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含税级距是基本的级距,是一般计算中使用的级距。这里的含税级距指的是“应税所得”级距。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个人所得收入采用税后收入的概念,比如支付税后多少多少金额。这时,需要将税后的收入按一定公式换算为应税所得,然后再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应交的税款。否则将导致税款的少征。这里,在换算为应税所得过程中需要适用的税率及速算扣除数不能按照含税级距的税率表来套用,必须使用不含税级距的税率表。这就是不含税级距税率表产生的原因。这里的不含税级距指的是“税后收入”级距。 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两个税率表是一回事,只是将含税级距税率表中的应税所得,按照数学方法,换算为不含税级距税率表中的税后收入,以方便对税后收入进行征税的计算工作,仅此而已。简单点说吧: 1、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相当于跟你讲:"这是我这个月给你的工资,其他的我都不管了,如果需要交税的话,你自己去交,我是不管(负担)的”。那么实际上,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你只能从这个工资里出了,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就相应减少了。因此这个工资是含税的。 2、如果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跟你讲:“这是这个月我给你的纯工资,如果需要交税的话,由公司来承担,你就甭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格外给你承担,而不减少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你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 3、个人承担税款(含税级距)和单位承担税款(不含税级距)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因为单位给你承担的税款,相当于又给你发了现金,这部分税款的本身,还需要再交纳个所税。 例子“含税级距”是相对于“含税工资”来说的, 例如:月工资5000元(不考虑个人社保和公积金部分的影响), 1)如果是含税工资,即公司发给你的工资,你要自己承担个税,由公司代扣代缴,那就按照“含税级距”来算个税。 5000-2000=3000,2000是个税起证点,3000就是你的计税基数,3000对应的含税级距是2000~5000,此含税级距对应的税档是15%,速算扣除数是125,所以个税等于3000*15%-125=325 元,由你个人承担,你的净收入是5000-325=4675 2)如果是不含税工资,即公司发给你的工资,不需要你自己承担个税,而是由公司承担并交纳,那就按照“不含税级距”来算个税。5000-2000=3000,2000是个税起证点,3000就是你的计税基数,3000对应的不含税级距是1825~4375,此含税级距对应的税档是15%,速算扣除数是125,所以个税等于3000*15%-125=325元,由公司承担,你的净收入是5000 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不含税级距是按以下基本计算公式计算所得: 含税级距的上限额-(含税级距的上限额×本级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本级不含税级距的上限额。 第一级:1500-(1500×3%-0)=1500-45=1455 第二级:4500-(4500×10%-105)=4500-345=4155 第三级:9000-(9000×20%-555)=9000-1245=7755 … 第六级;80000-(80000×45%-13505)=80000-22495=57505 以此类推。 每一级的下限是上一级的上限。 速算扣除是按含税级距先计算出来的数额。 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 税率表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