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需要公共精神的“乡贤”

 bdcxrh 2014-10-17

乡村需要公共精神的“乡贤”

《 农民日报 》( 2014年10月17日   06 版)

    蒋培玲

    一个乡村的改变,极其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需要公共精神的培育。如何调动村民的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发现和培育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乡贤”至关重要。

    作为乡村内部的社会成员,这些具有“公共精神”的“乡贤”有人缘、有口碑、有见识、有责任和荣誉感,愿意为老百姓办事,而且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由他们来做乡村治理的带头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长沙“乐和乡村”的实践中就可以发现,在学习培训、活动组织、调解矛盾、议事决事、制定村规民约这些乡村公共事务中,“乡贤”无不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他们就像是“蝴蝶效应”里的那只蝴蝶,虽然只是人数很少的几个人,但当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时,却会带来乡村建设的显著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