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在左 儿童文学在右

 文渊论教 2014-10-14

    实现工作室 供图

    9月18日本刊第十版刊发李怀源老师的《小学:当“国学”遇上“儿童文学”》一文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思考。在小学阶段,国学和儿童文学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学校在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中,该如何开展国学和儿童文学教育?今天,我们约请了5位专家、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在观点的交锋中,让大家对国学和儿童文学有更清晰的定位,给教师提供更多创造性实施国学和儿童文学教育的思路。

    特约嘉宾

    林文宝:台湾台东大学原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王 林:儿童文学博士、儿童阅读推广人

    蒋军晶: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

    俞 璐:文学硕士

    张文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国学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优路径吗

    俞璐:国学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诸如《周易》、《论语》、《老子》等先秦经典,每一部都孕育了民间的文化传统。国学常常以强心针的形象出现,试图解决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国学是不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优路径?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不能说一个既没有读过《道德经》,也没读过《论语》的人就不懂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古籍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节日、祭祀祖先、衣着、陈设等都和传统文化有关。跟国学相对照,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甚至更浅显、更直观,也更有趣味。

    张文强:我以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身份站在自己的教学背景来看,国学和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主要解决中国语文教育两大危机,一个是价值观危机,一个是阅读危机。表面上看,国学主要解决价值观危机,儿童文学解决阅读危机,但是我认为,只有国学才能深层次解决价值观危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文宝: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现代条件下,学生普遍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文化的营养,提供价值的引领。

    儿童文学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文学作品,也蕴含着哲学、艺术、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更适合儿童阅读,在实际的教学中容易推广和使用。

    蒋军晶:多年来,我致力于在小学推广儿童阅读,多次执教《草房子》、《疯羊血顶儿》、《毛毛》等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人对儿童文学的印象是“浅显”,甚至是“简单”,其实经典的儿童文学在“有趣”的外衣下,还“有料”。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人性光辉和哲学思维,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学和儿童文学能同时进行吗

    林文宝:国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国学是用过去的文字写成的,儿童阅读有困难,在现实中不容易被儿童接受,也是不能长期推广的主要原因。

    20年前的台湾也是推崇国学的,后来儿童文学作品开始进入学校,故事妈妈等儿童阅读推广人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讨论,让更多孩子接触到儿童文学作品,国学的声音就慢慢地小了。但是在一所学校同时开展国学和儿童文学的教育,这是完全可行的,那就是以儿童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王林:首先,质疑“国学”和“儿童文学”分开来说的提法,这可能是一个“名词陷阱”。中国传统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龙文鞭影》是国学还是儿童文学,还是兼而有之?

    其次,我们可能太喜欢或太习惯先找到教育材料就讨论教育价值,却很少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哪些教育材料对他的成长有益。“只见物,不见人”,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思维误区——成人觉得某种东西重要,就一股脑儿地灌下去。

    最后,在教育强调整合的今天,实现儿童发展(不论是认知发展还是情感发展),有很多教育资源都可以运用。不只是国学或儿童文学,还有儿童电影、儿童戏剧、儿童音乐、儿童游戏,总而言之,以儿童为本,打开视野找资源才是应有之道。

    怎样开展国学和儿童文学教育

    俞璐: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应该选取语言文字优美的篇章,思想文化上的意义在其次,国学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现在不少人提倡吟诵,用“平长仄短”吟诵文言,这样做确实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但是吟诵还要注意它的科学性。现代一般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叫作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古音则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即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入声为仄声之一,因为有塞音韵尾,所以读音短促,一发即收,我们却不能说仄声的另外两个上和去也是短促的。真空《玉钥匙歌诀》这样描述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依这样的描述,上、去两声并不短促。仄声是和平声相对的,区分的依据是声调的曲折,平声是声调平直,无曲折者,声调有曲折者则为仄声。

    讲究“平长仄短”,吟诵者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区分字音的平仄上,相对忽略了情感,是舍主求次的做法。吟诵古诗文,应该把重点放在声调的曲折和句子的停顿上,字的读音即依普通话的读音,某些作品也可以用方言吟诵。还可以用吟唱的方式,给古诗文谱曲,通过配乐、服装、舞蹈、布景等一系列综合的表演形式,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他人审美的欣赏。

    张文强:我提倡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让儿童背诵经典的文字——四书为主,穿插诗词古文。国学是教人深刻的,只要深度的学下去了,那些浅显的就更好教了,甚至不用教也会了。如果一直浅显下去,除了有趣、刺激以外,学生都不想学,那就糟糕了。

    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是必须要背诵的。儿童时期不读国学经典,到十七八岁才读到,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就必须靠理解力去记忆,吸收经典就难了。

    我们班从三年级开始成为国学特色班,每天利用晨读、语文课前、午读等时间吟诵国学经典。一年下来,除了把课程标准中70首古诗文通过吟诵的方式滚瓜烂熟以外,还补充大量古诗文:在学习“亲情”单元的时候吟诵《孝经》,在中秋节吟诵《水调歌头》,在莲花盛开的时候吟诵《爱莲说》等。学生现在特别喜欢吟诵长篇的诗歌古文,短的诗歌已经满足不了他们。渐渐地,学生对经典特别有亲近感,每次吟诵《道德经》的时候,教室里是最有秩序的,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心能够沉潜下来。家长反映学生在家就哼唱古诗文,而且能活学活用,尤其是吟诵《孝经》的那个阶段,很多家长说孩子在家懂事了很多。

    林文宝:我们在讨论时,跨学科的概念不够,总是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其实,在小学阶段,完全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经典用儿童文学的方式来写,而不一定用原文。“经史子集”的语言显然是不适合儿童理解的,这就需要进行转化,比如“经书”,写孔子和孟子的话,完全可以用儿童的语言来写,我有个学生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有出版社也出版了《童话庄子》这样的书,台湾蔡志忠把《论语》、《老子》等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也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儿童文学和国学可以很好地进行整合,比如,幼儿园阶段可以编写当地的儿歌童谣,用方言也可以,以儿童能接受的方式,儿童读起来上口,能够传播固有的文化。

    仅有教材就够了吗

    王林:在小学阶段的教育,首先要运用好教材这个基本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只是语文教材,包括生活教材等,都蕴含有大量的国学、儿童文学文本,也蕴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的最基本凭借。这个课程都完不成、教不好,还能奢望往更宽、更深处拓展吗?

    其次,不要只限于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但不是全部,老师的视野要打开,多读、多了解。例如,儿童文学中的图画书、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戏剧,在教材中不是没有,就是数量有限。要拓展出去,带学生到更宽阔的地方。

    最后,还是要讲点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师可能把任何的材料都让学生学,既深入又快乐。否则,国学就只有“背诵”一个方法,儿童文学就只有“多读”一个方法,那就太简单了。兴趣加方法,我想是任何教学都需要考虑的两个重点。

    蒋军晶:现有的教材中,不管是国学部分,还是儿童文学部分都是比较少的,单凭教材是不够的。我致力于“群文阅读”的研究,“群文阅读”是指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五六组文章或者更多,进行教与学。我曾经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让孩子读了7篇神话。在那堂课里,孩子们疑惑、好奇、不解、发现,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等母题,这样的母题不也正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吗?国学是可以“发现”的,仅仅是“识记”,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我们对儿童阅读心理学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大脑的机制和功能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因此,现在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儿童是否喜欢,是否能够接受和表现出来。我们学校在研究教科书的基础上,确立了“群文阅读”的体系,包括“反复结构的故事”、“友情诗”、“大作家也写流水账”、“小人国大人国”等。在实践中,学生们是接受的、喜欢的,老师们是易于操作的。

    我认为,无论是国学,还是儿童文学,教师把这些引进语文课堂的时候,都要进行选择和定位,要思考学生在学习以后有哪些收获,也要思考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