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太极拳论》串讲 2000年6月30日 一、直腿松腰法刚才听部长说昨天有的同学坐了两钟头没感觉,我觉得没感觉绝对不可能。如果就让你们这么坐着,坐个马扎,把身体都坐得直直的,正正的,坐上两个钟头,多少应该有感觉。如果你的身体素质真够,里面气通了的感觉得有;你素质不够,里边酸痛的感觉得有;如果什么感觉也没有,那是姿势没有做对;有的人一呆,稀里糊涂睡着了。如果真要做对了,把两个腿伸直了,把脚微微地翘一翘,自己把腿挣一挣,你要坐下两个钟头来,身体里边从腿到腰,到肩,喉头肯定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因为你坐对了,它里面放松了。因为坐的时候上身还要放松,不一定端身正坐,上身放松,松着、松着,但腿不能那么松着,要伸直了,而且吸气时会阴、大腿根、股四头肌得微微收缩。上身放松了,随便缩着都行。因为会阴一收缩,小腹部下面也会有点收缩,大腿根也会有点收缩,这样的话,由于平时没有锻炼这样的动作,就反复练这个动作,练两个钟头,也会有点不舒服的感觉,或者里面会出现热的感觉,也有个别人会出现凉的感觉。那个是要把内窍打开。所以在这些年我们智能功是内气外气合起来练,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把外气收归己有,尽量往里边收气。我们以前练功都是把外气往里边收,直接使外界的混元气为我所用。那样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起作用,到身体里边来,形体的运动,那是周身的混元气,它这样在起作用,来把它化归自己的混元气。这些年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种练法很好,很多病治起来效果也很快,咱们搞试验也很好。从古人一般的练功功法来看,这是一个捷径。同时我们现在一总结,从我们搞了这十几年来看,如果要把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素质再更快地、更高层次地发生变化,还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所以这次我们教功,讲太极拳、我们的松腰,借助力贴于脊,把我们的命门内窍打开。我们这个坐功,以它为主,松这个腰来把命门内窍打开。 在传统气功也不是打命门内窍,一般是打会阴阴跷库,从阴跷库打内窍,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这就是过去所谓炼丹的方法。道家正宗的炼丹方法,从下丹田练起,然后打开阴跷库,阴跷库打开之后,从小周天任督二脉走。他走的督脉不是外边,而是脊柱的里边,这样就把我们先天的气的信息量直接通过督脉上升到头部去。头脑里边藏神的,生殖系统、阴跷库那儿是阴精的精气,它是物质性的,先天混元气全息性比较强,意识里面属于神的全息性比较强。所以一个神,一个精气,它们结合起来就把人的全息性给强化起来了。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的练功方法是打开阴跷库这个内窍。但那样打,从历史上的练功来看,它有很多的困难。一般丹道家大部分都是走下丹田,从这个阴跷库打开练的,真正练成功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炼己筑基这个功夫稍稍不够,意识的稳定性练得不够,精气一充足它就可以化为后天浊精,就跑了。后天浊精一跑,就把全息性的气凝固成有形的物质,就散了。所以过去练功,为什么那么注重精,不能丢精,说后天的精是浊精,但是对它也非常重视,因为它一变成浊精,就把先天的混元气中众多的信息物质化了,从无形的气变成有形的物排出去了,所以这样我们的先天混元气就丢了。所以一般的传统练功,炼丹道功,功法讲了很多,在过去是功诀不能直接讲的,从明朝以后,从《伍柳仙宗》这书出来以后,写得很详细。到了民国初年,赵避尘写的《性命法诀明指》,那就更系统、更详细。但是练成功的人非常少,更少了。什么道理呢?因为并不是你懂得方法就解决问题。关键是你的意识修炼,这叫炼己筑基,过去不是讲嘛:“未炼还丹先炼己”。先练炼己筑基,炼己筑基筑不好,得了丹诀白费功夫,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说,练功夫这东西呀,想往高处练,说个不客气话,不是每个人都能练。这句话不是说哪个人不能练,是说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个条件。具备什么条件?意念非常坚定!炼己筑基的这个意志非常定,受到各种影响、各种刺激它不动,它不受这个影响,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你做不到,知道了这个办法没用处。所以过去练功都是老师为难徒弟,出这个难题,出那个难题,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八年。老师就不教你口诀,叫你磨性子去。磨性子干什么呢?那就是炼己筑基,练你的意志力。没有意志力你练功就练不上去呀!所以说练功往高层次练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就在这儿。有的人下了决心,欸!碰到事不行了,一碰上事马上就变样子了,练功练意志力得从事上去练。不是说你想:我要练这个练那个,得到了事情上不动心。等下次讲课,我们还要讲练功注意什么东西,练不动心哪,心不动。我要干什么,我就定下来,必须干。所以过去练功的人就是得到了口诀,也照样练不成。赵避尘说要度八百弟子,他印的材料,他的弟子们哪个修成了啦?象采小药,结小丹,采大药,结大丹,然后出阳神,然后又怎么怎么……这一套他都讲得很清楚啊!还不要说他的弟子们,他自己怎么着啦?也没有那样修成嘛!按他的说法,他哥哥修成了。修成了怎么着啦?因为东北有个赵大法师,不知是不是他哥哥,不知道。如果是他哥哥的话,也只是修到了一定程度,但最后一步也还没有上去。我在七十年代,听到东北一个老太太说过赵大法师怎么个情况。他们三十年代后期碰到过赵大法师,似乎象是赵避尘的哥哥,但那又似乎又不象。八十年代初期,听山东一个老同志说也是一个姓赵的老师教的他,但听那情况也不象赵避尘的哥哥。赵避尘写的《性命法诀明指》,好多写得很清楚,但有了方法,弟子们并没有练成,什么道理?意志,意志力!因为它从下丹田,它很习惯了。你只要是从下丹田,气一充足,它这里边就能够自发地往下面走,去生精。因为具体的物质就在生殖器官里面嘛,它一变成精就可以跑,所以古人不好练。所以现在我们智能功一开始不练下丹田,直练中上二田,也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个弊病。所以现在看呢,我们智能功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气来充实身体,充养身体混元气(我们知道,混元气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混元气)所以这里面全息的混元气用意识来加工它,这样就有它的不足的地方了。所以我们这次讲课,就是要打开内窍──命门窍。这个命门窍,过去有没有打命门窍的?有。叫玄牝窍,它不直接叫命门。练周天功,经脉周天通了,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开玄牝之门。近乎是似乎是命门内窍,但古人没有谈过命门内窍,所以这个情况,似乎是它,但又不是它。所以我们现在打开内窍,不打会阴窍,不用阴跷库,那个虚危穴。命门内窍本身同样也是有先天混元气的信息在里边。因为昨天讲课时讲过,在混元整体观里就讲过这个问题,就在命门这个位置上,古人叫混元神室。在胎儿期间我们的生殖器官是在那个位置,它那儿有这个气场。所以现在我们练呢,就练打开这个内窍。把这个内窍打开,我们才有吸取外界的混元气的基础,才能让肠胃里边的食物的混元气受到命门内窍先天混元气的更好的混化,而且直接把它送到脊柱里边、神经里边去。这是我们这次给大家讲课、教功一个很关键的内容。 等我们把内窍打开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再打外窍。因为咱们以前收外界混元气,就直接用意念往里收就完了,并没有说要通哪些窍。咱们五元庄第二节不就是开三关(天关、人关、地关)嘛。那时就没有讲这叫开外窍,那也是在开窍,几个大的外窍。所以现在我们同学们要好好练这个通内窍。你可不要认为这一坐就完事了。你坐在那儿要在那儿很好地发这个音,意念集中。你数着,十个一组,十个一组,数着,神不能跑。这么练起来一定会有内气的感觉,腰那儿松了之后,不仅脊骨、脊椎会松开,腰两侧的肌肉、两个腰眼、脊柱和脊椎连接的部分也会松开,整个背部,它的肌肉会酥酥……象冰化了一样,突突……它会起这些东西。你坐在那儿感受这些东西,你坐在那儿不难受也行,坐在那儿呆着,多坐点。如果你能够集中精神来发音,把呼吸放得深、细、匀、长,那就坐在那儿呆着呗!如果精神不跑的话,那坐几个钟头也很好哇。少睡点觉,第二天精神也会很好呀。就去做!将来怎么算腰开了?第一步,最简单的一个标志,你站着的时候,腰椎会往后突。我们坐着的时候腰要往后突,直起来往后突。站着的时候,也能往后突,突出去,腰椎会往后突。可能九六届以前的同学都摸过腰,摸一摸,什么叫腰松。腰椎能往后突,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随着一呼吸,站着的时候,胳膊往下一压,一吸气,出去了,一呼气回来。坐着的时候,臀部一动,它好动弹。站着的时候,一吸气,前后两边张,所以,这样第一步腰就放松了。腰放松了,同样你还要继续坐,要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功。将来放松了,可以不坐那么长。由于后面还要继续教别的功,将来都把这作为基本功来练。同时,腰放松了之后,还需要加上我们头部的有些功夫,以后再讲那些东西。我们太极功里边就都讲过这些问题。头部有些东西,内八段锦里边有些的东西,如果腰放松了之后再练它那就非常有意义了。我们练太极拳也好,练气功也好,都是在练气,所以我们除了专心致志练这个坐,把腰松开之外,站庄、蹲墙、躺着都练这个腰,我们还必须把练气八法中的抻气法和拉气法要反复多练。这两法我们都练了吧?练了。我们同学们练拉气的时候看气看得怎样?拉气的时候你们看没看这个气?看见了之后,现在看得清楚不清楚?能看到多大范围,手上、胳膊上、躯干上?所以抻气、拉气这两个气,这本身就是我们太极拳练的气,也是智能功练的气:一个内气,一个外气。所以对这两个气要经常体会它。一抻气里面的气怎么动弹,什么感受?拉气的时候什么感受?手上有什么感觉?一拉的时候气进去什么感觉?所以你真要想练功的话就不能光走那个形式了。一拉气,气能不能进去?进去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和抻气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按道理我们整天练功都应该认真去体会的呀,恐怕有好多同学没有这样去体会。拉气的时候,你拉气,看周围的这个气。抻气的时候,抻好了,你斜眼看一看这个气和平时一样不一样?等你抻气抻得很舒服的时候,你再拉拉气,感觉怎么样?所以象这些道理,你要灵活地去运用,要体会这个气的真实存在,体内、体外气的运动流行,要认真去体会它呀。所以不能说抻气啦:嘚嘚哒,嘚嘚哒……你以为那么快就好了?当然练得快点也可以,你慢慢要体会那个一动弹,动作很小,体会里面这个气,感受里面气的变化。慢动什么感觉?快动什么感觉?怎么动,手的气感大?影响范围多大?所以你看怎么动能使周身范围气动得更大?这一动的时候,内气动了,外面气动不动?我们拉气的时候,光体会手的感觉了,这一拉气,慢慢加个呼吸,看这个气和抻气怎么联合起来?象这些问题,按道理来讲,我们同学们都应该能够自觉地、主动地、举一反三地去想它、去体察。过去好多练功的并不是象我们现在这么练功的。有专门练的。可好多过去的大武术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呀。象练八卦的“眼镜程”,是开眼镜的。“眼睛程”为什么底盘好哇?那时听我老师讲,“眼睛程”是磨眼镜片的。过去磨眼镜片都坐在凳子上,他们哥俩不坐凳子,就这么一蹲,有时还一个腿,不坐凳子上,这么磨眼镜片。所以程家底盘好哇,就是这么干工作的呀!八卦拳里边大徒弟“煤马”是开煤铺的,“眼镜程”是磨眼镜的,“麻花(面食)尹”、“翠花(首饰)刘”,都有自己的职业的呀。怎么去练功?那就是抽时间去练功,反复体会,认真琢磨。那是:我要练功!抓时间练啊。所以象我们这样去讲,过去谁这样去讲啊?所以现在我们讲得非常的细,可是一讲细了以后呢,他自己倒不想了。因为有好多事,你自己想出来的和你听别人讲的,那里面意识动得是不一样的。你自己会想出来,唉!想对了。好了,噢,原来如此!马上里面有一个内在的感受。我这里给你讲,你听了:“是那么回事吗?”好了!你里面把那个门给关上了。所以有的过去老师不讲,就告诉你怎么做。直腿坐去吧,一下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二年。行了,可以盘腿坐了。直腿坐和盘腿坐还不一样啊。所以看看你坐得怎么样?你爱坐什么样,就坐什么样,谁管你呢!有的老师看了,不行!把腿直点儿,放直了。弓着腿,腿一不放直,一弯着点,膝盖弯曲,脚再往外一撇,坐四个钟头也没事。把腿放直了,两膝盖并着,腿直直的,一点也不许弯,你可能一个钟头也坐不了。所以象这种情况,你差一点都不行,起的作用就不够。所以象这些问题,你自己得体会体会它。我们讲了要求,你自己认真去体会。象这些问题,我们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它。所以我们讲从坐功到怎么结合练气。将来为了加大运动量,我们坐的时候撑臂行不行?别撑臂。一撑臂,肩就放不松了。往那儿一坐,把腿伸直了,就腿那儿是直的,绷着点劲,其它都缩着,就象没了骨头一样。一开始缩着,好多人还压得不舒服,还有点疼,还有点闷。往那儿一缩,两个肩就发沉了。一放松就发沉,发沉时你要注意腋窝放松了,别往下塌,肩往外开,往外引一下,再往下一放。头也可以低着,低一会儿,脖子有时还可以往外挺一挺。一开始是越放松越好,这么舒着才好呢。在命门以下要往后突,拿手摸一摸看往后突没有?你越放松,它那儿就越往后突。小腹往回一缩,往后一压它,它那儿就往外突了。所以这个坐功是关键功,躺着练的是辅助的。蹲墙如果加上呼吸,也可以,但对后面的筋拉得不够。蹲墙对后面的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后面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够,而坐着后面拉得紧。如果你有了基础了,能够弯腰弯得很好,就多往下弯点。多往下弯点,你要注意,我们好多人往下一弯,把躯干都趴到腿上去了,那是把胯关节松开了,腰那儿没动弹。所以往前弯的时候要注意命门以下那儿要往后突,跟咱们俯身拱腰一样,腰那儿要往后弓,这样去够脚去。你要不然胯往下一折,躯干贴到腿上去了,脊柱那儿还是个直的。所以从命门以下往后突,这样去够脚去、扳脚去。所以你腰的幅度大,可以从两侧,两个手扳住脚心,使劲扳着。但是腰得往后突,别一下就这么过去,否则腰就抻不着了。好多练武术的都会这个动作,往前一压腰,胯关节一折,头一下子就下去了。但对腰不行啊!就象咱们练俯身拱腰是一样的道理呀,腰得一节一节往下拱才行呢,把脊柱才能抻得开。把脊柱一节一节都抻开,身体一转,骨头节才会动弹。你要那么一动弹,脊椎还是个死的。必须是这么一松,缩着,慢慢脊背的肉才一块一块地松开,有感觉,真跟冰化了,哗、哗……那种感觉。背部肌肉、肌腱、韧带那样才能松开。 所以今天就把咱们的松腰,练力贴于脊,使气进入脊柱,再补充一下,再讲一讲。一个从意义上,一个从理论上,这样做就把我们智能功又再向前完善一步,再充实一步。等你将来松开了,你还要一吸气想整个脊柱里边的脊神经,往那儿去加意念。一吸气,脊柱的神经根,脊柱两边的交感神经链,意念从那儿加进去,气往里面收。现在你先别想这么做,你还是集中精力把腰弓出去,好好去弓它。等你站着脊柱会往后突了,一吸气就可以往后去,一呼气就瘪回来,吸气出去,呼气瘪回来,比较随便一点了,腰那儿就开始松了。在那个时候,再练转腰涮胯,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这样,我们练太极拳和练气功就一致了,基本功就一样了。 二、《太极拳论》串讲为了我们更好地把基本功和太极拳结合起来,我再把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太极拳论》讲一讲。上次说了对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现在对它的讲法还不一样。现在一般的从拳术来说《太极拳论》是写了个太极推手。对这个讲法我是不大赞同。它明明写的是太极拳论嘛,后面还有个《打手歌》,《打手歌》是讲推手的。《打手歌》谁编的,不知道,有的说是陈王廷,我也没查资料,说武禹襄修改的,武禹襄在河南盐店发现的,后来传给了李亦畬,在他传的那个拳谱里边就有《太极拳论》,还有个太极拳十三势,另外还有个太极十三势的姿势。揽雀尾等八十多个姿势。还有太极枪、太极剑,管这一切叫“太极拳经”。这都是从王宗岳搞起来的。象咱们上次讲的《十三势行功歌》都是王宗岳留下来的。我看李亦畬的拳谱后面还有几个字,我认为也是王宗岳留下来的。太极拳里边非常奥妙的几个字:敷、盖、对、吞。这四个字从李亦畬写的前后次序来看也应该是从王宗岳那儿过来的。《太极拳论》应该是既指导练太极拳也指导练推手的。因为在李亦畲的拳谱里面是这样写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这里有“拳”有“论”,两个字是并排的。那个拳谱归太极拳,而这些“论”还包括《十三势行工歌》等,里面既指导推手也指导练功。所以应该这么来理解它。现在一般的解释都是从推手上来解释它。让同学们买的那个顾留馨的《太极拳术》写的杨氏太极拳,里边也是从太极推手来解释的。现在一般太极拳家的解释都是从推手上来解释它。那我们说练功也是它,所以这个里边你要仔细想一想,练太极推手和太极拳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它是太极推手的指导思想,那么它必然一定也是练太极功的指导思想。因为武术气功和一般的气功、体育的不同就在于它有体有用。它的技击的用,这个姿势是干什么的,而且要用意想,“练时身旁若有人”,练拳的时候身旁得有个人似的。我这是为了打人的。“临敌身旁若无人”,对敌的时候身旁跟没人一样。你注意到有人,拳就不好打出去了,打出去的力、意、气就不够了。就定在身上那儿了。他在这儿,你象没人在这儿一样,一拳打老远,打出去了,这一拳力和意才发出去了。练拳时得身旁若有人。一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一拦,把对方手一搬,这一拳把对方打出去。这一掤,这一捋,这一掤得让人出去。你这一接手……原来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我们不是这么捋的,这儿一掤,一翻手,这样就捋了。所以我们老师讲,我们打的太极拳和别的不一样。一掤出去,是这样捋回来的,这儿再一个掤,这再打挤。跟那个打法是不一样的。这一捋,对方一搭手,碰上手了,这儿一翻一採,有个劲,这就是单手捋。所以你得想着有个东西才行。所以这样练拳你就得要对手了。太极拳对手就是推手。练拳时也是这样要对手的。你练每一招、每一势都应该想到这一招怎么来的,我要破他哪一招,我这儿主动打他什么,我这连化带大,还是主动的打……有这么多的意念在里边,这个意念就和临敌一样了。所以练太极拳的时候就得有这么个概念在里边。一般的解释说是练推手的理论,其实它应该也是练太极的理论。 所以今天我们就讲太极经典——《太极拳论》。那天我在北京顺义气功城听郝部长讲,“哎呀,你让我讲课,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啊,我得晓得什么时候要我讲,将来要我讲,我还得准备准备再讲。”我说行呀。他还得准备了再讲。所以有机会你们要看一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因为这个是练太极拳的经典啊,直接叫太极拳就是从这儿开始的,理论从太极理论作指导也是从这儿开始的。他这个理论里有理有用。所以今天我们再把这个《太极拳论》讲一讲。当然我这是随便那么一般的讲,因为后面有些是结合《十三势行功歌》一起讲的。这里边我从拳术上的意思就少讲一点,从功上多讲一点,因为我并不想教同学们练了太极拳之后上外面推手去,过个十年八年得个世界冠军去,我现在不想去做这个东西,我们还是搞养生太极。因为真要搞武术太极的话:第一,推手里边还有好多具体的手法在里边。尽管说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但是在用的时候还有很多具体的招法在里边。我练太极拳就不喜欢练这个东西,所以现在要讲这些东西呢我也讲不好。我学太极拳就不愿干这个。不过太极推手不一定都是打人,将来也许看看情况再说。有练推手的,给说说也行。反正我是不大主张教这个东西的。因为推手也是跟练太极拳一样,这么轻轻的转。你以为要推你一下,赢你一下,那就不行了,那个气就不够圆活了。所以我就一般的从太极功上多讲一点,从术上少讲一点,但是一点不讲也做不到,因为它有的时候就是那么讲的。反正术讲得不多。因为术我也会得太少,这是我的缺门,所以不讲它,到哪儿我都这么讲。“庞老师,来比比。”“别比,我不会。”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一句话首先提出太极是什么?重在太极上。一般过去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它这儿不是,先提太极。太极是什么,太极怎么来的。一个是生它的,一个是所生的。一下三辈都来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是无极生的,它能生出阴阳,是阴阳之母,咱们学过整体观了,就好说了。一般人不懂得这些道理,所以一开始就从理上明了。这句话如果从自然界,从哲学上来讲,它是无极生太极,这个无极就是个混混沌沌,生出一个太极来,太极是一个物的层次,叫太极,可太极一生出万物之后就成为万物的太极了,原来那个太极就不好说了。说一物就有一个太极。每一个物都从无极那儿混混沌沌那儿来的。具体的物质是形、气、质,在无机物一般叫形、气、质。在生物尤其到了动物里边,在人里边就叫精、气、神。都那么三个东西。这一个整体物里边就有形、气、质三个要素。在动物、人里边这个形就叫作精,质叫作神,叫作精、气、神。精气神是从太极演化而来的。所以形和神,或说精和神,两边,一个阴,一个阳,这个气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它是这么变的。所以一讲这个,咱们智能功就好讲这个问题了。气能化成有形之物,形、气、质相当于是质量、能量、信息这么三种要素。它是从简单物质来的,一个整体性的东西。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东西了,它里边还有个整体性的气在里边,有有形的形或精,有无形的神,里边还有个气,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一个气把它统一起来,也叫做太极。所以从哲学联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就这么简单。这是从气化理论来讲的。如果再说得再具体一点呢,太极生成万事万物不是一下就生成万事万物,是要通过阴和阳这两个因素来生成的。说太极能生成阴阳来,“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它是这么来讲的。原来的太极是不分动静的。往动上走称为阳,往静上走称为阴。所以这是从哲学上讲的。可是从太极拳来讲呢,从拳术来讲呢,它就有它具体的意义了。我们前边讲的是物质发生变化,到了具体事,到了太极拳你怎么做?我们练拳就和日常生活不一样了。日常生活是日常的生命活动。练拳要进入拳的境界,要改变生命活动了,就得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停,什么也不想,往这儿一呆,那就成为无极,这是个无极。往那儿一站,一放松,什么都不想了,这就是个无极。那我要练功了,里边要开始动了,我要练了,脑袋那儿一动,好了,里边的气就按照练功的要求往周身敷布了,那么一敷布的东西——气,就叫作太极。所以练功的时候你得有那个练功的内在状态呀。练功到了一定程度了,一动弹,你需要练功,全身的气就都充斥起来了。里边的气随着意念一动弹,里边动的那个心儿叫做太极。一动,里边的那个气也叫做太极。里边那个心儿叫做神意,外边那个气是随着神意变的。但是这个气进入到了形体里边去,气一充起来,是无形无相的,那么一动,有了动静,就分开了。比如一条腿一动弹,有动有静,气血随着那一动弹就分了阴阳了。所以这是练功的阴阳。而太极生的阴阳,它是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说法。所以你要进入练功的阴阳里边来。前边是从哲学的讲法,练功有练功的讲法。你看咱们智能功的八句口诀,一开始,周身放松,安安静静,真的安静了,你再:顶天立地,形松意充……那是干什么?把身体放松了,让你把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抛出去,到“外静内敬,心诚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到“神注太空”了,那儿就空空荡荡了。一空空荡荡了,那就相当于是个无极了。我们想办法让你什么都不想了,让你从日常生活中进入到练功状态里边来。让你什么都不想,空空荡荡,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神意照体,周身融融”,要开始练功了,哦,里边就从无极生太极了。所以我们的口诀是从不练功状态进入练功状态,有一个思想的变化。那里边同样是从后天里边,八卦里边,万事万物里边进入到先天,什么都没有,从有进入到太极,从太极进入到无极,然后再从无极进入到练功的这种太极,再产出阴阳来。这个道理。所以着重在太极上,要练功了,阴阳往里一合,形成整体了,进入整体了就是太极。一有分别,有动静、有伸缩、有开合、有出入,就成为阴阳了。所以这么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所以你要练功了,往这一呆成为无极;这要一动,太极;这一有动了,动则为阳,静则为阴,是阴阳了。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个整体,一动分出两边了,有动的,有不动的。因为阴阳有这些规律嘛:阴阳是对立互补的,又是互相依靠,互相依赖的,阳进阴退,阴进阳退,阴阳消长,还可以阴阳转化。这些都是阴阳的规律。我们练功的时候也在应用这些规律,阴阳规律这些特点也在应用它。 “无过不及。”你该动的时候你就要动,按照动作要求去动,一动就分出两个,有动有静。一合就合成一个整的。一合就是太极,一分就是阴阳。这里边的合和分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按照要求正合度。这个合度的要求有:第一,身形合度。周身中正,提顶吊裆,含胸拔背等等,每个动作姿势都身形合度。呼吸也合度,符合呼吸的要求。动作合法,动作符合该怎么走那个路线。另外,更重要的是神和气要合度。“无过不及”就是合度,正合适。要从这么几个方面去合度才行。所以咱们在讲智能功的动功的时候也是那么讲的:你要查做得对不对,要查身形,查动作,查姿势。我们以前没有查呼吸。以后还要查呼吸、查意念活动,所以练功要查,看做得对不对。练得不舒服了,是出偏了还是练功反应呢,你要查功就要查这些方面。过和不及,按照要求是做过了还是做得不够啊。“无过不及”就是要合度。至少从这么四个方面,要认真查去。自己做的时候要查自己呀。每做一个动作都要那么认真地查一查,都要认真去查。另外,如果能查里边气的变化,查里边气的运行,那就更进一步了。 “随曲就伸。”一般的解释练推手时,他一推你就往回缩,他一缩你就伸。这是讲练拳的时候,它总是曲伸交替的。没有一拳出去老是伸着,或老是蜷着,任何一个姿势都是要交替变化,接替前一个姿势。承受前一个姿势然后再转变成另外一个正确的姿势,合住了以后再接着下一个姿势。这里边总是一个曲伸开合的变化。其实姿势里边没别的了就是一个曲伸开合的问题。动作里边无论什么变化都是曲伸开合,所以我们的意念要随着形体的曲伸开合去变化。你要推手嘛还有可以加这样的意念。后面还有推手的内容,同样可以用练拳来解释。因为有的地方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讲的练推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对方来个刚劲我这是柔的,他一刚,我不对抗,我走了。当然柔不是瘪,人刚,你瘪回来了,你软。柔和软不一样,柔是里边带着劲的。他这一刚,一压你,你这儿是个柔劲,走了,把它化走了,走个弧形走了,这叫走化。推手是这个样子。那么练拳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呀。这个手这么一出去,一转,到了这儿,招数是这个样子,一掤,这个手有压力,我要转要走,走弧形,转着走了,可以把你的手带着走了才行。所以练拳的时候就得有这种意念。不仅是推手时才那么走,你练拳的时候就得这样去做,将来推手的时候才能这样去用。如果你练拳的时候不那样去做,那个拳就白练了,没意义了。“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粘连黏随嘛,别人一刚你就走了,可你这儿一回手他不舒服了,他就要走了,他要走,我这就不能让他走了,就黏住他,好象狗皮膏药给沾住了,一想跑,给粘住了。过去讲粘连黏随,一般力量往上走叫粘。黏是指往下走,黏住他。一般他要往回退我随着他走,他往前来我黏着他,黏着走。黏和连是一块儿的。他走跑也可以算黏。这几个字的用意不是非常严格。你这儿把它沾住了,黏到一块儿了,想跑跑不了,那得有内力吃进去。把你的内力吃进去,你在上面也可以把他沾住,在下面也可以把他沾住。他想往上抬,抬不走。他一抬走了就空了,就失重了。这得用内力、用气才行。练的时候就要慢,要体会这些东西。手往上抬的时候,他的手在上面,我这抬着他走,下了,我跟着他走,他往外一推我的手,我跟着他走;往这一回,我拉着他走,带着他走,他推着我,不要把他离开,这就是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嘛。他一跑不能丢开他,他一来不能顶上了。他一来我慢慢退回来,不能离开他。他一走我跟着过去了,你这压他的力量也不能太大了。要怎么样呢?没压着他力量很大,但是能够使他跑不掉,你要把他困住,封住了,跑不了啦,越封他就越不得劲,最后把他封死了,失中了,你再发劲把他打出去。所以太极拳推出人去觉得很轻松,没使什么劲,也没什么难受的,轻轻一推,有时候就蹦出一两丈远去。有时这么往下一按,往外一扔,连蹦带跳,出去两丈远。那就是得把他封住了、憋住了。那就是“如球碰壁还”,他一推你,你把他化掉,他空了,定住他。随着他的劲一走,他来劲越大他出去就越大。好象那个球碰壁,拿个球打墙,一打它就弹回来了。怎么弹回去的呢?那是从一个劲,那个劲是一个巧劲。因为我在这方面不擅长,所以我也不多给同学们多讲这个东西。当然从道理上讲点也多少懂一点。但是讲这些东西呢底下也没什么用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就是讲你不要离开他,但是练拳的时候怎么去做?第一,要用意念去想;第二,腰得松开。腰真正松开以后,形体放松了,他这一发,往外一走,将来你练熟了以后,就能里边体会到气在变化、在流动,你随时想让它停就可以让它停住。这么一走,停住!……加上劲!随时都能控制它,这是在练功的时候来体会它。如果我们不把腰松开,可能练太极拳练了一定年限之后,练打轮,打的时候仍然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现在大部分的推手还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那是用手法打的。真正太极拳那种打法现在是比较少了。现在太极拳基本是用力来打的。当然一点力气也没有那也不对,后边就没法解释“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了。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他动得快你应得要快,他动得慢你应得要慢。所以说手快打手慢,你不快还行啊?他动得快你应得不快,你不是就挨了打了嘛。所以这里边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会随时调节那个气。练的时候,腰松开了,意念跟着形体一动,体会那个气。无论是缩也好曲也好,往外伸放也好,你随时随地都能够把它控制住,而且练别的拳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练别的拳,练柔劲、刚劲、化劲,也要体会里边那个劲,往外伸,里边往回缩,要体会里边那个变化。太极拳要求放松了,从腰上来体会伸缩。你将来会从腰上伸缩了,慢慢的你只要这么练,腰放松了,到腰上伸缩去,那个粘连黏随很快就会。到那时候你就能够到腰上去作变化。你架子练熟了,将来一推手,很快就能知道别人用劲怎么个用法。你就感觉到了。因为你的腰会动弹,一般人的腰不会动弹。他要一绷劲,“你要想使劲。”实际是蓄劲,一蓄劲,腰那儿就感觉到了。你把手一封,把他封住了,甭管他,他一推你,他自己就蹦出去了。好象弹簧一样。这么长一个弹簧,缩劲的话它会往回缩一下,如果这一缩你感觉到了,这儿一缩就跟着进去了,这儿一缩,你手在这儿呢,那个意念就跟进来了,他再使劲一弹,他就蹦出去了,是这个意思。因为弹簧是个缩劲,压进来了,你就跟进来了。里边腰那儿一动是非常明显的。推手到后面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先从练自身,先懂得这个劲了,然后再通过对手体会对方的劲去。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里边的气的变化、意的变化,你推手那就只能是一般的推劲,里边的变化你就感受不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就是要你推手的时候要知道要这样变化。平时练拳的时候做动作可以是均匀的,等你练熟了以后,要快慢相间。一般来说,动作一起,一个动作一开始,啪!一开,这一开呢,慢慢柔就跟进来了。到最后定点了,一动弹,或是到了当中了,姿势到了正合适的时候,这儿啪的一动弹,那是在练每个姿势,在走架子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快的,一快,马上又收回来,那是在练气的收和发,那个意念怎么把它收住,怎么放出去。你在走架子的时候会这样去练,将来推手的时候你才能是“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如果你练架子只会慢腾腾的这么一个姿势,到练推手的时候那个就难多了。你这一走有个刚柔快慢在里边,一个刚头,柔跟上了,刚柔相济。你在练拳走架子的时候随时都要变化这个东西。随时变化它。这就是在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不单是推手这么去用。而这一切,腰不松可以这么练,腰松了之后那就是非常的自然。有的一听说了之后,一做,变成这个样子了,一惊一乍的,因为他做不到这个样子,变成这个样子了,不是从里边出来的。从那儿一出,走了,得从腰那儿出来。所以得腰松了以后才能做得到。所以得从里边动起来。走架子都要这么走。所以我说《太极拳论》怎么会仅是推手的理论呢?这里边每一句话都可以用到练功上来做,推手的东西完全也可以用到练功里边来指导练功。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很多,理是一个。理是什么?就是刚柔相济。你练的时候有刚有柔,连起来,随时随地用意识来支配它。后面讲嘛,“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一开始练的时候招要熟。招就是练的姿势,每一个动作就叫一个招数,每一个架子都有它的用,用的就是这个招。要明了这个招数是干什么的。从意义上懂得了,再从动作上练得熟练了。熟到什么程度呢?一想就动,一看见马上就动,而且这一整套就来了。这是整体性啊。这打一拳了,你再想我拿什么破它啊,就给打上了。一看了以后马上就自动反应过来,就这么反应过去,这才叫招熟。练拳的时候经常这样子动,看着变化,这就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招里边就有意识怎么走啊动啊,意识总在跟着它,因为我们练了这个基本功了,有了腰劲了,有了意识,慢慢就懂得这个劲路怎么变化的了。所以那个懂劲和听劲是不能划等号的。推手听对方的劲也叫懂劲,也叫听劲。但懂劲的概念就比它更广一点。懂这个劲,一方面觉得这个劲路怎么发,这个劲路有它的发点,它在走行,它走的路线,这都得在练功当中来体会呀。过去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这么讲对不对?对。那你要坐着发人呢,怎么“力发于足”?所以实际来讲力发于足是讲的整体性,讲下盘要稳。关键是在腰上,腰在作主宰。你只要腰放松了,腰能作主宰了,将来就能懂得这个劲路是怎么变的。你可以不看这个人,他给你一个姿势,你一“看”,这个劲路怎么走的,哪儿是虚的,哪儿是实的,这都叫懂劲。你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他两个脚这么平放着,就这么直立站着,他意念放在哪个脚上了,意念放的那个脚是实,意念不放的是个虚,一“看”就“看”出来了。所以懂劲比听劲内容要广得多。将来你们看书,好多解释把懂劲和听劲认为是一个。“懂劲是听劲,太极拳推手,对方一推你的话,哪是实的,哪是虚的,这力量想怎么来的。”管那叫懂劲。其实那只是懂劲的一部分内容。这儿一搭手,对方来了劲了,他那个劲是怎么发出来的,从哪儿发出来的,你不要看他,一听劲,他现在是力量在前脚上还是在后脚上呢,还是在两个脚上呢,他的身体哪儿在听着劲呢,哪儿在用力,都听得清清楚楚,那个叫听劲的懂劲就不能光是听对方劲路来的大小方向。他身体里边发的劲出来以后畅快不畅快,有没有滞点,要听到这些东西。因为你要打对方的话就要打对方的滞点。他那儿有滞点,这儿气一进去正好打在他的滞点上,你甭动他,他自己就动了。要听出对方的滞点在什么地方。他不滞还要把他停滞住才行。所以这都是懂劲。当然这个懂劲要懂对方的劲就得推手了。所以过去讲盘架子为“知己之功”,由姿势知道自己,推手是“知彼之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你不盘架子不能知己,你要想真正知人做不到,你自身的气还滞着呢,你要想把别人听得很清楚,那做不到。你只能听到什么?一搭手对方有劲没劲、来的力的方向。你只能听这个东西。他里边的气路的变化你听不着,那里边的内气你听不着。所以我就说懂劲和听劲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划等号。“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推手里边有招,练拳里边也有招,推手里边的招就是把练拳里边的招用得活了一点。太极拳推手也有它的规定,有四正手、四隅手,双掤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乱环大捋等等内容。有它一定的内容的。咱们就搞简化太极拳,就不多搞那些东西了。杨氏太极拳《太极拳术》里边都有,什么单手推手,双手推手,定步推手。现在我们不多去讲它。“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一般说招数要怎么怎么会了,熟了以后放松,要用意不用力,慢慢熟练以后就懂得劲了。其实首先要从练拳上懂劲。因为咱们从太极功上练嘛,你首先要把腰松开,腰松开以后再说。松开以后你再练拳,姿势练得很畅快了,气血通了,气脉流行通了,你自己慢慢体会着每个姿势一变,你在周身中正的时候什么样子,偏了以后什么样子,你纠正平衡什么样子,慢慢多体会里边的变化。这里边也就是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一层一层的这个功夫就高了。这个懂劲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一般的你光知道自己有力没力,到推手的时候,对方有力没力、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你光知道这个也叫懂劲。能知道里边力怎么发,从哪儿发出来的,有没有滞点,这也叫懂劲。再进一步呢,他手扶着你,一点劲也不使,就拿个手指转转扶着你,想推你,这么一想就能知道,想推,直着推,侧面推,想往后退……就是这么扶着你,一想,就能够听到劲了,这也叫听劲。太极推手最少可以分这么几个层次。他这一摸着你,一想推,就感觉到了。因为我们那时候,老师教你,就这么比划的。扶着你或你扶着他,你扶他手也行,扶他胳膊也行,扶他哪儿都行,一个手也行,两个手也行,扶着他,你就不要动,轻轻扶着,想,“你想推。”随便你想什么动作,一想,他就能知道了。你想往前推,你想要跑,你想要走,他就给你说出来了,分得很清楚。所以太极推手的懂劲至少有这么几个层次。所以“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