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婆罗馆清言(明)(译、评)

 高山仙人掌 2014-10-24
●续娑罗馆清言

  (明)屠隆 原著


  1 ○饥乃加餐 倦然后卧

  饥乃加餐,菜食美于珍味;倦然后卧,草荐胜似重锑。

【注】饥了食味才美,倦了睡方香甜。大实话。
草荐:草铺;重锑:豪华的床;

   不过分被物质控制会更自由和自信
   我们看见别人享受更多就会很不平衡。在比较之下,更容易焦虑和苦闷。这不奇怪,是进步的动力之一。但太过分地追求物质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形,让我们偏执而刻板,失去美好的感受,忘记自己的大目标。

  2○流水游鱼互相忘 太空浮云两不碍

  流水相忘游鱼,游鱼相忘流水,即此便是天机;太空不碍浮云,浮云不碍太空,何处别有佛性?
【译文】
流水忘记了水中游动的鱼儿,游动的鱼儿也忘记了流水,这便是奥妙的天机;天空阻碍不了浮云,浮云也阻碍不了天空,哪里还能有这佛性?

【注】两两相忘,空无一物,即是天机佛性
   将禅意带入了生活. 晚明文人在平淡地记事中追求情思逸志,特别是在描写生活情趣时,往往借助现实中的一些景物传达心意,如袁宏道描写第一次游览西湖时的感受:“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己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吋也。” ((西湖》, (明人小品选》)
  简短的文字,灵巧的语言.就将西湖万千之美展现于我们的眼前,其艺术效果诚如李泽厚所言“几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干坡,半枝风叶,这里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在这极其简单的景色中,通过精练的笔墨,却传达出闲适无奈,淡淡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

3  ○皮囊速坏神识常存 佛性无边经书有限

  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于经书。

【注】生命短暂,灵魂不灭。经书是死的,毕竟有限;佛性无边,修行没尽头。

  4 ○入市而叹过路客 反观而照主人翁

  入市而叹过路客,纷纷扰扰,总是行尸;反观而照主人翁,灵灵莹莹,无非活佛

【注】 人之能在劳扰的尘缘与生死大事中急回头,转烦恼出人生火宅,得入清凉莲界,其中之灞柄在我。人若能反观自照,则主体不昏昧,性珠朗然自现,自能彰著主体的自主性。自主的主体,在自净其心的过程中,或置身於烟霞山林、花月凉风之间,解消所执,主体与自然万物往来,而各适其性,各得恬淡适意之乐。亦即主体或悟虚空不拒诸相,烦恼不碍菩提的自性,既不执人我之相、亦不生差别之心,主体能转迷入悟,可全个人之天真、可得自性之真如。

    活佛就是忘记了我,因为“我”的概念带来了烦恼和业。

  5 ○仕宦须登甲第 学道应出阴阳

  仕宦能登甲第,方免官府差徭;学道未出阴阳,终受阎君约束。修佛难去名利,尽为凡胎执著。

【注】要学修道就要学出点模样!


   6○暗室贞邪显露 自心善恶分明

  暗室贞邪谁见,忽而万口喧传;自心善恶炯然,凛于十王考校。

【注】身要严重,意要闲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徐,心要光明;量要阔大。

  7 ○香花幢盖本性弥陀 罗刹夜叉心中魔鬼

  香花幢盖,显本性之弥陀;罗刹夜叉,现心中之魔鬼。

【注】 魔鬼 vs 佛。 罗刹夜叉 都是你心中的魔鬼。


8  ○性源清所见皆佛心垢生所见皆魔

  性源既湛,则铁面铜头,化为诸佛;心垢未除,则玉毫金相,亦是群魔。


【注】 只有去除干净,才能显现佛旨。


9  至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

  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凡人除境不除心,境去而心犹牵绊。

【注】心与境的关系一如月与人、岸与舟,人虽走,舟虽行,但月既未移,岸亦不逐,湛然真性仍是自若,心似与境周旋,实则是随境皆安、应缘无碍。

   屠隆所言「除心不除境」「借境调心」皆是此意,除心并非截断众流地与外境隔绝,而是从消解工夫入手,体认除心后的境界(消除成执、染著),扫除一切思虑,於常人心念走作,易受外物干扰之时,以补收放心的功夫。此意即是在「有」的基础上,使「无」成为「有」的一个自然结果,其中的工夫就是随波逐流地物来顺应,在静处体悟也好,在事上磨练也好,意在消解「心」之执持,使其不染尘垢、不著色相,达至无我的真如境界
 
   淡适的境界—真性自若屠隆淡适生命情境的展现,是通过「除心不除境」的工夫,达至「心境两寂」,而展现「真性自若」的境界。其中之「真性」,即是佛家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自性,是染净同源、真妄不二的如来藏心;而「自若」者,即是随缘处顺。

心静,则境无碍;心烦,即使境静,无奈牵扯之心这是阳明心学的要点,在“事上磨


10○学问功夫於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亳发挂滞,便於全体有未融释处。人於生死念头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於此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

【注】喜生畏死,人之常情,看破生死,以无我为本体,来去自如。生死既不碍於心,本体真性自然清净灵明而无所染著,则生命方能进入恬淡适意之情境。 

  11 ○万缘皆假 一性惟真

  万缘皆假,一性惟真。圣人借假以修真,愚夫丧真而逐假

【注】所谓缘分,皆虚妄之相;佛性真实,还我本来面目。这就牵涉“本色”的问题,就是“情”,只要是直心、真心,就是佛性的映射。

  12 ○兴起修行念 除去名利心

  入道场而随喜,则修行之念勃兴;发丘墓而徘徊,则名利之心顿尽。故一念不清,宜以佛性而淘洗;六根未净,可取戒香而薰蒸。

【注】让心胸再广一点,让度量再大一点,如此即便是再浓的“情愫”,也不会再让自己轻易的“超载”,再多的“欲望之火”,也不会使自己焚心而亡。“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让奢求再少一些,让包袱再小一些,这样轻装简从,心境自会更加和谐,如此坦荡宽阔,生命的舞步必然是自由自在。

13  ○天堂人乐成佛难 阎浮人苦成佛易

  天堂人乐,乐尽则苦趣至,故其成佛也难;阎浮人苦,苦极则创心生,故其成佛也易。

【注】 古人云:“天堂人乐成佛难,阎浮人苦成佛易。”因为天界的人太快乐,过于放纵,终将乐尽苦来,成佛无门;阎浮提的人固然痛苦,但却因痛苦而生惩戒之心,并可依此而最终成佛。 



14  ○形体有销亡精神无陨灭

  形同木石,未免委运而销亡;神同虚空,岂得随形而陨灭。形有销亡,故愚蒙止知现在;神无陨灭,故圣智照见多生。

【注】有形的躯体总要消亡,无形的精神不会暝灭,故愚人只知现在,圣明预知来生。六道轮回。

  15 ○六道轮回长流浪证悟菩提即到家

  六道轮转,如江帆日夜乘潮,乘潮未有栖泊;一证菩提,若海艘须臾登岸,登岸岂复漂流。

【注】 一旦证悟,则万事结。

  16 ○春园风日丽 秋林景逾佳

  名花芳草,春园风日洵饶;红树青霜,秋林景色逾胜

【注】  学会欣赏。 人的心体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无论天理的要求到底是该忙碌还是该悠闲,它都不肯停息下来,一定要追逐一样东西才肯罢休。现在让我们看看天地之道,从冬至到立春,其中的时间是固定的,天地就是这样不紧不慢地运行,一秒不多,一秒不少,恰恰好的时候,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就来了。人就要效法这种精神,不须急,也不要慢。事情来了,你就去循理应对,事情过去了,你的心就可以息下来,犹如“风过疏竹,风过而不留声,雁过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菜根谭》语)。人的心体对外在事物的应对,都要这样,才能不被外物所累。做到这一步,就像是天地的那个主宰也成了你内心的主宰一样。

  15 ○芳春景醉人首夏景堪赏

  条风既畅,细草茸生,嫩柳韶姿,红药齐含栳藿。芳春景,大■人;清露晨流,碧梧初放,新篁爽气,绿阴映入帘帏。首夏时,尤堪赏。

【注】 学会欣赏。学会生活

  16 ○常想病时尘心灭 常防死日道念生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防死日,则道念自生。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乡,愈久转增意味

【注】常想着生老病死,就自然会皈依佛法。风流得意刹那就过,清真寂寞真意味

  17 ○万缘虚幻皆心生六道轮回皆自作

【注】相由心生,万缘总属虚幻。冤业轮回,皆是自作自受。

  18 ○真金锻于猛火 出火还是真金

  今日骑狮坐象,众生之境界过来;饶他带角披毛,佛祖之真性自若。譬如小水汇为巨流,入流原是小水。真金锻于猛火,出火还是真金。

【注】屠隆通过除心不除境的工夫,发露随境而安,无入而不自得的自若真性,说明此真性并非一种快乐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愉悦。心学从自适转化为闲适的趋势,文化上世俗化。

   怕火来炼,不仅不熔,反而愈加光艳照人。悟道的高僧就像一块真金,遇难不惊。

  19 ○释迦曾作众生 阐提亦有佛性

  释迦曾作众生,身经乎多劫;其他诸佛菩萨,谁不来自众生?阐提亦有佛性,语载于圣经;其他蠢动含灵,谁不具有佛性。若佛祖天然佛祖,修行之法何为;若众生则是众生,向善之途遂绝。

【注】阐提(梵文:Icchantika),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这是一种断灭善根的人,他们不做善行,因此无法得到解脱。
  佛教的基本理论,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

  20 ○今世既种善因 来生必成胜果

  今生根钝,是前世之行未修;今行苦修,则来世之根当利。勿以无缘而自弃,力办肯心而不回。今世既种善因,来生必成胜果。列圣皆累劫修成,大道岂一世便了。


【注】前因后果有来头,禅佛体证靠自身。

21  ○尘劳中应当著力 生死上不须用心

  古德云:尘劳中尝应著力,生死上不须用心。尘劳不著力,安得行圆;生死若用心,恐为心障。

【注】尘世烦恼,修行圆满得靠自力;忧生怕死,就成心灵业障。
【赵州录】问:“ 无言无意,始称得句。既是无言,唤什么作句? ”师云:“ 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学云:“ 即今和尚是满是溢? ”师云:“ 争奈你问我。 ”

  北宋浮山法远禅师云: “未得之人,参句不如参意;已得之人,参意不如参句。 ”禅宗内有“ 一句”、 “末后句” 等,句、意之义原无许多沟畔,既可别义而用,亦可同义而用。 “无言无意” ,称得句可,称得意亦可;言与句亦然。此僧明知故问,蛋里挑骨,来问赵州。

  赵州却不与他辩解,只就本分而言: “高而不危,满而不溢。”非体道而为,孰能于此!那僧接过此话直询赵州: “和尚是满是溢?”——修行圆满否?若是旁人,大难答此问话,若答满,则触;若答溢,则背。但此僧怎奈赵州, “争奈你问我。”此一句,那僧只得忍气吞声,哑口无言了。修行不是戏言,论道不是戏语,非徒快口舌,慎矣

22  人世祸与福皆由天安排

  非灾横祸,世人常叹无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说。若现在隐微无据,恐过去夙行有亏。彼既不差,我当顺受

【注】理解什么是”天注定”的事情。人要学会“认命”。

    有位僧人问云门和尚:“看透了浮世兄尘的各位佛祖的境界到底怎么样呢?”云门回答是:“东边的山在水进行走。”道元禅师对此事道:“而令呈现在眼前的山岳河流,便是云门和尚所说的现成的道,是天地未开,万物未萌时的本来的自己。”那么如何解释这样的山河也在行走呢?众多人解释“水上行”是在水上行走。如果我们摒弃这些文字,简化为“东山行”意旨如何呢?只有山在行走,这样一来公案的意图就十分清楚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是悟禅之人对真理的理解。

   所谓天命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此,就可顺受,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23 ○求道勿急寻师 积功且须修德

  成仙作佛,必是善人;至孝真忠,自然度世。张仲文昌,未始从师授道;关君天师,不闻得诀何人。故求道勿急寻师,积功且须修德。

【注】学道勿急寻师,要自悟;积德勿急,要修养。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意念一动就有善有恶,哪怕你是个善念,善念未必就是善,善念说不定做坏事呢?有些人一辈子发善心,就像有些痴心父母,溺爱子女,是不是善心呢?是一片善心,结果把娃儿惯坏了。所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说不清楚的。善恶,说不清楚的。

24  苦恼世上意须温 嗜欲场中肠应冷

  苦恼世上,意气须温;嗜欲场中,肝肠欲冷。


【注】世界不离苦恼,要有平和雍容之气;物欲充塞,要有漠然襟怀。

25  禅机迅利者 行为莫卑污(禅理)

  士大夫禅机迅利,何锋不摧;制行秽污,无业不作。扬言度世,冥司之勾帖忽来;开口乞哀,幽部之铁鞭已下。

【注】只重禅机,不修身,等于白修,也是禅病。

26  禅理超教外 大道越言筌

  理超教外,胡僧所以如愚;道越言筌,■獠何尝识字。世智纷纷,名利场中伶俐;识神扰扰,生死路上糊涂。亦可哀矣

【注】禅不可说。禅心观世,更为真淳与澄澈。即言第一义不可说。禅宗以为最高的真谛,是任何话语皆无以表达的。若强说之,则会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类似“无言得真趣,何用觅玄音”此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实是取消了文字的权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与导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

  27 ○世人轻性灵 所重者形壳

  死汉鞭挞,不疼觉疼,原非形壳;僵尸爬搔,不痒知痒,自是性灵。人奈何轻性灵而重形壳乎

【注】  看透了生死观、名利观,自然世间其他一切东西也都是暂时性的了。因而人对美色艳声也应该当作身外之物,不过分贪恋,这样才能不伤害性灵。陈继儒有这样一段清言小品,正是表达了这种观点:

  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恋。人能发明霞视美色,则业障处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灵性何
害。

   禅宗中有一个经典故事,讲的是东土初祖、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灵山传法时,拈花而不发一言,迦叶尊者心领神会而微笑,师徒二人无需借助语言便灵犀一点、心照不宣。禅宗的这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得意忘言的特点与艺术的确有相通之处。

   参禅所获得的大彻大悟的禅境,就是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超以象外”的审美意境。

  28 ○形骸非亲 大地亦幻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注】 [注] ① 形骸非亲:人的驱体都不值得亲爱。形骸:人的驱体,驱壳。《庄子·天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
② 长物:长,音zhàng 。多余的东西。《世说新语·德行》:“[王大]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③ 大地亦幻:大地也是一种虚幻。幻:虚幻。《列子·周穆王》:“昔者,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④ 微尘: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也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谦词。
【译】人的驱体都不值得亲爱,何况驱体之外的多余之物呢?即便是大地也是虚幻的,更何况大地之内的卑微不足道者呢

 29人能知足,则随地可以自安

若复无厌,则求望曷其有极:富堪敌国,叹一命之不沾;贵极人臣,恨九锡之未至。为子之造物者,不亦难乎。 

【注】 曷其有极: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造物者解释特指创造万物的神。《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天天追求谁谁首富?岂不无聊?还是贪心所致!


   30○有待而修行 难超无常苦

  有待而修,终日且图安乐;无常若到,问君何以支吾

【注】修行就不能图什么回报,就称之“有待”,大乘佛教就是要求你无私。

   31○时光流逝成今古 贵贱贤愚同一丘

  来今往古,逝者如斯。贵贱贤愚,谁能免此?三尺红罗,过客而吊过客;一堆黄土,死人而哭死人。兴言及此哀哉,当下修行晚矣。

【注】 都是最后一人一个馒头(坟墓),贵贱贤愚本质上是一样的。

   对儒者叙正人伦,注重普遍理性的本体论,忽略死生大事提出质疑,转而正视人了脱生死与人身生命安顿的需要,关注情绪主体和情感体验。对人生命存在向度的取舍,则由理性的戒慎敬畏走向自性和乐洒落之途,人在生存意义上的这种境界,就终极关怀状态而言,其标志是突破生死关,要彻底达到心之全体流行无碍的境界,就要勘破生死,从根本上使人的一切好恶脱落殆尽,以实现完全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32  针水缘投 机锋已到(禅理)

  针水不投,亦徒猜乎哑谜;机锋未到,莫浪用乎盲拳


【注】巧得天赐美满姻缘,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机缘未到,修道想开悟也难。

   33○参悟久心花顿开 机缘来性地忽朗

  参悟久则心花顿开,若莲萼之舒瓣;机缘来则性地忽朗,如日月之放光。

  

【注】参禅悟道久,心灵之花顿开;根机因缘到,心灵立刻澄朗。
 于琴得道机,于棋得兵机,于卦得神机,于兰得仙机。 (从琴中悟得自然的玄机,从下棋中可以领悟兵法战略,从占卜中可以得到莫测的神机,从丹药中悟得成为神仙的机缘。)

  34 ○世人损伤我 何必去计较

  世人伤我皮毛,皴皴难辞阳过;天日下照肝胆,冥冥庶免阴愆

【注】 爱过就是一种经历,走过就是一种收获。太过于计较生活中那些聚聚散散,太过于在意生活中有些需要忘记的记忆,太过于在意自己心灵中那种微薄的感受,只会将自己深锁。此时此刻,需要我们去看透、去淡化、去遗忘,不再苦苦去寻觅幸福在哪里,而幸福,其实就在那种淡然的遗忘里。

  利用“禅”的思考模式 --“让过去成为过去”的策略,来摆脱牵累力量的羁绊,摆脱”损失厌恶”和牵累的潜流所导致的非理性思考,使我们跳出情感、生活上或经济活动中自己所挖的坑或者别人给我们挖的坑。

  35 ○枯毫自重 敝帚自珍

  三寸枯毫,欲饶未忍;千金敝帚,自飨知惭。论非仲壬,敢希藏帐于中郎;文谢班生,终取覆瓿于傅毅。



【注】 千金敝帚: 一把破扫帚,当千金那样贵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十分珍惜。 三寸枯毫 :一只破毛笔;飨,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姓子名庸,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为道而死不足畏,为道而生,更应自重自珍。孔子又说:天地之间,只有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父母把一个完完全全的身体给了我们,我们一辈子好好地保全它,不使它受刑戮,受毁伤,或蒙羞,或伤心,这也是为人的一种方式。 

节俭也是美德。

  36 ○得志兼济天下 失意独善其身

   观号千秋,吾愧贺老之舍宅;楼高三级,复惭都水之栖真;物在亦不苦留,期到翛然便去。

  时来则建功业于天壤,玉食衮衣,是亦丈夫之事;时失则守穷约于山林,藜羹卉服,是亦豪杰之常。故子房封侯,不以富贵而骄商皓;严陵垂钓,不以贫贱而慕云台。

【注】  所谓「心境两寂,情累不染」指的是通过除心不除境的工夫,制心神之外驰,保一灵独觉而不为境转,不为物迁,不为欲动,亦不为理驰。心能转境转物,解欲消理,使心寂念止,不为情累,不为尘根所染,一心自虚空生白,方能渐入灵明,心与物交则虚灵不昧,随顺境缘。

 做一个最好的你 [美] 道格拉斯.玛拉赫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当一只香獐,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美国人的这首诗中,其中比较吃紧的是“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这句,有人会从西方人的“务实”精神中解读,那为什么不能从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解读,说到务实,我没有见过比“知行合一”的提法更务实的了。
   面对不可琢磨的天命之处,儒家也开出了一句话的应对策略,简单明了,易记易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也。

续婆罗馆清言(明)(译、评)-参禅语录



  37 ○梦受挞而身疼 可悟地狱之报

  病风狂而谵语,多是平日之愆;梦受挞而身疼,可悟地狱之报

【注】要相信因果报应。
  禅师和法师又不同,这些老师傅传的全是行动,就是禅道。语录记载的都是行动。禅师从来都不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煽情,从来不讲下地狱之类吓唬人的话。修行哪有什么次第?最后还是需要顿悟。信你就行动,不信你就恒不信。   

38  近恶缘如皂染衣 修净行若香薰室(修行要点)

  时近恶缘,如皂染衣而衣皂;日修净行,若香薰室而室香。


【注】恶缘害已如染衣,净行利人似薰香。 

恶业满世间时,恶缘变觉道

  也就是说,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事,如:环境问题、政治问题或心理问题,都应把它们转变为觉醒或菩提的一部分。你有这种觉醒,是因为你对止观双运和柔软处(菩提心)有基本的了解。

  换言之,你并不责怪环境或世界的政局。例如:某些人灵感涌现而写诗为文,并且为了某个社会目的牺牲自己的性命,我们确实可以说越战造就了许多诗人和哲学家,但是他们的作品不能和这个大乘修法相提并论。他们只是反应了充满罪恶的世间,无法把恶缘转变为菩提道。这样的诗人甚至可能把罪恶当成诗的题材。如果越战不曾发生,这种诗人和哲学家就会减少。依此口诀,当世间充满罪恶时,或甚至当世间并非充满罪恶时,任何可能发生的恶缘,都应该全部转为菩提道或觉道。人们因为静坐和平日的觉照而了解这个道理。

  39 ○度尽众生 如来本愿

  度尽众生,乃如来之本愿;众生难尽,则世界之业因。慈父不以顽子之难教,而忘教子之念;如来不以众生之难度,而懈度生之心。

【注】禅者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而重新返回尘世,入泥入水地化导众生,不顾自己的污秽,和光同尘: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宋园悟禅师对于北宋宰相张无尽语)。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是悟者重返世俗时通脱无碍的境界。

  40 ○众生业障重 不能见如来

  世人日与蝼蚁相接,蝼蚁无知;如来日与众生周旋,众生不见。障重故也。

【注】慈舟不泛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水鹅!”大乘的菩萨行愿,慈舟渡人一定是在浊流中的,自己几十年在湍急的剑峡中放筏渡人,却应了“无奈众生不上船”的老话!

  41 ○耳耽淫声不闻金石

  耳耽淫声,曷闻金石之响;目昏邪色,安见玉毫之光?

【注】玉毫解释(1).指佛眉间白毫,佛教谓其有巨大神力。南朝宋鲍照《佛影颂》:“金光绝见,玉毫遗觌。”
应远离因声色,提高修养。这句话对于屠隆先生是免疫的。

  42 ○众生不见佛 不可谓无佛

  童子之目稍净,或见鬼神;道士之心渐清,能召灵爽。众生以不见佛,而遂谓无佛,则蝼蚁以不见人,而遂谓无人耶。

【注】佛教本来就是无神的宗教。众生需要有主的宗教,看得见,所以基督教、回教发展比佛教好。

  43 ○溷扰心境浊 清宁意气高

  人当溷扰,则心中之境界何堪;稍尔清宁,则眼前之气象自别

【注】 淡适生命情境的实践,无非就是「对境安心」 

溷扰(混扰);溷帐(纠缠) 苟且过活,混日子。

混混无穷尽,茫茫不可知---徐渭

快乐混日子,也是一种“安心”。

  44 ○对境安心 止观成熟

  对境安心,则清净之体小露;止观成熟,则真如之理森然

【注】 淡适生命情境的实践,无非就是「对境安心」。心之安与不安,取决於是否能除心垢?心与境相触时,内心若能自觉照,摒除外在境缘的染著,自空其性,不为虚妄万有所迷,一心自安。一切镜缘於心之除蔽去妄的反观自照中,便不碍性灵,可重返湛然自性,达至淡适之生命情境。

  常人在修持的过程中,因磨鍊得不闲熟、了悟得不彻底,往往居闹市起岑寂之想,居深山忆炎嚣,心随境转不得悟真性。人若能以事鍊心,一心转物而不为物所转,即境修行,则方寸自可憺然不动。所谓即境修行并非远离外在的镜缘,逃入清虚之境,而是在千态万状的境缘中,撤心障破执著,除妄求真,心自如如地自得自在。亦即:「对境安心则清静之体小露,止观成熟则真如之理森然。」

45  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

  昏散者凡夫之病根,惺寂者对症之良药。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注】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要常保持醒觉,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优先。在觉醒的状态当中,也要常保持寂静,使得心念不致于奔驰而收束不住。
[评语]
   “寂静”就是让心中的种种烦恼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污浊的沟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将沟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还要水澄清,使其变为不动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并不是教我们像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属于“前念不生”,“惺惺”属于“后念不灭”,“寂寂”里不许有无记,“惺惺”里不许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在禅定当中。

   人生穷通有时,富贵时玉食衮衣自然受之,穷挫困顿时,居山林则粗茶淡饭亦怡然受之,对於外在的富贵与贫贱,不骄不馁,重申一心随境顺适之旨。一心随境顺适的情境,并非入於昏沉寂灭,而是要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心境两寂,情累不染。 

   屠隆於对淡适生命情境所含具的真性,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中心思想在自性对诸法不取不舍的妙用,含具不可造(淡)而又无不可造(适)之性质,此实是根属佛教「空」的品性而来。

   46○居处必先精勤 凡事务求停妥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平时只自悠然,遇境未免扰乱

【注】 这是个人生活态度,也是修行之法。

  
47○世人皮相失真 天眼鉴观不谬

  迹类卑污,有损身以利物;形同邋遢,或混俗以埋光。世人皮相失真,天眼鉴观不谬。

【注】 勿以皮相看世道,看透虚幻是天眼
  
   道吾问云岩:“大悲千手眼,哪个是正眼?”《金刚经》上说佛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在中国的庙里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眼?不同的眼能看透不同的世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论看什么,佛都以慈悲心看。
    
  云岩回答:“晚上黑着灯.你上床睡觉.伸手去摸枕头.不用眼看你就能知道枕头在哪儿,这就是正眼。”通常是用眼观察物体的位置.

    那为什么不用眼也能确定位置?这就是视觉和触觉有相通之处,或者说人体不同的感受器官具有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就是“正眼”,也就是常说的心性

卑污”,即指个人的见识、言行平庸浅陋;粗俗低劣.

   48○李青莲仙才夙禀 白香山道骨天成

  李青莲仙才夙禀,白香山道骨天成。

【注】  抱道堂属于全真道派,有弟子二百多人,供奉的仙圣为钟离太祖师、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李青莲仙师、南极仙翁、陶上芙真人及白玉蟾仙师。白居易是唐朝大诗人,所作诗偈通俗易懂,连市井小民、老人妇妪都能了解其义,朗朗上口,因而流传很广。此外,他在诗中时常隐含对朝廷的讽喻,可说是为社会中下阶层的人而发声。白居易曾在朝为官,对朝政进言颇多,却不受重用,后被贬为江州司马,继迁苏、杭二州刺史,自此寄情诗酒之间,自号醉吟先生。
  如此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在生命的最后却尽改前习,遣散侍妾,一心向佛。他舍宅为寺,用俸禄请人绘制《极乐世界图》,专修念佛法门,求生极乐。

   屠隆说:李青莲仙才,而不知王右丞、李长吉、白香山皆仙才也。青莲仙才而俊秀,右丞仙才而元冲,长吉仙才而奇丽,香山仙才而闲澹。独俊秀者人易赏识耳。(《鸿苞集》卷十七),把李贺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有唐一代大文学家相提并论

   49○人生呼吸间 生死事尤大

  疾忙今日,转盼已是明日;才到明朝,今日已成陈迹。算阎浮之寿,谁登百年;生呼吸之间,勿作久计

【注】安在当下。明日复明日,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50○太乙窥人然藜火 云林寄信倒薤书

  太乙窥人,阁下然藜之火;云林寄信,架藏倒薤之书。

【注】 藜火: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老茎燃烧时光亮耐久,可当烛用。倒薤一种篆书书体名。
 太乙藜辉:汉代刘向元宵节时一人在天禄阁校书,有一个黄衣老在进来吹燃拐杖照明,自称是太乙星的精魂。后来,“太乙燃藜”这典故,用来形容夜读或勤学,也用以形容得高人传授。

  51 ○三昧成熟之后 临终诸佛来迎

  一念已横,将死冤家出现;三昧既熟,临终诸佛来迎。

【注】心不净,则将死怨业横生;定心摄性,临终诸佛会来迎

 禅是游戏三昧的无心的化境。这种境界超越了无功用、无作之作的境界。真禅所谓的禅定与智慧如一的三昧,是定慧如一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禅机的三昧。常言说,坐禅之人,把桥上的来往行人看成深山之树,尚未入真禅,而应当见人是人.见桥是桥,从自然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修行者不懈修行,十年、二十年,勤修苦练,终于修无可修之道、学无可学之法,达到了脱离一切尘埃、任运自在、随心所欲且不踰矩的大自在、游戏三昧的境界。

  52 ○高明须学精严 狷行当思圆转

  木削方可造卢,玉琢才能成器。高明性多疏脱,须学精严;狷行常苦拘时,当思圆转


【注】 狷,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拘谨无为。科学探索中的严谨、客观等要求,也正是一个去处自己内心“一己之见”的私欲的过程



   53○丽日催开上苑花金风颠落罗浮树

  三春丽日,催开上苑千花;一夜金风,颠落罗浮万树。

 身心放逸的禅门宗师往往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也没有一件事情需要考虑,心只静静的、甜美的,像阳光下的天空般澄明。
  当有人问他“树凋叶落时如何?”时,他没有片刻思索,没有丝毫犹豫,从当下那一刻的自性中,冲口而出“体露金风”。
  “体露金风”也只能从字面上讲,从悟性上是说不出口的,因为“言语道断”,不可议;“心行处灭”,不可思;“说是一物即不中”。无论您用多么恰当的字眼来形容它,都只能是以偏概全。
 
“体露金风”牵强的解释是法身显露、自性显现、大智慧现前。

【注】人生有起有浮。人生宛如季节变化

  54 ○童子智愈少而愈完 成人智愈多而愈散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绝代聪明,尽是鬼家生活;拍天簸弄,无非石上精魂

【注】童子天真人格完美,成人聪明人格分裂。所谓的聪明人,是簸弄是非的鬼家生活。

  人们总喜欢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可以用语言归纳一切,却不知自己的智慧有限。《庄子o杂篇o庚桑楚》归纳出了二十四种影响人内心的因素:

    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
    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
    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
    离去、靠拢、贪取、施予、智虑、技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一天晚上,一个賊光顾了他的书房,正欲行窃,门“吱呀”一声开了,贼立刻溜到一个角落里藏了起来。曾国藩进来了。他点上蜡烛,开始挑灯夜读。书中的一段文章,曾先生反复朗读,看样子是打算将其记诵下来。角落的贼只得耐着性子等待,祈祷眼前的这个书生早点洗洗睡,自己好继续工作或者调换一下工作地点。

  但是曾先生明显精神状态很好,一点睡意都没有,反而有越读越兴奋的征兆。但过了很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个贼再也受不了,他打算现身,宁可打破做贼的职业道德,也要教训一下这个让他看不下去的书生。到底是什么状况让这位贼兄如此奋不顾身呢?原来,曾先生朗读的文章听起来并不太长,但是曾先生朗读了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十几遍,然后几十遍,看样子还是没有记住,还在继续朗读同一篇文章,而此时,在角落里当旁听生的贼兄已经可以将这篇文章倒背如流了。

  于是,贼兄的自尊心和耳膜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恨恨不平地想着,这种榆木脑袋般的货色,还要读书去考公务员。我这般聪明却要躲在他屁股后面做贼,天理何在啊?于是贼兄义愤填膺般现身,并狠狠批评了曾先生一顿,然后呢?然后我就不知道了,这个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曾国藩的文治武功如何,现代市面上介绍他的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了,我不再赘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我们看不到一丝那位贼兄的身影,很可能还是在干他的老本行,但是也就是泯然于众贼矣。而曾先生却成为清末中兴名臣,成为近代和现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榜样和楷模。

   55○道在真修 非关质美

  一目十行,难超生死之路;心持半偈,径入涅■之门。道在真修,非关质美

【注】   我们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感官享受,而正是在这些对“多”的追求中,人们离人生在世的“实”越来越少,我们将繁重的课业负担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快乐童年的这个“实”,我们枯坐终日在电脑前工作游戏却从不锻炼身体,我们忽略了身体健康这个“实”,我们为了多余的名利在外打拼周旋,却忽略了和家人相处的天伦之乐这个“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相信每个人反躬自省时,都能找出自己到底在务那些“虚”,又是在冷落那些“实”
   这就是“知行合一”。

   屠隆对性命加以反省,审思性命保持的问题,从中感受到生死流转,年命有限、人身易老的问题,原本儒者以「死生为本分」的观念,不足以除却生死问题为人类所带来的基本焦虑,死生对个人是具有切身之感,所以,对生死问题认真的省察,参禅学佛,求学问道,在主体的存在感受上溯源立本,藉由三教的体验中力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取得可遵循的生命轨迹以寻求二度和谐,达至恬淡适意的自得情境,以安顿身心。

  56 ○徐察阴阳变 默观元化流

  春去秋来,徐察阴阳之变;水穷云起,默观元化之流

【注】 修身养性之法。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

    宗弼禅师(1295~1380),39岁出家脱俗,后于妙心寺参开山无相大师(关山慧玄)“本有缘成佛”的公案.一日豁然大悟。其时呈与关山和尚的投机偈为“此心一了不偿失,利益人无尽未来;佛祖深恩难报谢,何居马腹与驴胎”。于是师问,“心佶何处?”答:“充满了虚空。”又问,“到底拿什么造福于天界世间?”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师兄问:“如何报佛祖深恩?”答:“头上顶天,脚下踏地。”关山和尚哈哈大笑,赞道;“上人今日是大彻大悟了。”

  57 ○纵心独往 守礼自防(慎独 

  纵心独往,内颇解乎天■;守礼自防,外敢逾乎世法
。(同心学之“慎独”)

【注】  阳明先生对 慎独 的解释,他首先认为,人无论是密室独处,还是处于闹市通衢,你心中的  都是你自己的 独知 ,并不是说你处于热闹的境地,就可以有别人来代替你去  。点破这一层,才能显现出个体的  的独立性和可贵性,换用一种诗性的语言来描述,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孤独而高贵的,因为每一个心灵都主宰着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止起息,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不过语言说得再精巧华美,也不如让人反躬自省到自己内心上来得切实,如果我们肯静下细思,会领悟到阳明这里所表达的意思,社会的礼俗,外在的规章制度,充其量可以限制约束人的外在行为,但是你内心真正的意念,只有你自己知道,人在面对自己心中的念头时,真的是掩无可掩,逃无可逃,避无可必,而 慎独   的正是这个自己独知独见的心中意念 

  只有在这个独见之处切实用力,在修心的功夫上,才真的可以做到纲举目张,领挈衣整。在文革期间,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叫做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虽然历史证明了这句口号的荒谬性,但是在这里,在修养心体上,我们如果说 “‘慎独’ 一抓就灵,倒是千古不易之理,而 慎独 所谓的  ,其中的关键点是对  念的存,以及对  念的去。我们还拿文革期间的提法说事儿,那时候天天叫嚷什么文斗武斗,要求人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这种要求在人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提法,追根溯源,竟然还是来自儒家传统中内心修养的 克己 功夫要求上,并不是某个人的天才创造。可惜的是,一个本来是用来 存天理,去私欲 的儒学修心功夫,异化成了政治运动中巩固权力的工具性宣传口号。这种乾坤错移的 文化奇观 ,即使放置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清和浊,也许在某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可以被黑白倒置,但是,一旦将历史的长河延伸,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再去回眸,是非曲直竟然如围棋盘上的黑子和白子一样清晰可辨。 

  58 ○形拘一室之中 神游八极之外

  荜门圭窦,形拘一室之中;气马尻轮,神游八极之外

【注】身体拘于一室之中,精神遨游八极之外。这是修身之妙,悟道之功 
筚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也作荜门闺窦。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选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精:神。骛wù:驰。八极:喻极远之处。万仞: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万仞喻极高之处。意谓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 

   禅修虽处于陋室,但精神遨游八极之外,其有涵盖宇宙之气象。

  60 ○法性周沙界含灵属自身

  凡夫有己,只隔一膜。何关大圣度生,不论三途接引。法性原周沙界,含灵总属自身。

【注】法性周遍世界,佛性全在自身。 还是“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告诉我们,我们原本的心量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就像经上所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沙界」是比喻。世尊当年讲经,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所以说到数目字,佛常用恒河沙来做比喻。这个地方也是说明我们本来的心量,能包容恒河沙的诸佛刹土,而现在心量这麼小,简直连一个人都不能容纳,这个问题严重了。世间谚语也常说「量大福大」,这是事实,量小的人哪里会有大福报?所以要怎样拓开我们的心量,成佛没有别的,无非是恢复本有的心量而已。

61  众生本来是佛因迷自作众生

  众生本来是佛,因迷自作众生。寻求向外空驰,得来原是己物

【注】众生醒悟即是佛,迷则依然众生。佛性在自身,何苦往外寻!还是“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2 佛不从身求亦不从心得

  从身上求佛,则无常幻泡之身,如何作佛?当求之我心;从心上求佛,今日缘虑不溶之心,亦非汝心,佛性不在是。


【注】心的空性如镜,纯净、光明、清澈,不论镜面映照何物,(镜映)心的本质永不变异,永不丧失,也没损坏,更不沾污。世上纷纷纭纭诸像,皆由我心所感知,必将它在自心中解脱,如云之生出,又自行消散般。故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越求心,越求不来。本来就在那里,就是因为越求,越陷入智障、无明的状态。
  
    道教张伯端大量引入佛教明心见性,与禅宗同。

   自性并没有常住不变的自体,故不宜在幻泡之身求佛,亦不宜於缘虑拘执之心上求佛性,佛在领悟不取不舍的自觉中成就本来面貌,本体在无我中常保机灵动感,一切万有皆无自性。

   屠隆所谓无我,并非没有个人存在,而是心中没有我见我执。即是不要执著任何意见,应客观地、如实地去观察一切事物,不加以心意的造作。即不生妄情计执,对外境不起染著,方能不落凡圣之两边,起无穷之妙用。

   63○经论是障缘 文字是般若

  逐经论而生解,则经论即是障缘;了文字而悟心,则文字便是般若。诸佛所宣,乃是宣其般若;初祖所扫,乃是扫其障缘。

【注】读经论生知解,则经论成了障缘;了悟文字见佛性,则文字成了感悟真理的智慧。诸佛宣讲的是佛的智慧,初祖扫除的是障道之缘。
    参禅从来不用念经,所以 经论是障缘 

    
    一切众生有我执之故,不知生死苦,而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所以我执是生死流转的根本。若无我执,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永恒的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庄子於〈齐物论〉中,又称“无己”为“吾丧我”。人能无己、丧我也就解决了人生的最大最后的一个问题–––生死问题。王阳明《传习录》也说" 除心不除境,真性自若.

  64 ○彼此自有定数美恶皆由业因

  人生命也,命者报也,报者业也。如龙王散雨于诸天,同是诸天而雨溶异;天人日享乎美味,同是天人而味实殊。彼此自有定数,美恶皆由业因。但言命数而不言业报,谬矣


【注】人之命,天注定。但是你的业,决定你的福报!
   结果并不以结果而终,它又成为因,再加上某种缘又出来新的结果。因缘结果,循环往复。在佛教里,这就叫作因缘法则。

   比方说这里有一粒豆子的种子,这是因。耕田、播种、浇水、施肥,这是缘。发芽结子,则是果。缘的作用情况如何对果有极大影响。即便是恶因,加以良缘也可得善果,反之良因加恶缘也会得恶果。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而决不是宿命论。因有缘花开、因有缘蝶舞,花与蝶是因缘相逢。

   我们的相逢也是顺从了因缘法则的结果。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牵着我们相逢,只是这条线我们看不见而已。希望我们都能谦虚地觉悟到,我们是依法则生存、不,是法则让我们生存的。我们应该充分地活用这种相逢度过人生


    屠隆就有”名妓翻经,老僧酿酒,将军翔文章之府,书主践戎马之场,虽乏本色,故自有致。“之说。(屠隆( 1542--1605 ),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任县令时,经常招携当地名士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以 "仙令" 自许,然而并废弃公务,因之颇得士民爱戴。最后这位老兄在礼部任上,终因诗酒狂放,为仇家诬陷,被劾罢官。)明史记载,当时有人又专门根据这句话写了《老僧酿酒》一剧,为世人所欢迎。它虽是戏谑之笔,恐怕也说明了”和尘同光“的妙处。



  附录

  清言叙一

  夫掩室摩诘,杜口毗耶,不二法门,从无言入。奈何呶呶?鸾公训敕谆谆,以饶舌见戒,余终不能改,如萧寥松篁,风来则响;间关林鸟,春至则鸣,谁得而禁之?余于诗文外,纂一书,谭大人之际,命曰《鸿苞》,积二十卷,吴郡管登之遗书,规我“必无远播通都,姑庋之箧笥。古至人著书,多自道成名根尽后。子期未至,何急而击鼓以求亡羊为?”余受其诫,秘焉。园居无事,技痒不能抑,则以蒲团销之。跏趺出定,意兴偶到,辄命墨卿。昙花彩毫纷然,并作游戏之语,复有《清言》。今而始伏,习气难除,清障难断,鸾公真神人,早见及此矣。虽然,余之为清言,能使愁人立喜,热夫就凉。若披惠风,若饮甘露。即令鸾公见之,亦或为一解颐。昔鸠摩示遗命,荼毗而留舌不毁以为验,余舌端隐隐现青莲花一片矣

  庚子秋八月书于包氏旧草堂。(屠隆先生自序)

摩诘 :维摩诘居士;毗耶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耶离”、“毘舍离”、“吠舍离”。古印度城名。《维摩经》说,维摩诘(意译净名) 居士住毗耶城,呶呶:喋喋不休。

  清言叙二

  夫大道之旨,书不尽言。西方以来,教亦多术。然而谛文害义,则失鱼何取忘筌;挥麈晤言,则一日便当千载。故知见斗生悟,绝照由心;顾影兴言,精思出要。用以化诱愚俗,何须万论千经。若夫指点沉沦,只取单词只语。此纬真先生《清言》所由作也。先生积思玄通,孤情直上,每于松风云月,禅坐相偶。研思因果,证彻圆明。痛延门作活者,认六贼为己身;嗔到岸寻船者,执菩提为实相。以致欲坑堕落,皆缘心念纷飞。用揭善诱之门,著情迁之训,拟诸甘露,比于惠风,维时诵习之者,如枢密透关,麾扇便知脱洒。若中丞大悟,看火幡然拨衣。先生自序云:“能使愁人立喜,热夫就凉”,良不虚矣。庭有坊刻,矜慎不传,于是守拙上人,复寿诸梨枣。上人乘佛理以御心,假斯文为宗录,谓变化物由心作,受想宜除;而行尔不在多言,提撕贵约。故有能了清语之意者,将金面棋盘,一时拍碎。而吉祥妙喜,虚室洞明。先生实普度乎来兹,上人岂小补于禅定。可谓克明明德,无忝徽音者矣。嗟夫,渊源淡泊,则释门不异于禅;宗旨神光,则儒道本通于佛。倘指掌而意喻,则目击而道存。如其将心觅心,不免因我丧我,几失清言之意矣。守拙名性能,广陵人。

  古鄞后学章载道纂。

  娑罗馆清言跋

  纬真先生尝以方麴书《娑罗馆清言》数条示余,得未曾有,则又恨不获尽发其枕中秘也。已薄游南州,从丁右武座右见之,淋漓满纸,便如坐我清凉界中,顿还无住观矣。遂次第于录,归而勒之萧爽斋中。庚子五月廿日秀州包衡题识。

  豫章雷瑛、朱谋■、朱谋土华校于专文文堂

  华亭何三畏就李陆鸣和范明泰重校于墨兵斋



    一、适意——悦耳快心、各求其至、自然率真
    在《幽居诗·我昔挂朝籍》中,屠隆表露了自己的适意观点:悦耳快心、各求其至、自然率真,即为“适”。屠隆创作前期是以求适为主的。此间屠隆对文学复古主义批判地继承.并显露出“性灵”思想的端倪。

    屠隆在《与元美先生》一文中写道:“长安人事,如置奕然.风云变幻.自起自灭……诸君子下地狱种子,仆洗耳不闻也。”屠隆视官场为“地狱”,是鉴于对现实社会清醒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他的《答王元驳先生》说:“不为谀词以谄人.不作诞语以傲世。抒写性灵,点染光景,亦何不可。若其强制,亦云多事。”…当时屠隆的狂放性情,是他抗争现实社会的一种斗争方式。屠隆已看透晚明腐败的政治危机,他的《奉杨太宰书》论骘时政,概括了万历朝的种种病灶。他的佯狂,是对晚明腐朽社会有意识的反抗。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十一月,屠隆自青浦赴京上任.于彭城渡黄河,曾口吟一诗道:“彭城临广岸,俯仰霸图窀。白日照残雪,黄河多烈风。所嗟人向北,不似水流东。回首沧溟曲,山山云雾中。”由此诗可见出,屠隆早就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残雪”和“烈风”,认识到官宦仕途的险恶环境。在《行路难四首》中他复悲叹道:“李斯黄犬空悲辛.青门不及种瓜人。”屠隆还在诗文中一再表白自己:“雄心半向酒家销。”(《酬邬汝翼见赠之作》)“酒生游死葬寒山,一生不向长安走。”(《南滁大雪歌》)屠隆的傲世狂态.正是晚明承受着巨大精神痛苦的士大夫们内心“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在《鸿苞·辩狂》一文中,屠隆对自己的“狂态”作了辩白,表示自己是形狂而心不狂的不善狂者。

    屠隆天性放浪,恣意纵乐,不仅为官任上沉湎于诗酒之间.寄情于声色之中.而且罢官之后更加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际,佻荡性情于爱河之所,借以摆脱官场羁缚,去追求情欲方面的通脱。屠隆的个性是佻荡的,情欲是放纵的.这是屠隆为摆脱礼教束缚而作出的对抗.也足他响应“性灵论”先驱李贽“率性而行”.徐渭“欲写之情”,汤显祖“宁可狂狷”而表现出来的狂态。

    屠隆在袍服狎妓的佯狂之后.流连游踪.进入“一经纵横落拓”的真狂阶段.即成为屠隆自我辩狂中所说的心狂而形不狂的“善狂”者了。无论是佯狂还是真狂,都是屠隆与世俗及社会伪道学之间的不懈斗争。

    二、纵欲——流连游踪。诗酒清狂,抒写性灵遭谗去官之后.屠隆蒲团人道,静心顿悟。屠隆此间所作的《藿语》、《销夏言》等杂论,表现出对于天下家国大事的忧虑。对朝政的关心还促使屠隆撰写了《荒政考》,表露出其名障欲根并未因沉迷佛道而泯灭。名障欲根不能解脱,他就纵放自然:游金陵、狎妓女,尽情纵欲一时。纵欲,是屠隆的本心,强行的自我克制抛弃后,屠隆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纵欲主义者

    屠隆处於三教混融的晚明,其学术性格与时代相符应,故所言之理论多采儒佛二家之说,兼摄道家之旨,其自适之生命情境亦秉承此特性,融合三家之言。屠隆淡适的生命情境的达成,是带有各种性质、工夫上的限定,并以无我为本,通过除心不除境的工夫,呈显虚灵之本体,本体发用后,趋向一种“淡适”之乐,此淡适之乐可达随缘顺应,随境而安,理事无碍的冲融情境,此即超然俗世生活的心灵欢畅,意即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胸


屠隆得“花柳”而不悔

  明中叶后,整个社会纳妾嫖妓成为风尚,名士豪杰拥姬宿娼附庸风雅。康对山与**同驴“游行道中,傲然不屑”(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李卓吾经常出入于孀妇卧室,大白天公然携妓同浴。有人向他请教经学,“辄奋袖曰:‘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卓吾先生李贽”)。然而,具代表性的要属屠隆。

  屠隆(1542—1605),字纬真,长卿。万历五年进士,授颖上知县,调青浦,时召名士饮酒赋诗,纵游九峰、三泖,以仙令自许。后迁礼部主事。有《鸿苞集》、《采真集》等著述。他整日和**厮混一块,常常在士大夫之家“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因与**纵情声色,身患花柳病,依然痴嫖不悔,终至“筋骨段坏”。

  我国最早发现花柳病是在明中叶。据俞辨《续医说》记载:“弘治末年,民间患恶疾,自广东人始。吴人不识,呼为广疮,又以其形状,谓之杨梅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近世弘治、正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又说:“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到四方。”有人认为,葡萄牙人在明朝弘治年间已出现于我国沿海。由此可以推断,梅毒可能是由葡萄牙商人传给广州娼妓而蔓延开的。但在当时,人们对“花柳病”的危害认识并不深刻,以至把屠隆的病仍作为文人的桃花运看待。汤显祖在赠屠隆诗《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其中一首戏称:

  甘露醍醐镇自凉,抽筋擢髓亦何妨。
  家间大有童男女,尽捧莲花当药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