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流管理的特征与作用 一、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所谓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不断提高物流的经济效果。物流管理的最基本目标就是以最低的费用向顾客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在现代社会中,物流管理呈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供应链管理趋势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构建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再到制成最终产品,最后到销售给最终顾客的所有参与者,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最终顾客、物流服务提供商乃至供应商的供应商、经销商的经销商等的网链结构,从系统观点、合作观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内耗与浪费,通过整体最优来实现全体节点企业的共赢。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未来的竞争更多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IBM、戴尔、沃尔玛等纷纷导入供应链管理,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在物流管理中,对企业内部各物流要素的有效整合固然很重要,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企业还必须强化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在物流方面的合作,以便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降低经营风险。供应链管理将物流管理的资源整合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条供应链,将大幅度地提高物流管理的竞争力。 (二)全球化趋势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一名新成员。加入WTO以后,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将获得国民待遇,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格局将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可以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各WTO成员国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程度也将加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采购、跨国生产、跨国销售成为许多企业的基本策略。企业从世界市场上获得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在世界各地的工厂组织生产,然后将产品运送到世界各地的顾客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管理的全球化趋势必将愈演愈烈。 (三)信息化趋势 EDI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的依靠的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EDI得以迅速发展,它简化了企业之间的交易过程,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使得生产企业可以按照经销商的订单安排生产,供应商能够准确掌握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需求情况。但由于利用EDI传输数据需要架设专用的增值网,前期投入门槛较高,限制了中小企业与最终顾客对EDI的使用。而9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则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网络,信息传输成本很低,中小企业、最终顾客与大企业在信息获取、处理上处于同等的地位,为降低物流管理的费用、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精益物流趋势 所谓精益物流,是指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以不断消除各种形式的物流浪费,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物流活动,达到至善至美的目的。随着企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为了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压缩一些可以压缩的费用,尤其追求零库存的目标成为企业努力的方向。而精益物流则有助于企业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在物流管理领域,精益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五)第三方物流趋势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企业是专门承担物流职能的企业。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领域专门从事物流活动,容易在这一领域形成并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比企业自营物流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欢迎。 (六)绿色物流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但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资源的锐减、“三废”污染的加剧。环保意识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觉醒,自70年代以来,全球开始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这场绿色革命在生产中表现为清洁生产,在营销上表现为绿色营销,在消费上表现为绿色消费,在物流上则表现为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的思想强调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强化对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的管理,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物流管理,具有如下作用: (一)确保顾客服务水平 物流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可得性及服务可靠性。所谓可得性,意味着当顾客对原材料、零部件或产成品具有需求的时候,能够立即满足顾客的这种需求。加强物流管理,可以在不增加甚至降低存货水平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可得性。 所谓服务可靠性,是指物流服务的质量,如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仓储过程中的损耗率、订单履行期限的可靠性等。比如,如果企业对顾客承诺:在顾客订货后的第3天,顾客可以收到订货,则订单履行期限具有可靠性意味着顾客恰好在订货后的第3天收到货物,如果订货延迟送达,则可能发生缺货现象;而如果订货提前送达,则可能发生仓储场所紧张的现象,都没有达到服务可靠性的要求。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完整的产品概念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与扩大产品。在这个完整的产品概念中,核心产品为顾客提供最基本的效用或需求,如电冰箱的制冷功能;形式产品是指顾客对某一基本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如电冰箱的质量、款式、品牌、颜色、容积等;扩大产品是指与产品相关的各种附加服务,如说明书、质量保证、送货、维修、技术培训、安装等。其中,扩大产品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而物流服务则是扩大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一旦重视附加服务,很容易形成产品的差别化优势,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在竞争中获胜。在传统的观念中,物流被看作是纯粹的费用支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顾客对服务水平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些企业通过加强物流管理,形成了独特的物流服务能力,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案例1-1:上海华联超市:向物流要效益 上海华联超市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是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全额投资的子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01年,上海华联超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85亿元人民币,门店近千家,成为中国第2大连锁超市。 上海华联超市的迅速发展,与其对物流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1993年,在只有6家门店的时候,上海华联超市就开始在上海郊区租用500平方米的仓库,开始进行统一配送,配送商品达5000来种。2个月后,配送中心的面积就增加到5000平方米。到2002年,上海华联超市以上海为中心,在沪、京、宁等地共设有5座相互联网的现代化配送中心,面积达8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全国物流配送框架,库存产品90万箱,日均吞吐量达15万箱。 刚刚开始产品配送时,由于全部采用手工管理,配送的效率很低,为完成任务,员工天天晚上加班是常事。为此,华联超市致力于建立以计算机系统为平台的物流配送系统,实现了仓储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配货电子化、物流管理条码化和配送过程无纸化的先进工作方式。 在上海华联超市的配送中心,每一种产品都有华联自己的条形码,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货架码得整整齐齐,作业人员拿着手掌机走来走去。配送中心里有红外发射装置,作业人员通过内部无线通信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每一种产品存放的具体位置。 从1997年开始,上海华联超市要求所有的门店进行零库存管理,撤销门店自己拥有的小仓库,同时,配送中心推行24小时的配送服务,以减少库存。超市还建立了一个24小时的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实施24小时整箱及拆零的配送服务。2000年,超市开始与宝洁实施EDI自动补货系统。 高效的物流系统为上海华联超市降低物流费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00年,上海华联超市的物流费用只占商品售价的1%。 (二)节约物流费用 在不同类型的产品的售价中,物流费用所占的比重大相径庭,比如,在石化产品中,物流费用占售价的30%-40%,而在烟草和服装产品中,物流费用只占售价的5%-10%。但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企业在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售价时,都必须将降低物流费用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三)实现快速反应 一方面,伴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经营环境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经营环境,如果企业基于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开展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因为预测不准而出现缺货或者积压的问题。同时,事先将产品生产出来,资金占压也很大。而按照顾客的订单进行生产,则使问题迎刃而解。此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对顾客订单进行响应?否则,顾客可能转向企业的竞争者。 因此,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不再是单纯的“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成为市场竞争新的特点,使得企业开始重视围绕时间展开竞争,提前期(lead time)成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变量。 所谓提前期,是指顾客为了确保在某个时间收到订货,而必需提前下达订单的时间期限。比如,如果某企业为了确保在每周六收到某种产品,必需在上周六之前下达订单,则该产品订货的提前期为7天。显然,提前期越短,表明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越快;提前期越长,表明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慢。 企业通过加强物流管理,可以加快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和最终产品向顾客传输的速度,大大缩短顾客订货所需的提前期,迅速响应市场的需要,做大“蛋糕”,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改善企业管理水平 对于物流系统的任何改善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库存为例,传统的观点认为,为了应付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的不及时、消费需求的异常变化,必须进行适当数量的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库存,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保证生产连续进行,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而现代观点则认为,一个充满库存的生产系统会掩盖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设备故障造成停机、工作质量低造成废品或返修、横向扯皮造成工期延误、计划不周造成生产脱节等问题,都可以动用各种库存,使矛盾钝化、问题被淹没,一旦矛盾累积到很高的程度,容易造成大危机。因此,许多专家认为,只要看物流状况,就能判断出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物流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加强物流管理具有如下作用: (一)降低物流费用的消耗 关于物流费用,曾经出现过一系列的学说。从这些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强物流管理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黑暗大陆说 1962年,美国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的文章,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所指的是流通领域,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物流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因此,“黑暗大陆”的说法目前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暗大陆说认为,在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中,大约50%是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费用。根据日本产业投入—产出表的资料分析,制衣业的附加价值构成为:零售:36%;批发:15%;加工:19%,其中工资和保险11%,经营5%,其他3%;物质中间品:20%,其中纺织物13%,染色整理2%,其他投入5%;其他中间投入:4%;与投入相关的业务:5%;运输:1%。由于当时企业物流以外的活动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生产方面的机械化、自动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销售方面采用了科学的营销方法,因此,物流被视为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 2.物流冰山说 物流冰山说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中提出来的。通过对物流费用的专门研究,西泽修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的,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比作“物流冰山”。物流费用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物流费用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3.第三利润源泉说 “第三利润源泉”的说法同样出自西泽修之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2个大量提供利润来源的领域:其一是资源领域,其二是人力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的上涨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全面上涨,传统的2个利润源泉的潜力越来越小。在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许多商品的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20%-40%,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美国、日本、英国等大致在10%左右,而我国则高达20%。可见,我国物流费用节约的潜力非常大,只要改善物流管理,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国民经济中物流费用的消耗。 (二)发展、壮大新兴的产业部门 在现代社会中,物流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整个社会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必将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业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对于物流业中运输、仓储等产业部门而言,必将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实现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对于配送、包装加工等物流业中的新兴产业部门而言,必将迈出可喜的发展步伐。 (三)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整个社会商品交易中的比重逐渐攀升。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文件制作、处理费用,实现无店铺经营以及买卖双方的即时沟通,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从本质上而言,电子商务是对商流的现代化,而商流的现代化必须以物流的现代化为基础,由于买卖双方的不见面,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必须以高效的物流系统为基础。从我国近些年来的实践看,物流发展滞后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尤其是B-C(企业对消费者)型电子商务,由于配送时间长、成本高,使得电子商务交易时间短、交易费用低的优势几乎丧失怠尽。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对于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