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病难成医 药到病未除

 nizijun 2014-10-23

服用药物切忌道听途说,最好还是遵医嘱。

  “久病成医”是大家喜欢挂在嘴角的一句话,尤其是一些老年朋友,更是常把自己的一些用药经验不厌其烦地介绍给亲朋好友。何以久病就能成医?答案只有两个字:经验。有许多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就是凭着自己多年来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然而,专家指出,这样做隐患很多,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摘自《保健与生活》)

  个体差异:

  人家吃得好的药未必适合你

  有位合并肾功能不全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听他的一位病友介绍“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不错,于是也去药店买来服用,结果肾功能越来越差,引了乳酸中毒,导致昏迷,险些丢了性命。后经医生及时调整方案,改用“胰岛素”治疗才得以转危为安。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胖瘦、年龄、病程、并发症各不相同,用药也不能千篇一律。正常体重和偏瘦的糖尿病患者首选磺脲类降糖药,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降糖药,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胍。

  凭经验自己买药

  易将小病拖成大病

  刘先生经常扁桃体发炎,由于工作忙,每次都是到药店自行购些症的药品,病情也时好时坏,这种情况维持了好多年。由于长时间不间断地服用不同的抗生素消炎药,体内产生了抗体,现在一有点小炎症就得去医院输液,因为口服抗生素或消炎药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吴女士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身体,每次感到胃有不适时,总是随便到药店购买自认为比较好的胃药,后来工作时突然晕倒了。她丈夫这才意识到妻子病情的严重性,急忙把她送医院检查,经医生的奋力抢救才脱险。由于病情长期被耽搁,必须接受手术才行。

  “照葫芦画瓢”:

  当心抗药性与副作用

  马老太年纪大了,自然免不了有些老年病。医生考虑到马老太70多岁的高龄和身体状况,为她选用了某种副作用小,见效快的进口药,果然仅几天工夫就药到病除。

  后来,马老太的病又有几次反复,每次医生总是开那种药,一吃就好。于是,马老太弄了不少放在家里,以后只要老毛病一复发就吃这种药。马老太很高兴,认为既节约了诊费,又省去了去医院的奔波之苦,于是一吃就吃了不下10年。可后来,马老太渐渐发现特效药失灵了。不但对老毛病没有明显的医治效果,而且还会引发其他诸如腹痛、腹胀的症状。

  终于在病情实在无法再拖的情况下去了医院。当她疑惑地将特效药失灵的事情告诉医生时,医生大吃一惊,立即让其停止用药,同时告诫她不能擅自长期服用一种药物。

  医生解释说,之所以不能长期用同一种药,是因为人体本身会产生某种抗药性而使药效降低,更重要的是在服药的这10年时间里,80多岁高龄的她身体功能衰退,早已不同于10年之前。“特效药”的种种药物副作用就会表现出来,对机体造成伤害。

  擅自更改剂量

  药到反而病更重

  有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消渴丸,每次5粒,一日2次。最近自查尿糖不太理想,于是自作主张改为每次10粒,一日3次,结果当天夜里就出现低血糖昏迷,后经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低血糖时间过久,大脑严重受损,最终成了终日卧床的植物人。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应当慎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危险,而且盲目增加药物剂量,药物毒副作用也相应增加。

  所以,为了健康和安全,一定要按照专科医生的指导,严格遵守医嘱,以避免因用药不当给健康带来损害。

  链接

  老人用药不当越来越严重 

  《柳叶刀》医学杂志称,目前,越来越多的老人接受了过多的错误药物处方,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利时布鲁塞尔鲁汶大学的一个调查小组解释说:“开处方是个复杂的过程,种种因素导致了老年患者常常不恰当地使用处方药物。这些不恰当之处包括给他们开出不需要的药物、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必需的药物,以及给他们开错了药物。”

  此外,调查小组还注意到,由于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疾病,因此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但是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并没有被详细记录下来。

  调查小组对欧洲6个国家的1601名老年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6%的患者经历过至少一次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其中10%是比较严重的。

  此外,另一项调查表明,37%的患者在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药,甚至有6个人自作主张使用没有处方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