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久的鸣虫文化史与鸣虫行业--赵伯光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24

——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赵伯光


    鸣虫文化包括蟋蟀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的诗经上就有关于鸣虫及蟋蟀的记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斯螽、莎鸡、蟋蟀都是人们今天还在玩着的鸣虫。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其他国家的人们在那么早就了解和观赏这样的昆虫。鸣虫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在琴、棋、书、画、花、鸟、鱼这八项娱乐方式上,只有虫的器具是最讲究最繁杂的。我国出土最早的蟋蟀过笼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过笼就是现在的形状,就是说一千多年以前蟋蟀器具就已定形。很多古老的鸣虫器具精美、细腻,已经成为人们追捧的收藏品。

    最早的蟋蟀谱出自宋朝宰相贾似道之手,距今已经800多年的历史,早于中国象棋谱、围棋谱、国际象棋谱四百多年。以后明朝,清朝民国到现在描写和研究鸣虫活动、鸣虫饲养的书有几十本。可见人们对鸣虫文化的重视。

    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虫文化由于受到皇家宫府文化的融合与推动,无论是从虫具细分的考究程度上,还是从选养品种研究的精细程度上,都对中国整个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现在的北京城已经由原来的工业城市向文化和旅游城市方向发展,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北京的鸣虫和蟋蟀的爱好者也在成倍的增加,这中间既有老人也有学生,可以说包含了各界各方面的人士。一方面表明北京的鸣虫文化蟋蟀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同时也告诉我们正确的组织和引导鸣虫文化、蟋蟀文化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北京市这样,全国也是这样。全国有二十几个城市的人都玩鸣虫,尤其是大城市,据来自山东宁阳的消息,每年全国到山东收蟋蟀的经济产值大约在三亿元左右。

    鸣虫文化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人们对于鸣虫的喜爱造就了鸣虫行业,先说蟋蟀用具,蟋蟀用具先从蛐蛐罐开始说,蛐蛐罐分罐里罐外,罐里的用具有①过笼;②水槽;③食板;④提笼;⑤轰子;⑥草探;⑦平盖网;⑧小起罩;⑨探筒;⑩食铲; 11食勺 ,罐外有①捕虫网;②钢钎;③竹筒;④提罐;⑤提匣⑥秤;⑦斗盆;⑧风签;⑨水牌。加上蛐蛐罐二十一种用具,这是必备的,还有不必备的。有这些用具就有了造这些用具的作坊工厂。这些用具造型各异,材料繁杂,有粗糙的,有精美的,也有考究的,粗糙的有泥的、瓷的;讲究的;有象牙的,有玳瑁的,小叶紫檀、黄花梨的。这说的是蛐蛐用具。

    再说鸣虫,鸣虫有十几种,饲养鸣虫的用具,简单的说有罐,有盒、有笼等等。同样也是器具繁杂,材料繁多,作工更加讲究、细致。

    目前收藏界呈上升趋势的有葫芦和老蛐蛐罐的收藏。

    上面说的是鸣虫器具文化,那么虫本身还有它的文化,先说鸣虫,故名思议,就是听叫的虫,在一个品种的鸣虫里,挑到一只好的鸣虫也是极难的。要看它的体型、膀型。比如说挑蝈蝈,这是大型鸣虫,比较好挑,有它的一定规律,除了身体形状之外,主要看翅膀形状,简单地说翅膀要宽、长、度、高、厚、严。但是,就是按照这种规律挑了也未必能挑到最好的蝈蝈,就好像我们的教练挑选运动员一样。在学校的孩子们当中,按照各种运动的要求挑选运动员,有蓝球的、游泳的、体操的,举重的等等。把符合要求的孩子们挑出,同样的训练方法最优秀的也只是一两个,这些道理是相通的。

    在蛐蛐的挑选饲养方面就更难了,因为蛐蛐的魅力除了鸣叫好听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打斗,在我们尊敬、崇拜的英雄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决不退让的精神,在蛐蛐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达官显贵们甚至皇帝都珍爱不已的原因,试问皇帝有什么玩不了?玩不起?为什么对蛐蛐如此的偏爱,可见蛐蛐的魅力。

    目前玩鸣虫,玩蟋蟀的至少有几百万人,那么也就衍生了鸣虫行业,每年的秋冬两季只说北京天桥花鸟市场,地摊58个,全都挤满。商户房40间,全都占严,每一个地摊上的农民也好、市民也好,利润在3元左右,北京的花鸟市场有4、5个,带动的从业人员就可想而知了。

    天津的鸣虫份房,据业内人士讲有二千多个,中国的鸣虫市场鸣虫的来源主要是天津,每一个份房至少也要出几千条虫,那么每年在全国花鸟市场销售的鸣虫就是几千万条。

    坐店的人要经营蟋蟀用具,又要有多少作坊和工厂在支撑着店铺呢?

    国内有许多较大的繁殖专家和蟋蟀罐制作专家,他们繁养的蝈蝈每年几万条到十几万条,他们生产的蛐蛐罐少则几万只多则十几万只。但是,鸣虫这个在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行业仍然还没有形成大型的产业模式。

    在鸣虫文化里,蛐蛐的比赛一直就是有监局的,现在叫裁判。这就是一个新行业,中国的鸣虫文化悠久,有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器具,这些器具的鉴别又是一个行业,应该叫鉴赏师,鸣虫器具里有葫芦,葫芦种植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不是谁都能种出好的葫芦来的,不叫农民而应叫葫芦种植技师。

    那么在鸣虫产业里,应该有古代鸣虫器具鉴赏师、蛐蛐罐制作技师、蟋蟀鉴赏师、葫芦种植技师、鸣虫器具后期制作技师。这些名称都是在鸣虫行业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只不过还没有被国家认定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鸣虫比赛的问题,蟋蟀的比赛在历史上只有约局,互相商量,定个日子在一起一斗就行了,现在有了蟋蟀比赛,北京的蟋蟀友谊赛已经组织了十九年,今年将是第二十个年头,我们说蟋蟀比赛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它可以做广泛的宣传,如果有哪个企业愿意支持这种比赛,它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比赛,既扩大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同时也支持、传承、弘扬了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民俗文化。

    最近这几年的比赛经常有外国人来拍摄、录相,他们很感兴趣,为中国人发明的这种比赛项目赞叹不已。去年举办的一场“鸿钰杯”蟋蟀大奖赛,只用了两天时间,结果在四天之间就有71家媒体作了报道,其中还有四家国外媒体,说明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热切的期望有慷慨的企业家来支持这个古老的民俗文化的行业,使之能够更好的发展,像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牛一样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况且蟋蟀的打斗是不流血的、是文明的。

    中国的鸣虫民俗文化是中国独有的,几千年来受到国人的喜爱,所以才能流传至今,乒乓球、台球、羽毛球打得再好,也是引进国外的,足球拼命重视也是外国的,而鸣虫民俗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本生本土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为明年举办全国鸣虫大赛做好准备。
   
    过去提笼架鸟、玩虫玩鸟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纨绔子弟的作风,登不了大雅之堂。而现今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光大,作为一种职业去推崇,这是历史的进步,是时代的发展,是变化着的市场需求。
   
    作为首都鸣虫业的带头人,我们一定引领着鸣虫爱好者,向着规范、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在为传承民俗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规范这个行业、引领新兴职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