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村镇邮票

 宜人春光 2014-10-24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样地理、多种气候、多元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村镇。有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镇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城西递和宏村,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近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将古村镇作为研究中国五5千年历史的热点,对古村镇有极大兴趣和研究目标。中国邮政发行了从江苏周庄、浙江乌镇到安徽西递、宏村、江西婺源邮票,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1.T34《水乡新貌》特种邮票  1978.11.30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为了反映江南水乡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气象,  1978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水乡新貌》特种邮票,全套5枚。这套邮票图案以江苏省太湖流域为背景,采用国画写意手法,描绘出了今日水乡的新面貌。邮票图案:(1)机械插秧(2)喷灌(3)选种(4)五业兴旺(5)喜送公粮  

    T·34·(5-1)图案以宽阔的太湖为背景,描绘了水乡农民驾驶着水稻插秧机紧张劳动的场面,象征着水乡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T·34·(5-2)图案以宽阔的太湖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采用喷灌进行灌溉的情景。

    T·34·(5-3)图案以太湖和山峦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农民和科技人员采用片选法在留种田进行选种的情景。

    T·34·(5-4)图案以太湖和山峦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农、林、牧、副五业兴旺的景象。

    T·34·(5-5)图案以太湖和山峦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人民喜送公粮的动人情景。

 

2. 2001--5《水乡古镇》邮票  2001.4.7

中国古村镇邮票
    2001年4月7日发行2001--5《水乡古镇》邮票,由北京邮票厂印刷,整套共有6枚,包含了江南水乡6个古镇,吴县甪直、昆山周庄、吴江同里、桐乡乌镇、湖州南浔、嘉善西塘。这张邮票是一位叫黄里的画家绘就的,黑白颜色,浓淡相宜,写在邮票中间的“水乡”两个书法字,则采用了鲜艳的红色,使这套邮票显得既古朴典雅又充满了东方神韵。

    《水乡古镇》特种邮票于2001年4月7日发行,由北京邮票厂印刷,整套共有6枚,包含了江南水乡6个古镇,吴县甪直、昆山周庄、吴江同里、桐乡乌镇、湖州南浔、嘉善西塘。这套邮票是一位叫黄里的画家绘就的,黑白颜色,浓淡相宜,写在邮票中间的“水乡”两个书法字,底色则采用了鲜艳的红色,使这套邮票显得既古朴典雅又充满了东方神韵。每当我欣赏这些邮票时,难免喜欢上这诗情画意般的水乡古镇,那小桥流水,恰似一幅幅水墨画,美不尽收……

    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并称的来历:“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江南六大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去过所有古镇的西塘一位导游是这样评价的: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正因为共性之中有个性,许多旅行社都把六大古镇作为整体推出。

江南六古镇捆绑申报世界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从1982年起,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带领的师生,就对江南六个水乡古镇进行保护。

    1998年,在联合国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明嘉扬女士的建议下,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和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经过酝酿最终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4月,江南六大水乡古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同时在浙江乌镇举行了《江南水乡古镇》特种邮票首发式,邮票一套六枚,浓墨淡彩,匠心独具,一枚一个古镇,合起来恰是联合阵容。10月,APEC会议在江苏周庄开了半天的会,让全世界见识了江南水乡古镇风情。11月,江浙两省正式将申遗文本上报国家建设部。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史载于1086年的古镇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美国政府奖、世界最具魅力水乡和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华环境奖、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

    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水乡古镇为依托,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丰富旅游内容,强化宣传促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文化品牌,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的先河,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最受外国人喜欢的50个地方”和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知名旅游品牌的荣誉。

 西塘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中面积最大的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镇名由来: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著名景点:“三多”(桥多、弄多、廊棚多)

    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古镇历史: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同里古镇

    镇名由来:同里,古时很富,故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过于奢华,过于招摇,改为“铜里”;宋代,把“富”字不出头,去掉一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体现了同里人的谦虚低调,沿用至今。

    江南六大古镇著名景点:主要景点可以概括为“一园”、“二堂”、“三桥”。

    退思园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嘉荫堂,嘉荫堂位于江苏吴江,建于1922年,宅主柳炳南,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柳亚子先生曾在此居住;崇本堂,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的各种雕刻。

    最有名的桥是“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以三足鼎立的姿态互相依伴伫立在古镇中心。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的“走三桥”——这古老的民俗画卷终于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的眼前,那是消灾避难、吉祥幸福的象征。他们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甪直古镇

    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江南六大古镇镇名由来(音同"鹿"):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著名景点:保圣寺、银杏树、沈宅、萧宅

     保圣寺,建于公元503年,据今1495年历史的甪直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

银杏树,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

    沈宅的精华部分是“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厅内琳琅满目的雕饰可谓富家气派十足。

    萧宅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于里中望族萧家的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宅,位于甪直镇中市上塘街,建于清光绪已丑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

 乌镇古镇

     镇名由来: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竖心旁加个“享”,念“敦”,于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江南六大古镇著名景点:茅盾故居、江南百床馆

    茅盾故居,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居住。

    江南百床馆,是一座专门收藏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古镇历史: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得名“乌戍”。

南浔古镇

     曾经最富庶的江南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镇名由来: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因滨溪遂称浔溪,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

著名景点: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南浔三古桥”。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在的藏书楼正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刘氏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横跨市河。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两次整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堍还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通津桥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位于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畔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通津桥始建于宋代,系单孔石拱桥。清代经3次整修。现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明万历年间《湖州府志》已有此桥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列砌置法。

    古镇历史:南浔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辑里湖丝”(造就了巨富之镇)、“善琏湖笔”(文房四宝之首)。

    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这是一个比喻,按照他的财富多少来区分的,五百万银子以上的称象,一百万以上不到五百万的称牛,十万两以上不到一百万的是称狗。四象指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四象拥有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七千万两白银)。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2. 2004—13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特种邮票   2004.6.25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中国国家邮政局于2004年6月25日发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特种邮票1套4枚,这四枚邮票详情是:牌楼、古建筑群、南湖、月沼,四枚邮票面值均为80分。

   安徽省南部山川秀美、溪流奔湍,分布着上百个古村落,保存着众多雕饰精致、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民居,黔县境内约有3600幢,为皖南之最。其中西递、宏村两处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村四面环山,古民居120余幢,层楼叠院,溪水绕村,街景如画,村前明代胡文光的功德坊是该村标志性建筑。宏村始建于宋代,整个村落形若水牛,有古民居130余幢,自然融合在清山秀水之间,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让我们先从胡文光牌楼走进“牌楼”邮票,您会发现:西递村口的胡文光牌楼和邮票中的牌楼几乎完全一样,具有极高的保真度。在这套邮票中,惟独只有这一枚“牌楼”采用了景、画如出一辙的写真设计,而其他3枚采用的全都是“凸显邮票主旨、凝聚特色印象”的设计。画家作此设计的良苦用心,主要还是因为包括西递、宏村在内的整个古徽州地区牌楼、牌坊数量太多、而这些为数众多的牌楼、牌坊大同小异、难分难辨者也太多的缘故,加之方寸邮票的画面又太小,倘若不采用写真设计手法的话,势必会使人们难以确认其“胡文光牌楼”的特质。 
     “古建筑群”邮票,您会发现在这枚邮票的设计中,应天齐已将他的“印象”版画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他让您无法准确地说出这“古建筑群”邮票上的画面是西递村中的哪一处,然而却无法全部说出各个部分的出处。最为令人称奇的就是,展现在“古建筑群”邮票画面上的,是“西递韵味”最浓郁、是整个西递村中最为完美靓丽的徽派的古建筑。 
    “月沼”是一枚凝聚了画家最多巧思佳构的邮票,其最大的创意就是毅然选择了“夜之月沼”的特定意境,从而使这枚邮票凭籍其“诗情画意”的特质而与其他3枚邮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全套邮票凭添异彩。他摒弃了一般摄影家、画家在表现月沼风景时的全方位、大视角手法,而匠心独具地把视点瞄准向月沼的西北部局部,其用意在于:在不影响使人们一眼就能认出邮票上的“月沼风景”的前提下,又可以使湖畔古民居得以放大和凸显,与“皖南古村落”的邮票主题更吻合;同时,又给方寸画面腾出了悬挂山月的天空和倒映山月的湖面。“月沼”邮票上的月亮,堪称这套邮票设计中的神来之笔。 
     “南湖”一枚,人们感到最不可理解的谜团,就是在一般游客心中认为最为优美的湖中堤桥、湖畔垂柳和湖面游船这些南湖风光佳景未能在邮票画面上出现,这又是设计者的匠心创意:这与“皖南古村落”主题更加切题,假如让“湖中堤桥”进入邮票画面,势必要推远、缩小南湖书院等湖畔古民居群,同时,湖中堤桥一入画面,也容易使人产生欣赏障碍,把人们误导到苏、杭风光中去。

     宏村、西递是皖南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村周有闻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楼、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万村明祠“爱敬堂”等景观。宏村,经过前代人的辛勤劳作和后代人合理保护,现已得到世人的公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西递距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西递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2] 

     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

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3]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3.2002—9 《丽江古城》特种邮票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中国国家邮政局于2002年5月1日发行《丽江古城》特种邮票1套3枚,小全张1枚。邮票分别是:四方古城(上)、古城清流(左)、纳西民居。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该城东西主轴线上,排列着石牌坊、丹池、大殿等古建筑。“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有“家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354座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联结起大街小巷,形成跨水建楼的丽江街景。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位于滇西北高原。早在10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祖先的足迹,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丽江人”曾在此生活,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远古文明。丽江还是滇川藏大三角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和重要的“茶马古道”。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先民吸纳汉藏白等民族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这里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有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有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有多教合一的白沙壁画,而修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则是这一文明的典范。

  丽江县是我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县境内,海拔2400米,面积3.8平方公里。居民中66.7%是纳西族。古城始建于元初,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丽江古城(包括白沙,束河建筑群)是纳西族先民吸收、融合中原汉文化、藏哉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文化形成的纳西族古文化积淀圈,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全球罕见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至今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丽江古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水”,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源于玉龙雪山的清泉流入古城,在城北分成三支,每支又分成数十支溪流,自北向南随街入巷,“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为古城平增几分灵气。古城的五彩石路,睛不飞灰、雨不泥泞,民居则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代表。从选址、布局到城市建筑以及河道水系的利用,丽江古城都独具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12月4日,中国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城市布局特性、历史真实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没有城墙的古城:

  丽江(又称大研镇)是一座独特的古城,据《丽江地方志》载: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到明初,大研已有居民千余户,这座古城与众不同的是古城竟然没有城墙。丽江古城没有城墙是有掌故的。在隋唐时就迁居丽江的纳西部族首领麦良的第四代土司阿德,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越过千山万水朝觐明太祖,太祖给土司德取了汉姓为木,意思是朱下为木,《明史》卷314“云南土司传二”记:(洪武)十六年,蛮长木德来朝贡马,设丽江军马总管府,以木德为知府。从此木府七司在此设城,但始终没有筑城,这是因为木德认为木字四周有墙就是“困”字,会影响木家发展。木德本人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随吉安侯陆促亨平巨津土酋阿奴聪叛乱,又从西平侯沐英征景东、定边,皆有功,予世袭二十四年,木德死后,子初当袭。

  丽江三绝:

  纳西古乐:是我国仅存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组曲的古乐,古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白沙细乐》,据《丽江府志略》记:“此曲相传为元人遗音”,今天已濒于泯灭。另一部分由丽江民族文工团乐队根据196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省歌舞团挖掘整理的总谱作为保留节目。

  白沙壁画:主要分布在古城中及周边的觉显寺、万德宫、皈依堂、雪松寺等十几处,成画年代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约300年间绘制而成,其中尤以作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大宝积宫“观音普门品经”、“莲花生大师”、“孔雀明王海会图”为最。

  东巴文: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经中含有纳西人创作的故事,文字语言是由信奉东巴教的教徒用象形文字书写而成的,东巴经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丽江的特色:

  丽江确实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有纳西、彝、傈僳等12个民族。丽江古城附近有离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玉龙雪山,泸沽湖畔生活着母系社会活典型、神秘的女儿国的摩梭人。

  丽江古城地处海拔2400米高原上,背靠玉龙雪山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景绝佳。玉泉水从城西北角分支流贯穿全城,城内所有建筑物都环水而建。近年在航拍时发现丽江古城的建筑呈八卦形分布,如果确实的话,那真是古代纳西族人创造的一个奇迹。纳西人创造的民居也是别具特色,其中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由通房、左右厢房及照壁合围而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坊房屋组成封闭式四合院,除中院外,四角另有四个小天井,以利采光、通风、排水,这是别处没有的。纳西人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颇深,其庭院布局主次分明,正房占主导地位,以高大为尊,正中为尊,正房楼上明间设神龛,左供天地君亲师,中供观音,赵公元帅,右供祖宗牌位,定时、定节祭祀。

 

 4.2009--9《凤凰古城》特种邮票  2009.5.23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中国古村镇邮票

    2009年5月23日发行《凤凰古城》特种邮票1套3枚。画面分别取景于凤凰古城北门、凤凰古城虹桥和凤凰古城正街,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城楼和北门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天王庙、万寿宫、大成殿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   
      凤凰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区集中了凤凰大多数的古老建筑,是凤凰县的核心景区,值得细细品味。
      如果你想目睹真正的湘西风情,就不得不到凤凰古城(又名沱江镇)走一趟。凤凰紧邻沱江而建,吊脚木楼布满山坡。这里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他曾在《边城》中描绘过它素朴而迷人的风情。
       凤凰地处湖南湘西自治州南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历史悠久。关于县名,据《凤凰厅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受”。在县城以西五十里有一名山,其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昂首展尾,人们为取吉祥,称为凤凰山。
      《湖南省志》中记载:“凤凰营,即凤凰山。在县治西50里”。由此可见,凤凰县的美名来自凤凰山。春秋战国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凤凰曾属不同的县郡,名称也多次的变迁,直至1957年才最后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 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古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凤凰八绝
    1.沱江边的菜场以及在河边捣衣的女人。
    2.沙湾的吊脚楼。
    3.北门外沱江边上的露天餐座。
    4.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的文昌阁小学。
    5.黄丝桥古城。
    6.文庙、天王庙、武侯祠、文昌阁、笔架城,查地图可以找到。
    7.黄永玉题字的理发店,师傅有推拿的绝活,专治落枕。
    8.古戏台是当地画家的聚会地。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 
  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
  
    陈斗南古宅院

  凤凰古城陈斗南宅院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由前进、天井、中堂及后进组成,为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墙高深严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府,陈宅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斗南将军(1886-1931),1924年-1925年间与贺龙为湘西巡防军同僚,关系密切。1926年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间贺龙领导工农革命军时在鄂南、湘北闹革命受挫来湘西,陈渠珍委派陈斗南支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1931年患恶口疮抢救无效,病故于汉口医院。
  陈范将军(1909-1943)为陈斗南之侄,1937年率部参加抗日战争,血战嘉善。2005年中共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状及奖章。
  陈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张传人张秋潭大师的封世之作,被专家、教授赞誉为国家级乃至世界极的泥塑艺术精品。
  而且陈斗南宅院还是《乌龙山剿匪记》、《未代苗王》、《我心飞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视剧内景拍摄地。
  
     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
  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城墙厚0.8米,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顶部的中间填充物改为石灰、鹅卵石、黄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约0.33米,上面铺以红砂块石。城楼高11米,大门上方有枪眼8孔。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古城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古城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熊希龄故居

  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故居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比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于苗族情调,故居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9年6月25日(农历)熊希龄先生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这位风云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祠堂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南方长城

  中国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长城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被称为“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古城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
  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庭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
  也许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争议,景点应和北方长城一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天星山

  天星山在凤凰城北35公里,是乾嘉苗民起义的根据地,为苗族聚居区腹地。因交通闭塞,虽有名但见其真面目者极少,附近的苗寨古木参天、民风淳朴。天星山兀然独立,藤萝密布,周围山多林茂,景色宜人。
  
    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现名黄丝桥”),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国后省县政府又拔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
  黄丝桥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钻细凿,石面平整,工艺考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砌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东门城楼题“和育门”,西门城楼题“实城门”,北门城楼“日光门”。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
  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垜300个,还有两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遥想当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动,还有城外山头的碉楼狼烟滚滚,仿佛还看见刀剑交接之影,听见搏杀呼号之声,刹那间产生一种悲壮感。1983年10月黄丝桥古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于县城北四公里处,属典型的碳酸盐岩洞,该洞以奇、秀、阔、幽四大特色著称。洞长6000余米,共分五大景区:即古战场、画廊、天堂、龙宫和阴阳河。洞中有山,奇梁洞图片山中有洞,洞洞相连。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飞瀑于一洞,由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石钟乳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瑰丽的画卷。一条小溪穿洞而过,水流平缓,灯光打在岩壁上,皱襞倒影在水中,如梦如幻。岩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打在石笋、石幔及石花上,营造出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内有一大厅,据传是苗民纠集的地方,厅里立着一块带一个小孔的石头,对着小孔“呜呜”地吹,整个大厅会回荡着低沉的号角声,当年的苗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传令的。
  
    山江苗寨

  山江苗寨(又名总兵营)位于凤凰西北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之中,是一个具有浓郁苗族生活气息的小山寨。苗语称山江为“叭固”,意为蛤蟆洞,因寨边有个山洞,蛤蟆甚多,故而得名。称山江为总兵营则源于清朝镇压苗民起义时在此驻兵设过总兵营房。至于叫"山江"则因解放后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库,苗寨缺水、水库修成后观者如潮,人们称"叭固"为山江,久之,行政区名便随之改为"山江"。山江,保留着古老的苗家习俗。
  鲜丽夺目的苗族服饰,情调别致的拦门酒,风格独特的卡鼓、拦路歌、边边场,会使你耳目一新,如痴如醉;还有传统节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对唱,又会使您心动神摇,叹为观止。
  
    沱江吊脚楼

  沱江河是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坐上乌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
  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
  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
  
    北门古城楼

  凤凰古城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北面,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乃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
  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古城的建设也得到加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北门古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呈一半月拱,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控制防御城门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围。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 
  
    王村芙蓉镇

  王村古镇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是猛洞河水道旅游的门户,猛洞河风景区的南大门,这里铁路、公路、水运交通方便。镇中风光风情独特.五里青石板长街,两傍板门店铺,土家吊角楼顺坡而建,淳朴的土家民族风情十分迷人。战国时代楚王马希范与土司王彭世愁争战盟约所立的“溪洲铜柱”依然如故,中国重点保护文物“溪洲铜柱”,上面铭刻2300多字,记载公元940年楚王王与土司罢兵言和盟约,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此外,这里还有高约60米,宽70米的王村瀑布,人可在瀑布帘后行走,如置身于水晶宫。王村幽深的小巷,青石板的长街、土家的吊脚楼和纯朴的民风吸引了游人,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电影导演的目光,1986年著名电影导演把这里选作了电影《芙蓉镇》的外景拍摄地,于是王村又有了一个名字叫做芙蓉镇。完好的外景地,将饱你的“眼福”,品尝一碗“米豆腐”将饱你的“口福”。然而,对于多数王村人来说,尽管电影《芙蓉镇》和近年兴起的旅游热多少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但他们闲适的生活生活如同那个久远的旧梦,依旧沉睡着。来王村,土家人的织锦不可不看。在临街的作坊里,古老的织机声是古镇特有的天籁。
  这些呢就是土家的织锦,当地人把它叫做西兰卡普,也就是花被面的意思,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颜色大红大绿色彩鲜艳非常的漂亮,那现在它就不仅仅作为被面来使用了,它还可以做床垫,沙发靠垫,还有壁挂什么的,从工艺上来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上面这种传统工艺的,而且它是个棉纱制作的,那另外一种呢就是下面这种现代派的。茅古斯舞、猛洞河的风光,都是织锦的主要内容,土家人对自己家乡和生活的偏爱,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描述着,没有太多的矮饰。王村的黄昏在不知不觉来临。这时,夕阳西下,远山悠悠,一曲无声的渔舟唱晚。

 

5. 2013-12 《中国古镇(一)》特种邮票  2013.5.19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中国邮政于“中国旅游日”,发行《中国古镇(一)》特种邮票一套8枚,志号:2013-12,全套邮票面值9.60元。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浙江宁海前童镇、重庆合川涞滩镇、福建邵武和平镇、河南淅州荆紫关镇、云南腾冲和顺镇、广东珠海唐家湾镇、四川宜宾李庄镇和山西灵石静升镇。

    为配合中国旅游日宣传,《美丽中国》普通邮票第一组,《马踏飞燕》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也将于同日发行。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镇》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有的古镇因商贸发达而繁盛一时,有的古镇抗击过外来侵略、经历重大战役,有的古镇由于独特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别样的物产和民情风俗,有的古镇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而名闻天下,有的古镇则以红色记忆而载入史册……一座座古镇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文百科全书。


  1.四川宜宾李庄镇

  李庄在四川宜宾市浩荡长江的南岸,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李庄是一个人口仅有1.2万人的偏僻的小镇,错落有致的木阁楼、青石板铺就的狭窄的小巷、高大的木门槛和沉重的木门、一座座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宅古庙,使它在全国早已声名遐迩,更使其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所以,在我国又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说。

  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广县,治设今李庄。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为南溪县第三区公所治所,19839月,随李庄区划归宜宾市领属。

  李庄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10余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镇内的羊街、席子巷等,风格古朴,反映了明、清时代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

该镇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山西灵石静升镇

  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静升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灵石县静升镇,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山庄古镇,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民间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以及人们的寄托和追求,同时也造就着理想空间,把人们的信仰、愿望有节奏地安排布局于起居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雕刻图案纹样,把主人的思想寄托全部融汇其中,造成一个理想氛围,以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教化他人、制约后人,其功能不可估量。该建筑群居高临下,层层梯升,融南方之集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扩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感受。当你走进两进或三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让你感到既宽敞博大,又曲径通幽,尤其是登上最高楼层后回阵顾盼,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使人舒展清心。无论你步入哪座院落,这变化丰富的建筑群体,让你情不自禁地停步欣赏。这种有音乐般的节奏美、诗一般的抒情美、画一般的意境美的建筑审美客体,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升腾。

    3.浙江宁海前童镇

  前童镇于 20076月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位于宁海县西南,历史上是童氏家族的繁居之地。该地前有状元峰,后卫梁皇山,东倚塔山,西卧鹿山,梁皇溪自西北而东流,从村后绕至村东,白溪从西南而来,经村前至东与梁皇溪汇合东流入三门湾。村东有孝女湖。前童自童氏先祖于南宋绍定年间至此定居繁衍至今,已经有800余年历史。现前童古村仍较好地保存着山水交融、天人合一的具有明清特色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地处丘陵地带的前童有清渠绕村户,古宅独风姿、崇教出人杰,风情自缤纷四大特征。前童绕村依水而建,清彻见底的溪水有洗涤渠灌之利,但无行舟使舶之便,前童人饮用的都以井水为主;传统民居是构成古村的最主要因素,建筑风格上与宁波一带有所不同。如梁架斗拱、门、窗等雕饰较多,马头墙外端起翘明显,有草龙、卷草等装饰,山墙的顶端做成马头墙状,并高高耸起形如碑牌。主要建筑有大宗祠、大夫第、好义堂等等;前童虽为山间一野村,但童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提倡治心修身之道。从南宋至清末,前童出过举人2 名,有秀才以上功名者 202名。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曾在这里活动,产生过如曾任浙江临时都督、护国军军长等职的童保暄等叱咤风云的人物;前童在风情民俗、传统工艺、土特产等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一面,行会用的鼓亭、台阁等制作、雕饰十分精美,是传统工艺中的代表作,被誉为“鼓亭之乡”。

  4.广东珠海唐家湾镇

  唐家湾镇位于珠海香洲区北部,北邻中山市,全镇总面积 130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0万人。唐家湾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如清末兴办洋务企业的唐廷枢,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仪态中共早期革命领袖苏兆征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此。这里还有共乐园,望慈山房,白石街等一批古迹和纪念地,还盛产“唐家叠石蚝油”,“那洲红薯”,“永丰沙葛”,“上栅椰菜”,“官塘木薯”。京珠高速的珠海出口就设在唐家湾镇下栅附近。

  唐家湾镇有“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国海第一湾”之誉,被称为“陆岛相望岭南重镇、风云史迹近代名镇、携故纳今城中古镇、山海园林栖居美镇”,拥有着珠海市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最先进的科教资源和最良好的生态资源

   5.重庆合川涞滩镇

  涞滩镇位于合川东北部的渠江西岸鹫峰山上,幅员面积79.49平方公里,人口45736人,距合川主城区32公里,距重庆城区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涞滩镇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涞滩——双龙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小十景之一。

  涞滩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拥有重庆市第二大湖——双龙湖和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涞滩古镇。“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是古镇给人的第一感觉。涞滩古镇始建于宋,清嘉庆年间修筑城寨,同治元年加筑瓮城,成为典型的山寨式城镇。古镇以城寨为主导,临街房屋多为二层,两侧房屋毗连,高低错落有致,街道皆以青石铺地。座落在老街尽头的二佛寺、文昌宫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精品,其中二佛寺为唐代古刹,寺内有摩崖造像42龛,1700尊。其中释迦牟尼像12.5米,更是有“乐山大佛,涞滩二佛”美誉。早在1956年,二佛寺就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涞滩古镇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9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十大保护古镇”,2003年被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古、奇、特、秀、韵味独特,名扬于世。镇内的双龙湖景区有6800亩的水面,经过几年的开发,使双龙湖的青山绿水更添灵气,成为合川旅游中的又一个看点。

  6.河南淅州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距淅川县城75公里,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丹江穿境而过。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充分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称“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临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据权威人士言,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长 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七百余间明清时期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又名大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

    7.云南腾冲县和顺镇

  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距离腾冲县城公里。有“火山环抱中的桃源仙境”之美誉。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归侨、侨眷占全镇人口的 80%。和顺侨乡风光绮丽。大盈江水环绕和顺坝蜿蜒流淌,从断崖泻下,形成一道飞珠溅玉的瀑布,即著名的“龙洞垂帘”。沿大盈江而下,有吸水洞、薄刀岭、小叠水、独石峰、大石壁等自然奇景。龙潭池畔的元龙阁雕梁画栋,建筑精巧。鳌峰寺古老雄伟。附近魁阁,有众多碑铭石刻。双虹桥被一泓碧水环抱,四周翠柳摇曳,风景如画。

  和顺古名温暾村。有三合河绕乡流过,改名“和(河)顺”。一说“和顺”源自“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句,表达当地人们向往和睦、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的地方。和顺镇内古建筑保存较多,古朴典雅的祠堂、牌坊、亭阁、月台、石栏比比皆是。街道清洁,房舍整齐。小巷里全为石板条镶砌。每个巷口,都有一个半园形月台,有大树蔽荫,有石桌石凳石围栏,供老少歇息。巷口上方悬挂有名人题写的匾额,其中有胡适等人书写的。村道边有块镶嵌在墙上的节孝石碑,是云南剑川白族诗人赵藩书写,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成都武候词对联也都是赵藩所书写。

  8.福建邵武和平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平镇,素有长兴南大门之称,东连湖州,西接安吉,北临西苕溪,南倚天目山脉,中贯省道鹿唐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和平古镇建置始于唐朝,保存着近三百幢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唐代越族的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愁思岭隘道就在和平镇境内,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至今,古镇内还保存着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和平书院”,明末抗清军事家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李、黄、廖三姓氏的座“大夫第”,以及岐山公祠、丁氏公祠、司马第、天后宫等近200幢典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和平镇历史文化悠久,是邵武历史上第一古镇,早在四千年前便有人类繁衍居住。和平旧称“禾坪”,取地势平坦和盛产稻谷之意。和平古镇历来以教育发达、文风炽盛、英才不断、贤能辈出而闻名,被后世誉为人杰地灵之地。宋至清仅进士就有一百多人,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文学家、书法家也是层出不穷。最为杰出的要数后唐工部侍郎黄峭,他是南方各省和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大多数黄氏公认的开基始祖。和平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两名宰相、六名尚书、137名进士,故和平又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

和平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当时诸多的名家到和平讲学,如朱熹在和平讲学,也吸收了和平的一些思想文化。和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和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独特习俗,由此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

 

12.建议发行平遥古城特种邮票

中国古村镇邮票

中国古村镇邮票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平遥还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建议发行一套《平遥古城》邮票,把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搬上国家名片,可以设计成四枚邮票和一枚小全张,内容:平遥古城墙、镇国寺、双林寺、日升昌票号。
     1、平遥古城墙 是明洪武三年重修,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城池周长6163米,墙高6——13米,外筑垛口高2米。上筑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池设六门,外筑瓮城,南北各一,东西各二,东南墙上筑魁星楼,整个城池呈龟形,素有“龟城”之说。
     2、镇国寺 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全寺没有一根钉子,所有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相互卯碶而成,实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瑰宝。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3、双林寺 是古城第三宝,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
     4、日升昌票号 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在平遥西大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