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即将靠一段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想把陇右河西以及南疆北疆大致走一圈,十月份将启动第一段行程,即从郑州出发,在十天的时间里,途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四省。按照唐代的行政区划,此行行迹除了长安洛阳二京之外,还经过郑州、陕州、华州、邠州、泾州、宁州、庆州、原州诸州,这些州在唐代属于“关内道”和“陇右道”,所以本次行程称之为“关陇行”,以下为大致节点。
这些地方大多都去过,也有些事初访,整个行程所参观者涉及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古建筑、佛教石窟以及其他诸多物质文化,为便于同行者现场学习,对这些节点略作图文说明,此行的节点太多,稍作展开的话,单单一个龙门石窟恐怕就要上百张图像,所以本篇只能是蜻蜓点水,有些资料不常见,或许也有友邻感兴趣,因此在最后我会把相应的参考书籍一同罗列。 1.偃师商城博物馆 偃师属洛阳,该博物馆虽名为商城博物馆,但所展示文物绝不局限于偃师商城出土之商代文物,尤其重要的是偃师地区的古代碑刻。
僧道略等人造像碑,北齐武平二年(571)立,高275、宽100、厚24厘米。碑首龙纹缠绕,正中为一尖楣拱龛,龛楣为怪兽纹,龛两侧柱下各有一夜叉承托,龛内一佛二菩萨。碑阳上部并列两屋形龛,龛上垂帐饰以交错花绳和幡带,龛侧圆柱下为仰覆莲柱础,两龛内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龛下为长方形龛,龛中部为蹲坐三力士双臂托炉,炉的基部为一缠绕昂首腾飞的龙,炉两旁界格内分别为蹲坐的护法狮,二狮尾部界格分别侍立一飞天,碑阳下部为魏碑书体的造像记。碑阴碑首正中为尖楣拱龛,龛内一佛二菩萨;上部并列两屋形龛,内为释迦和弟子。碑两侧有三至四层龛,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碑座为龟趺,原竖立于偃师首阳山镇寺里碑村南。
2.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 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我在说说中国古代的塔和北朝的历史和文物两篇日志中有所介绍,此略。
3.巩义北魏石窟寺
4.巩义宋永定陵、宋永昭陵 宋陵我在巩义宋陵有介绍,此略。 5.登封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总面积11万平方米,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6.中岳三阙 有关阙,我在巴蜀汉阙中略有介绍,此略。
7.嵩岳寺塔 此塔我在说说中国古代的塔中有所介绍,此略。
8.会善寺 会善寺前身为北魏孝文帝冊元宏的一所离宫,魏亡后舍宫为寺.会善寺坐北朝南,常住院南北长65.06米,东西宽57.53米,占地3742.90平方米,沿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殿、东西配房等建筑.山门前照壁上嵌有“天中山”和“天光云影”刻石。会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外跳五铺作重栱双下昂,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典型做法,如斗栱、角梁、乳栿、剳牵、丁袱、?头、丁华抹颏栱等,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仍不失其价值。此外,会善寺还保存碑碣23品及造像等,另有古树82棵。
9.告成镇周公庙观星台
10.偃师水泉石窟 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11.龙门石窟 龙门就不多说了。
12.洛阳关林
13.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也没什么好说。
14.洛阳古墓博物馆
15.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 。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499年~515年在帝位,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
16.西安市蓝田县水陆庵
17.西安户县草堂寺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是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三论宗”奉其为祖庭。同治元年(1862),寺毁于火,现存古物唯唐鸠摩罗什舍利塔。
18.西安兴教寺
19.华严寺 华严寺是华严宗的祖庭,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现存的两座塔中,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杜顺,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为华严宗初祖;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澄观的灵骨塔,澄观,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而这两座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的灵骨塔几年前曾一度危在旦夕。
20.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21.麟游县慈善寺石窟
寺址傍崖依水,主要为南北二窟。北窟高8.3米,进深5.5米。内凿有一佛二弟子,佛像高3.96米,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法座上,法座置于抹角须弥座上。石窟现南窟主要造像右侧尚留有唐永徽四年题刻。南窟高6米,深3米许,造立佛一尊。此两座石窟窟顶平缓,于四壁处呈弧面相接。佛像头部后面刻有火焰纹样的背光。立佛南侧,有阴镌铭文3l行,文曰“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敞福经一卷”。
22.宝鸡扶风县法门寺 法门寺也不多说了。
23.彬县大佛寺 我在彬县大佛寺中有所介绍,此略。
24.长武县昭仁寺 昭仁寺位于长武县城内,寺创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据记载,昭仁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安抚在长武浅水原大战中阵亡将士“亡灵”而修建的寺庙,当时寺的规模甚大,现存大殿可能为原昭仁寺山门或碑亭,面阔、进深各三间,约15米,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明造,通檐用六椽栿,四角以抹角梁构成歇山收山和翼角构架,结构简洁合理。歇山收山近半间,老角梁后尾直抵平梁端头之下;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出一跳;补间用一朵,为“把头绞项造”,耍头后尾起挑斡压在下平槫之下;转角铺作重栱偷心造。
25.泾川王母宫石窟寺
26.泾川南石窟寺 泾川南石窟寺与庆阳北石窟寺为姊妹窟,同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是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其位于平凉市泾川县东,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 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为北魏风格。窟顶四坡浮雕佛传故事,现残存树下诞生、阿私陀占像、 尼拘陀树、宫中娱乐、逾城出家、犍涉马辞别、树下思惟等画面,窟门外雕2力士。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 27.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西南蒲河和茹河交汇处之覆钟山西麓,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至今1500年的历史,使北石窟成为甘肃东部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遗存。有窟龛的黄砂岩崖体高20米,南北长120米。除此而外,北石窟寺还包括 其南1.5公里处的石崖东台石窟,花鸨崖石窟、石道坡石窟和其北1.5公里处的楼底村石窟(简称北一号窟),南北延续3公里。现存有编号的窟龛296个。 北石窟寺的精华洞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即今之北石窟寺院,此处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后经西魏,北周、隋、唐、宋 代增修扩建,形成一处规模较大的石窟群。这里现有283个窟龛,其中北魏洞窟7个,西魏窟龛3个,北周的洞窟13个,隋代的窟龛63个,唐代的窟龛196 个,宋代的洞窟1个。清代窟庙1个。
28.固原博物馆
29.固原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全部窟群共分8个区,约132个洞窟,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
30.以下为部分可参考书籍
窝的神额,单是蜻蜓点水就让偶码字码疯上图上疯,稍稍详细点窝一定成仙了!! 10月17日启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