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医语录(7)

 学中医书馆 2014-10-24

丹医语录(7)


l         西方贝尔药房从动物体中提取滤泡素治子宫小,中药白头翁同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之中将汤(柴桂之类)主月经量少,不孕,我们用之与参附龙牡同用。周潜川常将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淫羊藿等补肾药同细辛、白头翁同用,补妇人。
l         肠套叠(证见寒),忽肚疼,真武汤加炒小茴。
丹医心悟(十二)
l         腹证之寒者,在上用砂半理中,在脐用附子理中,在下用真武汤加炒小茴。
l         释其前后解:如胸中大气亏-背痛,背痛从胸治。腰痛从腹治。又白胖子老太太腰痛,使其脉小,收敛之,其腰不痛也。(故为医不可死执,须临证识之)
l         厥阴(寒热),肝-肝瘀;血-阴亏血少或血寒(当归四逆)
l         大便数日一次,或稀或干,忽转好,此回光返照,将亡。俗曰导肠子。
l         小儿本不能食,今反能食,必发热,此为阳明直中。
l         抵挡汤证(伤寒257条)无名发热,此时脉浮者非外感。
l         正气:心正(思无邪),身正(元气充),邪不可侵。
l         蛔虫,人身之“灵物”,与人意识通。驱虫:使君子10、香榧子10、贯仲5、川栋皮(子)5、乌梅3、葱白三寸(用小葱)、焦槟榔5、冬瓜子10(此二物可麻痹虫神经,对绦虫效)、石榴皮、百部、鹤虱(此三对蛲虫效)加减为用。必空心服用,10分钟后以大葱煎蛋吃,早上不吃饭,午食,入晚同早上,如此循环。
l         下绦虫-先吃冬瓜子再吃槟榔片,最后用芒硝,见其头(三角形)则不繁殖。
l         太和丸:桂枝汤+银翘散+五子衍宗,萸泽车、生姜为引。
l         武当山玉枢丹主惊风(如白果中毒)。
l         厥阴病欲死者,上下牙床舌粘上不下,口难张,不可以寒凉之品,急温之。(宜寒热并行,阳中之阴以极之)。
l         附子、干姜守中(曾用六分散中,附子20、麻黄10而无汗,如是所见),六分散不可少之。
l         若肝瘀很重,则需乌头+芒硝才可,乌头力缓而深也。
l         吴萸子热而走窜,寒证用,麝香也走窜,但无热,寒证不用。
l         僵虫补之人蛋白酶,软坚化结。
l         单用党参、黄芪虚人不受。
l         使用通法时,五脏六腑均须照顾到。
l         中风初起时,热十分重时,安宫牛黄或可效,但慢性后必寒热并行之大复方才可,否则总不稳定。
l         升麻麻黄汤,治肝气下旋(形质上肠充血,痔血),用太和丸也十分好。(桂枝舒肝、缓肝,五子补肝)
l         临证先应明用什么法治什么病,而不是想以什么方治什么病。
l         越术、元麦桔甘治甲亢,此阳明消渴,其经循咽。
l         三阳经证或三阴经证均可致咽之干痛。
l         夏枯草-协调人身之钠、钾平衡。钾多人瘦,钠多人肿。
l         四立节气前后不能补脾,因脾旺于四时之末。
l         壮水之主(阴),以制阳光;益火之源(命),以消阴翳。
l         肾虚阳痿,用降金气法即可;妇女不孕,不降气不可。引经药:沉香。
l         某人便黑血,(1)柴5、桂2、芍10、玄10、虫5、芨10、藕10、桃10、军3、芩10、连2、地榆炭10;(2)附10、归10、灶心黄土20、元20、麦10、桔10、芩10、炙草10.
l         湿气在夏至之后至。夏至之前为温病,热重湿轻,用辛凉解表。暑病为湿重,热轻,用清热除湿,六一散。夏天汗多尿少湿浊不出,致气亏,神疲倦怠。阳暑:动而得之(因劳,汗多,伤津,气亏,齿干,口干,舌燥,心慌,面白,气短,脉数(100以上)),用: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参草芪、归、麦、五味、青皮、陈皮、神曲、柏、葛、苍、白术、升麻、泽、姜枣)。阴暑:静而得之(夏日外感),表证多,发汗解肌,宣化湿邪。香薷饮主之。
l         阴阳暑中间状态者-四君子合猪苓汤,加芳香化浊药(藿香、厚朴、法夏、茯苓)及石膏。
l         夏季须用人参补气。
l         麦冬清肺胃之火,天冬补肺之阴。
l         胃部有结块者,可与小青龙汤。
l         湿热之为病,为症状最奇,越脾加术汤主治多端,皆内湿热立论,故多病可投。
l         脾病生湿,胃证生火,(热)亢进。寒(除热)-甘寒:麦冬、生地;辛寒:石膏;苦寒:黄连、黄芩;酸寒:白芍;咸寒:龙牡、元参。温(祛湿)-辛温:麻黄;甘温:桂枝、当归、川芎;苦温:厚朴、法夏。组方:麻黄3-5(驱寒、祛湿)、石膏(除阳明热)、白术(健脾)、苍术(燥湿)、枣、姜、草、加茯苓(利湿)、小承气(下气)、荆防(温性解毒)、银花、连翘(多用可降压1-2两,红面,上火)、生苡仁20、泽泻5、车前子(包)10(利尿补肾,降气补肾),加石膏20(先)。又曰:人人皆有气分证(气不降),故时用小承气。应问病人气亏否,查其“体功” (周先生语)是足否?气亏、体功差用人参(先)3-5、桂枝(与滑石同用利周身水)、泽泻(利肾水)。
l         附子8-10、细辛2-3加酒军5、枳壳5,可通气下便(阳虚之人,命门不足)。
l         史书记:周文王无嗣,食苡米饭而有子。
l         任何病,只要有湿有热均可治以佐土汤。案:面黄黑,男,胖,山东人,舌红,唇外红里乌黑,(湿热体质),夜梦女人压之,以大牙(阳明属)咬女则无。
l         时令病:春黄汗用豌豆黄;打谷黄(秋)用越术或加参附龙牡。
l         柴胡、白术、白芍、茯苓、当归、薄荷加丹皮、栀子5-10,平热定痛。
l         右脉小,左脉可-补血药少用。右脉大,左脉小-肝气旺,以芍收之,可有血湿重。
l         中医只能讲半句话,余下的一半在自悟。是谓口传心授。悟性差,搞不好中医的。
l         逍遥散化裁可善治妇科证。由小柴胡变来,将调阴阳转为调气血,其理无异。
l         寒热不均,少阳主证,用柴桂;大便秘者加小承气,结胸者加瓜蒌、焦三仙、黄芩、法夏,润燥止痉。少阳者,半表半里之谓也,上下之关卡。柴胡加莱菔子亦治牡畜肚疼。
l         中医四大难证:风、痨、蛊、膈最难医。风有内中风等证。膈为咽堵,噎食,肿瘤。
l         高血压治法(病人平时亢奋,病时衰弱者)。立法:开窍[1]、熄风、下气、平热、祛痰。
--------------------------------------------------------------------------------
[1] 羚羊角3,5,10g(或用蝉蜕代之5-10g),浙贝面(百合科,回复肌肉之弹力)

读心悟兼怀师有感
丹医心悟,为廖公平生教诲、点拨弟子所成门内笔记。书中阐发医理处不少,如咽炎之于肾炎,外感与肾炎,经期长与大肠湿热,胃为肾关口,胸与背,腹与腰,膀胱气化升降,气虚与湿重,不孕与清热,卵管堵塞与降气;湿热为病多,湿热比重不一,内热重者反畏寒,结肠病责之肝,肝升左循右通盲俞等等之说,无不合五行阴阳之理。用网友的话说,真是临床干货。更有心病少,胃病多,小肠病少大肠病多,引我深思。从简述之理推论开来,思己日前治卵巢囊肿案心得,应证己心,于医理上真有灌顶清凉之感。旁参无意子先生慢咽慢前,感冒高烧,结肠炎用妇科十味片,简单治法,果然:道为天下之公道。
      心悟又指出药之五味与本脏及他脏的补泻关系,指出伤寒等经典论中的常见药的不同用法,更兼点出青城派之补泻观。思及“阴阳转化、不可想当然、当以智慧”之师语,使我顿悟:本草之中,多为*药,其类种种,其用奥妙,自此后当详审之。内经:百病由风始。此所以**能救逆,亦能致人于死之缘由。
      学医当先知理,然后知药,然后能达。丹医心悟好比是梅花中的梅花易数。在求学中医的路上,有心的网友可从此而入,并与民奇贴并参,可少走弯路。愿得心悟者珍惜此书,流传此书,以慰廖公在天之灵。
 
《伤寒论》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此为表象,廖老意见:越婢者,越脾也,发越脾气,俾脾气升散流转,则风水自消,尤当加入苍术/白术健脾起阴消水,为理脾要方,尤擅长治疗“不知饥”。原方组成:麻黄6两,甘草2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廖老加减法则:热重加石膏;祛寒加桂枝甘草生姜;湿重加麻黄、苍术;泻脾加酒军;理脾加米仁;阴虚腰痛而热重,可加元参;解毒加荆防银翘;老人体弱加枸杞、山萸,更弱则佐五味、天冬。
廖氏治法四字诀
廖老以“田”、“甲”、“申”、“由”四字简要概括中医审机论治治法精华。“田”者,填补;“甲”者,下行;“由”者,升散;“申”者,升气降血。自学医至今,对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的“辩证论治”从不感冒,除了对审机论治的学习与遵崇,廖老四字诀的启蒙也至为重要!前几日与某师兄谈及周潜川,师兄之师祖与周潜川有莫逆之交,且与周巢父等有所交往,他说其师祖曾论定周潜川医学上最擅长处在脾胃,并推为国内脾胃第一大家,则廖老“田”、“甲”、“申”、“由”四字诀或与之相关,且观廖老临床处方,虽重伤寒方,但其间蕴有对脾胃的独特见解,恐正是渊源有自。
 
 
      日前因赵兄提议整理先师资料,得以发现手中藏有此卷。打字整理之余,深感丹医一脉不绝如缕,不欲其在当代而绝,故整理贴出。愿有志于医道者识而阅之。倘阅而有所得,则笔者之幸,先师之幸,丹医之幸,亦中国文化之幸,乃至人类之幸耳。贴出以来,阅者踊跃。因而心受鼓舞焉。今后将陆续将先师所遗著作之未克面世者,整理留存于山庄,俾有心者发见焉。是为记。
 
  
 
廖公厚泽述·伤寒金匮汇讲记(1)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特征
    东方的学问,略分为"象、数、理、气",是哲学、科学之综合体。西方的科学只是相似的、简单的。
    科学的尖端是两个核:原子核、细胞核。又云三事:精神、物质、信息。科学认识事物是浅层的,因而比较确定;深层的则在有无之间,较不确定。
    "象"者,形象义[1],象征义,抽象义,为哲学的高深境界。《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周书·洪范九畴》云:为君者当知九畴。其第一是五行。知是义来之久远,当早于周。夏书中已有之。近多有论曰古籍为秦汉时人所伪造。日人《医籍考》云:秦汉时人何与也[2]?如春季葶苈子多,则夏季雨水多;看槐之盛衰,知麦之好坏;湖广熟,天下足等,皆象学也。"数"者,数字之变,如今日之数学。亦甚复杂,但医学所用的简单。"理"者,物变之理,如生理、心理[3]等。宋明理学,论空之学也,今渐淘汰出医学。"气"者,道云"无火",即能量,分先天、后天。气与数合,称"气数",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当深通阴阳五行之学方知。知之者,可以预言矣[4],人气数至,便见其异。若能合此四学,可有新的学问出现。
    以上是纵向的分法。若横向分类,亦有四学:医、卜、星、相。
    佛学中有三量论,性量、现量、比量。性为本有性质,现为现前之数量,比为比例(按:此说与正统佛学所述不同)。又有三际论:过去、现在、未来。
    任何现象均有物质基础。例如,粉墙忽然出画,俗称"鬼洗墙",民间云主不吉利,其实为霉菌。潜川云:无论如何解释现象,能找到物质基础,才能得到知识。故一切鬼神附体等现象均应加以物质解释,如白布障、鬼打墙等。潜川云:虽幻犹真。找出物质基础,是医学的任务,决不可空言无物。又如做梦,潜川云:梦至少有三种。一云复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二云脏象反映;三云信息,天地之间种种信息所感。
    儒家文化中亦有卫生知识。如子曰: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又云: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是一次大修养,专心方可。子曰:同姓相亲,其后不藩。但儒家没有专门发展的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