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国人熟知的“上火”症状之一。有的口腔溃疡喷点西瓜霜或者喷雾就能好,有的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不易愈合。口腔溃疡说不严重,但也影响吃饭、喝水,说话,说实话发作起来就像头痛:“头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口腔溃疡轻微的、容易愈合的倒不算什么,但对于反复发作、多发,不好愈合的要重视,建议不要简单吃些去火的药,应该找中医调理:说明身体上、下焦的阴阳、寒热已经失衡了,这时候应该慎重和重视。如果执着地吃去火药如:双黄连、三黄片、双花口服液、牛黄上清丸、解毒片等,只会让身体其它部位的功能更紊乱,比如胃胀、食欲不振、口疮更严重、腿凉、心烦、失眠等。 很多人“自医”,上火了吃点去火药,一次两次还有效,再后来就没效了。为什么没效了,一般人并不懂医理,只认为是这药没效或是假药。我在生活中和临床上碰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不得不说让我深深为其担忧。有机缘,对其讲明医理,劝其不要滥用药,有些人接受,有些人很固执认为去火“来得快”。一次偶然碰到个踩三轮的人,拿着牛黄解毒片吃,我问怎么了?他说牙痛,我说吃这个有效吗?他说以前吃吧,一吃就好,最近吃得越来越多,但不管用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啊,北京人“很喜欢”三黄片、牛黄解毒丸,是我周围的病人的常用药。其中利害深浅,从他们症状上就一目了然了,好再这些人都被我劝停。 OTC的中成药很多并不能随便吃的,可是咱老百姓都是“自医”,觉得中药劲小,一点中药吃不死人。可是见过执迷不悟地服用知柏地黄丸得尿毒症的,吃六味地黄丸想补肾取得了严重胃病的,等等。不是这些药有问题,而是用药之人的问题。但凡是“药”都有偏性,怎可滥用? 曾经新闻上因某人吃龙胆泻肝丸而严重伤肾,后查出木通这味药里马兜铃酸中毒所致,导致这味药成为某些医院药店的“禁药”。其实中药的毒不在于此。记得《大长今》里有一个片段:医官要考核长今等学生,让其写出哪些是毒药,长今完完全全把所有毒药都写在纸上,可是医官大人看到答案并不满意,而是长今好友信非列举了一部分毒药,并另外写了一句话,让医官大为赞赏。她说:毒药用药得当可以救人,非毒药用药不当亦可以害人。确实如此。 活生生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让人唏嘘不已。治病不光要治疗肉身,还要告诫嘱咐病人改变错误的、自行用药的习惯。 我碰到一个病人,口腔溃疡经久不愈约两年,同时腰酸痛,膝盖痛,易打嗝,晕车,睡眠质量差等。经四诊合参后处予一方,栀子3、灯芯草3、炒薏仁18、茯苓10、玄参10、陈皮10,牡蛎15,白芍20之属五付。后病人复诊时口溃加剧不说,脸颊亦肿,吞咽口水都痛,根本不能吃饭,只能少量稀粥,头顶也通。我看了处方,心想我的用药绝不会如此,想必病人服药期间吃了去火药。经我询问,方知一剂药后还没见好,病人着急,于是在舌头溃疡的地方用喷雾,喷雾用了也没效果,又吃了去火药,吃了一次没效,还接二连三吃,后无效又换了先锋,先锋还吃了没效果,就又来复诊了。自行服药吃坏了!用了这么多去火药,不管是喷雾还是内服去火药都是寒凉之品。寒凉药压制虚火只能使得虚火更盛,火性上炎的特性决定了火是向上的,而寒凉的特性是向下的,容易损伤脾肾之阳。寒气在下虚火在上,下面增加一份寒凉,徒使上面虚火上窜一分。如果能将虚火下潜收纳于肾中,则下面温暖,上面不亢。 于是处方牡蛎、干姜、甘草、制附子、栀子、黄芩、茯苓、炒薏仁之属三付。一剂平,三剂溃疡愈合。我并非主张用温阳药如肉桂、附子,也并非主张用栀子、黄芩、黄柏等苦寒。而是现代人多是寒热错杂,上焦虚火,下焦寒凉,中焦寒湿或湿热,应当辨证用药,如果需要用热药,佐以苦寒,或者需要用苦寒佐以甘温,有是病,用是药,切不可以一味寒凉伤正或者温热伤血造成无穷后患。 慢性顽固性咽炎在临床上很常见,常咽部不适, 有如贴上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一般针药无效,长期迁延不愈,令人十分苦恼,男女都会罹患的,这里介绍一验方,疗效很好,特写出来以作交流参考。 配方:血竭5克、制乳香5克、全蝎5克、元参5克冰片5克、制没药5克、斑蝥20克。 用法: 将上药粉碎成细末,每取3--5克,用白酒和月桂氮酮按1:1比例,调成软膏,贴在天突穴,扁体穴上.6--10个小时后,可见脓泡,刺破排脓,擦碘伏,2日后疤痕自消. 疗效:95%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