本。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成本,容易被人忽视。一栋楼如果只算建筑成本,为什么不同楼盘会有那么大差异?因为还有地价、品牌等等因素。我们吃的水果蔬菜,在原产地就是很便宜,为什么到我们的手里就贵了?因为有流通成本。在餐厅吃饭,一定比自己做饭贵,虽然食材成本差不多(餐厅采购可能价格更低),但是房租、人工、税费等都要考虑进去。自己做饭是用了自己的人工。 有一次我们为了省下买一个工具的钱,让一个同事花了几天时间折腾,后来突然醒悟,其实我们在这上面投入的人力支出,早已超过了直接付钱购买工具的投入。这就是忽视隐性成本的代价。 BTW. iPhone 是否在中国首发,这个由工信部决定。只有工信部给了入网许可,iPhone 才能在中国开卖。目前已经 OK。其实不只是 iPhone,其他苹果产品(如电脑等),国内国外同样有类似的时间差。 至于为什么会流传出这样的文章,其实只要去看看各种新闻下面的评论,看看朋友圈、QQ 空间的各种「是中国人就转」的帖子,就会发现大多是一个模式,同一群人。 对于大众,不了解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普通人的生活里,只有具体的柴米油盐,只使用实实在在的商品,人们不必了解经济规律,了解产业,了解产品背后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这些谣言的制造者,他们将热点人物与事件、打着民族、国家的名义,为了吸引眼球制造热点,不懂装懂,或者懂装不懂,这就是「民族的脑残」。 这样的帖子,对于专业人士完全不屑一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事实,避免被忽悠。 大家可以随意转发至朋友圈等,「不转不是中国人」~^_^~(Jok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