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女冠诗-半娼式恋情

 高山仙人掌 2014-10-25

当一种命运成为历史中的惯性,就形成了“类型”之说。自古以来,有一类女人,她们的命运多少是一样的。那就是有才、有貌,却没有好下场。

    女子有貌,称美女;女子有才,称佳人。自古美女配英雄,才子配佳人。但,美女多为祸水,死于非命;佳人多数薄命,碰到的尽是无情才子,死于忧郁。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

    除了讲究舍情去欲的修任道派外,道教与释教不同,并不要求道徒“出家”。象符糸派,还允许道士们仍然同家室往来;有的还是夫妇连同子女一起住观修道。特别是唐代,世俗风气较为自由,不尚礼法,男女“大防“,也较宽松,道观中即使有些清规戒律,也不过条文而已。其实要比闺闺女子自由得多。既然是“方外”,那么放纵谈情说爱,世俗、礼教对她们也就缺乏约束力。这些女冠们既心怀这种希冀,则平时被压抑的恋情欲念就如同阻遏不住的江河流水,她们开始热烈地追求真正的、专一的爱情,主动而不假掩饰地向所爱剖白心中的思恋。

     可是,在世俗眼中.在男性社会里,大多数人只不过把她们看作登进的阶梯。情性的宣泄,风月中的伴侣,诗酒场中的朋友,甚至只是争艳猎奇、逢场作戏的玩物。即使有一、二相知之交,也往往怯于“女冠半娼”的恶谥而顾惜“名节”,不敢交往,或因碍于家庭及舆论的压力,因而不敢同她们结为长久夫妻。大多数女冠在人道前后都经历过这种热烈的追求和憧憬的破灭。当她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只不过供人宣泄情欲或暂为“风尘知己”的时候,才悲伤痛苦而不无醒悟地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慨叹!女冠鱼玄机在《寄李亿员外》(一作《赠邻女》)中的名句,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无数青年女子的心。

    可是.当她们有这种“醒悟”的时候。往往也就是她们恋情变态的时候:既然男人们可以三妻四妾,可以眠花宿柳,可以玩弄女性,女人又为什么一定要自我束缚呢?于足放纵情欲,恣意迫欢,甚至过着一种多偶相恋,亦道亦娼的生活。我们不妨仿照“外道内儒”,也给她们一个称谓,即“外道内娼”。


《赠所思》    崔仲容

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
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

【注】光练丹求道,寂寞难耐,却档不住春情荡漾。徘徊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
保持一种朦胧美(想见不如怀念)

    暗恋,说出来没有结果,还不如放在心里,自己体会那种美妙的感觉。
【相逢行·李白】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李白同志这种风流才子,最懂得“到手是最差的,得不到是最好的”这个道理。但这首诗意境很高。
大唐女冠诗-半娼式恋情
    当然.女冠们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从对专一爱情的热烈追求,到“半娼式”的放荡生活,是一个渐变的发屉过程,曲折反映。“太平广记"卷68引《灵怪集》载织女下凡会郭翰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太原郭翰,武后时曾任御史等职,《新唐书》有传。《灵怿集》载:
    郭翰盛暑乘月卧庭中,仰视空中,见一少女冉冉而下,对翰微笑口:“吾天上织女也,久无主对,而佳期阻旷,幽态盈怀。上帝赐命游人间,仰慕清风,愿托神契。”当晚即与郭翰“携手升堂,解衣共卧”,至天将破晓时才辞去。此后织女每天晚上都来,两情切切。一次,郭翰开玩笑地问她:“牛郎在哪里?你怎敢独自离开?”织女回答说:“男女之事,自会有变化,关他什么事?再说天河隔绝,他也没法知道;即使知道,也不必多虑。”七夕那天,织女没有来,过了五天才又下来找郭翰。郭翰知她七夕陪伴牛郎去了,又戏谑地问她:“你同牛郎相见快乐吗?为什么这么迟才来?”织女回答说:“天上哪比,人间快乐?,人间五日,天上一夕,所以来迟。”大约经过了一年多.织女悲戚地告诉郭翰说;“寿命有程.便可永诀。”。后致诗郭翰,“全唐诗》卷863收录之织女《赠郭翰二首》,即从《太平广记》录存:

卷863_30 【赠郭翰二首】 织女

河汉虽云阔,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
朱阁临清溪,琼宫衔紫房。佳情期在此,只是断人肠。

卷863_31 【附:郭翰酬织女】 织女

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谁知一回顾,更作两相思。
赠枕犹香泽,啼衣尚泪痕。玉颜霄汉里,空有往来魂。 


     揭开仙话的面纱,只将“织女”作一女冠看(譬如说是陪侍某人道贵主的宫女),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譬如说贵主有事暂时返回宫廷,留宫女看守道观),她抑制不住摇荡的情欲,惜织女之名与郭翰成就一段良会。后来所谓“帝命有程”,则可以理解为宫女也白道观入宫去,那么就jj好“永诀”了。故事写郭翰遇仙(或女冠),不管是实事或是虚构,都是基下种现实的生恬。“天上哪比人间快乐”,正反映了无数女冠在道观中观中情与性两方面的压抑感。所以,一旦有了机会,她们便不惜冒着种种危险而主动、热烈地去追求心中的真爱。这种蔑视和冲破道规戒律,大胆剖露心中爱情并热烈去追求获取真爱,在“全唐诗"卷863中的许多“女仙”诗中都有反映。据载一位姓任的书生隐居嵩山读书,夜有一女子开帘人,主动求欢,并为诗书案上。嵩山女《书任生案》诗云:   
 
 
   葛洪还有妇.王母亦有夫。
    神仙尽是匹.君意合何如?


不仅表现嵩山女大胆求偶的心情,而且指出作为道教神仙头子的葛洪、王母以及其他神仙都有配偶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就更足以说叫她实在只是嵩山道观中的一位女冠。又如吴彩奄之主动追求书生文箫,也应看作女冠的思凡。《全唐诗》载吴彩鸾《歌》小序云;“钟陵西山馆,中秋游女甚盛。_太和(827——835)末,有书生文萧,睹一蛛甚妙,相盼不去,复为山歌。歌罢,穿大松径,扪山险上升(按道观堂在深山),生蹑其踪,蛛相引至绝顶(按道观常在山顶)。忽风雨,有仙童持天判云(按当是观主使人宣布):‘吴彩鸾私欲,谪为民妻一纪。’乃与生下山,归松陵。”昊彩鸾之《歌》云:

    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萧笃彩耷。
    自有绣榻井甲账,瑶台不怕雪霜来。


    “瑶台”、“紫府”,向为道教中人喻作道观之所,李义山《无题》云“紫府仙人号宝灯”,“更在瑶台十二层”可证。这个私奔的女冠看来连是很幸运的,乘中秋游赏,私自离观下山,向书生文箫表露爱慕之心,终于同心爱的人结为夫妻。

    可惜这种“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极个别的。大多数女冠囿干官规观禁,或因没有机会,即使遇见书生主动追求,也只能寄“双飞”于他时。书生孙玄照作《琴中歌》赠女冠王仙仙云:
  
  相如曾作凤兮吟,昔被文君会此音。
    今日孤鸾还独语,痛哉仙子不弹翠。

求凰之意甚明。王仙仙答诗云;

    鸳鸯相见不相随,笼里笼前整羽衣。
    但得他时人放去,水中长作一双飞。

   “笼里”、“笼前”、“羽衣”等等,都有双关义:“笼”比戒律森严的道观,“羽衣”借代女冠以自比。只苦他时人不“放去”,水中又何能“长作一双飞”呢?

    追求授挫,爱情破灭,相思悔恨,幡然醒悟。中唐女道士李冶人道后“交游文士,徽泄风声”。(《唐才子传》)

【偶居】李冶

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
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

    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入观为女冠,但读她的《相思怨》和《感兴》诗,可知其为恋情相思所苦。《相思怨》云:

    人道海水洋.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羊上高接.接虚月华满。
    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钟惺《名媛诗归》评曰:“直语能转,便生出情来。此全从灵气排宕耳。”所谓“情”、“灵气”正说明李冶是一个感情丰富、富有艺术才华的女子,本不应是个“道姑”。她的《感兴》诗云: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照月翻含意.俯眄流流波寄词。
    却忆初闻且
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唐才子传》说她“交游文士”,当为可信.看她“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正是“交游文士”之证。李冶人道后,至少有一位恋人曾为她弹凑《凤楼曲》,所以忆及“初闻”之时,唤起爱情的美好回忆,如今“人去音存”,如何不寂寞相思呢?而“凤楼曲》用萧史、弄玉事,更显示其爱意想思的情韵。

    据《太平广记*、《唐诗纪事》等载:李冶六岁时作《蔷薇诗》,有“经时不驾(嫁)却,心绪乱纵横”句.其父悉日:“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他的父亲看看情况不妙,怕是难以管教了,在她十一岁时,干脆將她送入玉真观修行了事。)这当是后来文人附会之辞。但可推论李冶入道前或有“失行”之事,为夫所弃,后来才人道。
    
    其“八至"诗似可证明这一点: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素至疏夫妻。


    前三句是宾,这最末一句才是一篇主意。李冶能感悟到夫妻关系既是“至亲”,又是“至疏”,可谓一大“醒悟”,一次思想的“飞跃”。或许因其如此,方始人道。有了这种感悟的女子,才不留恋家庭生活的夫妻恩爱。她们需要温存,情爱,但不相信人间有专一的爱情存在。这种“醒悟”和“飞跃”是付出了巨大的惨痛的代价,是心中无限苦痛和悲愤的宣泄和升华。可是正是这成为她发生变态恋情的思想基础。当然,也有可能是人道以后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如《相思怨》和《感兴》所抒写的情愫,由于爱的幻灭,李冶才有“至亲至疏夫妻”的幡然醒悟。

      鱼玄机误杀绿翘,也是由于性爱不送引起的一种变态反映。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女冠说得较为委婉。他说:“唐公丰多自请出家,与二教人蝶近。’’所谓“蝶近”,即狎呢,不正当的亲近。这就是说,某些女冠不仅与文士大夫交游往来,发生恋情,而且也与男道友(甚至僧人)相狎,骆宾王诗有《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可证。诗云(节录):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膝投胶非足拟。
    只将盖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只言柱下留期馆,好欲将心学松巍。
  此时空林难独守,此日驯离那可久。
  梅花扣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
  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喜主思…

    男女道士之间的恋爱是很正常的。只是女冠们也经常“跳槽”,李义山所谓“别耐羁雌”。正由于她们在爱情上过于放纵,所以胡震亨才用“蹀近”一词。下面他举例说;

    商隐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恩、邵阳、水嘉、水安、艾昌,安康诸公主皆丐为女道士,筑观    于外,史即不言他丑.颇著微词。

     此外,清人程梦星、姚培谦、冯浩、纪晓岚等也均以为唐时女冠“或近娼妓“。徐逢源则说:“宣州支冠出入豪门,与士大夫相接者甚多。”而张采田则以为唐时“女冠又兼官妓者甚多”。

       韩愈《华山女》诗描写释、道讲经斗胜的情况,先是讲佛胜,后来华山女“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即化妆裨漂漂亮亮的,然后升座讲说,引得许多豪家少年“来绕百匝脚不停”,“观中人满坐观外”。其实是以色相引诱年轻听众。这也就是苏雪林所说的“半娼式”。

    这里我们还可以举一举李冶与士大夫们谑浪的情况。据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孙毓修校文云:有一次,她跟多位名士在乌程开元寺聚会,名诗人刘长卿也在坐。而李冶竟就在席上当众引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调侃他說“山气日夕佳”(暗喻他患有疝气)。难得的是,刘长卿非但不生气,还很有风度的同样引用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中的诗句“众鸟欣有托”回应。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认为引用得都很好)。一名詩人女道冠竟然在聚會上拿男人的生殖器來开玩笑,这可是超级的黄色笑话。由此可见李冶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她与当时著名文人的密切关系。此事历朝文人都很不以为然,诟病者很多。但刘长卿却很欣赏她,称她为“女中诗豪”。

  唐代作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亦评价李冶说:“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南北朝著名诗人)以下罕有其伦。”后人还将她的诗与薛涛的诗合编为《薛涛李治诗集》。

  李冶在与文人骚客的聚会上大讲黄段子,很是我行我素。一生自由社交,自由谈笑,自由创作。

    她的交游应该比鱼玄机和薛涛还要广阔,闲云野鹤般,足迹跨越江浙数省,在当时的名气肯定比鱼、薛二人都要大,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并受到了召见。只可惜留下的资料太少了,在后世的名声反而不及鱼、薛二人了。

       这种谑浪说明李冶人道后,在个人情恋上已经十分放荡,性格上也已畸形变态。她同士大夫如蹀狎,实在是“道”其名而“娼”其实!《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还记载李冶同僧皎然情甚相得。皎然赠诗云: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竞不起.还捧旧花归。


   皎然心如磐石,佛心镇定,微笑从容应付,竟然毫无生理反应,也不生气。

      《全唐诗》卷82l皎然诗题作“答李季兰"。这说明李冶曾主动以诗挑逗皎然,所以皎然才答以以”天女来相试”。李冶之作为女冠行为失检,谑浪纵恣至此,除了因爱情失意,借此宣泄,畸形变态外,又能作什么解释呢?

     《全唐诗》存录李冶诗18首,其中10首或明或暗抒写她的相思之苦。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唐才子传》),分明是一个才女,所以极为当时的诗人文土所重。她同鱼玄机一样,同时多偶,与许多文士有恋情关系。除上面提到的著名诗人刘长卿、诗僧皎然外,还有越州刺史杜鸿渐、诗人朱放以及文士韩揆之、阎伯钧、萧叔子、崔换等名流。

卷805_12 【得阎伯钧书】李冶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朱放送了她一首诗:
 
  
古岸新花开一枝,  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  便是行人肠断时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李冶在道观中,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只见银光洒满了观里观外的观宇和林木,清风习习,青灯烛光随风摇曳,此情此景,她更加思念在远方的情郎朱放,写下了下面这首《明月夜留别》(《全唐诗》卷805):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试比较《寄朱放》和《送阎二十六赴郯县》,便可知二人都是李冶情人。《寄朱放》云: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送阎》诗云.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归未重相访,莫学阮耶迷。

     这种同时多偶相恋,除了不以卖笑侍夜营生外,形式上同娼妓是很相似的,故苏氏云“半娼式”。而这种性  爱变态在女冠中绝不足个别的现象。

    在李冶交往的好友之中,写了《茶经》一书,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是很特别的一位。
  有一种说法是,两人是同窗读书的青梅竹马好友。但据现代诗人兼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李冶生于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而陆羽生于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3年),就是说,李冶要比陆羽大24岁。所以上述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但两人是关系极为密切的好友兼情人却是真的。李冶有好几首诗就是描写他们之间友情的。
  她还曾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后来湖州一带著名的「擂茶」,据传即是她留下的绝技。
  有一次李冶生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得知后赶忙前去探望。后来李冶留下了《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全唐诗》卷805)诗一首: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见面后,“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只这两句,就可见二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了。病了,情人来了,哭了。把个陆羽心疼得不得了,于是,衣不解带,在床前案后连着服侍了好几天。等病稍好后,李冶就不顾陆羽的劝阻,“强劝陶家酒”,然后便“偶然成一醉”了,与情郎共醉,还有比这还幸福的事吗?当然就“此外更何之”了。

  等李冶病愈后,陆羽就告辞离去了。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他的消息,她思郎心切,又写下了传诵甚广的《相思怨》(人道海水洋.不抵相思半。。。。)。

  三十岁以后的李冶性格更加开放,频频与骚人墨客聚会于开元寺,吟诗论文,谈笑风生,言语大胆,竟被传为一时的美谈。
 
 特别是她云游到了文人荟萃的广陵后(今扬州),更是出尽了风头,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超人”了。

  终于,她的诗名传到了喜爱文才的唐玄宗那里,皇上叫人找了她写的几首诗一看,果然不同凡响,不禁大为赞赏。很想见识一下能写这样好诗的是何等样子的奇女子,于是就下诏让她进京面圣。

  听到这天大的喜讯,她自然是喜不自禁,但却又愁从中来。
  因为这时的她,已经年过40了。虽然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但去见皇上,还是太老了。昔日的美艳如花,已经凋零大半了。很有些“壮士未遇”,“美人迟暮”的感慨。

  于是在赴京城长安前,她写下了这首感情复杂的《留别广陵故人》(《全唐诗》卷805):
 
  无才多病分龙钟,  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  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  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  沙鸥出浦谩相逢。
 
  到达长安后,玄宗召见了她。见到“情诗天后”竟然是个中年妇人,也颇感意外。于是打趣说:“虽年高,亦一俊媪也。”(年纪虽然大了点,但还是一个漂亮的老太婆呢。)
  玄宗留她在皇宫中住了一个月,赏赐了她很多东西后,才让她回去了。
  回去后,就没了消息,不知所终了。
    鱼玄机诗中提到的相好情人比李冶还多,而蜀中女道士薛涛则“历事十一镇”,既是道姑,义是官妓,叉是女校书,其于李冶、鱼玄机,恣情放荡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春望》全诗,让人感受着花谢花落花飞的绝望。无疑,这首诗正是那些日子她凄怆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全唐诗"中录存的女冠诗比道士诗还要少。卷797卷850收名媛诗107家、诗535首。其中薛涛,鱼玄机,李冶、元淳当过女冠,四家存诗才158首。又据诗歌内容判断,崔仲容、葛鸦儿、葛氏女似乎也属女冠.崔诗3首,葛梅儿 2首,葛氏女1首。六家合计164首。又卷863一卷865所收女仙,神、鬼诗,剔除其迷信成分,其中有一些也应属女冠诗。如戚逍遥、眉娘、以及托名洛川仙女、南溟夫人、云台五女仙、上元夫人.吴清妻、慈恩塔院女仙、织女、嵩山女、青童、观梅女仙、吴彩鸾、王氏女、毛女正美、王仙仙、广利王女、黄陵美人、王氏妇,金车美人等,台42首。又外编朴遗薜涛2首、李冶2首。总计《全唐诗》录存女冠诗210首。据粗略统计,其中抒写因爱的困扰、相思及与文士发生恋情的诗竟达108首,占一半以上。这些诗大多感情真挚,无雕凿作态,应是唐代恋情诗中的珍品。
-----------------------------------------------------------------------------------------------------------------------
唐代诗人崔莺莺诗词2首
--------------------------------------------------------------------------------
《寄诗(一作绝微之)》崔莺莺

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注】莺藏柳岸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一个“情”字。

《告绝诗》崔莺莺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注】出自元稹的《莺莺传》
   意思是说:以前抛弃,现在又何必再说, 当时又不珍惜.还是把曾经对待(我)的爱,放在眼前人身上吧. 一出《西厢记》戏,赚得多少泪? 
--------------------------------------------------------------------------------
《句》

妾心合君心,一似影随形。求爱语
梁燕无情困,双栖语此时。
不觉红颜去,空嗟白发生。
无常

桐花落尽春又尽,紫塞征人犹未归

《戏赠》       崔仲容

暂到昆仑未得归,阮郎何事教人非。
如今身佩上清箓,莫遣落花沾羽衣。

【注】老娘现在修道。老娘这么好的一个姑娘,可直可弯能屈能伸,卖的了萌,耍得了二,扮得了少女,演的了女王,晒的了下限,红的了脸颊,玩的了小清新,咽得下重口味,斥退过死皮赖脸的无知少年,躲过了不怀好意的搭讪大叔,你讲笑话我可以拍桌大笑,你要玩文艺我仰望星空。

《赠歌姬》   崔仲容

水剪双眸雾剪衣,当筵一曲媚春辉。潇湘夜瑟怨犹在,巫峡晓云愁不稀
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渭城朝雨休重唱,满眼阳关客未归

【注】也写自己。
--------------------------------------------------------------------------------
和潘雍(葛氏女 唐诗)

  九天天远瑞烟浓,驾鹤骖鸾意已同。
  从此三山山上月,琼花开处照春风。

【注】仙风道骨,颇有《庄子》逍遥游之风采。意境高。

怀良人(一云朱滔时河北士人作)(葛鸦儿唐诗)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会仙诗(葛鸦儿唐诗)

  彩凤摇摇下翠微,烟光漠漠遍芳枝。
  玉窗仙会何人见,唯有春风仔细知。

  烟霞迤逦接蓬莱,宫殿参差晓日开。
  群玉山前人别处,紫鸾飞起望仙台。

歌(戚逍遥 唐诗)

  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
  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


卷863_43 【别遥见诗】 妙女

手攀桥柱立,滴泪天河满。 

卷863_40 【答孙玄照】 王仙仙

鸳鸯相见不相随,笼里笼前整羽衣。
但得他时人放去,水中长作一双飞。



卷863_41 【附:孙玄照琴中歌赠王仙仙】 王仙仙

相如曾作凤兮吟,昔被文君会此音。
今日孤鸾还独语,痛哉仙子不弹琴。
 

卷863_32 【书任生案】 嵩山女

我本籍上清,谪居游五岳。以君无俗累,来劝神仙学。
葛洪还有妇,王母亦有夫。神仙尽灵匹,君意合何如。


【注】邀请老兄共赴仙台,表达直白,好诗。

卷863_34 【与赵旭叩柱歌】 青童

白云飘飘星汉斜,独行窈窕浮云车。
仙郎独邀青童君,结情罗帐连心花
 
【注】也是好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