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老师学针灸之“刺有浅深”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4-10-24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作为针灸学子,当年令我最困惑的一个疑问就是怎样去把握“针刺深浅与疗效”之间的关系,通过跟胥师学习一年多的临床体会,观察胥师用针特点与疗效观察,侍诊之余总结一些病例,试解《官针》篇最后一段,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肺主气 ,司呼吸,散卫气 ,朝百脉而主治节,是为“相傅之官”。现代人不好劳作,形寒饮冷,卫气输布失常者多见,常有畏寒肢冷,四末不温等症状。胥师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对“督脉、夹脊穴、膀胱经后背两条分支经脉”进行针刺,所用手法为“半刺”,深度约2-3分,如拔毛状,往往能起到神奇效果。

如患者胡某,女性,41岁,首诊为2013年10月6日,主诉:晨起腰酸背痛、乏力、怕冷,面色萎黄,情绪急躁,视物昏花,半身冷半身热,下午背部、腰以下凉。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厚腻。既往多次手术史。行针刺治疗,以背部穴位及局部经筋为主,佐以手法整复脊柱。2013年10月13日复诊,诉:上次针刺后下半身冒凉气,腰痛愈,膝关节疼痛。继续治疗。针刺五次后复诊,自诉:已不再出冷汗,改为出热汗,且半边身凉症状缓解,时感觉上肢有热流通过,仍半边身出汗较多。此为近期记录患者,观察胥师为其针刺,除局部针刺松解筋结外,每次胥师都会针刺督脉、夹脊穴、膀胱经为其振奋阳气,输布卫气。

不仅如此,胥师还特别注重火针治疗哮喘及皮肤病的应用,其刺法也可归类于“半刺”。常见皮肤病应用的有痤疮、毛囊炎、湿疹、扁平疣、带状疱疹、银屑病等。胥师治疗哮喘取穴仍然是“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用火针促其输布卫气、温肺散寒,也是肺主皮毛理论的应用,往往能数次见功;治疗皮肤病则多是局部取穴,惟治疗带状疱疹,火针后需拔罐放血。自己用针体会,治疗痤疮时,丘疹型痤疮往往一两次就能见到明显效果,脓包型痤疮及结节型痤疮往往次数较多,但针刺后的部位不易复发。火针治疗湿疹,效果也很好。去年跟胥师学习时,有一患者耳部湿疹,反复不愈,且不堪其“痒”,胥师于局部用火针治疗,三次而愈。自己在用火针治疗湿疹时,病人诉说感觉过瘾、舒服,往往令家属难以理解。我自己也曾有“被火针”过的经验,感觉就像是在拔汗毛,疼痛较轻,心理压力较大。查阅相关文献,火针止痒效果肯定。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有点类似刺络放血,胥师在临床过程中,很少刻意使用放血疗法。对于静脉曲张患者,胥师多用火针点刺2-3分于其脉上,往往可使瘀血自然排出(亦不刻意追求放血),效果甚佳。我老家有一个患者,五十余岁女性,双下肢静脉曲张严重,自觉下肢沉重冷痛,白天活动时需要常年用绑腿把小腿勒紧,已十余年。夏天为其火针一次后,即再无下肢冷痛沉重,绑腿去除,每月针刺两三次,至今效佳,屈曲静脉有所平复。

研究生阶段,在宋坪老师的指导下,我在皮肤科病房做过几个月的“刺血疗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应用豹文刺法,刺络放血后大多数病人皮损恢复加快,且自觉心情愉悦,瘙痒减轻。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在志为喜”,现代研究少量放血能产生“欣快感”,有一定的“成瘾性”,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就酷爱放血疗法,最终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失血过多,死于放血疗法。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尽筋”为筋之尽头,“筋”相当于现代我们常说的骨骼肌,尽筋也就是附着于骨上的肌腱。《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可见筋痹是以痛症和活动障碍为主。胥师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疾病、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时特别注重对尽筋的针刺,从不同角度进行筋结松解,对于活动障碍或疼痛较重者,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合谷刺属于“斜刺法”,即针身与皮肤呈45°角左右,多沿肌肉走行刺入。胥师在治疗经筋损伤或肌肉僵硬紧时,常使用合谷刺法。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小腿痉挛、面瘫等。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输刺可以结合“短刺”去理解,“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针刺部位最深,达到骨膜的深度。《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从病症上来说,筋痹与骨痹症状相似,都是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功能障碍为主,治疗时输刺、关刺往往并用。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常用此法。近期有一河北老乡,膝关节疼痛难行,医院要求做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亲戚推荐到胥师处针刺治疗,一次即可行走,两次而愈。

《灵枢·官针》:“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可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针刺深浅与针具选择尤为重要,学者不可不知。

作者:弟子 李景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