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艺辨伪系列】古玉的切割工艺——史前时期篇

 鹰隼2000 2014-10-18

 


切割,是一种重要的制玉工艺。其不仅为玉器塑形的基础,而且是镂雕纹饰雕琢的主要方式。切割工艺根据工具的差异,可以区分为线切割、片切割和砣切割,三者均以潮湿的解玉砂为中介磨料。如所周知,历代制玉工具、工艺皆有差异,故不同历史阶段切割工艺痕迹亦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分析这些痕迹不仅可以复原古代切割工艺的大致流程,更为断代辨伪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本期主要概述史前制玉的切割工艺。

史前时期的切割工艺,以线切割和片切割为主。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诸如兴隆洼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片切割使用较少,仅见红山文化玉凤背面、兽面形玦开口处,其切割痕迹略有弧度。

此期居于主流地位者当属线切割。线切割用于开料成形时,通常由玉工双手分执线性工具(如麻绳、动物筋皮或植物荆条等)两端,让其中段带动潮湿的解玉砂作左右方向摩擦切割。由于双手力度不一,麻绳或皮条等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水平,从而形成了愈益趋向弯曲的抛物线状,且剖面大多呈波浪状,抛物线并非在同一平面之上。

玉玦缺口的线切割痕迹

玉璧、玉钺、玉琮表面及侧缘的线切割痕迹

线切割同样应用与镂空纹饰的制作上,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镂雕玉器。制作时,先按照构图设计,以桯钻在需镂空处打一个或数个定位圆孔,再将用质地柔韧耐磨的植物荆条或动物筋、皮制成的线具穿过圆孔,抹上潮湿的解玉砂,然后手工在玉器两侧来回拉动线具,把多余的玉料拉搜掉。由于工具的落后,镂空部位多为曲折线形,不甚规整。

良渚文化线切割镂雕玉器

凌家滩文化线切割镂雕玉器

红山文化的线切割工艺主要用于马蹄形玉箍的制作。在椭圆体的玉箍坯料一端表面边沿,以桯钻打孔贯穿,然后以软性线具穿入孔中,加砂加水,沿器璧进行切割一周,即可取出中心玉料。故马蹄形玉箍内壁大多可以见到桯钻打孔留下的凹痕,以及拉搜的痕迹。

红山文化马蹄形玉箍线切割取芯

齐家文化属于年代较晚的铜石并用时代。此期线切割工艺退居次要地位,仅用于双向对钻后玉琮内壁的修整,故其内壁对钻痕迹并不明显,而代之以细密的纵向磨砂状搜痕。

齐家文化玉琮内壁线具修整后的痕迹

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期,片切割工艺最为流行。本期玉璧、玉璜、玉质工具、玉琮以及大量玉料表面常有一道笔直犀利的台阶状痕迹,台阶甚浅,其边缘一侧往往略有玉茬参差。推测应是用极其坚硬薄锐的片状工具,以细湿砂为磨料进行切割而就,其中开料大多采用单向切割,而玉璧等成品的切割成形则均为双向对切。

玉璧、玉璜、玉料表面的片切割痕迹

参考文献:

1.吴棠海:《认识古玉》,中华民国自然文化学会、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94年。

2.邓淑萍等:《中国史前玉雕工艺解析》,载杨伯达主编:《玉文化论丛4》,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3.徐琳:《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