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

 H珠Q 2014-10-17

 

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香山认为,书是要读的,但是,由于古代的针具与现代的有很大差异,有一些手法现在无法用得上了。灸绳是一本针灸方面的好书,建议学习。

 

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香山注:1.为表病之邪,2.为里病之邪,3.为正气来复,阴阳平衡了。)

此外针刺分三部有另一种意义,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尤其新病,只有阳气损伤,刺之泻阳邪亦不必深刺。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天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如:刺足三里针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针至人部约针一点五寸可治肠胃中焦之病。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疗心脏疾病及气喘非常有效的穴位,这就要针到地部约二寸左右。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应针二寸,针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大间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小间,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地宗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针深一寸治气喘、头痛,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善用针者不针患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这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远处刺针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有记忆性、储蓄性,尤其适合无法连续天天来治疗的病人。远处刺针放射较远,治疗面积也就较大,往往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区一条带。可以以少带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

 

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香山记:一般穴位的相生与相克,无稽之谈!!如果有,就不会再发现新穴或奇穴了,也不会有董氏奇穴了,更不用说,董氏的千个穴了。凡是有血的地方,就有穴,这个穴,最起码就是不定穴,也就是以痛为俞的穴。)

(多个穴位联合作战,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战。)

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 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

 

体应针法就是:一、以体治体: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体治脏:以骨治肾,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脉治血……。

三、以体治象: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

 

指飞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再如治疗网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针效果更强,此三针虽成三角状排列,但仍然在一条经上。 曲池即为指飞针。指飞针的意义,一则在不失其经的基础上,更正确定位;一则加强治疗作用。

 

倒马针是 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  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齐刺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承浆边)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鱼际三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针灸的治疗时间、频度与治疗关系可从下面几点来看:

1.总治疗时间,这个与疾病的急慢,还有病人体质有关。  所谓早治早愈,慢来慢愈。 例如落枕及闪腰或其他扭伤,当天治往往一次即愈,拖个几天,就可能要针两次或三次才愈。  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疗程较短。 慢性病一般疗程较长。  

2.治疗间隔时间:基本上连续刺激效果较强,早期治病,患者连续治疗数次,根本不需服药便能迅速治愈。 例如口眼歪斜,刚罹患之时,如果连续每天针刺,不必服药,绝大多数病患五六天内就能治愈,又如三叉神经痛等之类的剧痛病症,就宜连续刺激如浇水灭火一样,否则针则痛止,隔两日又发,连续针刺可一鼓作气灭火熄风,才能迅速彻底短期治愈不再复发。  

据经验表明:多数疾病隔日针一次疗效较佳。  

另外小儿因体质关系,所谓:刺小儿如探汤,日再可也。 小儿因肌肤浅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静而久留,一日可多针一次以补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3.治病施术的时间 :根据疾病的所属经络及气血盛衰,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在太阳穴刺血能治疗许多病变,最好在中午气血在上时刺之。  治失眠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阳入阴之时,疗效既快且高。 治疗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时,正当手足太阳经循行时,疗效最好。

 

针刺先后顺序又称为针序,第一针的功效常有影响全局的作用,而选穴的精简熟练,亦是经由对针序的了解而渐次深入的。 先针的穴位常可影响后针的效果。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治疗,先寻找治病之经或区域,再找穴,更重要。观《素问》论针灸,先论病理及病态,再论刺何脉或身体何部位(相应的解剖位置),甚少直言何穴。如下文

腰痛 上寒,刺足太阳﹑阳明。 上热,刺足厥阴。 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 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注意:不讲穴道,只讲脉或身体的部位。郄中出血,未言委中,说明委中,委阳,浮郄,合阳所相应的解剖位置皆可。

此段文字,用於董氏针灸:腰痛 上寒,於正筋至搏球处寻活穴针刺之,或驷马穴组穴中寻活穴刺之。 上热,於天黄至火全间寻活穴刺之。 不可以俯仰,於中九里至下泉穴间寻活穴刺之。
 中热而喘,於天皇至人皇之间,寻活穴刺之。再於郄中相应解剖位置区寻青筋放血。

 

《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并有「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针灸治疗经络中瘀血之法,最为简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凡病患之血络有瘀阻,即可点刺出血予以施治。由于人们对出血的恐惧,许多医生不敢运用此法,殊为可惜。事实上刺血极为简单、安全。

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均与气血多少之理论相符合,如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疗身热、头痛、呕吐、腹痛、疔痈疮疖等热实证甚效,尤其是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甚效。 董老师常在背部刺血治疗多种疾病,范围广及各科。 内脏病及四肢病变均能治之。  尺泽为肺经合穴,肺手太阴多气多血,泻针能治肺实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为刺血常用要穴,对于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呕吐、顽固性皮肤溃疡、痧症等均极有效。

阳明经多气多血,外感病传至阳明,常出现正盛邪实的病况,甚而高热神昏,治疗时常用泻法或刺血法。 如在商阳及少商点刺出血治疗外感发烧及喉痛,即是掌握阳明经「多血」而以之泻血之故。此外「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对于一些火热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热现象者,如目赤肿痛、火热牙痛、乳痛、疮疖疔等,常取阳明经穴之清热泻火以达解毒之效,如手阳明之二间、三间、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阳明之内庭、陷谷、丰隆、足三里等皆为清火泻热常用穴位。

个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疗胃病、气喘、心脏病等,更常以丰隆穴刺血治疗久年怪病及疑难杂症,即是掌握其「多气多血」,可以泻之之故。  而丰隆穴为「痰会」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并治,故为治疗疑难杂症之特效要穴。 又,阳明经气血俱多,亦可用之调补气血,治疗气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

以上种种皆为「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气血多少」理论告诉我们在针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气血盛衰状况,补虚泻实调其气血,以使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愈疾的目的。

 

 

一般针灸取穴基本上有几个方向:

一是循经取穴,如甲状腺眼凸在颈部,取胆经,三重穴为胆经穴对风痰之病甚效;

二则所谓颈为肝胆病所,从脏象论治须从肝经取穴,或从五行制化取穴,取驷马在于平肝制木,

三则从阴阳六气也就是病机着手,甲状腺病变若是阳虚则应温补脾肾;若是阴虚则应滋补肝肾,温阳补脾肾可配肾关,盖肾关居土水二性,能脾肾双补;滋阴补肝肾则可配人皇,盖人皇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之会滋阴作用极好,配火硬亦有滋阴清火之作用。

也要注意兼证及病因,例如病患有肾阳虚或小便的症状,配针下三皇就很好。

 

穴位就是从定位(定经络、脏腑、五体所在、节段所在)、定性(穴位之属性对应病症之属性)、定量(针刺深浅、留针久暂、针刺频率)来发挥其作用。

以木穴为例:辨主证抓病机:木穴主治肝火旺脾气躁,也就是肝脾不和,可见本穴有疏肝理脾、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明经络: 本穴位在食指,系大肠经穴,与肺经表里,与胃经手足同名经,与肝经脏腑别通。透过「肝与大肠通」之关系治疗多种疾病;其治鼻病甚效,一系经络作用(大肠经至鼻外窍,肝经上嗓走鼻内),一则与疏肝亦有关。其治眼病眼干眼多泪也与肝经循行有关。通过大肠与肺表里故治手皮肤病及皮肤骚痒甚效。识五行:名之为木,与风相应能治风,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感冒及皮肤骚痒亦有着效;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 ,亦系因「木」主风之故。知部位:本穴在食指井穴与荥穴之间,下穴与荥穴接近同一水平,试看荥穴多能治哪些病,发挥一下。

 

大白与合谷穴之间的间谷穴,治疗失眠极为有效。我们知道大白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灵骨治疗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经痛)。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取用大白与合谷中间的间谷穴,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间谷穴和心胸一带对应,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间谷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风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九里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九里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心肾皆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肾、活血化瘀,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

 

驷马(食指背二节边三穴)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无名指背二节边三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治病不能执一穴而终,纵然有效,也要有所变换,以防穴位疲劳。  而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辩证。  

   

头晕 , 在中医辄以「风」论。内经曰 :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透过肝与大肠通 , 取大肠经之曲池穴或三间、灵骨等穴 , 治疗头晕皆甚有效。曲池为合穴 , 合主逆气而泄。又《素问刺法论〉说「木欲降 , 刺阳明之所入」就是指的曲池穴。曲池穴位在阳明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因此不论肝阳上亢 , 肝血不足之头晕 , 或美尼尔氏症之头晕 , 皆极有效。若以全息对应而言,曲池恰位于上臂之起点即头点,亦主治头病。

手厥阴经与足厥阴经同名经相通,以手厥阴经(心包)穴位治疗足厥阴肝风之病,一般皆有效。又手厥阴经(心包)与足阳明胃经脏腑别通。治疗胃经病变疗效甚佳。综合上述理由,采取能益气化痰的心包经络穴内关,治疗有呕吐之眩晕甚效,故作为美尼尔氏症(头晕呕吐)之常用特效针。

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

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 刺仅两针治疗多种头痛,用针更简,疗效 亦佳。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头痛及头面病,透过大肠与肝通(本穴属木亦通肝),治各种头痛效果皆好,穴性属木主风对外感病亦佳,贴骨与肾相应 ,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

三叉一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液门、中渚、后溪及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肉多处,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本穴五脏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善于用针者,不论是十四经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几二十个穴道足矣。

 

颜面神经麻痹为针灸特效对应症。只要能争取早期治疗,连续扎针,基本上一周甚至更快可愈。内颊车(三棱针)、耳背(放血)、侧三 里、上巨虚、太冲、合谷、丰隆、地仓、下关、翳风、劳宫等,每个穴都能独当大任。我只用其中一二穴。这里介绍我个人最常用的穴位。

      首选内颊车,口腔内,正对颊车穴处,或当口腔咬合处。用三棱针在患侧内颊车穴点刺八到十下 ,深度约 l 分左右,使其自然出血,然后以温开水速潄口。每隔二日或三日1 次。面瘫多由风寒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肝经在口内环口一周,口腔刺血能泻肝袪风活络,也能调治阳明经气(阳明经亦环口一周),经筋得以濡养 , 正气来复 , 逐邪外出 , 则面肌弛缓得以恢复。此为治口歪第一要法,疗效较毫针高出许多,患病早期治疗,往往二三次即愈。也可以先扎针再刺血。针上巨虚穴或太冲穴。

针太冲之理由是:面神经麻痹其部位与阳明经及肝经有关 ,肝经“连目系,”“下环唇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太冲穴为肝(木)经俞穴,五行属土,为木经土穴,能疏肝袪风及调理脾胃大肠(肝与大肠通),而口唇恰为为大肠所过。本穴为肝经原穴,理气作用亦甚强。又肝主藏血,治风宜治血。太冲穴能舒肝理气,通络活血。血虚阴虚动风,本穴皆有效。面神经麻痹为经筋病,太冲为肝经穴,(肝主筋)能治疗筋病。透涌泉,则又有补水润木之功,疗效更佳,如穴位再向后贴近骨缘,即火主穴,效果更佳,盖贴骨治骨,并能与肾相应,亦有补水润木熄风之功。

针上巨虚之理由则是:手足阳明胃大肠经包围口唇 ; 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 ,但位于胃经上,一穴而兼大肠及胃之穴性,而能兼治两经之病,《标幽赋》说 :「头有病而脚上针」  以下治上 , 取此穴 , 经府皆治 , 疗效甚佳。本穴配合足三里共享,疗效更为迅速。盖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胃与大肠之下合穴并用,两针成为倒马针力量更强。

 

三叉神经痛,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 , 主要为三阳经。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 ,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1.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效果都不错。2、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

取侧三里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后溪之机理及经验:后溪为小肠经穴位,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出,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面阳明部位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属木,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穴再向前贴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点,刺之效果尤佳。

取肾关之机理及经验:肾关为脾经之穴位,治疗本经脾经之病疗效甚佳。透过脾与小肠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气,补肾袪寒,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

 

落枕首先选用重子或重仙,然后再加承浆穴,效果会非常好。疼痛偏脖子为主时,用重仙穴比较好,疼痛偏于肩部时,用重子穴比较好,脖子和肩部都痛时就用重子、重仙穴一起针最好,这时如再加承浆后,让他活动活动脖子,效果会更好。

当颈背肩有疼痛时,重子穴及重仙穴常有青筋浮现,既能反应病变,也能以之治疗该病。此两穴在肺经范围,故治肺经呼吸系病及胸痛,透过肺与膀胱通,故治肩背痛。为治肩背痛之特效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承浆穴任、督、手足阳明经之会穴,督脉入脑,任脉滋阴,阳明经多气多血能调理气血,具有较强的镇痛及镇静作用,为治疗神经疾患的常用要穴之一。而且这种针法是前后对应的关系,有以阴治阳的意味。

自幼哮喘数十年,用穴:重子、重仙、大间、小间、浮间、外间、下三皇,效不更方,组穴续针未变。哮喘8年。处方:(1)怪三针;(2)重子、重仙、大间、小间、浮间、外间,坐位不躺,每日一次,两月余,已彻底根除。

 

土水穴,在手掌拇指第一掌骨之外側骨下。共三穴。取名土水,当然有治疗土(脾胃)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肺经属金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如此本穴即土金水皆治。 能治之病极多。水金穴,在嘴角斜下里方。取名水金,当然有治疗金(肺)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胃经属土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如此本穴亦是土金水皆治。能治之病亦极多。

 

木火穴。本穴在火经(心包经)上,接近中冲井木穴,此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本穴介于本经之井(属木)穴与荥(属火)穴之间,故属木火,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食指、无名指只能有金水穴(阳经井穴为金,荥穴为水,之间的穴只可能属金水),小指有小肠经及心经两条经,一阴一阳,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单纯有力的木火穴。又中风与风(木)痰(火)关系最密切,肝(木)心(火)两阴经皆上行至头(其他阴经皆不上头面),肝风与痰火为引起中风主因, 木火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手足同名经相通,木火兼治。本穴善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他 治疗中风后遗症各针亦有加强作用,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

只有中指能兼治木(风)火(痰),因此不论从五行、经络、 病机、主治来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绝对不可能有其他手指的木火穴。木火穴不能久留针。

 

还巢穴定位在三焦经上,主要还在透过三焦与肾 脏通,能理三焦补肾而起治疗作用。

 

 

肩周炎特效穴很多,有:三间(大白)、肾关、尺泽、下巨虚、上巨虚 、中渚、三叉三穴、肩井、攒竹、天宗、条口、臑俞、阳池、手三里、天窗、巨骨、阳陵泉、足千金等。

以远处取穴为主,针刺时让病患痛处能活动以引针气,疗效较佳。若肩部痛点明确,先在对侧脚部穴位刺针,然后循痛点所在经络,根据「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原则加取患侧本经俞或荥穴,既可作为牵引针,也可作为治疗针,疗效更为迅速。例如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疼痛点在肩外侧的,取三间;痛点在肩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

我个人治疗肩臂不能上举最常取肾关,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抬及后伸最常取足千金,又不论上举困难或左右后抬困难,尺泽尤为特效常用要穴。

1、肾关

【位置】: 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胫骨之内侧。

【针法】: 直刺,针深一半寸至二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与经验】:肾关为补肾要穴,此穴在天皇穴下,亦有脾肾双补(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能脾肾双补)作用。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均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亦有效,.透过脾与小肠通(小肠经脉 "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治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又天皇穴(阴陵泉下一寸)在全息对应于头,则肾关穴对应于肩颈部,亦系治五十肩特效之又一原因。

2、足千金

【位置】: 在腓骨前缘,在侧下三里穴外(后)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针法】: 针深一寸至二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等得气后嘱病患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 穴名为「金」,与有关,能调肺气,可治肩背痛。穴名为千金,善治沉重如负千斤之病,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转动及后伸。五十肩有相当多病患,不但肩臂不能上举,而且也不能后伸,针刺本穴有较好之效果。上臂疼痛不能上举 ,多属阳明经筋病变 , 上臂不能左右抬举,与少阳经有关,本穴位于少阳经取刺本穴善于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因此对肩周炎、肩扭伤等原因引起不能左右抬举及后伸之肩痛 ,针刺疗效极佳。

3、尺泽

【位置】: 手掌向上,前臂稍屈,正当肘横纹,靠肱二头肌健之外侧凹陷处。

【针法】: 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深一寸。采用呼吸补泻法进针时趁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后,趁患者吸气时,迅速捻针以催气,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气至后,仍趁患者吸气时而用泻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泻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后不揉按穴孔。(吸气进针,吸气运动,呼而出为泻)

【解析】:本穴为肺经合穴,五行属水,金生水,为肺经子穴。就五行关系言,肺实则金克木,木受克则筋挛拘急,实则泻其子,泻本穴,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各部位拘急皆有良效,况且肝经支脉注于肺中,经脉直接相通,肝主筋,因此治筋病有效。又本穴紧贴筋旁下针还有以筋治筋之作用,治疗五十肩当然效果绝佳。由于肺主气,与呼吸关系密切,因此以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施针,疗效显著,常有病患一次即能高举过头,甚至一次即愈。

 

〈灵枢·经脉》篇载 ,足太阳主 " 筋 " 所生病 , 足少阳经主 " 骨 " 所生病,在临床有何意义?

是主所生病,是有别于脏像病的另一种治疗系统,扩大了治疗的视野。即以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而论。足太阳经行身之后 ,筋肉分布最广 ,从项、背、腰、尻至下肢 ,其筋肉皆极为突出,足太阳经所出现的病症也是以筋病为主。如 " 项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结 ,腨如裂 " 等。临床应用,膀胱经的委中、承山、束骨等穴,及奇穴正筋正宗都有舒腰腿、缓筋急的远道作用。其它各部的穴也都有治疗邻近筋肉的作用。

足少阳经循行人身侧面 ,所循经部位之骨节较为显著。从头角而下、以至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本经可用表示其部位特点的"骨"字来概括其所主病症。杨上善注 :" 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

悬钟为「骨会」即位于少阳经上,悬钟亦能治疗多种骨痛。风市(九里)穴能治疗全身骨痛,而维杰最常用风市穴治疗颈椎腰椎骨刺甚效,这都是少阳主骨的应用。

 

手阳明大肠经主 " 津 " 所生病。 " 津 " 是指分泌向外的液体 , 包括汗液、涕唾等。" 液 " 主要指停留于内部骨节、脑髓、孔窍等处 , 起滋润渗灌作用,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主。  

手阳明大肠经主 " 津 " 所生病 , 据《灵枢》所述病症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 , 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 , 这些都是手阳明经所过 , 皆为 " 津 " 所布之处。  张景岳注说 :" 大肠与肺表里 , 肺主气 , 而津皆由气化 , 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 , 皆津所生之病 , 而主在大肠也。 "临床治疗身体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肠经穴位。木穴(手内二三指间的二指上)治疗目干、目多泪、鼻干、鼻多涕,甚至手汗多皆是手阳明大肠主津的应用。  

 

网球肘属于肘部伤筋 , 属 " 肘痹 " 范围 ,因肘部强力屈扭、劳动过极,使经气及筋膜受损 , 气滞血瘀所致,也可因受寒而诱发。治疗期间患肢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手提重物。

常用的一针特效穴位有:曲后、灵骨、手三里等。

1 曲后 ( 后曲池 )  

【位置】 : 屈肘拱胸 , 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 屈肘横纹头陷中 ) 为曲池,再沿纹头向后沿伸至骨前缘寄即是曲后穴。

【针法】 : 取健侧穴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留针三十分钟 ,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 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 后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缘贴骨进针,为本人临床自订之穴位,疗效极佳。 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让病处活动,动引针气疗效更高。

2 灵骨  

【 位置 】 : 在手背姆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针法】 : 取患侧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处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活动

【解析与经验】 : 灵骨 穴贴骨进针则通肾应骨,贴骨进针,透过骨膜传导,治疗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取大肠经之同侧 灵骨穴,能让病处活动方便,以便使用动气针法,若针对侧曲骨穴,再加针同侧之灵骨,既系治疗又是牵引效果更强。   

3 火腑海 ,手肘横纹下二寸五分处,桡骨与尺骨之间陷中,在三焦经上。

【针法】 : 取健侧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约1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剌激,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 本穴约当手三里穴处,手三里为大肠经重要穴位,由于大肠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能疏风活络,针感尤强,善长经络病的治疗,本穴因经络循行之故,历代均推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穴在锐肉之端,即筋肉特别隆起的肉,或可说是有 " 分理 " 的肉,古人对此悉以筋论,故治筋病甚好,又本穴在三焦经定位,亦能补肾治骨,故为治网球肘的特效针。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   香山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