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滋有味的宋朝月饼

 梓博书馆 2014-10-21
 

  无论现在的月饼如何五花八门,没了中秋文化底蕴的“内瓤子”,纵万千滋味,也味同嚼蜡

  不知是沾了苏东坡那首《月饼》诗的光,还是这“小饼”修炼成精到了“一统江湖”的地步,不知从何时开始,月饼已成“中秋节”代言人。每到中秋前夕,便会出现一幅“月饼满天飞”的盛况,无论是在商场货架上堆积如山,还是大街小巷的人们手上拎着、家里摆放着,随处都可见到它们的影子。

  面对月饼,我总是有点儿“百感交集”。不送不成,不接不成,三朋四友的情谊得留着;不吃不成,即便口袋里还装着“三高”的体检报告单,可“盛情难却”,也不得不一一“尝尝”。“尝尝”原本不打紧,可偏偏要命的是现在的月饼样式之多、品种之全、包装之花哨,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京式、广式、苏式、滇式、港式……咸甜味、麻辣味……莲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蛋黄、桂花、豆沙、玫瑰……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光面、花边……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中秋节只一晚,节日放假也不过三五日,可这一路“尝”下来,搞不好,还真会“甜死人”的。

  面对中秋节这份越来越花哨的“甜蜜蜜”,我已越来越“不适应”,总觉得这节过得越来越“形式大于内容”了。送份大礼、吃顿大餐、看场晚会、睡个大觉……中秋节,看似架势十足,可表象背后的实际呢?除了商场促销购物,何处可游玩?谁会有游玩的兴致?即便面对家人,几人能敞开心扉?谁在倾吐?谁在倾听?即便坐在一起,也各自心不在焉,如此敷衍的“团圆”,大抵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在我看来,眼下的中秋节,大有沦为又一个“吃货节”的架势。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中秋节行糜粥饮食。”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了固定节日。但真正的兴盛,还是在宋朝。宋代的中秋夜,玩月游人,夜市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实实在在的“不眠之夜”。无论是一家人围坐庭前赏月,还是夜市赏玩,那份浓浓亲情,其乐融融,方不枉“团圆节”的本源之意。尤其是弥漫其间的那份功利之外出自本心的闲情逸致、诗情画意,更令人艳羡。

  如斯盛景,来上一口月饼,“默品其滋味”,无论沐浴身旁的亲情,还是思念远方友人,那意蕴,眼下“为吃月饼而吃月饼”哪能与之相提并论?怪不得会触发东坡先生发出“小饼如嚼月”般的慨叹了。讲及中秋节,怕是没有宋朝更令人向往的了。无论现在的月饼如何五花八门,没了中秋文化底蕴的“内瓤子”,纵万千滋味,也味同嚼蜡。

  世易时移,效法先贤吟诗作画般的“返璞归真”怕是不能,但至少也该学学宋朝人,暂时抛开名利的缰绳,放松身心游玩赏月,把“心”带回家,而不是敷衍了事地吃口月饼,这中秋节,是不是会过得更有滋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