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依据2014年福建省生物中考考试大纲[北师大版])

 许愿真 2014-10-19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 动物运动的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的个体生存和繁衍种族

2.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运动系统的作用:起着支持、连接、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 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结合课本图);

(1)骨膜中含血管、成骨细胞等,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有再生、修复功能;

(2)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骨密质特点:位于骨干外周部分,致密坚硬,有较强的抗压能力。骨松质特点:位于骨干内侧骺端,呈蜂窝状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3)骨髓特点:幼年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在成年阶段,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如失血过多)可恢复造血功能。

(4)长骨具有既坚硬又轻便的特点:坚硬性(与骨密质有关);轻便性(与骨松质、骨髓腔有关)

4.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成骨细胞的作用: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细胞的作用:与骨的长长有关。

5. 骨的成分主要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的特性是:使骨具有韧性;无机物主要是:钙盐,它的特性是:使骨具有坚硬性。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硬度大,易骨折

成年

约为1/3

约为2/3

既坚固又有弹性

6. 关节是指能活动的骨连结,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结合课本图形)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两个特点。

灵活性的结构特点是:关节腔内的滑液关节面上有一层关节软骨

牢固性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头、关节窝外有关节囊,在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固。

7. 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起固定作用,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8. 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全身的骨骼可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两大部分。

9. 躯体运动的形成: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收缩时,牵引绕着关节活动,产生运动,这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有机物氧化分解。

10. 屈肘与伸肘: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直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结合课本图)

16章 动物的行为

11. 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12.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

13. 社群的判断:是否有分工合作、等级划分等。常见的有:狼、狮子、猴、蜜蜂、蚂蚁、白蚁、狒狒等。

14.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法

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15.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16.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17.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复杂捕食与被食(吃与被吃)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8.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中的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

19.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20. 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大熊猫,陕西建立洋县保护区(保护朱鹮),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

21. 生物多样性:

(1)三个内涵: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

(2)保护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三项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22. 微生物概念: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按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为主(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为主(自身不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物质能量流动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为主(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注意:蚯蚓和粪金龟子等腐食性动物也是分解者

23. 微生物的分类

无细胞结构:如病毒、类病毒和阮病毒等。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蓝藻、酵母菌等。

多细胞微生物:如大型真菌等。

24. 微生物的生活场所:主要场所是土壤,重要场所是动植物的体表或体内

25.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腐生、寄生、自养等。

(1)腐生:如细菌(枯草杆菌、乳酸菌)、真菌(蘑菇)霉菌等,属于分解者<</SPAN>异养>。

(2)寄生:如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SPAN>异养>

(3)自养: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SPAN>自养>

26. 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如根瘤菌、黏球菌

27.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酿酒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乳酸菌:制酸奶无氧条件下),制泡菜无氧条件下);甲烷细菌:产生沼气; 食品的腐败:与枯草杆菌或霉菌有关;抗生素:由霉菌和放丝菌产生;醋酸杆酸:制醋

28.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菌、真菌、病毒。(见课本图)

 

结构特点

营养方式

生殖方式

常见种类

细菌

个体为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特殊的结构:鞭毛(运动)、荚膜(度过不利环境)

腐生、寄生

分裂生殖

 

真菌

有的是细胞,有的是多细胞(具有菌丝)。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真正的细胞核

腐生、寄生

孢子生殖

酵母菌(出芽生殖)、霉菌、大型真菌等。

病毒

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包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

寄生

复制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29.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30.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见课本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是睾丸,功能为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和尿液)。

31.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p66

主要性器官(性腺):是卵巢,功能为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2.发育的过程:(开始在输卵管中,后来在子宫中)

(1)受精卵在输卵管形成,在进入子宫的过程中,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2)胚胎在子宫中发育到第二个月末,外貌已初具人形,从此时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儿。

(3)怀孕(妊娠):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时间一般为280天(40周)左右的过程。

(4)分娩:胎儿发育成熟后由母亲的阴道产出的过程。

33. 胚胎发育过程所需的营养提供:初期为卵黄;发育后期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胎儿、脐带、胎盘结构图见见课本)。

34. 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初中阶段属于青春期)

35. 青春期发育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注: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生殖系统)的差异;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洪亮而低沉。女性表现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

36. 月经与遗精的出现标志着具有了生殖能力

37.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生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8.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39.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见课本相关图)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家蚕、蜜蜂、蝴蝶、金龟子、蚊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40. 青蛙(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水中)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见课本相关图)

蛙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用肺和皮肤辅助)呼吸。

41.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鸟;卵黄提供主要营养;卵白提供营养和水分;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及卵壳膜保护卵。(结合结构图见p83

42.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

43.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44. 植物的无性生殖:(注意课本相关图)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注意:区分接穗和砧木)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2)组织培养原理:细胞全能性

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45.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

46.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遗传概念:亲代与子代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概念: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

47.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48.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49.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精子染色体组成:22条+X或22条+Y;卵细胞染色体组成:22条+X。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性染色体组成为XX),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生殖细胞也叫配子,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

50.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51.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常用字母组合表示,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人体成对的基因,与成对的染色体一样,分别来自父方、母方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常用文字描述表示,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52.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53.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性状的变异可在后代重复出现。

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54.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常见遗传病:白化病、红绿色盲、血友病、先天性痴呆等。

55.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