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抗战时期共军将领的军衔

 风临酒把2 2014-10-16

  一、国军的军衔不同于1955年的共军,他有军种区别。
  二、国军的实际军衔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比如空军和海军现役将领仅仅一个上将。
  这样一来,国军就拥有太多的中将,这些中将没有成为上将的名额,所以就以加上将衔的名义表示尊敬。
  三、国军和美军一样有实际军衔和战时临时军衔,战时临时军衔与职务挂钩,但不能通用于和平时期。比如,李先念曾经以中将师长的身份和国军谈判。
  四、国军的实际军衔的授予也并不绝对反应战功和能力,他更加反应了资历。比如张云逸在1924年就已经是粤军许崇智部的少将旅长。
  五、共军改编后的军衔问题。
  1、红军改编为国军后,当然以国军的体制授予军衔,但因为后来国共矛盾加剧和共军扩编不被承认,所以共军将领在抗战时期没有补授和升级。
  2、共军改编为国军后的军衔明显参考了大革命乃至更前的军功。
  共军已经国军化,他曾经的在国军时期就已经高级将领人,比如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张云逸的军衔都必须考虑他们跟随中山先生时期的贡献。
  比如,朱德,参加过辛亥革命,跟随蔡锷护国再造共和,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是师旅级干部。
  截止到1937年,国民党的武装斗争史,有三大关键: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护国战争的地位当然在北伐战争之上。
  同样道理,国军顶层军事统帅贡献巨大的应该是黄兴、蔡锷、蒋介石,当然,如果袁世凯不捣蛋,也应归入顶层。
  护国战争的顶层将领是蔡锷、李烈钧和唐继尧,决战于木棉坡,蔡锷和朱德居功至伟。
  到了1937年,国军论军史,健在的顶层贡献者有李烈钧、蒋介石,第二等级应该以朱德为首,然后是冯玉祥(首都革命)、阎锡山(辛亥),至于李宗仁、白崇禧还没有那样突出的战功。
  所以,朱德必须是上将。
  朱德之下,叶挺、刘伯承、贺龙都参加了北伐,都是军级,没有理由不中将。
  国军的副军长和师长,实际军衔有中将和少将,具体情况不仅仅是职务,也与战功和资历有关。
  刘峙的能力未必高于杜聿明,但因为资历,所以上将,杜聿明仅仅中将。
  项英和粟裕等人,在国军那边没有历史影响,仅仅是职务而已,所以项英仅仅是少将,至于粟裕,支队副司令,管理两千多人的副职,不可能给予将军的职务。
  3、蒋介石给予共军将领的军衔有明显的高授现象,大约出于策反需要,所以副旅长竟然也少将。
  4、蒋介石给予共军将领的军衔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萧克是中将而聂荣臻、徐向前是少将。
  我始终找不到解读的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