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灯谜大师翟鸿起:年逾古稀 东颠西跑--西河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15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内埋伏火头兵。打开城门调兵将,擦破头皮冒火星。打一生活用物。”一位头发斑白、身着唐装的老爷子,笑眯眯地给听众出了个谜。

    “火柴!”有人喊出谜底。老爷子点点头,又出了第二个谜:“怒恼了小旋风,也打一生活用物。”沉默许久,听众里无人猜出。

    “嘿嘿,也是火柴。”老爷子乐呵呵地讲解道,“头一个是谜语,谜面描述了火柴的形象、功能、特点,有生活经验的人能立马猜出来。第二个是灯谜,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得知道‘怒恼’会意‘火’,‘小旋风’是《水浒》中柴进的绰号,谜面的意思解作‘火了姓柴的’,压缩后成‘火柴’。”

    老爷子娓娓道来:“谜语与灯谜不同。谜语的谜底与猜物品的谜面文字是一回事,而且谜面与谜底不排斥同字。灯谜的谜底与谜面必须是别解意,而且二者之中绝不允许出现重字。”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爷子,便是北京市谜友联谊会会长、有“灯谜大师”之称的翟鸿起。

    60多年前,是一条谜把他引上了这条道。那时他读小学,一次,看见一张报纸中缝登了条谜语“站在树上十六两(打一字)”,便和几个同学猜起来,琢磨了半天,他最先猜出来:“是‘新’字,由立、木、斤(当年的老秤是十六两一斤)组合”。从此,他喜欢上了猜谜,猜出个谜来,常常能“乐得一宿睡不着觉”。

    上世纪70年代,翟鸿起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宫的灯谜组,正式进入灯谜圈儿,“走火入魔至今”。据老爷子介绍,灯谜起于宋代,成于明代,盛于清代,“说白了,就是语言文字娱乐品。”他说,“我研究灯谜30多年,就是拿它开心。”

    侃起灯谜,老爷子眉飞色舞:“我制了近3000条灯谜。每制出一个,都像喝了蜜似的,甭提多痛快了。”他掏出一沓花花绿绿的纸条,上面都是他制的灯谜:

    刮脸(打一风味食品);红烧头尾(打一字);用餐不宜迟(打三字日常用语);失踪者穿露脐装(打四字成语);打点滴(打三字劣质食品);假肢厂接订单(打五字口语)。

    老爷子乐呵呵地宣布谜底:刀削面、绕、吃早点、丢人现眼、注水肉、有人做手脚。

    今年3月,京城灯谜界、民俗界、曲艺界的众多人士,聚在北京东城文化馆,喜气洋洋地为翟鸿起的新作《中国经典名谜赏析》、《中国名谜掌故趣读》和《猜谜技巧与灯谜创作入门》,举办了首发式。此前,他已出版过《解谜一窍通》、《趣味京剧灯谜》、《另类谜语》等多本灯谜书。

    身为北京市谜友联谊会会长,翟鸿起每月组织谜友们聚会一次,要求必须带谜去,互相切磋。“最近,又见一好谜——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谜制得太好啦!”老爷子拍手哈哈大笑,“谜底是:打发。”他把谜友们制的灯谜,出版了一套《京都谜花》丛书,为的是和全国各地的谜友交流。

    想拜翟鸿起为师学制谜的发烧友不少,但他收学生有条件:“得热爱灯谜,基础好,还得是可塑之材。”提起最近收的俩学生,老爷子赞不绝口:“俩人不得了,张口就是谜。”这俩学生是两口子,一个在某广告公司任总经理,一个在外企当翻译。搞对象时俩人便一块儿猜谜,如今,赶上放长假,听说外地哪有猜谜活动,立马开车赶去。

    退休前,翟鸿起是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退休后,他就没闲过。他是北京18区县灯谜大赛评委,什么庙会、花会、灯会,都少不了他。首都图书馆请他讲《红楼梦》灯谜;老舍茶馆请他讲“老北京市井文化”;群众艺术馆请他讲“老北京胡同”;京味书楼请他讲“老北京的礼仪”;电视台请他讲“老北京春节饮食”;广播电台请他讲糖炒栗子、腊八粥……老爷子已多年没在家过年了。

    “凡和老北京沾边儿的,我都喜欢,”翟鸿起念叨着。除了研究灯谜和京味民俗,他还会唱京剧、京韵大鼓,说相声,做北京小吃炒肝、卤煮火烧……

    整天满北京城东颠西跑,76岁的老爷子乐此不疲,“我是全面出击,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我知道的凡北京民俗文化的东西,还给北京”。


责任编辑:西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