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天文馆 天文学词典

 水共山华 2014-10-19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词义解释
Celsius,Anders摄尔西乌斯摄尔西乌斯,安德斯(1704-44),瑞典天文学家,其天文业绩并不突出,但提出了以两个固定温度为依据的温度标:水的沸点温度为0度,冰的熔点温度为100度。他死后不久,他的乌普萨拉大学同事开始反过来使用这个温度标(所以冰在0°熔化,水在100°沸腾)。这个温度标有时称为百分标度,但现今多称摄氏标度以避免同百分标度的角度单位混淆。摄氏温度标1度的大小与开氏温度标的1度相同。  
Centaurus A半人马座A半人马座中的一个强射电和X射线源,远在银河系边界之外,距离500万秒差距。这是最近的活动星系,在天空的张角达9度,等于月球角直径的18倍,相当于实际大小40万秒差距。  
Centaurus X-3半人马座X-3银河系内一个发射X射线的双星系统,位于半人马座方向。双星中的 X射线源绕其伴星每2.09天运行一周,自身则以4.8秒的周期变化。轨道动力学研究显示,X射线源本身是一颗自转的中子星,因而是一颗X射线脉冲星。  
centre of mass质心具有引力作用的物体系统中的“平衡”点。例如,双星中的两颗恒星各自绕它们的质心沿轨道运动,而双星之外很远处任何天体感受到的两颗星的联合引力作用,就像两星全部质量集中在质心时一样。  
centrifugal force离心力被迫沿曲线轨道运动的物体感受到的向外的力。它常被错误地看成一种“虚设”力,因为这种力只有被加速的物体才感觉得到,而在惯性系中,也就是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允许甚至非惯性系中的观察者把自己看成处于静止状态,而他们感受到的力是真实的。任何人如果说离心力是虚设力,说明他没有弄懂广义相对论。 离心力的经典例子是你乘汽车高速转弯时感受到的力。在这个力的影响下,你将被推向汽车外侧,放在汽车后端搁板上的网球也将朝着合适方向滚动。站在路旁的观察者将看见网球“真的”试图维持在一根直线上,而汽车却在转弯。对车外的人来说,这个力是虚设的,但对车内的任何人来说则不是。 一个在轨道上自由下落的物体(例如绕地球做轨道运动的卫星)不会感觉到离心力,因为它正好被向心力(对地球卫星而言是地球的引力)所平衡。这是等效原理的例子,它说明,引力和加速度的影响是不能彼此区分的。  曲线运动的离心力等效于像电梯、高速行驶的汽车和火箭等加速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感受到的力。在两种情况下,力的存在都与相对于宇宙中物质平均分布的加速运动有密切关系(见马赫原理),但对这种关系如何起作用则无一致看法。  
centripetal force向心力将物体维持在一个封闭轨道上所需要的向内的力(通常为引力)。当你旋转一端绑着石头的绳子做圆运动时,向心力沿绳子发生作用,使石头不致突然沿切线飞走。另见离心力。  
Cepheid variables 2造父变星具有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与其平均亮度(绝对星等)有关的恒星。测量一颗造父变星的周期,能揭示它的绝对星等,所以再测量它的视星等就能得出这颗星有多远。这是确定宇宙距离尺度的关键基石。 造父变星的周期为1~50天。周光关系是20世纪初由亨丽爱塔·莉维特(Henrietta Leavitt)发现,当时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由爱德华·皮克林指导工作。造父变星名称来源于1784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古德利克(John Goodricke)证认为变星的造父一。莉维特发现,造父变星越亮,它经历一个变化周期越慢,她在1908年发表了这一结果。然后,通过研究小麦哲伦云中的造父变星,她得以建立亮度和周期之间的准确关系,因为小麦哲伦云离我们十分遥远,其中所有恒星到我们的距离可以看成近似相同,就像纽约市的全体居民到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距离近似相等一样。  这意味着,她能够说出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中造父变星的相对距离,如某某星是另一颗星的两倍那么远,或是1/3那么远,等等,但她不知道它们的真正距离,因为任何造父变星的距离都没有测量过。最后,到了1913年,埃希纳·赫茨普隆(Ejnar Hertzprung)用一种视差方法测定了我们银河系中几颗比较近的造父变星的距离,距离尺度才得到标定。现在已经知道,有两个不同的造父变星族,它们的周光关系不一样;由此导致了1950年代初对宇宙距离尺度的修正(见瓦尔特·巴德)。  
Cerenkov radiation切伦科夫辐射带电粒子以高于介质中光速的速度通过该介质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声震现象在光学上的等价物。  
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 tory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设在智利拉塞雷纳附近、由美国天文研究联合大学公司管理的一座天文台。该天文台海拔2 200米,主要设备是三台反射望远镜,孔径分别为4米、1.5米和1米。  
C-field创造场创造场是弗雷德·霍伊尔作为他倡导的稳恒态宇宙模型的一部分而提出的。这一观念最早于1940年代提出,后又经霍伊尔及其同事,特别是加扬·纳里卡(Jayant Narlikar)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稳恒态模型对宇宙的说明被广泛认为不成功,并且输给了大爆炸模型,但创造场却与当前流行的各种大爆炸理论版本视为发动了暴涨的那些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把这些包含婴儿宇宙的暴涨模型看成大爆炸思想而非稳恒态思想的成果,基本上是一种历史偶然和语义上的说法;它们实际上是这两种对宇宙的表述的混合物。 按照霍伊尔的观点,创造场充满了宇宙,但在正创造着物质的区域中最强。创造场对整体宇宙的影响是引起膨胀以抵消新生粒子力图使宇宙收缩的倾向——结果是创造场的能量为负。创造场由它自己的类似光子的玻色子携带,玻色子掉进任何强引力区域时都将获得能量。霍伊尔说,这将“打开创造龙头”而产生大量新粒子。但在这一过程中,与创造场的增强相关联的外向压力将变得如此之强,以致引起向外的爆炸。 在这幅图像中,创造活动可发生在许多不同尺度上,包括在星系和类星体的中心,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爆炸中。霍伊尔论点的关键是不允许形成黑洞或坍缩到奇点。在引力试图将物质压缩到这种极端状态的任何场合下,创造场将使过程反转为一股向外的新粒子流。但对于最极端的情况,这些粒子并非通常意义下的粒子,而是将巨大质能包含在一个不大于普朗克半径的区域中的普朗克粒子。现代版本的大爆炸理论把早期宇宙看作由这样一个普朗克粒子海洋爆发而成,所以霍伊尔理论中每一个粒子的创造本身就像是一个大爆炸。 膨胀宇宙的创造场版本和标准大爆炸版本的主要差别是,霍伊尔图像中的每件事发生得比较缓慢。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从“大爆炸”比较缓慢地膨胀开来,然后坍缩到导致另一次大爆炸的大崩塌等等。但整个过程进行得如此之慢,以致银河系更像是已经3 000亿岁而不是标准大爆炸版本容许的150亿岁。  要调和霍伊尔描绘的整幅图像和对宇宙观测结果的公认解释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于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所持有的观点——宇宙是更大时空区内许多泡中的一个,其早期膨胀由在普朗克时间存在过的极端压力、密度和引力条件决定的场所发动——则与暴涨有很多共同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