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如何应对文化歧视(上) 徐姗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出国长期学习或短期交流,在国际化日益发展的同时,各国仍然存在社会体制、法律法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出国留学不仅是单纯地求学,从出国到学成的整个过程,他们将接触政策、校园、社会等多个层面,多少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碰到一些不公平对待甚至是歧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歧视。国内外学者都有针对这样的问题做过调查和研究,在新奥尔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学者相关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也对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调研,在此归纳了七种可能会碰到的歧视,希望学生在出国前就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 1、入境签证 移民局官员不一定完全是客观的,主观的偏见也会影响签证的批准。比如,身体特征、衣着、语言能力、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签证官对面试者的判断。如果你邋里邋遢,或者英语很差,面试官自然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印象,也无法相信你能在国外很好地完成学业。 那么,想要顺利得到签证,就要做到:让面试官相信你的学习目的明确、毕业后能够按期回国、有能力支付全部费用并有能力在国外完成学业、没有移民倾向。 2、身份区别 比如在美国,当地公民有一个SSN号,是社会保障号码,相当于个人的身份证,在美国,办理信用卡、参加一些培训(比如学驾照)等都需要社会安全号,但需要有工作才能申请,而国际学生一般持F1签证入境,直接在校外打工系违法行为,所以,这显得对国际学生很不公平。 那么要如何获得这个SSN号呢?一般需要在毕业以后,有了正式工作才能申请;也有学生通过在学校内工作,从而申请SSN号码。但是,作为留学生,目的本应是单纯的学习,那么没有这个号码也不会影响完成学业。 3、投诉求助 作为外国人,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求助困难,或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不被重视和采纳。比如,有人在办理签证时被标记了“红旗”,以表示他的家庭背景有问题,之后每次他办理出行手续都会因为这个“红旗”碰到问题,而每次申诉都以无果告终;有些地方可能态度很好地接待你的投诉,但也不一定真的有实质性的帮助。 对此,建议万事早作咨询,尽量避免出现需要事后求助和投诉的问题。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学生辅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