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规矩”里的做人与做事

 朱刚伟 2014-10-23

“老规矩”里的做人与做事

 (2013-11-21 12:33:52)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以儿子为由头,发了一条讲“老规矩”的微博,引来数以几万计的转发、评论,众多媒体由此引发了有关如何看待“老规矩“的讨论。

郭德纲说:一日与师哥 王少立先生聊天,提起我儿麒麟一劲夸奖。“少爷挺懂事”“怎么呢?”“每次见面都知道站起来打招呼”“这不应该的吗?”“唉,现在的孩子们净不懂规矩的”我愣了一下,细细咂摸规矩这两个字……

郭德纲认为,人活一世要有规矩。随后,他列举了许多的“老规矩”: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长辈坐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不许用筷子敲盘碗,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上人家家串门,敲门时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不能急促拍门。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还有,不许咋咋呼呼,不许嘬牙花子,不许斜着眼看人,不许撸袖子挽裤腿,不许抖腿……

之所以郭德纲列举的老规矩引起人们热议,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规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流传多年的老规矩的陌生。其实这些老规矩用现代词汇来表述就是“礼仪”,他提及的老规矩包括了用餐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仪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礼仪,还有像长幼有序、怎么跟不同的人说话、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路……言谈举止都有规矩,我小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教的。但是这些年,开放的社会主张个性张扬的同时,很多老规矩失传了。在家里一些父母重视的是孩子的知识学习、特长培养,而对礼仪规范的传导、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在意了。学校的德育注重高远,真正能够传承优良的传统习俗、指导学生日常生活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并不多。所以一些新生代父母当看到郭德纲细数老规矩时感到陌生、认为在教育孩子时难做到也就不足为怪了。

礼仪和规范总是连在一起的。《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说的是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尊师敬友,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家规”、 “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概括古今中外对于礼仪的描述,其涵义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二是礼仪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三是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从礼仪的基本含义来看,也可以说礼议是道德的外化和外在防线。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礼仪的学习和运用都是提高道德修养的一个手段。比如按照礼仪的要求应当是长幼有序,出门进门、上下电梯让长者先走,自己随后;入席、用餐让长者先坐,自己后坐,长者动筷子,自己再动;在一些场合讲话,让长者先说……等等。用这些规则作为约束,就会促使人们在道德行为上尊重长辈、尊老敬老。因为行为举止的修养是人的修养的一部分,提高道德修养是一辈子的事,而生活中需要礼仪的地方比比皆是、操作性强,可以学一点、用一点。而且礼仪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它时刻提醒我们注意别人的存在,不可忽视别人的利益,又能帮助个人树立好的形象,增强自信,这不就是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所以,从礼仪学习入手也是家庭道德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郭德纲说“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很形象地说明父母对孩子言谈举止的影响。别人夸他儿子“挺懂事”,说明守规矩的孩子让人喜欢,也反映了他作为父亲在这方面对孩子教导有方。人们对行为不端的孩子的批评,也常说这孩子“不懂规矩”、“没家教”。也就是说,让孩子懂得礼仪规范,首先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在的年轻父母学习能力都很强,为了自己和孩子举止得体,补上礼仪规范这一课并不难。这些东西都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有的就是举手之劳,关键是习惯养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当然,有的老规矩中不免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有的对人过度束缚或体现了传统的家长专制,也有的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相容等等,在学习中的基本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创新。郭德纲说规矩“不能被毁灭”,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来传承、发展。

有一位国外的礼仪专家曾经说过:“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父母们花一点时间与孩子共同了解传统规矩、学习现代礼仪,对于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改善人际关系,从而生活得更愉快、更美好是会有所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