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衣西行记之关陇篇图文纲要(海量图慎入!)

 文化心美育 2014-10-20
       巴蜀即将靠一段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想把陇右河西以及南疆北疆大致走一圈,十月份将启动第一段行程,即从郑州出发,在十天的时间里,途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四省。按照唐代的行政区划,此行行迹除了长安洛阳二京之外,还经过郑州、陕州、华州、邠州、泾州、宁州、庆州、原州诸州,这些州在唐代属于“关内道”和“陇右道”,所以本次行程称之为“关陇行”,以下为大致节点。
西行之关陇篇路线图
西行之关陇篇路线图
偃师商城博物馆、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北魏洛阳城遗址、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巩义北魏石窟寺、巩义宋永定陵、宋永昭陵、登封中岳庙、中岳三阙、嵩岳寺塔、法王寺、会善寺、告成镇周公庙观星台、偃师水泉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洛阳关林、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魏宣武帝景陵、西安市蓝田县水陆庵、西安户县草堂寺、西安兴教寺,唐高宗武则天乾陵、慈善寺石窟、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彬县大佛寺、长武县昭仁寺、泾川王母宫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庆阳博物馆、平凉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固原须弥山石窟。
       这些地方大多都去过,也有些事初访,整个行程所参观者涉及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古建筑、佛教石窟以及其他诸多物质文化,为便于同行者现场学习,对这些节点略作图文说明,此行的节点太多,稍作展开的话,单单一个龙门石窟恐怕就要上百张图像,所以本篇只能是蜻蜓点水,有些资料不常见,或许也有友邻感兴趣,因此在最后我会把相应的参考书籍一同罗列。

      1.偃师商城博物馆

      偃师属洛阳,该博物馆虽名为商城博物馆,但所展示文物绝不局限于偃师商城出土之商代文物,尤其重要的是偃师地区的古代碑刻。
东汉姚孝经墓志砖
东汉姚孝经墓志砖
东汉姚孝经墓志砖,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北窑村砖厂汉墓,为泥质灰陶制成.正面磨光,四边规整刻立于东汉水平十六年(73年)四月二十二日。宽高均四十厘米,厚五厘米,正面阴刻隶书六行,行六到八字不等,共三十八字。其中一字缺偏旁,志砖放置于前室入口处,形状规则,刊刻内容包括年、月、日,墓主姓名,身份等。该志具有墓志和买地券的双重性质,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墓志。志文笔划硬直,疏密不一,随意刻画,质朴无华,多数为阴刻尖底,是研究汉代书法作品的宝贵资料。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及僧道略等人造像碑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及僧道略等人造像碑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局部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局部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北齐天统二年(566)立,高300、宽107、厚29厘米。碑首龙纹伏绕,正中有一拱形龛,龛楣饰忍冬纹.龛内为弥勒坐像,头戴冠,身穿袈裟,左右二胁恃菩萨,上披络腋,肩搭巾,下穿长裙。碑阳上部一排六个尖楣拱龛,龛内一佛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中部一屋形龛,龛额上饰帷幔,两侧柱下为莲花柱础,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坐于仰覆莲座上,着袒右肩袈裟,圆形背光,二菩萨头戴宝冠,上披络腋,有项饰,下穿紧身短裙,二弟子身披袈裟,左侧题记“释迦牟尼佛,像主齐洪超供养”,右侧“比丘”。下部为造像题记,铭记之上中间刻一花篮,花篮左右各刻一像主和神王,原竖立于首阳山镇寺里碑村南。

      僧道略等人造像碑,北齐武平二年(571)立,高275、宽100、厚24厘米。碑首龙纹缠绕,正中为一尖楣拱龛,龛楣为怪兽纹,龛两侧柱下各有一夜叉承托,龛内一佛二菩萨。碑阳上部并列两屋形龛,龛上垂帐饰以交错花绳和幡带,龛侧圆柱下为仰覆莲柱础,两龛内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龛下为长方形龛,龛中部为蹲坐三力士双臂托炉,炉的基部为一缠绕昂首腾飞的龙,炉两旁界格内分别为蹲坐的护法狮,二狮尾部界格分别侍立一飞天,碑阳下部为魏碑书体的造像记。碑阴碑首正中为尖楣拱龛,龛内一佛二菩萨;上部并列两屋形龛,内为释迦和弟子。碑两侧有三至四层龛,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碑座为龟趺,原竖立于偃师首阳山镇寺里碑村南。
洛阳古代都城位置形势图之一
洛阳古代都城位置形势图之一
洛阳古代都城位置形势图之二
洛阳古代都城位置形势图之二

       2.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

      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我在说说中国古代的塔北朝的历史和文物两篇日志中有所介绍,此略。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出土塑像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出土塑像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出土塑像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出土塑像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保护现状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保护现状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保护现状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保护现状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发掘时景象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发掘时景象

      3.巩义北魏石窟寺
巩县石窟外立面旧影
巩县石窟外立面旧影
巩县石窟寺我在巩县大力山石窟寺有介绍,从略。

      4.巩义宋永定陵、宋永昭陵

      宋陵我在巩义宋陵有介绍,此略。

      5.登封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总面积11万平方米,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中岳庙鸟瞰
中岳庙鸟瞰
中岳庙石翁仲
中岳庙石翁仲
石翁仲,刻于东汉元初五年(118年),高1.2米,腰围1.54米,平头方脸,腰系大带。手握剑柄,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翁仲。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在嵩阳书院大门前西10米处。唐天宝三载(744年)刻立。高9.02米,宽2.04米,厚1.5米,重80余吨,碑体雄伟,为中原地区碑刻之冠。其碑体造型、雕刻技艺和书法艺术皆为碑中上乘,是唐代碑刻的代表作。此碑是嵩阳书院曾为嵩阳宫的实物见证。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说:“唐天宝三年嵩阳书院圣德感应颂碑,碑顶镌双龙宝珠,为唐碑罕见之例。清北海琼岛春荫及碧云寺诸碑,殆俱以此碑为圭臬也。”
中岳庙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
中岳庙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

      6.中岳三阙

      有关阙,我在巴蜀汉阙中略有介绍,此略。
中岳嵩山太室、少室、启母三阙皆为祠庙阙
中岳嵩山太室、少室、启母三阙皆为祠庙阙
太室阙南立面图
太室阙南立面图
少室阙平面图
少室阙平面图
少室阙南立面图
少室阙南立面图
启母阙南立面图
启母阙南立面图
朱雀
朱雀
象与骆驼
象与骆驼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
东汉蹴鞠图
东汉蹴鞠图

       7.嵩岳寺塔

      此塔我在说说中国古代的塔中有所介绍,此略。
嵩岳寺
嵩岳寺
嵩岳寺塔仰视平面图
嵩岳寺塔仰视平面图
嵩岳寺塔平面图
嵩岳寺塔平面图
嵩岳寺塔南立面及剖面图
嵩岳寺塔南立面及剖面图

      8.会善寺

      会善寺前身为北魏孝文帝冊元宏的一所离宫,魏亡后舍宫为寺.会善寺坐北朝南,常住院南北长65.06米,东西宽57.53米,占地3742.90平方米,沿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殿、东西配房等建筑.山门前照壁上嵌有“天中山”和“天光云影”刻石。会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外跳五铺作重栱双下昂,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典型做法,如斗栱、角梁、乳栿、剳牵、丁袱、?头、丁华抹颏栱等,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仍不失其价值。此外,会善寺还保存碑碣23品及造像等,另有古树82棵。
会善寺总平面图
会善寺总平面图
会善寺大殿平面图
会善寺大殿平面图
会善寺大殿横剖面图
会善寺大殿横剖面图
会善寺大殿殿内梁架
会善寺大殿殿内梁架
会善寺是嵩山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受戒中心,和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著名高僧普寂、元珪、净藏、惟宽及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俗名张遂)等皆出自该寺。

      9.告成镇周公庙观星台
周公庙观星台
周公庙观星台
观星台在周公祠后2.22米。元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一1279年)建。由砖砌覆斗状的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身有明显收分,下大上小,台高9.46米,加顶部小室通高12.62米,台底边长16.55米,占地108.4平方米。在台身北面,设有两条对称砖石踏道,可盘旋登台。台的北侧中轴线位置从台底到台顶砌出竖向凹槽相当于直立于地面的“铜表”,顶部则架设横梁。台下地面在凹槽正北用三十六块青石平铺成石圭,通长31.19米,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圭和表互相垂直,整个观星台是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观星台的表高是原有8尺之表的5倍,圭的尺寸也随之加大,并在圭的表面放置可以平移的“景符”,将日影通过小孔聚焦,使测量太阳投影变化的精度大大提高。观星台为《授时历》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观星台平面图
观星台平面图

10.偃师水泉石窟

      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水泉石窟平面图
水泉石窟平面图
水泉石窟二礼佛主尊
水泉石窟二礼佛主尊
翼形龛
翼形龛
甬道小龛拓片
甬道小龛拓片

      11.龙门石窟

      龙门就不多说了。
龙门石窟鸟瞰
龙门石窟鸟瞰
龙门古阳洞
龙门古阳洞



古阳洞顶部
古阳洞顶部
杨大眼造像龛
杨大眼造像龛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之皇帝皇后礼佛图分层结构示意图
宾阳中洞之皇帝皇后礼佛图分层结构示意图
宾阳中洞窟门今景,分栏下部即著名之皇帝礼佛图
宾阳中洞窟门今景,分栏下部即著名之皇帝礼佛图
莲花洞
莲花洞



莲花洞窟顶
莲花洞窟顶

莲花洞浮雕弟子像旧影
莲花洞浮雕弟子像旧影



      12.洛阳关林

关林墓志碑刻陈列室
关林墓志碑刻陈列室




      13.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也没什么好说。
洛阳博物馆藏战国青铜灯
洛阳博物馆藏战国青铜灯
西晋韩寿墓表
西晋韩寿墓表
曹魏玉杯
曹魏玉杯
洛阳博物馆藏曹魏白玉杯,1956年洛阳涧西区曹魏墓出土,高11.7厘米,圆筒形,下带圈座。直口,平沿,深直腹,圆底.圈足。通体光亮。以纯白和田玉琢成,玉质莹润细膩,杯壁厚薄均匀,为当时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玉雕工艺品。

      14.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分墓葬复原馆和壁画馆两部分,洛阳地区出土汉唐壁画都在壁画馆,是个了不得的伟大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墓葬复原区复原之宋墓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墓葬复原区复原之宋墓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汉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汉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汉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汉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唐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唐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唐代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之壁画馆之唐代壁画

      15.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 。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499年~515年在帝位,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
景陵甬道
景陵甬道
景陵地宫
景陵地宫
景陵地宫发掘时景象
景陵地宫发掘时景象

      16.西安市蓝田县水陆庵
水陆庵鸟瞰
水陆庵鸟瞰
水陆庵是以明代彩塑而闻名,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其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楼刻艺术手段容为一体,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水陆庵泥塑
水陆庵泥塑

      17.西安户县草堂寺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是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三论宗”奉其为祖庭。同治元年(1862),寺毁于火,现存古物唯唐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鸠摩罗什舍利塔

      18.西安兴教寺
兴教寺三塔旧影
兴教寺三塔旧影
兴教寺三塔位置示意图
兴教寺三塔位置示意图
兴教寺又称护国兴教寺,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其西跨院称慈恩塔院,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其中兴教寺玄奘舍利塔是早期砖石建仿木结构楼阁式唐塔的重要实例。
兴教寺三塔今景
兴教寺三塔今景

      19.华严寺

      华严寺是华严宗的祖庭,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现存的两座塔中,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杜顺,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为华严宗初祖;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澄观的灵骨塔,澄观,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而这两座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的灵骨塔几年前曾一度危在旦夕。
华严寺二塔前两年现状,面临塌方倒塌的危险。
华严寺二塔前两年现状,面临塌方倒塌的危险。
华严寺二塔前两年现状,这就是国家重点文保的现状。
华严寺二塔前两年现状,这就是国家重点文保的现状。

      20.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乾陵示意图
乾陵示意图
乾陵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与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
依山为陵
依山为陵
番人像
番人像
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最重要者为这些陪葬墓之壁画。
乾陵陪葬墓情况信息
乾陵陪葬墓情况信息
唐懿德太子墓结构示意图
唐懿德太子墓结构示意图
唐永泰公主墓平面及剖面图
唐永泰公主墓平面及剖面图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之宫女图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之宫女图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之阙楼图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之阙楼图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之客使图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之客使图

      21.麟游县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


      寺址傍崖依水,主要为南北二窟。北窟高8.3米,进深5.5米。内凿有一佛二弟子,佛像高3.96米,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法座上,法座置于抹角须弥座上。石窟现南窟主要造像右侧尚留有唐永徽四年题刻。南窟高6米,深3米许,造立佛一尊。此两座石窟窟顶平缓,于四壁处呈弧面相接。佛像头部后面刻有火焰纹样的背光。立佛南侧,有阴镌铭文3l行,文曰“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敞福经一卷”。
慈善寺石窟平明图
慈善寺石窟平明图
此外,石窟崖面上还有几处小佛龛,内雕凿佛像,现状基本完好。该石窟建于中唐时期,属于前殿后佛的平面布局,与彬县大佛寺的形制同出一式,惟规模不如彬县大佛寺。这种窟的形制,佛像较大,常占据窟内主要空间,而礼佛活动主要在窟外大殿中进行。

      22.宝鸡扶风县法门寺
      
      法门寺也不多说了。
法门寺塔倒塌后重修而发现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塔倒塌后重修而发现法门寺地宫
地宫中室器物位置图,因银香炉,其下所藏多件秘色瓷才得以幸存。
地宫中室器物位置图,因银香炉,其下所藏多件秘色瓷才得以幸存。
六臂观音纯金宝函前面
六臂观音纯金宝函前面
八重宝函(最外层为檀木宝函,出土前以损毁)及第一枚影佛舍利
八重宝函(最外层为檀木宝函,出土前以损毁)及第一枚影佛舍利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
鎏金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内部
鎏金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内部
鎏金铜浮图
鎏金铜浮图
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
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蹙金佛衣出土状况
蹙金佛衣出土状况
地宫出土五件蹙金佛衣
地宫出土五件蹙金佛衣

      23.彬县大佛寺

      我在彬县大佛寺中有所介绍,此略。
人形比例
人形比例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大佛头部侧面
大佛头部侧面
大佛寺开窟纪年题记铭刻
大佛寺开窟纪年题记铭刻

      24.长武县昭仁寺

      昭仁寺位于长武县城内,寺创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据记载,昭仁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安抚在长武浅水原大战中阵亡将士“亡灵”而修建的寺庙,当时寺的规模甚大,现存大殿可能为原昭仁寺山门或碑亭,面阔、进深各三间,约15米,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明造,通檐用六椽栿,四角以抹角梁构成歇山收山和翼角构架,结构简洁合理。歇山收山近半间,老角梁后尾直抵平梁端头之下;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出一跳;补间用一朵,为“把头绞项造”,耍头后尾起挑斡压在下平槫之下;转角铺作重栱偷心造。
长武昭仁寺大殿立面图
长武昭仁寺大殿立面图
长武昭仁寺大殿平面图
长武昭仁寺大殿平面图
长武昭仁寺大殿剖面图
长武昭仁寺大殿剖面图
昭仁寺大殿仍保存某些宋代以前古老做法的特征,据说为半个唐构,具有建筑历史研究的价值。

      25.泾川王母宫石窟寺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位于 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汭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
王母宫象懂浮雕
王母宫象懂浮雕

      26.泾川南石窟寺

      泾川南石窟寺与庆阳北石窟寺为姊妹窟,同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是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其位于平凉市泾川县东,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 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为北魏风格。窟顶四坡浮雕佛传故事,现残存树下诞生、阿私陀占像、 尼拘陀树、宫中娱乐、逾城出家、犍涉马辞别、树下思惟等画面,窟门外雕2力士。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

      27.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西南蒲河和茹河交汇处之覆钟山西麓,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至今1500年的历史,使北石窟成为甘肃东部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遗存。有窟龛的黄砂岩崖体高20米,南北长120米。除此而外,北石窟寺还包括 其南1.5公里处的石崖东台石窟,花鸨崖石窟、石道坡石窟和其北1.5公里处的楼底村石窟(简称北一号窟),南北延续3公里。现存有编号的窟龛296个。 北石窟寺的精华洞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即今之北石窟寺院,此处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后经西魏,北周、隋、唐、宋 代增修扩建,形成一处规模较大的石窟群。这里现有283个窟龛,其中北魏洞窟7个,西魏窟龛3个,北周的洞窟13个,隋代的窟龛63个,唐代的窟龛196 个,宋代的洞窟1个。清代窟庙1个。
北石窟外景
北石窟外景





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165号窟为最大最精美,其为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窟内沿北东南三壁马蹄形 高坛基上石雕7佛立像(高8米)、 胁侍菩萨10身(高4米)。其中东壁(正壁)3佛4胁侍、两侧壁各2佛3胁侍。西壁门南侧雕菩萨乘象(通高3.05米)和倚坐菩萨(高3.9米),门北侧雕三头四臂阿修罗(高3.1米)和骑象交脚菩萨(高4米)。四壁上部和窟顶四坡均作浮雕,另西魏的135号窟、北周的240号窟和唐代的222号、263号和32号窟等规模亦大,其中唐代窟龛占北石窟寺总数约2/3,并有显庆元年(656)和四年、如意元年(692)、证圣元年(695)等纪年造像。石窟群现存有大小造像2126身,均为石雕。

      28.固原博物馆
北凉墓志背面
北凉墓志背面
固原东乡北魏墓平面剖面图,该墓出土了著名的北魏漆棺
固原东乡北魏墓平面剖面图,该墓出土了著名的北魏漆棺
北魏漆棺
北魏漆棺
棺侧板漆画,残长175—195厘米,宽27—61厘米。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画面为横卷式,每个故事以黄色三角形火焰纹图案相间。皆有榜题,构成了孝子故事连环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主要人物行动方向均是自棺前向后。画幅高约8厘米。其中的人物,均为鲜卑人装束,男戴高冠,女梳高髻,着夹领窄袖长袍,足蹬乌靴。中栏为联珠龟背纹和直棂窗套绘人物、动物的装饰图案。下栏画面为鲜卑武士策马狩猎的场面,反映了鲜卑“狩猎为业”的民族特点和生活风俗,飞禽、走兽形象生动、夸张。
北魏漆棺局部之一
北魏漆棺局部之一
北魏漆棺局部之二
北魏漆棺局部之二
宁夏固原李贤夫妻墓剖面平面示意图
宁夏固原李贤夫妻墓剖面平面示意图
李贤夫妻墓出土萨珊金币仿制品
李贤夫妻墓出土萨珊金币仿制品
李贤夫妻东罗马拜占庭金币
李贤夫妻东罗马拜占庭金币
李贤夫妻墓壁画之陶俑
李贤夫妻墓壁画之陶俑
李贤夫妻墓壁画之仕女图
李贤夫妻墓壁画之仕女图
李贤夫妻墓出土萨珊鎏金银壶
李贤夫妻墓出土萨珊鎏金银壶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鎏金银壶,1983年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通高37.5厘米,最大腹颈12.8厘米,重1.5公斤。鸭嘴细颈,上腹细长下腹圆鼓,高圈足座,单把,壶把上铸成一深目高鼻带盔形帽的人头像。颈腹高座束腹处和底座边缘各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下部用细线雕一周水波纹,水波中有两只怪兽相向追逐一条鱼,鱼尾甩出水面。纹饰的主要部分是壶腹浮雕人物图像,共有6人分为3组,每组各有一对男女,是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別,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这件萨珊风格制品的问世不仅为中西文化交流增添了一份重要的材料,其在全世界现存的萨珊系统的金银器当中,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表现内容都是绝无仅有的。
鎏金银壶细部之一
鎏金银壶细部之一
鎏金银壶细部之二
鎏金银壶细部之二
鎏金银壶细部之三
鎏金银壶细部之三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玻璃碗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玻璃碗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玻璃碗,1983年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重245.6克。碧绿色,透明,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直口,矮圈足,外壁饰以凸起的圆形装饰两周,共14个,上下错位排列。其工艺特征是使用烧吹技术制造,然后利用雕花技术进行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的整形。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分化物,主要分布在下腹和底部,属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制品,经科学检验属钙钠玻璃,与波斯玻璃成份一致。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伊朗高原北部吉兰省古墓中出土了大量这类碗及残片。吉兰省等处出土的凸钉玻璃碗或残片由于土壤腐蚀的关系,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分化层,使玻璃失去原有的光泽,而李贤墓出土的这件玻璃碗则呈碧绿色。分化层很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亮度。李贤墓玻璃碗纪年明确,对确定此类玻璃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是考察当时东西方贸易极为重要的资料。

      29.固原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全部窟群共分8个区,约132个洞窟,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
固原须弥山石窟之大佛区
固原须弥山石窟之大佛区
固原须弥山石窟
固原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北周51窟中心塔柱窟
须弥山北周51窟中心塔柱窟

      30.以下为部分可参考书籍








      窝的神额,单是蜻蜓点水就让偶码字码疯上图上疯,稍稍详细点窝一定成仙了!!

      10月17日启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