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医道无涯 2014-10-22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相同点:

①在病机上同属风湿袭表,表阳已虚;②在症状方面,都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等症;治疗时皆以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为法。三者不同之处在于:①在病机方面,桂枝附子汤证为风湿俱盛,表阳已虚;白术附子汤证虽表阳已虚,但风邪已去,湿邪独盛;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俱盛而表里阳气皆虚。②在症状方面,桂枝附子汤证多见风邪偏盛之症状;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之症状;甘草附子汤证不但身体疼痛剧烈,又有汗出恶风,短气浮肿,小便不利等里阳已虚的表现。③在治则方面,三者虽然都能温经助阳,但桂枝附子汤意在温助表阳,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旨在祛除湿邪,扶助表阳;甘草附子汤在祛风除湿之外,又能温助表里之阳。④在用药方面,三方明显不同。桂枝附子汤以桂、附相伍,助表阳而散风湿;白术附子汤中术、附相合,走皮中而逐水湿;甘草附子汤以术、桂、草并用,祛风除湿之中,又能扶助表里之阳气。

 

    某女,27岁 患者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晚,突然觉得肢体沉重,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稳步,衣食住行均需他人料理。两人搀扶前来,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谈,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尺微弱。证属太阳证,风寒湿邪郁久成痹,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药用:

    灸甘草30克,附子60克(久煎),白术12克,桂枝18克,生姜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副。2副。

    二诊:服药后,关节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上方加麻黄,、细辛,以增强祛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7副。

    三诊:自拐杖前来,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显减。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上方加茯苓以渗湿,续服7副。

    四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虽见初效,一时难收全功。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湿,加味续服,药用:

    党参60克,白术60克,甘草60克,干姜120克,附子120克,茯苓60克,肉桂30克,桂枝15克,1周,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

 [评析]此证风寒湿邪兼而有之,蕴积已久,郁阻成痹。虽有畏寒恶风脉浮之表证,但不可单用发表;虽有头昏耳鸣、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舌质偏淡而尺脉沉之里证,也不宜径投四逆。参之舌脉诸证,乃为风寒湿相搏,属太阳类似证。《伤寒论》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剧痛,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用治本例风寒湿痹,颇相吻合。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桂枝祛风固卫、通阳化气,加生姜以助温散之力。甘草附子汤之“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与桂枝附子汤之“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皆为风寒湿相搏之太阳证,其疼痛不能自已者,均不筋胀之故,病理相同。所异者,本例甘草附子证,风湿留于关节,邪深入里;而桂枝附子证,风寒湿留着于肌肉,有表无里,故汤证不同。

上述两方原义,桂枝附子证因属风湿,留着肌表,当以速去为宜,故附子用量较大;甘草附子证,已病久入里,减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缓行。但本例虽属久病入里,又暴发于一旦,且脉沉而细,故兼采两方之义,加大附子并生姜,既速去标,又开筋骨之痹。

    [按语]风寒湿病之治疗大法,乃扶阳去湿解表。故所用之方,以四逆、理中、桂枝为主,所用之药,以附子、白术、茯苓、甘草、桂枝等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