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月千元水电费难倒上海私人博物馆收藏者 收藏的是心动,也是心痛

 固镇邢斌 2014-10-15

image

杨韶荣的百履堂中陈列着1000多双“三寸金莲”。

  上海民间私人博物馆发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其间曾有150多家私人博物馆散落在上海各个角落。二十余年过去了,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再,困窘于利益和文化之间,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梦想能否照进现实?私人博物馆的路又在何方?

  文 青牧 李继诚 图 黄庆   

  25年苦走收藏鬼市

  “今年是我搞收藏第25个年头了,这是一条用血汗铺成的收藏路。”彭学伟的眼眶湿润了。和上海目前其他私人博物馆的馆主一样,彭学伟收藏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彭学伟,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老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
  “一楼的藏品主要是我早期收藏上海旅游纪念品,像什么国内旅游的纪念币、明信片,日本的扇子,欧洲的瓷盆。”彭学伟边走边告诉记者,“这是一块“富士秀峰”方形大铜章,这是我收藏中的开山之作。”据彭学伟介绍这是1986年在虹口区的长春路古玩市场上花40元买来的,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额收购,搭去彭学伟半个多月的工资。
  除了长春路外,还有福佑路,东台路都是他的必去之处。每逢双休日凌晨1点半,彭学伟准时登上夜宵车———不是回家,而是离家,去福佑路上的城隍庙古玩市场。从浦东到浦西须经隧道,短短的距离,他走了二十余年。“那是我们业内传说中的鬼市。”夜色昏黑,地摊前已热闹非凡。彭学伟转悠着看似随意的目光,熟门熟路地射向各个角落,多少宝贝就这样被命中,但他从来不用手电筒。“我就借着人家的灯光挨个地挑,你看,那个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合影就是我在微弱的晨曦中火眼金睛逮着的。”
  来到老上海历史博物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展品:梳妆台、自鸣钟、搪瓷脸盆、老式圆筒饮水机、白罩台灯、自来水笔、印有旗袍美女的招贴画、国货广告月份牌……俨然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人家的家居场景,这让人不禁想起现在不远处正在续展的中国馆三楼的一块展厅。再走两步,是一个巨大的留声机,旁边堆满了各种老式塑胶唱片,桌子底下甚至还能发现一个专门来收置这些唱片的木制唱片盒。
  “我这里的宝贝个个都可与世博会的展品媲美。”彭学伟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其实中国的私人博物馆发源很早,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的策源地就是上海。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告诉生活周刊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上海私人博物馆的萌芽期,王安坚的钟表、陈宝财的蝴蝶、陈宝定的算盘、赵金志的钥匙、蓝翔的筷箸、卫治安的奇石最具代表性。”

  “以商养文”并不成功

  但是时隔多年,王安坚的钟表博物馆和陈宝财的蝴蝶博物馆早已闭馆。而多伦路上最辉煌时,曾有15家私人博物馆,现在也只剩下两三家在那里苦苦支撑。
  要成为博物馆,必须要有独立馆舍且对外开放,房租成了很大负担。十多年前,虹口区为鼓励私人博物馆发展,将多伦路上多处房屋低价出售给民间收藏家。这些私人博物馆曾试着卖门票,可观众寥寥,现今不少公立博物馆都免费参观,私人博物馆也只得跟着免费。
  提起多伦路,彭学伟也有自己的故事,因为这里曾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我当时在多伦路有两个门面,但是只待了一年,就被“赶”走了。”说着,彭学伟从抽屉里拿出一堆发票存根给记者看,“这是2元的单独票,这是10元的联票,差不多一年下来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而当时,彭学伟的单位工资一年也就是3000元,“2000年左右,上海私人博物馆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当时包括家庭博物馆在内,上海私人博物馆的数量最多时达到了150家,翻阅1999年7月6日《解放日报》,20家对公众开放的私人藏馆被列表刊登,馆主中不乏收藏界的鼻祖人物,还包括了收藏戏服的包畹蓉、收藏三寸金莲的杨韶荣等,他们被称为收藏界各显神通的‘八仙’,其风光程度可见一斑。”吴会长告诉记者。
  2002年,在离开虹口这片伤心地后,彭学伟在浦东新区西营路买了房子。按理来说,137平米,三房两厅的房子对于一家三口而言已是相当宽敞了,但对于彭学伟一家而言,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还有那么多各类藏品,并且随着从未停歇的收藏脚步,家里的藏品与日俱增,家里真正生活的区域也只有37平方米。“我这个“世界旅游博览馆有100平方米,对外开放,不收门票费用。”
  据彭学伟介绍,当时的“世界旅游博览馆”在上海有名,已经被市旅委指定为涉外旅游参观点。“所以当时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有些是旅行团,有些是街道里面组织的,我觉得能给别人欣赏就是一种荣幸,也没想收任何费用。”
  其实像彭学伟在家里开设私人博物馆,是私人博物馆中发展初期最常见的模式,除了彭学伟的“世界旅游博览馆“,还有杨韶荣的古鞋博物馆百履堂。百履堂古鞋博物馆坐落在上海虹中路奥森公寓内,馆中陈列的各类“三寸金莲”有1000多双,上自唐代,下至清代,组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古代鞋文化史书。这些“三寸金莲”绣工精细、色彩艳丽,且大多有后跟。
  百履堂古鞋博物馆建立于1992年,设在家里的一个15平方米的房间中,共有500多双鞋子,随后,杨韶荣搬家至虹中路,将原先的博物馆扩至50平方,鞋子也增加至1000多双。当时以收取门票为盈利模式,但是仅靠这些门票费,杨韶荣没有办法维持自己生计,“2008年的时候,一个月,有两三个旅行团来参观,现在是一个月都见不到一位参观者。”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杨韶荣并不慌张,因为早在他玩收藏的第一天起,他就经营了一家古玩店,以商养文。
  李明波的汉风堂古玩杂项展馆属于“以商养文”的类型,这也是不少私人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做法,以商业利润弥补文化上的支出、成就文化爱好。同样“以商养文”的还有许四海,所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陶瓷艺术家,是展品的创作者,在位于曹安路百佛园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一边做展示,一边做生意。另外一些博物馆则设法开卖品部,靠出卖复制品、纪念品等缓解资金不足问题。但大多数“以商养文”案例并不怎么成功。

  成本高难以为继

  相比众多收藏家的以商养文,彭学伟的经营模式有些单调,靠着自己微薄的工资,偶尔拿着出差补贴所省下的私房钱,对于收藏,这些显然微不足道。“中国藏筷第一人”蓝翔老先生,如今不得已将多伦路一半空间租给一个玉石工艺品商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言,“除了离休金,我没有其他收入,因为缺钱,藏品好多年没经过专业清洗了。”当然,资金的短缺,也迫使一些私人博物馆转战他乡,一家曾落脚南京路的私人博物馆由于高房租月月亏空,后来搬迁至武定路,但每月5万多元的房租还是吃不消,最终搬到了江苏一处古镇上。
  “做收藏就是个无底洞,到现在家里没有一点积蓄。”这样的苦衷,彭学伟的儿子彭昱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彭学伟的妻子常年在国外公干,可谓“眼不见心不烦”。25岁的儿子对收藏兴趣不大,但对父亲一根筋早已习惯。
  “现在的藏品,如果用9吨的卡车装,装满7卡车是绰绰有余,但是就是这样多的藏品,我还在为儿子的新房装修、婚宴费犯愁。”为了这些藏品,彭学伟和儿子争吵了无数次,“他直接就叫我把那些收藏都卖了,不要再去找亲戚朋友凑钱,很没面子。”说到这里,采访中一直表现得很坚强、很乐观的彭老师突然哽咽起来,眼睛也开始变得湿润,最后不得不转过头摘下眼镜,擦拭着已经夺眶而出的泪水。
  为了能够给儿子安排个稍加体面的婚礼,“固执”的彭学伟妥协了,他开始变卖一些重复的藏品,“其实我自己也知道,变卖收藏的感觉很不好,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卖给人家一样。”此外,他也为自己的藏品找了个新家,“总不能儿媳和我这堆藏品一起生活。”彭学伟说道。
  尽管搬进上南路870号新家,没有房租压力,但每月1000多元的水电煤开销还是让彭学伟不得不让记者在参观二楼的时候,小跑去一楼关灯,然后等到参观结束后又一路跟着记者把灯再关上。记者发现二楼空调排风口上堆积着厚厚的一层灰。
  在一楼展台后面,有一个如胶囊般的小隔间,里面有一张由七八个塑料箱子简单搭成的“床”,床上垫着一条毯子和一条极为单薄的被子,甚至找不到枕头。而这里正是彭学伟每天坚守的“阵地”——因为不放心这里的展品,尽管从家到这里只有咫尺之遥,彭学伟仍然坚持天天吃睡在这里。但是即使这样的坚守,也总有个到头的日子,究竟何时离开,何时走,这一切的一切,老彭仍然属于被动的弱势群体。

image

彭学伟正在为他的藏品找新家。

  生存模式并非一种

  “我现在就是生活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中,一方面我想把它(百年老上海风情馆)搞得像个规范化的博物馆,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藏和故事;但另一方面,我找不到一个安定、可靠、长久的合作平台,哪怕是一个可以安置这些藏品的地方,我儿子前两天还跑来和我说他已经和校长联系,把校办工厂后面不用的库房腾出来给他放置藏品,但我肯定是觉得不放心的,所以婉言谢绝了。说实话,除了我自己的家,哪里都不安全,但真要把这些东西全搬回家,不又是自掘坟墓么?”
  不过,最近从彭老师的朋友那里也传来好消息:据说虹口区新建的政府图书馆三楼有个300平米的固定展馆,正在找合作对象,这或许对于“百年老上海风情馆”是个机会,“但机会也只还是可能,我还在等……”
  其实,像彭学伟这样的还有很多,更多的收藏者都选择了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或入驻旅游景区,或与区县政府合作办展。但这些合作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后者手中,更多的是靠政府的决心或企业的眼光。
  像杨韶荣的步履堂,就在乌镇开了个绝代金莲博物馆,有偿转让300余双鞋子,又比如四海壶具、越窑青瓷馆、旺家根雕馆、雅兴楼书画艺术馆、昆仑石屋入驻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展示,奉贤区海湾旅游区则接纳了包畹蓉戏服博物馆。
  事实上,私人博物馆入驻旅游景区这并非上海首创。在苏州,锦溪镇被誉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拥有古砖瓦博物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东俊根雕艺术馆、柿园书画馆等14家民间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驻扎,是在当地政府部门整体规划下实现的,该镇以博物馆作为旅游主题,部分旅游收入用来贴补私人博物馆的经营。

  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

  “尽管目前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处于低谷,但这未必就是件坏事,要从其今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吴会长告诉记者,博物馆本身分两大类:国立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私人家庭博物馆只是民间博物馆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其实民间博物馆还包括了行业博物馆如邮政、船舶、航天、烟草、公安等等,上海现在有100多家这样的行业博物馆;企业文化博物馆如恒源祥香山美术馆。上海的民间博物馆在文化价值上自有他们的长处,很多藏品是国家博物馆所没有的。它们是组成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
  民间博物馆的出现正是源于博物馆公益的原则,以此来弥补国立博物馆的不足,而其中私人(家庭)博物馆则起到了早期启蒙大众和催化社会通识教育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从私人博物馆中开阔了视野的观众可能无法仅仅满足于展品零散和主题单一现状,他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了,眼光也越来越高。而反观私人博物馆,由于近年收藏市场的火爆,藏品价格水涨船高,加之博物馆接待、讲解、管理、推广等种种现实运作问题,私人(家庭)博物馆已经不能再仅仅依靠个人或是其家庭力量的单打独斗了。
  吴会长因此表示:“所以我认为私人博物馆的前途有以下四种:首先是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跳出家庭的范围,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包畹蓉在海湾森林公园的成功案例是可以借鉴的;其次与企业建立合作,找到企业文化与自己收藏的共同特点,寻求互动;第三是藏品的挂名转让,让自己的藏品通过国立博物馆走向社会,与人分享;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企业化的经营,就像壶艺大师许四海,四海茶文化发展公司与四海壶具博物馆并行,既有经营又有展示。”
  “也有专家提出,国外私人博物馆业发达,因为政策规定企业投资私博可免税,许多企业乐于出资。但我国没这样的政策,企业无利可图,很少愿意投资。”吴会长最后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期望:“我们希望私博能纳入政府扶持文化产业政策,能减免些税收。”  

  相关Link   

  国外最著名的4家私人博物馆

  贝利尼博物馆

  2006年年初,“意大利四百年——贝利尼博物馆藏品展”在中国上海、深圳等几大城市巡展,引起轰动。贝利尼博物馆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其主人贝利尼家族是佛罗伦萨一个有影响的家族,曾是世界国际艺术市场的创始人。贝利尼家族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共建立了5座私人博物馆,收藏品几乎囊括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代表作品。每年都有众多的私人收藏家或收藏机构、拍卖行向贝利尼提出请求,只要他们告诉贝利尼所需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创作年代,贝利尼总是会帮他们找到相应的作品。

  伊萨贝尔·斯图亚特·加德纳私人博物馆

  这是美国最早、最成功、最有特色的私人博物馆,它的创始人加德纳夫人本身就是美国波士顿的奇迹。当地一家报纸曾说:“这个国家中再没有像她这样的人。她古怪,并且有古怪的勇气。她是时髦人物的领袖,她不模仿任何人,她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新奇和富有创意的。”
  1891年,她从美国钢铁巨子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从此开始收藏艺术珍品和建设她的博物馆。1903年1月,加德纳夫人特别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作为自己特别建造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的开馆仪式。开放伊始,这座博物馆就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美国最早最成功最具有特色的博物馆。

  亨廷顿图书馆、艺术收藏馆和植物园

  亨利·爱德华兹·亨廷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铁路和房地产大亨,也是一个知名文化人。亨廷顿在退休后致力于珍版图书、手稿及艺术品的收藏,并历时近20年在洛杉矶最好的富人区之一的圣玛利诺建造自己的家——占地近1平方公里的亨廷顿图书馆、艺术收藏馆和植物园,今天成为全美最负盛名的私人博物馆之一。这里藏品多达600万件,绝大多数有百年以上历史,有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大文豪的手稿,美国独立宣言草稿等珍贵书籍和历史文物,也有世界著名画家的代表作、世界各地的珍稀古董等,特别是英美文学和美国历史文物收藏堪称全美博物馆一绝。

  盖蒂博物馆

  盖蒂博物馆所属的盖蒂中心是美国加州甚至是全世界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这个位于圣他莫尼卡山区的巨大建筑群,包括一座非常现代化的美术博物馆、一个艺术研究中心和一所漂亮的花园。盖蒂博物馆的资产来自其创办人美国石油巨子——保罗·盖蒂于1976年去世时所遗留的资产。保罗·盖蒂对欧洲古典绘画与雕刻都十分喜爱,特别倾心于希腊与罗马,所以博物馆这方面的收藏在美国除了大都会美术馆外几乎无可匹敌。1987年,盖蒂基金会在一次拍卖中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了荷兰画家梵高的名画《鸢尾花》,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盖蒂博物馆的展厅采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的光照调节系统,馆内始终保持着明亮而柔和的自然光照,使绘画作品既有足够的观赏条件,又最大程度地保护作品不受紫外线的损害。

  美国私人博物馆如何运作

  在美国,私人博物馆大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责任制”的管理模式,董事会负责决定选拔馆长及大额经费筹措,馆长则从业务、行政等几方面决定馆内日常大小事务。这种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模式,保证了私人博物馆的规范管理和运作。
  而关于经费,美国公立博物馆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或州市基金,辅以社会捐赠;私立博物馆的经费则主要来自社会捐赠,并少量辅以政府支持,如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盖蒂博物馆等。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例,其资金来源比例为:以固定基金(约占40%-50%)和临时捐赠(约占20%-30%)为主,辅以市政府拨款(约占10%)及游客门票收入(约占15%-16%)。
  按照美国法律,企业如果对博物馆等公益事业捐赠,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因此,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是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