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墨光影映书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室内设计鉴赏

 xhqy 2014-10-22

水墨光影映书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室内设计鉴赏

【导读】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筑群的室内设计获得包括本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室内设计奖在内的多项大奖。三开间有两位编辑毕业于中大,为大家推送这个作品心情激动又复杂!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共获二亿七千万港币拨款,自2009年起耗时三年完成。工程位于大学图书馆北面原本的停车场位置,增建整体约一万一千平方米的新翼建筑,包括约三千平方米的地库空间。中大校园发展处处长冯少文说,简约的设计未必简单,在室内空间重整中,要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创新运用天窗、中庭等设计将室内空间变得开放而有层次感,将简约与艺术相结合。


扩建前后对比


空间开放 通透明亮


中文大学图书馆伫立于百万大道西侧,五层的白色建筑虽无摩天大楼的雄伟高度和花哨的色彩,却能与学校自然环境相融合。由于图书馆是中大最早的一批建筑群,环境保育成为摆在建筑师面前的第一难题。冯少文表示:“新翼建筑非新地标,希望它能低调融入已有环境,所以新翼楼高为五层,与图书馆主体大楼相同,这样也方便打通两栋建筑,但这也同样限制了可用空间,因而研究发展地下公用空间,但这样就要拆除地面的‘惠园’。”


为保留“惠园”固有风貌,建筑师将拆下来的每一块石头做好标记,重建时按编号一砖一石逐一还原。至于在图书馆北面屋檐下筑巢的小白腰雨燕,校园发展处邀请环保专家进行为期17个月的生态评估,一方面在图书馆东面及南面屋檐下增加人工鸟巢,另一方面在新翼双层玻璃墙上做斑点花纹设计,既避免雨燕发生“撞墙”事故,又可强化遮阳效果。“新翼开放至今还没发生过雨燕撞玻璃墙的事故”。



中大图书馆由三个不同年代建筑体组成,图书馆主体建于一九七二年,其身后的田家炳楼则建于八十年代,加上扩建新翼三座建筑,需要重新组合内部空间,以令建筑间的空间融合及一致。由图书馆正门进入大堂,可见明亮的阳光照射在宽敞的中庭楼梯上,学生可以坐靠在楼梯上彩色靠垫或读书、或讨论,前台大厅与中庭打通的空间,令图书馆核心区域通透明亮。“其实楼梯直连图书馆与田家炳楼”。



设计创新 环境清幽


中大校园发展处项目经理袁家耀介绍:“我们将原先三楼约几十个平方米的楼板拆开,令三楼天窗的自然光进入底层。”这种天窗设计同样出现在新翼地库的设计中:“我们将‘惠园’前面的水池底改为玻璃,同时作为地库的天窗。”



冯少文透露,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好的,既可为地库引入自然光,水池中的水还能调节温度,同时在阳光下为地库“进学园”带来波光粼粼的动感光影。天窗的设计还出现在地库的另一边,不过这一次不是“掩藏”在水池下,而是分成12个小天窗分别掩藏在图书馆前的花坛内。



如果说整体空间的结构体现设计理念的话,那么细节处的创意处理则更能体现人性化与艺术相结合。前台由低到高的弧形设计既考虑到轮椅人士,也方便学生借还书;中庭楼梯无支柱的设计,节省楼梯后的空间,进行艺术品展览;藏书过万的阅览室虽没大改动,但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周围书架不仅变成白色,还转了90度角,现在所有的书都环抱中间的自习桌椅;新翼内书桌台面全部配有插座方便使用电脑等。


不过最具特色的还属犹如山水国画般的“进学园”。冯少文笑言,“进学园”英文直译为学习花园,S型长桌高低错落,似乎是邀请同学走入花园,长桌配以不同颜色的?好似花园中的花朵,“加上水池天窗折射出波光粼粼的阳光,整体环境就像山水国画一般”。


中大校园发展处处长冯少文(左)及校园发展处项目经理袁家耀介绍图书馆新翼的设计


小编手记:


刚刚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小编,对图书馆有着无限怀恋。在这里,“泡”图书馆除了是一个人的自习,更多时候已成为和小伙伴一起讨论的快乐时光。在大学图书馆,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和陪伴。身处的环境已时过尽迁,但阳光的日子会在记忆中停留。


图片及文字来源:大公网 |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