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冯梦龙(2)

 高山仙人掌 2014-10-25

超越“情”“色”之惑,才能达到更高的禅境,才能得到心灵之解脱。临济和尚所说的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均指纯真的人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不脱离世俗的,“不住而生其心”的禅境。(柳田圣山)。 禅本来是最现实的,以人生为主题的学问

 

明李贽看来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个体的现实生活欲求是天经地义、天然合理的应当因循人心之自然。他大力肯定个体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正当合理性把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提升到社会本性和自然天则的高度,并等同于天理本体就是人性自然心本体,摒除了忠孝节义那种道德规范的内化物,扩充了内在情感和生命欲求的感性内容。心本体并非是那种外在理性概念和社会规范,而是活生生的人性自然
  
   
冯梦龙的《三言》以及后曹雪芹《红楼梦》,无疑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贾宝玉是个情痴,其实《红楼梦》中多次暗示,情僧即贾宝玉,贾宝玉的精神磨难历程,亦是情僧求悟的历程,这在书中是有迹可寻的。 情僧指的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般若境界,相通于冯梦龙所谓以情度世的多情欢喜如来,迥异于那种带有狂禅色彩纵欲风流的摩登鸠摩罗什宝玉数次对黛玉说: 你死了,我做和尚。。欲作之,究其实质和本意,实乃情僧

   
《红楼梦》第一回中云: 虽其中大旨谈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不离世间也就是对生命仍充满依恋、有难以割舍之。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实具隐喻之意,代表从空空的趋向,蕴含从执着到超越的思想轨迹 情僧一词为曹雪芹独创,乃是对无情方能成佛的否定,一反佛教对的看法,把这种与相对立的妄念看成能真正领悟佛教色空精神实质的契机。

   
成为连结 两头不可或缺的中介。可作为参照的是,《五灯会元》卷十七卷记载青原惟信禅师语: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是青原惟信用生命修行体验亲证得到的见解。

 

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偷今换古,都出巧思,郎情女意,叠成锦玑,编成一本风流谱,赛过新兴银绞丝

【注】是指全诗八句中,第一、二、七句根据山歌改写,第八句取自《千家诗》,这四句都是七字一句 (但常有很多衬字),中间四句都是四字一句,为编者所拟。

 

 

野渡无人
来时正是浅黄昏,吃郎君做到二更深,芙蓉脂肉,贴体伴君,翻来覆去,任郎了情,(姐道、)情哥郎弄个急水里撑篙真手段,小阿奴奴做个野波无人舟自横

【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鹦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波无人舟自横。
 
涧边的幽草,深树的黄莺,向晚的春潮夹杂著风丝雨片,形成一幅非常美妙、和谐而生动的构图。但是在这幅构图里,代表主体的人都杏然踪影,是以这首诗的意境是人亡境存,相当于四夺中的夺人不夺境

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注】野波无人舟自横是禅宗不可说的心法之一。这里被冯梦龙师爷弄得“淫秽不可说”。


缓寻芳草
横山头上白云飞,姐忆子情郎弗见归,(只见)萋萋芳草,王孙路迷,夜深月落,子规又啼,(姐道、)小阿奴奴只道情郎撇子我,再是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妙句之妙)

——·王安石《北山》
 
王安石的《北山》写于他晚年退居北山,也就是南京的钟山之后,这是我们解读的背景。前人称这两句诗的妙处是言随意遣,浑然天成。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两句诗达到了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的境界。其实他这两句诗,我以为妙处恰在于它表面看来是闲适的,而骨子里却充满了惆怅;外弛而内张,甚至无妨说它的,正是为写他那胸中胀满了的一种失落之的。
   
试看这,自然是一种悠长的感觉。谁的感觉?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诗人自己。果真那么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他也就不会感到时间这么长得难以打发了。这,不就分明已暴露了他有一种光阴虚掷的感觉吗?唯其虚掷,是以才觉其漫长。再细味落花而要细数,分明是写出了一种无聊的状态。而缓寻虽说是寻的芳草,又何尝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行动?而最能写出作者内心的,是坐久归迟,不必那么急着回去,因为已无什么事要等着自己去干了。


夕阳萧鼓
迟迟春暖百花飞,思忆情郎心里痴,春光将暮,红轮坠西,缘杨陌上,行人渐稀,(姐道、)我独坐高楼、眼睁睁介望,只见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却疑春色
归来日落乱云遮,姐忆情郎眼也花,黄昏时候,还未见他,隔墙好酒,人人要赊,(姐道、)只听得间壁姐儿房里、像是郎说话,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春晴  作者:王驾  朝代: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春雨之前,还见到花间露出新蕊,雨后只见花叶,就连叶子底下也找不到一朵花,采花的蜜蜂和蝴蝶,因为找不到花,纷纷飞过院墙,竟使人怀疑春天的景色还在临家的园子里。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青草池塘
家家月上照窗纱,姐儿心里乱如麻,情人一去,何日到家,夜深独坐,长吁短嗟,(姐道、郎呀、)鸳鸯枕上个打呼声、小阿奴奴还且听弗惯,那再教我青草池塘独听蛙

【注】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景象是暮春还是初夏,当然无关紧要。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在孤寂中,一种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


莫遣纷纷
蛙声闹、姐心呆,有意情郎踱得来,把奴推倒,罗襦扯开,新红滴露,教奴自揩,(小阿姐道、郎呀、)宁可将来累子香罗帕,莫遣纷纷点翠苔。

【注】宋代女诗人朱淑贞《落花》一诗中说: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玉人歌舞
苔满阶沿人迹稀,姐儿房里等人痴,孤灯惨淡,玉漏正迟,看看月落,邻鸡又啼,(姐道、)我一夜五更直守到大天亮,玉人歌舞未曾归。

【注】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不料。玉人_容貌如玉的美人。也可解作富贵人家。
原诗这两句是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的辛苦。蚕妇们天才四更,便已经起来巡视蚕儿是不是还有桑叶,这时候,原在楼头的残月已西落斜挂在杨柳树桫头,没想到那些欢场的女人,却仍在外面连夜歌舞欢乐尚未回来呢


惟解漫天
归家一向信音稀,往日恩表化子灰,红楼十二,知他向谁,叮咛千万,如今尽虚,(姐道、郎呀、)你好像风倦杨花无常性,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释〉: 晚春:春季的末期。斗:比赛。芳菲:花草芳香。这里泛指花的鲜艳、美丽。榆荚:也叫榆钱。才思:才华和能力。惟解:只知道。春天即将过去,花草树木得知消息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不是愁中
飞花满地怨东风,姐为伤春减旧容,带园宽揩,金钏又松,长吁短叹,如痴似聋,(姐道、)我侬年少青春那了无快活,不是愁中即病中

【注】杨万里《伤春》诗云: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不信东风
病中日夜望郎归,短命冤家不知啰哩偎,困人天气,相思病危,朝进悬望,音乖信稀,(姐道、郎呀、)你侬个样心肠、就是铁能介硬,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是一首以送春为主题的诗,但却一改那种惜春伤感的情调,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了积极进去,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 


丝丝天棘
回头看见子介个有情郎,我弗枉今朝烧个炷香,他衣衫齐整,年貌正芳,眉来眼去,两下挂肠,(姐道、郎呀、)你若肯访奴时、奴家弗是无记认,丝丝天棘出门墙。
【注】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沫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 王淇《春暮游小园》

最后一句的残忍,开到荼蘼花事了,是一种乐极生悲的必然,是最繁华灿烂的代价,是不惜一切的绽放。

 

多少工夫
墙门阁落里、结识子个有情人,汗巾相赠表奴心,针针线线,是奴缉成,丝丝缕缕,是奴寄情,我郎弗要拿渠来轻抛,弃也不知多少工夫识得成
【注】          [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掷柳迁乔:是说黄莺在柳枝上飞来跳去,不时跑到高大的树木上。交交:鸟叫的声音。
      
刘克庄是南宋有名的诗人,编过《后村千家诗》,是《千家诗》所依据的参考书之一。把黄莺在树间飞来飞去,比喻成织锦的飞梭,它们的叫声就像拨弄纺机的声音,所以称之为莺梭。诗中刘克庄说春天的繁花,都是黄莺织成的,这比喻非常新奇有趣。

 

不知春去
成双捉对蜜蜂飞,巴巴里个情郎弗见归,粉憔脂悴,魂劳思迷,莺声才歇,子规又啼,(姐道)一日三秋、只觉日子能长远,不知春去几多时

【注】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间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周敦颐

周敦颐为二程的老师。


又得浮生
时光过子姐心酸,独自个行来到後园,东风庭院,梨花杜鹃,芳心一点,有谁见怜,(姐道、)我木香棚下、寻个伴儿、讲句衷肠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注】中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寺在镇江)。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一作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大意是指诗人路过一间竹林密布的寺院,无意间与一个和尚相谈了许久,这才发觉自己在浮沉奔波的人生中,又得到半日清闲。以致终日奔走忙碌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浮沉,偶尔抽空闲散心,实为难得。

 

惟有葵花
闲靠南窗想旧情,情郎弗见挂奴心,从伊别去,杳无信音,海棠开後,直望到今,(姐道、)我只见满园花事看看了,惟有葵花向日倾

【评】北宋诗人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闲敲棋子
倾盆梅雨寸经窗纱,掩转子房门日又斜,画眉人远,相思病加黄昏将傍,心如乱麻,今夜里冷冷清清、只有梅香来作伴,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的古诗作品《约客》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1
、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2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鉴赏】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若你是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闲看儿童
花扑扑个娇娘心易邪,眼前弗见俏冤家,乍晴乍雨,春光又赊,没情没绪,胭脂懒搽,(姐道、)我遇子个样时光、教我那哼过,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午后睡醒来没有什么事可是想的 空闲的看着儿童们摘花玩耍 闲看儿童捉柳花明写闲字,最有意味。一看一捉,一静一动,它不仅写出初夏鲜活之画面,更写出诗人通脱之胸襟。从而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具有诗的意味,使山水田园诗具有了新的意境。作者: 杨万里

 


添得黄鹂
花开花谢姐心惊,个样寂莫空房、教我那坐身,闷来闲步,苍苔满庭,绿阴将暗,风欲曛,(姐道、)我就走尽子花园、也无亻奢闹热处,单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宋代诗人曾畿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困人天气
声声百舌叫春忙,小阿姐房中思忆子郎,蜂歌蝶舞,野花正香,迟迟春画,教奴怎当,手托香腮不觉昏迷子,正是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初夏/即景/清昼 

年代:宋  作者: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1)即景:眼前的景物。此处以眼前景物为题材作的诗。(2)时禽:燕子之类的候鸟。[译文]竹子在微风中摆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户,成双成对的候鸟在夕阳中翻飞,聒噪个不停。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飘落尽了。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 


摘尽枇杷
长长短短侪在阿奴心,我听你恩情海样深,新人虽有,难比旧人,今春恩爱,尤腾旧春,(姐道、郎呀、)我朝暮送新、只为要博个郎个好,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宋朝戴敏的初夏游张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睛阴。东风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亻井作南来
金凤花开映粉墙,情人来到姐儿房,兰汤浴罢,冰肌伴郎,碧纱厨内,荷花送香,(姐道、)我竹方床上铺子湘纹簟,亻井作南来一味凉。

【译】黄山谷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来一味凉。    1.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2.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3.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菱角。  4.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太可爱了,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