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桥—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15

北京城南的天桥,可谓遐迩闻名。这块地方方圆不过二里,却因石桥而得名,历经七百余年的沧桑,在清末民初变为五方杂处的闹市,形成民间艺术与贸易的中心。在七百多年的岁月里,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平民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便在这沉沉浮浮中脱颖而出,无怪乎天桥被人们称为“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

天桥是北京诸般艺人汇聚之地。半个多世纪的光景中,相继在天桥卖艺的京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界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人,各有师承,各有特色,各负绝技。他们学艺在天桥,卖艺在天桥,传艺在天桥。正是有了这些艺人,北京的民间艺术才得以发祥于此,繁荣于此。


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民间艺术的起步和萌芽发展时期。这期间在天桥卖艺的艺人,代表人物有二十几位,他们艺术形式齐全,造诣高超,风格各异。较为有名的有曲艺相声艺人“穷不怕”,相声兼评书艺人“沙字颜”,“老万人迷”,“老云里飞”,韩麻子,还有善摹禽鸣的“百鸟张”,善以三弦拟音的盲艺人王玉峰,击盆为艺的“盆儿秃子”,技艺绝伦的“坛子王”,单弦艺人“随缘乐”,蜚声京华的“空竹德子”等等。这一时期的成就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其中,“穷不怕”创造了相声对口表演的新形式,“随缘乐”是单弦的创始人,德子的非凡技艺则被后世空竹艺人所继承。


民国元年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阶段是天桥日趋繁荣的时期。这期间天桥的艺人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成就突出的艺人有二十来位。如笑话大王“万人迷”,双簧艺人孙宝才,“数来宝”艺人曹麻子,拉洋片艺人“大金牙”,滑稽二黄艺人“云里飞”,大鼓艺人“老倭瓜”,口技艺人“汤瞎子”,杂技艺人程氏昆弟等等。这一时期,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对原有技艺的改革,还有新形式的创建,同时由以前的单一的个人发展成了相关的艺术群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如实力雄厚的相声艺人队伍,票友下海的单弦艺人队伍,“老倭瓜”创建滑稽大鼓,“汤瞎子”对口技进行改革等。这一阶段的艺术成就,对以后北京乃至全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0年至1957

在这一阶段内,由于日寇的占领以及战争的影响,不但天桥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广大艺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为谋生计而远奔他乡或改行兼做小本生意。尽管如此,还是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艺人。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快板艺人高凤山,单弦艺人曹宝禄,京韵大鼓艺人孙书筠,奉调大鼓艺人魏喜奎,滑稽大鼓艺人“架冬瓜”,西河大鼓艺人焦秀兰姐妹,“北京琴书”艺人关学曾,杂技艺人“赛活驴”,武术家“朱氏三杰”,以及面向大众的书画艺人等。这一时期的民间艺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苦难经历,大多饱经磨难,命运多舛。然而客观上,这些社会生活的实践又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领悟,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上有极高造诣。以相声大师侯宝林为例,他出生贫寒,童年时捡过煤核儿,打过粥,卖过报纸,要过饭;十二岁时在天桥从颜世甫学习京剧,不久串妓院卖唱,这些苦难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以及频繁的艺术实践,为他后来成为艺术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桥百年,百年天桥。旧日的天桥已不复存在,但它所代表的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成就却是永恒的。正如成善卿先生在《天桥史话》所言:“天桥,属于北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近百年来,它曾以特有的经济文化形态,吸引着各阶层人士。”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是北京民间艺术发源地的天桥,今后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