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在帮孩子,还是害孩子?

 大漠孤烟77 2014-10-24

有一次,我带丸子去参加一个面向家庭的活动。活动主办方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到门口,然后在外面等候。进去后,每个孩子凭借事先取得的卡片,自己去报到。由于都是小学以上的孩子,我认为这个设置挺好。

但是,现场的情况,则是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冲进会场,拿着孩子的卡片,帮助自己的孩子报到——任凭现场的组织人员如何劝阻,都挤到前面抢占位置。

我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我看到小丸子瘦弱的身体,被一堆强壮的大人挤得东倒西歪。她努力地跳起来,努力了很久,都无法报名,我真的是心如刀割。

但是,我忍住了。忍住了自己的眼泪,也忍住了冲进去帮助她。因为我知道,她迟早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都要学会自己去争取权利,都需要自己独立去处理问题。

最终,我看到她高举着小手,大声地喊,“老师,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终于,报到成功了。

等活动出来,我装作不经意地问她,报名时顺利吗。她说,可不顺利了,人又多,柜台又高,老师根本看不到她。我又问,那你怎么办呢?她说,我嗓门大,就举着手,跳高点儿,大声叫呗。我又说,人那么多,那你下次还敢自己报到吗?她说,可以啊,我发现侧面的柜台矮一点,我去那里!我轻轻地搂过她,欣慰地轻轻挨着她的头发。

我想,这种情况,肯定还会发生很多次。而我也想通过这些事情,让小丸子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父母家人,没有人有义务对她好。同样的,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是都那么公平公正,有很多时候会遇到欺负她的人,也会遇到委屈的境况。

但是,我更想让她知道,父母并非是她无所不在的保护神,可以帮助她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她遇到问题,回头找不到父母的身影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蹲在那里痛哭,而是自己去面对。

我宁愿现在看到小丸子因为被插队,被抢玩具,被大孩子欺负……这些事情而为难,受委屈,然后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也不愿意,因为有我们的帮助,她从小就被保护,被屏蔽困难,然后长大后,遇到更大的困难,因为不会处理,又转回来寻求我们的帮助。

在那个时候,父母已经有心无力,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了。更何况,父母也都有离开孩子的那一天。

帮孩子怎么变成了害孩子?

在家庭教育里,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一旦父母采用过度帮助的教育方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骄横自满的问题。如果家境一般,还则罢了,毕竟父母能力有限,孩子也逐渐会因为碰壁而吸取教训。

如果家境很好,则孩子很容易在很小的时候就比其他孩子有优越感,就算出点儿事情,父母也会摆平,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就很容易出比较大的问题。例子我这里就不举了,身边的,新闻里的,比比皆是。这真的不是“帮”,而是“害”了!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第一批独生子女的出生,有过“小皇帝”的现象,还曾经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物质生活好了,该如何对待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在当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今天,则是这一代的70后、80后,自己当父母的时候了。又恰逢新一轮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时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家庭都在为孩子未来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今天的孩子,不仅是生活中的小皇帝,还在父母的帮助下,要成为社会的小精英,体育的小健将,艺术的小天才,团体里的小领袖。

本来,孩子的成长,应该和任何生物的成长一样,有其自然的规律和时间。但是,很多父母过于强调结果,而且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取得结果。那么,帮起来的范围,帮起来的力度,往往会有用力过猛的情况。

是的,在一个家庭里,孩子是最受呵护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最珍爱的宝贝;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小天使。

当孩子还是婴儿时期,在家里生活的时候,自然是百般地宠爱与呵护,不说百依百顺吧,基本上所有合理的要求都会被父母满足。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去公园里玩耍,开始去上幼儿园,上小学,开始尝试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开始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成长……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对于父母来说,哪些要帮,哪些适当帮,哪些不能帮,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帮的好了,孩子受益终身,帮的错了,贻害无穷。

一、随着身体成长,自己可以掌握的,不要帮。

前时,小丸子因为换牙,新牙长出来乳牙还没掉,去看医生。医生一幅司空见惯的神情,说这是这些年太常见的现象了,“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孩子,吃的太精细,太绵软,乳牙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使用,所以,也就不容易自动更替了”。

我忽然想起来,丸子奶奶经常为了照顾丸子,帮她把硬的东西挑出来。当时我也隐隐觉得不太对,但没有想到,还真的是对发育和成长有影响。

我自己的家庭,以及周围很多的家庭,都有一种意识,就是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该如何去帮助孩子获得。

有的家长,保护欲望过强,生怕孩子有什么危险。重一点的东西就帮孩子拿,硬一些的东西就帮孩子咬开,有刺的东西就帮孩子挑出,甚至怕孩子洗的手不干净帮他洗……这造成了很多低能的孩子,年龄是长大了,但无论是身体的协调性还是基本生活能力,都非常弱。

在儿童游乐场上,最容易看到家长帮孩子造成的结果。家长坐在长椅上,喝着咖啡看着书,孩子则上蹿下跳,一个跟斗从秋千上翻下来,拍拍身上的土,又去玩儿了;家长跟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在梯子上爬,一边护着孩子,一边指导着,“对的,先伸左脚,然后再跟上右脚”,孩子则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爬着;更有一些家长,拉着想进入游乐场的孩子,说“这些秋千、蹦床很危险,咱们不玩儿”,而孩子则根本连自己走过去的机会都没有。

有的家长,则是促进心态过猛,生怕耽误了孩子的生长期。于是给孩子吃各种营养品,带孩子给做各种的测试,甚至给采用未经科学认定的方法……但是,其结果却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越是帮的多,孩子的身体越是发育的慢,发展的不够均衡,这真是一种欲速不达,适得其反的反讽。

在孩子学步的阶段,用学步车帮他学走路,结果是造成了孩子的感统失调;在孩子正常地认知过程中,用什么闪卡去让孩子认识颜色形状,结果造成孩子的视力受损,注意力涣散;在孩子自己动手能力的成长阶段,上什么身体开发课程,结果造成孩子运动失调……

二、知识学习中自己需要掌握的,不要帮。

说完身体,再来说智力。这真的是一脉相承的。

很多家长或许出于鼓励的动机,或者想尽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总是越俎代庖地“帮助”孩子,来取得结果的成功。

在一次小丸子参加的儿童绘制雕塑胚胎的比赛中,我们和小丸子在家里一起调颜料,画雕像。说实话,才四五岁的孩子,涂画的很随意,连一些地方的色彩都没有涂均匀。但是,我想,这不就是孩子真实的创作吗?

当我们很不好意思地把这件“半成品”交上去之后,根本没有期望能够得到什么名次,权当是作为一次有趣的体验和经历罢了。但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作品被评为儿童组的唯一特等奖。雕塑家本人在颁奖的时候,说这个作品虽然不成熟,但充满了童真,还说小丸子是她的老师。

这真的让我十分震惊,也更加坚定了在知识学习的领域,不帮孩子的信念。直到今天,热爱画画的小丸子,还没有学过一天素描,也没有上过一堂正规的美术培训班。

正如孩子去学校,是为了获得自己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考取高分一样。当孩子在任何的一个领域内学习,都不是为了得到某些眼前的结果。很多家长拿着孩子稚嫩的手,甚至推开孩子的手(是的,我很多次亲眼所见),自己去完成一个画稿,然后写上孩子的名字,作为孩子的作品。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曾经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就是当我发现错误的时候,是不是及时地纠正。后来,在我自己阅读的时候,我忽然想通了,就是当出现一个我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我是立即停下来去查字典,还是先接着读下去——这不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而是学习方向的问题。

我想,当我的孩子在向我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我是不会打断她的发音或者语法错误的——那将让她失去讲述的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她自己发现错误,并通过自己的方法改正的能力。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具有几十年儿童绘画教育的老师。我问她,当她看到孩子的作品出现明显的艺术上的缺陷时,会不会帮孩子修补或改正,以得到一幅更好的作品?她说,“绝不,修补的话,我得到的是一幅作品,不修补的话,我得到的是一个未来的艺术家——他会创作很多很多的作品。”

我和她心领神会地一笑。我想,艺术是这样,数学、科学、写作、音乐……道理都是想通的,也都是如此。

三、性格塑造中,孩子要自己成长的,不要帮。

前几天,我遇到丸子的老师,和她交流丸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她说,丸子有些慢——不过,这不是什么缺点,不需要改正。我为丸子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而庆幸。

要知道,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去改变的时候,其实是在试图改变每个孩子的个性。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因为“不同”才显得有各自的价值,而不是依照别人的标准,去改变自己最宝贵的部分。

是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好。于是,就会按照理想中的完美小孩儿,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帮助自己的孩子不断提高。

父母要做的,不是去帮助一个行动很慢的孩子,帮他穿好鞋子,帮他完成作业,而是等待他在自己的性格之上,逐渐学会自己做事的方式;同样的,也不是帮助一个屁股尖尖的孩子,让他学会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看半个小时的书,他自然会有他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家属院里有一位男同学,非常乖巧,也非常敏感。几乎受到任何的一点委屈,哪怕只是别人善意的玩笑,都会哭鼻子伤心很久。他的父母也经常为此忧心忡忡,生怕他不够坚强,性格太懦弱。但是,几乎在某一天,他就忽然变成了一个小男子汉了。

后来,我问他是怎么有这么大的转变的,他对我说,“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哭鼻子一点儿用了没有,然后,我就对自己说,‘我以后再也不哭了’,就这样”。

关于性格和处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不掌握正确的那一方。如果父母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自认为是在帮助孩子,那么,孩子自己的个性就会被压抑,也会丧失了自己学习生存之道的本领。

这就像一个孩子冲着南墙走去,家长尽量不要去拉着——孩子所面临的南墙,不会有什么危险,他撞到了南墙,自然就会疼痛,也就学会了躲避和回头。但是,如果家长帮助孩子在南墙上垫上海绵,或者强行拉着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一旦遇到南墙,就会撞的很痛,受伤很重。

四、现实社会中,孩子必须要经历的,不要帮。

前几天,我带小丸子去超市里买东西。我跟丸子说,你一个人去买单,可以吗?小丸子说,好呀。然后,我就去附近看其他的东西,由小丸子一个人去买单。

小丸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集体去过沃尔玛体验购物经验。在外出旅行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和她一起去办理酒店入驻,乘车买票,超市购物等等的事情。没想到,这一次出现了状况。

由于排队的人很多,小丸子站在那里,很容易地就被其他大人所忽略。丸子很委屈地看着我,想让我帮帮她,但我示意这需要她自己完成。于是,她只好又排到队伍后面,完成了购买。

父母想保护孩子的心理,我想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这个世界凭借父母的保护,想让孩子获得安全和幸福,其力量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更为危险的,则是父母破坏规则,去帮助孩子。几乎每一天,我都会看到拉着孩子的手去闯红灯的父母,我也在来信中,看到父母为孩子不迟到而拦住公交车的事情。

或许,很多父母有自己的理由,譬如大家都犯规了,如果自己不犯规,孩子就吃亏了。也或者,父母认为有暂时的利益获得,比遵守规则要重要的多。

但是,非常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是为了自己或者家人,可以不遵守社会的秩序。我不知道,当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以此为犯罪的理由。但是,当父母为了孩子犯规的时候,受惩罚的是父母,可是,当孩子长大后自己犯规的时候,父母还能成为孩子的挡箭牌吗?

五、动用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和资源的,不要帮。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上学以来所有的同学。在学生时代,真的是家境比较好的同学有优势。当普通的家庭还不会给孩子买画板和吉他的时候,有些同学从小就弹钢琴跳芭蕾了。而且,当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考取大学的时候,有的同学真的凭借关系上了更好的学校。更大差距,则来自就业,我们辛苦地实习,找工作的时候,有的同学一毕业就高就在热门的部门和公司。

但是,当时间拉长到毕业十年,乃至更久一些。我忽然发现,当年那些凭借家庭很招摇很风光的同学,反而大多数不如平凡家庭的——仅有的几个,也是不怎么依靠家庭的。

尤其是其中一位同学,从进重点中学,到上大学,到毕业后进政府做公务员,到买房买车……一路上都是他很有能量的爸爸给一手安排的。但是,当其他的同学,有的考上了博士成为了学者,有的自己做企业成为了巨贾,有的在单位获得了升迁,而他十几年来,还是一个小科员,想离开又没有勇气,郁闷之极。

这个种子,其实是在孩提的时候,就已经种下的。

东方文化的传统,一向很讲究家庭的传承。这也造就了很多家长“辛苦一生为后代创下基业”的做法。但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否把自己的家境优势,都体现出来呢?

这时,我又一次想起,小丸子学校的校长,在家长会上有关“不送一枝花”的发言,“我们不提倡学生给老师送任何的礼物,包括一枝花。正是因为有人送了一枝花,就有人会送一束花;有人送了一束花,就有人会送一箱花;有人送了一箱花,就有人送一车花……”。

是的,我们要承认,每个家庭的具体条件是不同的。但是,不要把这种不同,带到孩子身上来。

我听说某些学校搞捐款,一些家长动辄让孩子捐几万几十万。这不是在帮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恰恰是给孩子挖下了一个深深的陷阱。

孩子本身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即便父母不去刻意提供,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譬如,家长课堂,这基本上已经够了。不要刻意地突出因为家庭原因,而造成的占有优势资源的不同。

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同,最好就是因为他自己本身,而不是父母和家庭。这个方面,至少家长不要去强调。家庭环境的好的,不要由此高傲,家庭环境一般的,也无须自卑。

综合以上所述,几乎都是家长不要帮孩子的方面。这么看来,家长可帮的的确不多——是的,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最好的结果。当孩子不是因为父母的不同,而自己去独立思考困惑,获得人生启迪,体会成长过程中的悲伤与喜悦,那么,孩子才会离开父母而独立去获得幸福的生活——这难道不是每一位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的最终理想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