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闷儿”·几则关于女作家萧红的灯谜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15

【寒地黑土文化】“破闷儿”·几则关于女作家萧红的灯谜
    (作者-王泽生、2010年12月16号于绥化、全文合计1921个汉字)


【寒地黑土文化】“破闷儿”·几则关于女作家萧红的灯谜    破闷儿、破闷(儿)、猜闷(儿)、懈闷(儿),是东北方言,即猜谜语。“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而“破闷儿”则信口拈来,是那些在民间传了多年的原汁原味的老谜语了。网友-高维国,在其博文《破闷儿》里说:「“破”是“猜破”、“点破”、“破解”的意思,而“闷儿”则是“纳闷”、“闷在葫芦里”、“蒙在鼓里”的意思,通过已知的条件,用心去分析、推测、揣摸才能揭开真相,找到答案。」所“破”的民间谜面形象明了,诙谐风趣,谜底也多与泥土生活相关。

 

    破闷儿是针对民间谜语而言的,从某种程度上兼纳了“打灯谜”。之于以萧红为谜材的谜语属于灯谜范畴,即需要创作出来的新谜语。如果把关于萧红的谜语拿到民间去“破闷儿”,显然“破闷儿”一词适用于猜灯谜。且看以下几种关于萧红的谜例:有借用古诗句作谜材的,譬如「爷娘唤女声,流水鸣溅溅。(打萧红小说一:《呼兰河传》)」、「唯闻爷娘唤女声。(打黑龙江省地名:呼兰)」,都是以《木兰辞》中的句子作谜面,分别以萧红的作品名及地名作谜格(谜目)的。“唯闻爷娘唤女声”取意于“爷娘”呼“木兰”之声,即“呼兰”。而“流水鸣溅溅”乃“河水转”也,谐音于“传”,“呼兰河传”也。这样的谜语极为绝妙。

 

    萧红(张乃莹),生于黑龙江,离家出走,并被其父开除族籍。鲁迅一家是她最亲的人。她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如今,她的墓前没有花圈,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人群。一代才女归于沉寂,她未竟的事业、卓越的才华都随风而逝了。萧红是一例至为凄美凄苦的红尘,其名字正像萧萧落红一样隐喻了灿烂的才华与霜叶之苦。于是,可用比喻手法创作关于萧红的灯谜。谜例如:「萧瑟秋风叶正红。(打现代一作家名:萧红)」「枫叶飘零。(打现代一作家名:萧红)」「丹枫落处掩人家。(打近代女作家二:萧红、庐隐)」。此外,还有「盘活烂尾楼。(打萧红小说一:《生死场》)」「人生应该如同蜡烛一样。(打一现代作家:萧红)」。注:“盘活烂尾楼”别解为“使无用的场所活起来”,“生”作“使……活起来”解。

 

    “破闷儿”一词,也包含了灯谜解析。解析往往也是一种“创作”。且看:「横山出草叶落川,一水清江是异乡。(打现代一作家名:萧红)」「橙黄绿青蓝紫。(打现代一作家名:萧红)」。这两则关于萧红的谜语,一个是字形谜,一个是谐音谜,其中“橙黄绿青蓝紫”缺了“赤”,意为“削”去了“红”,谐音于“萧红”。

【寒地黑土文化】“破闷儿”·几则关于女作家萧红的灯谜    “破闷儿”是寒地黑土所独有的民间文化形式。以前,在乡下没有电视机、收录机的时代,仅有一个稀罕物谓之以“话匣子”的收音机,即便东北的许多村屯通电之后,轮流回放的“露天电影”也用了一阵子“电锅”(小型发电机组)发电放映的。现在“电锅”停用了,回味那个年月,娃子们“疯跑”着只能玩些原始的游戏,诸如:过家家、打尜、抠拃、捉迷藏,以至于在村头的黄泥坑里野浴等等。其他的闲暇时光,就是在煤油灯下,听大人“讲瞎话”或“破闷儿”了。在萧红所生活的时代,文化生活更为原始落后,童年的萧红除了与祖父“背诗”,也许就是在张家老宅的后花园猜谜语了。

 

    “破闷儿”是孩子们的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是成人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且看以下几则东北传统的“闷儿”,这几则谜语由高维国搜集,但在呼兰河流域流传很广:〔1〕老大老大,四腿拉胯,嘴里吃人,肚子里说话(谜底:房子);〔2〕不点儿不点儿,浑身竟眼儿。不大不大,混身竟把儿(谜底:顶针、老苍子。苍:农家发cang3,即中药“苍耳子”等);〔3〕顺垄沟子走,歪着脖子瞅,见着大肚子就下手(谜底:打乌米);〔4〕长挂脸,鼻子翘,脸上褶子可不少,晚上搁那儿它不动,绳子一绑它就跑(谜底:靰鞡);〔5〕东山花,西山花,两个家雀儿打滴拉(谜底:耳坠)。

【寒地黑土文化】“破闷儿”·几则关于女作家萧红的灯谜    “破闷儿”,有一种另人忍俊不禁的“荤破素猜”的谜语,诸如「掀开花被窝儿,伸手往里摸,掰开两条腿儿,就往眼上搁(谜底:眼镜盒和眼镜)」等等,乍一看貌似“性”等忌讳的话题,但答案一经抛出就破涕为笑。高维国说:「猜“闷儿”时,孩子们给出千奇百怪的谜底或异想天开地冒出一句话,常常是快乐的引爆线,使大人和孩子们一起笑做一团。」

 

    “闷”是东北民间对谜语的俗称,“闷”常常被读为“闷儿”,“闷”可谓无处不在。据卢亚卓《破闷儿,岫岩民间谜语》一文说:「据老人们讲,“闷”的题材十分丰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灶上使的、家里用的、田里种的、盆里栽的、檐下养的、垄上开的、嘴里塞的……都能在“闷”中找到生动的展示,如以年画为题而出的“闷”——“溜墙走,贴墙站,光穿衣服不吃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