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年小型张中贵族之二

 A探索者 2014-10-21

    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这个典故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昭君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政治价值、 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华“和合”思想;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谐”的理念;其重要 价值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昭君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性追求完美的价值。

编年小型张中贵族之二----94年昭君出塞小型张
                                  94年昭君出塞小型张

    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后不久,民间就产生了有关她的文学作品与歌舞等。我们现在所能见 到的最早歌咏王昭君的作品,是与昭君同时代的焦 延寿《焦氏易林》中咏昭君诗二首…。诗中高度评 价并歌颂了昭君自请和亲的行为,肯定昭君出塞是 为了民族间“交合结好”,赞扬昭君是国家之“福”, 人民之“福”。另外,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如包头“单 于和亲”、“千秋万岁”的汉代瓦当等,也证明了昭君 出塞在当时有巨大影响。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下,“昭君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昭君文化应 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其内涵。 一、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华“和合”思想 探究“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能够使我们站在 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昭君文化”的精神实质。“和 合”的哲学主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 独特优势之一。它的产生在于,中华文化本身就是 中华各民族历经数千年之久的交流和融合才得以产 生和发展的。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不同民族、不同文 化的交流、融合、团结、共存是合理的,是符合事物发 展规律的,因而也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对其价 值不可低估。 中华“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和合”是中华民 族独创的哲学范畴和文化理念。“和”、“合”两字最 早出现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之中,“和”的本义是指 人声或音乐得众声调和相应,“和合”即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达 到一种和谐平稳。先秦诸子对“和合”思想也是颇 为推崇,在此不一一列举。 “和合”思想的核心是“整体协调”,其内涵为多 样性及多样性的统一。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 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使之达 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 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合”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 哲学基础和精髓。“和合”精神促成了中华文化多 元一体的特点;反过来,中华文化的“和合”精神,正 是在多元一体文化形成过程中培育的。 如果把昭君出塞和以前的和亲进行比较,就会 发现,昭君和亲不是简单的“怀柔”或“羁靡”,更不 是屈辱被迫的权宜之计,而是汉匈双方依据“和合” 思想,自愿、真诚地做出的政治选择。正是由于呼韩 邪单于真诚地请求和亲;汉元帝接受萧望之等人的 建议,真诚地允许和亲;王昭君个人真诚地以献身精 神请求出塞;汉匈人民真诚地拥护和亲,这才造成了 昭君和亲的成功,从而也使昭君和亲成为体现“和 合”思想的典型范例。 从呼韩邪单于来看,他请求和亲是真诚的。他 当时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首先是经过长时间的战 争,再加之遭受严重天灾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武力骚 扰,使得匈奴处在民族危亡的境地;其次是匈奴统治 集团内部的分裂与内讧,即“五单于争立”和郅支与 呼韩邪的战争.这一切把匈奴的部族、社会和政权推 向绝境。基于当时面临的内外形势,呼韩邪单于从 匈奴民族命运的大局出发,毅然决定归附汉朝,以 “和亲”的方式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局面,实现和 平。事实证明,呼韩邪的分析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他不愧为挽救匈奴的一代英主。呼韩邪单于的和亲 举措结束了汉匈两族150年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 和平、友好的关系,开创了汉匈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70年,为汉匈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汉匈关系史 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汉元帝从总体上讲不失为一位好皇帝。在处理 汉匈关系上,他是比较明智的,采取的政策也是正确 的。他接受了师傅萧望之的主张,认为应该和平友 好地对待匈奴,继承汉宣帝与匈奴修好的政策。在对待汉匈之间一些重大的问题上,他的头脑十分清 醒,如呼韩邪单于求亲,他欣然同意了昭君出塞,使汉匈关系进一步和好,为汉匈间安定团结、社会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元帝对昭君和亲极为重视, 特意下诏改元“竟宁”,取边境安宁之意。这些都表 现出他的诚意。 从王昭君来看,她也深受“和合”思想影响,在充分认识汉匈两族两和皆友、两斗皆仇的基础上,自愿请求嫁给呼韩邪单于,以真诚友好的态度踏上出 塞征途的。这种追求和合的思想,决定着她在出塞 之后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她以实际行动表现出 和合的诚意,从而得到了匈奴上下的普遍欢迎和赞 颂。 从汉匈两族人民群众来看。他们更是迫切要求 “和合”,停止战争的。因为在战争中受到最大损失 和牺牲的总是两族的人民群众,只有民族和平友好, 他们才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 以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理论、这样的人物促成的 和亲事件本身,在本质上就蕴含了“和合”的精神。 这种“和合”的精神反映在和亲事件的各个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民之中,对此后汉 匈近百年的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 影响也是长远的。王昭君以其独特的魅力长存于历史和人民心中,因为她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民族团结的化身、民族心理的体现、民族理想的寄托。她永远契合中华民族的“和合”哲学,契合中国人憧憬各民 族友好相处、实现大同社会的愿望。 昭君和亲是在“和合”思想指导下取碍的成功, 反过来,昭君和亲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又丰富了 “和合”思想的内涵,促进了“和合”哲学的发展,使之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民族融合的精神动力。

    昭君和亲是西汉和匈奴统治者衡量利弊后自觉 进行的政治选择,作为这项政治行动的实践者,王昭君以其惊人的美貌、过人的胆识、真挚的爱心促进了 两大民族的和平友好,不但在当时轰动汉、匈朝野上下,而且对此后一二百年的汉匈关系史产生了重大 影响。她不但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和谐相处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赢得了一个和平安万方数据 定、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巨、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罕见的,即使在王昭君去世以后,她的侄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数代 人都致力于汉匈友好,有的甚至献出生命。 昭君出塞和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思想,并进而丰富 了“和合”思想的内涵,促进了“和合”哲学的发展, 使“和合”思想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要的思 维方式,成为民族融合的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凝聚 力的源泉。昭君出塞体现着民族间“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间应当和平和谐相处的正确 理念。“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通过 “协调”、“和解”,和平相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昭君 不愧为民族友好的使者。在汉匈关系400年的演化过程中,以昭君出塞为标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这段历史为我们研究中国国内民族由矛盾、冲突、战 争到和亲、内附、和睦相处,直至融合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是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多元一 体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数千年来一直为民族矛盾所困扰、又不断急迫地寻 找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方法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昭君出塞总是会给我们提供种种思考。

     二、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谐”的理念 昭君和亲的重大历史功绩在于在当时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避免了汉和匈奴两大民族问的战争和对峙,达成了和平友好,缓和了民族矛盾, 稳定了形势,有利于双方人民休养生息。这种民族间和睦相处的追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问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愈来愈密切的接触,逐渐镕铸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 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 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并曾多次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各民族间还是相互吸收、互相依存,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流,由内聚归于统一,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因此,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应该是交流、友好和融合。 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昭君和亲为代表的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追求是符合 各民族人民利益的,是符合民族发展规律的。 昭君文化还追求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 和谐相处。从现有史料和民间传说看,王昭君无论在家乡还是出塞之后,都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她在塞外,克服种种困难,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和谐相处,而且获得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体现了这 位平民出身的阏氏追求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和谐社会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很多社会不和谐、不团结、不稳定的时期,给各民族人民带来无数的战争和无穷的苦难,使中国边疆芨芨可危。建国后,长期以阶级 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社会也不和谐。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我们正面临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 段,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 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 具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发展方向已由单纯追求GDP 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 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 GDPl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当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 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样 一个关键时期,大力弘扬昭君文化的“和合”精神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昭君文化又体现着不同经济区交流互补的规律,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和谐发展。在我国辽阔而又 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历史上自然形成了以汉族 为主体的中原农耕经济区和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体 的草原游牧经济区,他们必然追求一个互相补充的 共同市场和逐渐完善的生产体系。经济生活和物质 利益的相互需求构成了各民族关系发生、发展的基础。民族间的战与和,深层原因大都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地区和谐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在许多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发动南侵,直接目的就是以战争求通商。匈奴对汉的侵扰, 主要还是为了发展畜牧经济,抢掠汉朝先进的生产、 生活资料。 昭君出塞和亲改变了先前以抢掠、战争为主的交流方式。变成了汉、匈双方和平、互利的经济交流方式,有利于两大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两大地区的和谐相处。

    王昭君出生于稻作经济区的湖北,又在旱作经济区的长安居住,后来长期生活在游牧经济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她对中国农耕、游牧 两大经济区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 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 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 铜器、陶器、缯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汉朝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这种交流的结果必然是地区间来往增多、了解加深、 和睦相处、渐趋融合。 由历史看今天,我们认为,提倡昭君文化对于促 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 和谐是有现实意义的。

    我国的民族问题虽然表现复杂多样,但是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 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和谐发展、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谐发展。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尽快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既是少数民族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昭君文化的重要价值是“坚持和平。反对战 争” 昭君出塞和亲的本质意义在于,她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坚持和平、反对战争、和谐相处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上国家与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无非是战与和两种。这两种形态的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始终。就战争形态而言,即使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战争,虽然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毕竟付出的代价太大.特别是双方的人民群众遭 受苦难最多。汉武帝时的“河南战役”、“河西战 役”、“漠北战役”,“劳师远征,倾国殚货,伏尸流血”,以至“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因此各族人民群 众都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民族间、国家间的矛盾,使民族问和谐共处。诸如和亲、通贡、互市、 会盟或其他开明的政策。其中,昭君和亲是历史上用和平方式解决民族矛盾的成功例证,在当时效果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在汉、匈两族统治者高屋 建瓴的决策下,昭君自请出塞,作为和平的象征,结束了汉、匈两族150年的烽火,通过“和亲”,使双方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实现双方的共存与共同发展,为其后汉匈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今天,我们弘扬昭君文化,对于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平共处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昭君文化能够促进不同文化和平共存。放眼当 今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激荡起伏,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着汹涌的暗流。

     昭君出塞之前的汉匈关系确实可以称之为两种文明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这是因为通过“和亲”,双方找到了利益共同点从而实现了合作与融合。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某些人的偏狭而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无止境的、不可调和的。 昭君文化启示人们用和平手段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 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 逆转的潮流,各国在积极抢占有利战略位置的同时, 也在加强多边和双边领域的对话与合作,积极寻求 利益交汇点。人们都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在2l 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仍将面临不少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世界仍不太平。当代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或 宗教矛盾引起的。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世界正在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同时全球性的生态、人口、 核扩散危机又威胁着全人类,人类不能不风雨同舟、 兴衰与共,那种“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思维已经过时, 那种用战争手段称霸世界的做法也越来越不得人心, 难以得逞。人类必须学会友好相处、携手合作,克服危机,走出困境。在当今世界,以“和平”为精髓的昭君文化的精神价值必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四、昭君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 性追求完美的价值昭君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性追求完美的价值。首先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价值观来说,昭君文化表现出的是国家和民族利益高 于一切的观念。她把自己的婚姻和报国联系起来, 这是她在封建社会的夹缝中选择人生的明智之举, 更是她特立独行、自由奋进、有所作为、忠于祖国的崇高人格的外化。而且在婚姻和国家两者之中,她认为国家利益高于自我婚姻,这就更为可贵。 昭君的价值观表现在君臣关系上,便是国为重, 君为轻。她没有像一般宫女那样,留在宫中永远无望地等待着君王的临幸,没有为“忠君”而作白头宫女。在国家和国君之间,她选择了国家。这不仅仅是她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而且更说明她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了第一位。正如明人高璧《昭君曲》所说: “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爱国主义精神使昭君 心灵的崇高美放射出耀眼的光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与否是检验一个人心灵美丑的试金石。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昭君, 把昭君列人屈原、杜甫、陆游、岳飞、文天祥等爱国主义英雄的行列中,也是毫不逊色的。昭君不畏艰难 困苦出塞和亲,她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她以为国吃苦为荣,为国效力为荣。她的“从胡俗”再嫁, 还是想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由于她的自我牺牲,继续维持了汉匈友好关系。从昭君一生两次重大的抉择中,可以看出昭君确实是一个深明大义、能够从祖 国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的爱国主义英雄。 昭君文化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视人生困境和挫折,选好人生道路。昭君一生遇到过不同于常人的数次人生大困境,如被选人宫、出塞异 域、再嫁单于等。如果说传说中的拒贿画工是对污浊世风的挑战,那么自请出塞则是对儒家君臣观念、 婚恋观念的挑战,再嫁则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其间必然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蕴含着她丰富 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历程。这是一个生命观念、价值 观念、道德观念逐渐开放、升腾、博大的过程,是一层层解开封建思想枷锁和世俗观念束缚的过程。这里 有激烈复杂的心理冲突,也有果断超人的人生抉择。 这一切都陶冶着她的伟大性格。面临常人一生一次都难以遇到的困境,她却每次都做出了艰难而又正确的抉择,把握住了困境后的机遇,从而实现了自我 的人生价值和充满爱心的幸福生活。

    昭君远嫁异域,塞外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的隔阂等等都会给昭君设下一道道考验。但是这一切。都没能挡住这个绝代佳人建树人生的脚步。在协调汉匈关系时,我们也很难想象 她遇到过的困难。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日子里,昭君以及其后人在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上,仍然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昭君文化鼓励人们勇于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昭君是历史上众多的和亲女子中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女子,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使她在出塞的动机和出塞后的表现上,与贵族女子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诗人笔下和人民的传说中,她傲视行贿画工, 对于像陈皇后那样用千金买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更是嗤之以鼻。面对困境,她不是只会暗拭眼泪,而是积极寻找出路和机遇。出塞后的昭君充满了开拓精神。面对语言不通、风俗迥异、饮食不惯和生活条件、自然条件的艰苦,她坚强地挺身而起,克服困难。 她与匈奴人民同住毡房,同饮酪浆,同食畜肉,和匈 奴人民一道,改善和提高吃、穿、住、行的生活条件, 为创造美好家园而努力。面对自己肩负的和平使者的使命,她在两个民族的关系上更是充满开拓精神, 奋发有为。 通过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争战得以平息,双方的关系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双方之间的人员物资流动日益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匈奴地区得到推广,同时由于和亲的原因, 中原先进的文化知识也传播到了北方,使得历来被 认为是蛮夷之民的匈奴部族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 高,这一切都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进程,这可以说都是昭君的功劳。 昭君文化教育人们善良乐观,与人和谐相处。 昭君在匈奴生活期间,与匈奴人的关系是融洽的,对 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也做出了不少贡献。她十分认真 地履行自己的政治使命,而且贯彻始终。她安心在 匈奴过着住穹庐、衣毡裘、食畜肉、饮酪浆的游牧生 活,而且和单于生育子女。昭君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单于和各民族人民的深深爱戴。

     昭君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昭君是美的,这不仅仅是由于她那“沉鱼落雁”的容貌,更是因为她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正如伏尔泰所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来自人体美和心灵美两个主要方面。人体美指人的相貌和形体的美。人体美的审美价值在于唤起人对生命的珍惜, 对生活的热爱,对个性的尊重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人的心灵美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它表现在人的 品质、道德情操、性格、理想追求、精神境界等方面, 它在人的完美中起主导作用。一个人要像昭君那样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为人类的幸福奋斗终身。 就应时刻注意塑造自己内在的心灵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