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与人道,顺其自然与体验人生。

 ywm77 2014-10-14
      天道与人道,顺其自然与体验人生。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就是说:天道是追求平衡及和谐稳定的,认为“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都一样会造成不良结果。所以要“损有余以奉不足”。而人恰恰相反,专门让“不足”的更加缺乏,让“有余”的更加多余,所以说人的习性就是放纵和沉沦的,“比而不周”的,专门自讨苦吃的。
       道家的修行原则说: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意思就是顺着人的习性走,就是“人之道”,就会越来越愚痴,越来越痛苦和纠缠,越来越沉沦。只有“逆”着人的习性走,才是符合“天道”的。才是解脱和自由及智慧之路。   
       修炼不是要顺人性逐流而下,而是要提高人性品质。所以往往要与日常的习性行为相反才行。随波逐流,是人自动就会的本能,不需要花功夫去“修炼”。吃喝玩乐,人也不需学习自动就会“享受”,都不要费劲去“教育”和提高。
       逆习性而行的提高之路,看起来累,其实是很轻松自在的路,是幸福和快乐的路。而且,逆习性而行,正好是“顺其自然”的。“顺其自然”的含义,不是要你顺着自己的脾性走,那是“顺其人道”,不是“顺其自然”。“自然”指的是天道自然,是指“顺道而行”。【老子】的这句话,经常被人瞎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不愿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作辩护。实在冤枉。
       人道的阅读顺从你的心理需要,只求当下快意,不顾长期后果,往往导致更大的自我伤害。
       天道的阅读专门补你的不足,帮你改掉毛病。虽然读起来有点不够“快乐和享受”,但是能够提供你长期的受益。
      天道是平衡之道,是祥和宁静的幸福之道,是智慧之路。 而人道是体验之道,是离开本质之道,是愚痴,沉沦,冲突和痛苦之道。
      如:儿童身上什么心理个性是“多余”,什么是“不足”呢?显然,动有余而静不足,“混乱”有余而“有序”不足。“梦幻”有余而“理性”不足。行动有余而思考不足。按照“天道”原则,自然应该让儿童慢慢“损有余”而“补不足”,减掉儿童身上多余的习性,变得平衡,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儿童的天性固然是“幻想加妄想”,但是儿童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愿意学习任何东西。所以,这个时侯拿自然百科读物,呈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给他们,他们也很喜欢且愿意学习。
       另外,儿童还特别喜欢模仿成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特点,正是在对成人的模仿中,他们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人。
      习性的顺逆:阴阳互补和谐,还是持续分离?阅读的情感共振现象。
     据心理学原则,我们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情感共振”。这种共振,固然有优点的强化价值,更多的是缺点的强化。统治者喜欢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来奴役大众,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儒家还是佛道,三家都致力于消除人类的情感共振,提升智慧。儒家的最高教育原则叫做“中庸”,不过不欠。道家的教育原则叫做“阴阳和合”的“太极”平衡统一状态。佛家称为“正觉正道”,从八个方面来说明人生要领(八正道),一样是要求思想情绪不要偏离,不过也无不及。同时要求“觉知力”,不要用情绪屏蔽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儒佛道三家,在这里的教育原则居然是高度的一致,都是要求人不起情绪,心境平和稳定。毫无疑问:这是理性而幸福的快乐人生唯一出路。
      道家的行为处事原则,就是老子的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一慈:心态要好,开朗善良,能够接受和原谅一切“不好”的人和事。第二俭:不做多余的事,不做不必要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自作主张。这也是时刻保持“无为”的状态,不乱动阴阳,不自以为是地乱做事。以这种观点来看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第三条,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自以为是。这种乱“动”分出来的阴阳,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带来你无法想像和无法收拾的坏结果,所以要格外小心(不敢为---不是不为)。
       居者失之,得者失之,成者败之。这就是阴阳的两面,不可不知。
       你建立关系的目的,不是因为你“需要”,你“缺乏”,而是因为你愿意选择一个对象去“提供需要”,“提供满足”,你在付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而不是用索求回报的方式来满足。
       这就是建设性的关系,你只需要时刻“关注自己”是否偏离,不需要把功夫花在“知己知彼”上,也就是说,你不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只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爱心的人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