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官满足与偶像时代下教育的尴尬

 竹篱梵天2019 2014-10-20

[作者:西江月冷]

 

现今社会,青少年所接触的东西应该比以前的孩子多了很多。电视和网络在这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今的时代是经济变革和人生观普遍迷茫的时期,孩子的人生观和理想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会去指责如今的青少年不再爱惜粮食或者追求时尚,毕竟现时期的经济发展了,一些富裕的家境,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同于以往的物质条件,如同家里有一元钱的时候必须赤脚,有一百元的时候自然可以穿鞋子一样,所以只要能力所及,无所谓一味追求朴素。

 

可让人担忧的是,就连几岁的小学生如今也知道用QQ交友聊天,也知道了很多以前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网络上的黄色图片,论坛里的胡说八道,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偶像剧和看了半天也不明白的只有感官刺激的动画片,都出现在他们视线里,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应该说是潜移默化的深刻,而传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这些所谓无形的教育冲击之下,倒是显得苍白和尴尬了很多。

 

现在的孩子鲜有喜欢现实主义题材的,甚至很多男孩子对历史战争片也没了兴趣,而那些校园情感式的偶像片却成了他们的最爱。总觉得现在的孩子用感觉和眼睛看东西的时候多了,而用认识和思想感受生活的人少了。是的,用感觉看东西不但浪漫有加,而且不费脑子。而用脑思考却会劳累沉重。自己认识的一些青少年,就是颇为喜欢这样的节目的。我们不怀疑片子本身的观赏性,可里面到底在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念却非常模糊,是鼓励在校学生寻找美好的情感而把学习放置到不重要的地位,还是严重脱离了并不发达的现实生活而一味沉醉在富人吃饱无事的感情纠纷里?长期被这样的认识浸泡着,人最终会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出现思想和认识的沟壑,从而厌倦甚至埋怨现实生活。一些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大家是见过的,甚至有的孩子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前段时间国外一个校园杀人案,最终原因就是在模仿游戏场景的心理作用下进行犯罪行为。

 

信息时代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超女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可谓不是一般,以前看到过关于超女的网络辩论,有的说人家超女很好,既然火自然有火的硬道理,有的说他们无形中把青少年引到了不劳而获一夜成名的歧路上。姑且不谈谁的理论正确,现实是放在那里的,就是那些超女和偶像的粉丝们,大多是不很成熟的年轻人,里面包括很多中小学生,他们辨别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喜欢那些节目?甚至达到了疯狂崇拜的地步?是节目本身优良还是愉悦的感官刺激适应了他们的口味?这里就有一个适应感官需要的问题,那些节目正是迎合了青少年外在的感官需要。就犹如走在路上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外在的感官会因为喜欢而想拿走,可假如有了深度的思考,就会知道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东西,是不能拿的。而电视和网络上却不存在这样的现象,你感觉好那就尽管看,不会因为视觉享受而遭受观念约束。以为正如学生上课,谁会喜欢学习和考试?而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就好了,那不就和因为孩子喜欢游戏就游戏,喜欢超女就疯狂一个道理?可为什么国家还要有义务教育和课堂行为的硬性任务?这正是考虑到了孩子自我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才采取的约束行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如今利益社会的弊端,什么都用金钱做标准,而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却被人们质疑。比如性的问题,现在的人不再对其神秘,更不再作为神圣而高尚的东西对待,更多时候倒成了享受的工具。影响面极广的电视作为文化宣传的阵地,对人们意识和认识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否则最新统计的亚洲经济前列的企业和公司,央视何以会榜上有名?那是因为中国的每个家庭都会看电视,电视早就真正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你再看那些让人头疼却不能躲避的广告吧,比如“清嘴”的广告,故意运用了亲嘴的谐音,这样的广告创意倒算奇特,也达到了宣传的最初目的,可“亲嘴”的背后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亲嘴成了正常事,那他们长大后是不是还会严肃的对待这个问题?真怀疑一些电视人是不是利欲熏心,是不是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开心地看自己制作的节目。那些地方性的电视台就更没王法了,垃圾节目到处都是。反正什么赚前拍什么、什么发财播什么。

 

如今的偶像们在改变着如今的孩子,老话说的好,学好不容易学坏却不用教。偶像很多时候是人美化和幻想自我的一种精神需要,好的偶像可以激励自我向他们看齐,就如雷锋时代造就了更多的雷锋一样。当然现在的时代不再是以前的时代了,雷锋精神只能是美好的道德和理想存在。现在的偶像大多却是给了青少年染着头发、穿着奇异、甚至学着周杰伦玩世不恭的样子游戏人生的结果。再看看这些学偶像是天才,追偶像那般执着的孩子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工作和学习的。看偶像们表演的时候激情大作,可以不休息而精神焕发,可到了课堂却是无精打采,这里所说的也包括很多大学生们。我们睁大眼睛看看如今的高校教育吧,除了高昂的学费之外,他们到底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拿着高薪一年排不上几节课的大学老师有几个守着课堂的?有多少教师是在认真上课?

 

像偶像这样的话题,要客观对待的。现代生活里偶像可以有,却应该和人品与作品挂钩,实在不敢恭维一些歌词没意义,唱腔也莫名其妙吐字还混沌不清的作品好在哪里,有的偶像们还有着恶劣的生活行为,真不知道这样的人为什么也会蒙蔽一些人的眼睛。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有艺术缺陷而分辨不清某些当红偶像的艺术,相反自己在这方面倒有比较好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认识。比如曾经很火的四川音美,一群没学了几年音乐美术的学生在草地上脱光了一躺就称之为艺术创作,连做了多年艺术的人都不明白的“创作”,真怀疑他们自己是在做秀还是真的有了大师般的造诣。而自己多年的艺术教学告诉自己,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艺术基本功本身就不成熟,哪来那么高水平的艺术创新?难道真正的艺术天才都跑到了川音?而别的艺术院校为什么就不懂光着躺到大街上就是艺术?真正专业优秀的学生,自己是见过的,他们在用最好的形式做着艺术,那就是埋头苦干地练习专业基本功,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连凡高这样的世界顶尖艺术大师,也是在早期进行艰苦的艺术实践的,于是才有了流传百世而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所谓的“艺术天才”诸多做秀行为的出现,就涉及到审美培养和艺术态度的问题。说到这里要为中国的教育汗颜了,既然偶像可以起到那么有影响的教育效果,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就不能利用这样的理论进行课堂吸引与创新?如果课堂可以让学生达到和崇拜偶像那样的激情,那我们的教育就真的四处开花了。

 

网络也是现今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条件,自己一直不排斥网络,对于青少年上网也是不反对的,可他们自制力的缺陷是不是会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少量的孩子知道利用网络学习交流优秀知识,而大多却停留在娱乐是网络唯一功能的基础上,或许刚开始的时候还对网络有着美好的期待,可走着走着就变味了,于是很多孩子在网络上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甚至十多岁的孩子也在网络上谈情说爱而脸不红心不跳。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悲哀,问题是在网络时代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做了些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下降后开始给孩子戒网,殊不知真正的网瘾是戒不掉的,这里有个导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用网络学习的要求下满怀希望地购买电脑时,而自己却对电脑一点不懂,等孩子的身心发展出现偏移了,就把问题全归罪于网络,事实是这时家庭教育就成了问题。

 

学校在网络的问题上也有责任的,学校教育的僵化导致了很多教师也对网络持排斥态度,可现实是谁也阻止不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学校及时开设网络课堂,那孩子不比自己在家或者偷偷跑到网吧上网来的干净?网吧是什么环境?是给钱就让去的地方,至于孩子看什么内容,老板是不干涉的,为了吸引顾客,他们甚至会迎合人内心里最原始的感官需求而引诱他们。那高校的网络是开放的,应该好上很多了?可那里的教育也让人勘忧,很多人分析过现代在校大学生的几种存在现象:一部分谈恋爱为主,一部分上网为主,一部分兼职赚钱为主,只有可怜的一部分才是老老实实在那里用心学习。

 

网络和电视上流行的部分大人不喜欢的歌曲,或者没有什么意义的垃圾作品对孩子的影响与冲击,也是不能逃避的现实问题,这与我们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有谁看见学校的音乐课上有最新流行歌曲?有的都是古老经典的曲目,尽管那些作品的优秀是可见的,可一味脱离时代的教学,也是一种对时代和现实的背叛。老师可以利用时下流行的东西进行审美分析,这样既可以把真正优秀的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进行客观的评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可以在学生认识出现问题的时候,即时告诉他们一些不积极甚至堕落的文化病症何在。这样他们原来的认识就会走上积极的道路,而“读书破万卷”的意义也就达到了,即使以后遇见不好的东西,学生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假如真是优秀的作品,教育者也要改变自己认识的的局限,积极主动的接受。

 

现代生活里各方面的冲击与影响,导致了一批用感官生活的人,可我们是不能拒绝一个时代到来的,尽管很多人还在那里大声呵责视线中“堕落”的现象,而该火暴的依然火暴,一如周杰伦红了几年依然有自己众多的粉丝,一如二月丫头半文半秀的扮像某天消失了依然会有三月丫头在很多人的骂声里嫣然到来一样。所以现象是阻止不了的,而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客观评价和研究这些现象,既能看到他们存在的社会现实,又要看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所在,看准了,用积极主动的文化来改变人们的认识,才可以让感官时代被思想时代代替,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才不至于继续成为大家指责的对象,最终从尴尬的困境里一步步走出来。 2006-9-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