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去】迷失在阿里大北线(附攻略)

 真友书屋 2014-10-19


阿里大北线,由那曲出发经班戈、尼玛、改则到狮泉河,沿线是典型的藏北高原地貌,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众多。一路走来,不仅有天高云淡,也有恶劣到令人感慨的自然条件。

人问:还去啊?

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需要逃避的现实,没有亟待发泄的愤懑,没有正在纠结的感情,弄得我似乎没有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到阿里去。

其实只觉得:那里很美。

阿里的条件是恶劣的。但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才有无与伦比的风景,让人为之沦陷,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身处外星。


迷茫的卫星导航

大北线这段路,行车约5天左右。我们有六人同行,越野车两部。沿途的小县城可以落脚,但无甚可看,风景尽在路上。俗话说,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便有路了。大北线的路基本上就是这样形成的,车子撵过数次,便形成一道车辙印,由于地势平坦,有的地方平行的车辙印有数公里宽,因为环境恶劣,这些车辙印寸草不生,草地最终慢慢沙化,让人唏嘘不止。

纷飞的大雪拉开了从班戈出发的帷幕。雪越来越大,渐渐掩埋了路基,前方的路开始偏离GPS,附近并没有其他与GPS吻合的路线。我们的两辆车顺着这条若隐若现的路,一直开到了一个村庄,路却没再往下修。我们进村询问,苦于无法沟通,只好还是尽量按GPS的方向寻找道路。可是前行不多久,车辙又变得杂草丛生,GPS显示的轨迹上已经完全没有路了。

茫茫的草地被铁丝网分割成了不同的牧场,一次又一次地绕路把我们都绕昏了。经常在绕了十几公里后,以为终于找到正路的时候,发现是一条仅能让摩托车通行的羊肠小路。如同玩着一个复杂的迷宫游戏,在“只要方向正确, 总能到达目标”的信念下我们不断碰壁、不断尝试,终于误打误撞地找回了主路,看到粗粗的车辙印时百感交集。

GPS之后,第二个挑战是过河。

按照GPS的指引,正前方是一条小河,看起来是一条季节性出现的河道,因为不知道河的深度以及适合车辆通过的位置,我们决定派代表下河探路。穿上在出发前就准备好的鱼裤,拿着探路用的竹棍,我们的代表下水了。

探路,是因为需要探知车辆选定的路线中,是否有深坑或者突然出现的落差,“代表”手里的竹棍需要不断试探两边,以保证宽度可容车辆通过。这在岸上的人看来是一件有趣的事,为下水的勇敢骑士多拍点照,够我们回去大笑两个月。

陷车——自驾中的马失前蹄

陷车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我们的两辆车一黑一红,第一次,红车在一片水漫的泥地里马失前蹄,黑车用绞盘轻松将被困车拖了出来,然而因为安装位置不当,此次使用后,黑车的绞盘宣告失灵。

第二次,在经过一户无法沟通的牧民家后,我们又迷失了方向,并再次犯了不能走无车辙路的错误,在一片看起来很干、实际上是“脆皮雪糕”的土地上,红车又陷了。这次我们用上的是20米长的尼龙拖车绳,费力地把红车拖了出来。轮上的泥让轮胎显得很是臃肿。

迷路的启示

现在回想,一路走来,我们总是在迷路,又总是鬼使神差地找到路。从尼玛去往当惹雍措的路据说很是好找,顺着当地人指的路,我们爬上个山坡一看,傻了眼,因为原本的一条路突然就在眼前“开枝散叶”,辐射分成若干条,而GPS的指向也是依然不明确。

我们顺着一条“直觉上有点像”的路走了几公里,越开越别扭,好不容易见到人,赶紧问路,果然走错了,于是又掉头折回去。这样的回头路我们走了两次,才终于找准了方向。所幸西藏的路一直在修,每一次再见到都有所改观。相信现在这些路已经好走了许多。


在旱季走大北线,只要你走对路,陷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走错路或者迷了路的时候。从班戈到尼玛,我们似乎就走了一条应该荒弃掉的路。

有时候开着开着,你会突然发现前方的车辙印越来越浅,直至消失。查看GPS方向正确,原路折返可能要开数十公里。这时候,人往往都会决定不管它继续向前开,结果总免不了陷车。开到这样的地面上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时你已经无法对可能发生的陷车做出预判了。

因此,我在阿里北线自驾时明白的一件事是:永远不要离开主路,正确的方向尤为重要。当你发现你的车辙印开始变浅,你就得停下来,重新定位,因为迷路消耗汽油而无法抵达下一个县城,才是致命的,对油耗的正确估计是驾途顺利的基本条件。心态也很重要:真的遇到陷车和迷路了,我们不至于恐惧,担心是有,更多的则是在考虑如何解决。

风餐露宿

我们不是冒险家,不能每一天都风餐露宿。但到阿里北线自驾,的确要做好住宿条件不佳的心理准备。至于有多不佳,洗澡是个例子。其实途经的这几个县城还是有公共淋浴房的,只要抵达县城的时间不是太晚,就能看到这些洗浴房大门上的霓虹灯“缺胳膊少腿”地闪烁着。只是看着黑乎乎的门框,我们不免怀疑,是进去前干净些还是洗出来后干净些?

有了这样的顾虑,我们一路上就堂而皇之地“不需洗澡”了。直到抵达狮泉河,在这里一咬牙一跺脚,我们入住了最高级别的邮电宾馆,果然名符其实:有电!有水!那么多天的澡都留在一天洗,老泥差点没把下水道堵上。

“猛士”与藏野驴

藏野驴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常情况下,它们集群栖居在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高寒地带,对各种严酷的气候都有着很强的耐受力,寒冷、日照辐射和风雪不在话下。藏野驴过着游移的生活,清晨,驴群从荒漠或丘陵地区出发,到水源处饮水,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则集合在水草丰沛的地带,觅食、休息,进行各种活动,傍晚时分,再回到荒漠深处。从栖息地到水源草场,藏野驴每天至少要跑20公里以上的路程。

藏野驴有时还会和藏羚羊一同出现。藏野驴群的行走方式很有特色,是秩序稳定的鱼贯而行,一般是由首领的强壮雄驴领先,弱小的幼驴在中间,而雌驴在最后。藏野驴走过的道路因为比较固定,有时它们的蹄子会踏成一条明显的“驴径”,而经验丰富的人就可以从驴径找到它们的行踪。

在这次自驾中,我们与特立独行的藏野驴邂逅了。下面这个真相不得不说。据说这种动物看到驰骋的汽车,就会拿出夸父追日的精神头和车子赛跑,直到自己脱力跌倒,甚至累死也在所不惜。这种荒谬的说法不知道从何而来,但不断被各大杂志转载,最后以讹传讹成了共识,以至于几乎所有进藏的越野车,都以追赶藏野驴为乐,只为见识下真正的“驴脾气”。

实际上当车子靠近藏野驴的时候,通常在三四百米开外它们就会开始警戒,当距离接近二百米的时候,野驴群就会慢慢跑开,当距离到五十米时就会狂奔而去,不过速度还是拼不过提速快的车子。所谓的“野驴喜欢赛跑”,其实只是开车的人摸清藏野驴的奔跑规律,从更近的线路包抄,这大大干扰了藏野驴正常的生活作息。

阿里北线自驾攻略:

1.不要轻易在雨季挑战大北线, 往往去年走过的路,到了今年就不一定一样了。阿里北线多以车辙为路,分岔时不要指望有路牌, 也很难指望有车经过问路。原本路就难认,而在雨季时会有不少水淹路段,很容易陷车,就算是旱季,轻易离开车辙,也极有可能要在泥中度过难熬的夜晚。

2.GPS虽不是全程精准,却是必不可少的, 大北线行车切记不要轻易离开主路。天气多变,若有暴雪掩埋车辙, 宁愿多等等, 路线看得清楚后再出发。但是也不要过度依赖GPS,它的功用主要是指明方向, 但是完全吻合的路线,因为地面干湿变化可能正好成了危险区,所以在过水漫路段时需要不厌其烦地检查,看清安全的路线。当你发现你的车辙印开始变浅,你就得停下来,重新定位。最新的详细地图册也有必要,作为对GPS的补充。

3.进了大北线就不再有任何地方的海拔低于4500米,条件恶劣,夜晚变数大,一般不建议野外露宿。若太过留恋景色,必须做好充分的御寒准备和应对野兽的防备。睡好觉,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完美行程的保障。

4.大北线虽然算不上自驾终极挑战路线,不过走大北线最好对自己的坐骑车况了解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判断和维修的经验。对于非本地司机,车的基本要求是四驱越野车,准备好常用零备件以及陷车脱困的自救工具,如绞盘、高位千斤顶、防沙板、6T以上的拖车绳、铁铲等。

5.每车不要塞4人以上。过于拥挤的空间对长途旅行的参与者来说不是什么乐事。

6.大北线县城与县城之间距离远,那么午餐就很有可能在某个美丽的湖边解决,一般最好在车上备好储水和炊事装备。餐后请注意收集垃圾,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7.喜爱摄影的朋友需要注意充电的问题了,车上最好装有逆变器,因为低温使电池工作时间缩短。相机可能在你以为还能照个百来张时就开始报警,多带几块电池很有必要。


车辆改装信息和工具清单:

1.WARN 9.5XP 的绞盘;

2.OME 3寸升高;

3.ARB 前后差速器锁;

4.ARB 打气泵;

5.TJM铝合金前杠;

6.285/75/R16 COOPERSTT 泥地胎。

随车工具:  

1.iCOM 2720h 对讲机;

2.23L油桶、水桶;

3.60寸高位千斤顶、普通千金顶、举胎器、胎匙、备胎锁;

4.全钢防沙板;

5.ARB 抱树带、20米拖车绳、铁铲;

6.绞盘滑轮、工具箱、过江龙、逆变器、番丁;

7.地图册、线手套、绞盘手套、渔裤、铁丝、漏斗。

随车备件:

1.前后减震、减震胶套、前后半轴轴承、球头;

2.油管、皮带、机油、刹车油、机油格;

3.继电器、保险丝、止推杆胶套、火花塞、轮胎螺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