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之花结出廉洁之果
吴国荣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学艺术和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古往今来,逐渐发展形成了许多闪烁光芒的廉政思想,产生出大批彪炳史册的廉官清吏,积淀下大量增益现实的廉政遗产,引领了社会风气,推动了社会发展。
廉政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廉政”一词,最早见于《晏子春秋》一书。齐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回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yú,笔画:11,释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遬(sù)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遬亡也
景公问晏子:廉洁而长久的政治是什么样的呢。晏子回答:就像水一样啊。美啊那清清的水。它要是混浊就会污染了道路它要是清洁就会洗去污染,所以长久。
景公说:廉洁的政治很快就灭亡了那是什么样子呢。晏子又答道:就像石头那样坚硬啊那大大的石头看着很硬摸着很坚固里外都是坚硬的没有长久的道理所以很快就灭亡了)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讲:“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意思就是:“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有一根断裂,政权就会倾斜。而关于廉的内涵则出现在战国时期。相传为周公所著的儒家经典《周礼》中提出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等“六廉”,以“廉”为冠,从六个方面规定了官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是我国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西汉贾谊认为,“廉”应是为人为官都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为政者要做到“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北宋欧阳修以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如此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官德思想,为当下廉政文化建设留下了宝贵资源。
反腐倡廉一直是历代中国百姓最基本的政治诉求之一,中华历史文化中也有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即是鞭挞贪官,歌颂清官。在文学艺术领域,诗词歌赋、绘画雕塑、小说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廉政文化的内容,倡导廉洁为政的社会风气,其对廉吏的旌表,对贪官的惩罚,有力推动着整个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从古至今,清官戏一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题材,像宋朝的包公、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龙,都是古代戏剧中清官的典型形象。至今还在传颂他们的廉政故事,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廉政文化看起来是个无形的东西,其实它不但包含着廉吏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而且包含了种种廉政制度规范,一旦植根于人们心中,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构成更为自觉的规范,形成内在有力的约束,起到法律制度约束等所不可替代的潜在熏陶、引导、渗透、影响的效果。面对高压反腐、实现弊绝风清的新形势,廉政内容理应成为文艺工作重大命题。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浩瀚的中华文明中廉政文化遗产加以系统的整理与发扬,紧扣时代的脉搏,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弹奏激浊扬清的主旋律。要认真组织挖掘、整理传统廉政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让廉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为形成全新的政治生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营造浓厚的清雅文化氛围。进而让纷繁的文化之花结出累累的廉洁之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